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75章 仓慈传

白话三国志 第175章 仓慈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仓慈,字孝仁,是淮南人。他最初担任郡里的小官。建安年间,曹操在淮南地区招募百姓进行屯田,任命仓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年,他担任长安县令,为政清廉简约,有条有理,官吏和百姓既害怕他,又爱戴他。太和年间,他升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地处西部边陲,因为战乱隔绝,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太守了,当地的豪强大族称霸一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前任太守尹奉等人,只是沿袭旧例,没有进行任何改革。

仓慈到任后,抑制豪强,照顾贫弱,治理得非常合理。过去,当地的大族占有大量土地,而小百姓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仓慈就根据人口划分土地,逐渐让他们交清地价。以前,属城的案件很多,县里无法判决,大多集中在郡里;仓慈亲自去审查,根据轻重进行处理,除非是死罪,只是用鞭子或木棍惩罚后就放了,一年中判处死刑的还不到十个人。此外,过去西域的少数民族想要来进贡,但当地的豪强大多阻止他们;即使和他们进行贸易,也欺诈侮辱他们,大多不能得到明确的答复。西域的少数民族常常抱怨,仓慈都慰劳他们。想要到洛阳的,为他们发放通行证;想要从郡里返回的,官府为他们公平地进行交易,总是用府里的现钱和他们交换货物,派官吏和百姓护送他们上路,因此百姓和少数民族都一致称赞他的恩德和仁惠。

几年后,仓慈死在任上,官吏和百姓悲伤感慨,就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他们画下他的画像,思念他的遗容。等到西域的少数民族听说仓慈去世后,都聚集在戊己校尉和长吏的治所,为他发丧,有的甚至用刀划破脸面,以表达自己的真诚,还为他建立了祠堂,共同祭祀他。

据《魏略》记载:天水人王迁,继承了仓慈的职位,虽然他沿袭了仓慈的做法,但还是比不上仓慈。金城人赵基继承了王迁的职位,又比不上王迁。到了嘉平年间,安定人皇甫隆代替赵基担任太守。当初,敦煌人不太懂得种田,总是把水灌满,让土地充分湿润,然后才耕种。他们也不懂得使用耧犁,用水和种子,人力和牛力都浪费很大,但收成却很少。皇甫隆到任后,教他们使用耧犁,又教他们灌溉,年终统计,他们所节省的人力超过一半,收获的谷物增加了五成。此外,敦煌的风俗是,妇女制作裙子,裙摆像羊肠一样收缩,要用一匹布;皇甫隆又禁止这种做法,节省的布料也不可计量。所以敦煌人认为皇甫隆的刚强果断和严厉不及仓慈,至于勤勉、恭敬、仁爱、施惠,为百姓兴利除弊,可以仅次于仓慈。

从曹操时期一直到咸熙年间,魏郡太守陈国人吴瓘、清河太守乐安人任燠、京兆太守济北人颜斐、弘农太守太原人令狐邵、济南相鲁国人孔乂,他们有的同情百姓,公正断案;有的以诚待人,仁爱百姓;有的自身清廉;有的揭露奸邪,发现隐藏的罪行,都是优秀的二千石官员。吴瓘、任燠的事迹没有流传下来。

据《魏略》记载:颜斐,字文林,很有才能和学问。丞相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黄初初年转任黄门侍郎,后来担任京兆太守。当初,京兆自从被马超攻破后,百姓大多不专心从事农业生产,又经历了几任二千石官员,他们只求暂时解决问题,也不为百姓做长远打算。颜斐到任后,就让属县整理田地,种植桑树和果树。

当时百姓大多没有车和牛,颜斐又督促百姓利用闲暇时间收集造车的木材,让他们互相学习造车。又督促没有牛的百姓,让他们饲养猪狗,卖掉后买牛。开始时百姓觉得麻烦,一两年后,家家都有了大车和牛。他又兴办学校,允许官吏和百姓中想要读书的人,免除一些杂役。又在府衙下开辟菜园,让官吏们在闲暇时锄草管理。又督促百姓在交租的时候,每辆车和每头牛顺便带两捆柴,用来冬天烤火、烤笔砚。

于是风气大为改观,官吏不烦扰百姓,百姓也不求告官吏。京兆和冯翊、扶风接壤,而这两郡的道路既肮脏堵塞,田地又荒芜,百姓饥寒交迫,而京兆却秩序井然,富庶程度一直是雍州十郡中最高的。颜斐又洁身自好,只奉公行事,于是官吏和百姓担心他被调走。到青龙年间,司马懿在长安设立军市,但军中的官吏和士兵大多欺负县里的百姓,颜斐把这件事报告了司马懿。

司马懿于是大怒,召来军市候,在颜斐面前打了他一百杖。当时长安典农和颜斐坐在一起,他认为颜斐应该道歉,就私下里推了颜斐一下。颜斐不肯道歉,过了很久才说:“我以为明公接受分陕而治的重任,是想统一民众,一定不会偏袒哪一方。而典农却私下里推我,想让我道歉;假使让我道歉,就更不符合明公的意愿了。”司马懿于是严厉地约束军中的官吏和士兵。

从此以后,军营和郡县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几年后,颜斐升任平原太守,官吏和百姓哭着拦住道路,车子无法前进,每走一步都要停留很久,十多天后才出了边界,向东走到崤山就病重了。颜斐一直留恋京兆,他的家人看到他病得很重,就劝他说:“平原应该自己努力恢复健康。”颜斐说:“我的心不愿意去平原,你们为什么不说京兆呢?”于是他去世了,被送回平原。京兆的百姓听说后,都为他流泪,为他立碑,直到现在还在称颂他。

令狐邵,字孔叔。他的父亲在汉朝担任过乌丸校尉。建安初年,袁氏在冀州时,令狐邵离开本郡,在邺城居住。建安九年,他暂时到武安的毛城。正赶上曹操攻破邺城,于是包围了毛城。城破后,抓住令狐邵等十几个人,都要被斩首。曹操查看后,怀疑他们是士大夫的后代,就问他们的祖先,他认出了令狐邵的父亲,于是就放了他,任命他为军谋掾。他仍然历任地方官,后来调任丞相主簿,出任弘农太守。

他所到之处清廉得像冰雪一样,妻子儿女很少到官署探望他;他推举好人,教导百姓,宽恕地对待别人,不喜欢打官司,和下属没有猜忌。当时,郡里没有懂得经典的人,他就挨个询问各位官吏,有想到远方拜师的人,就派他去,让他到河东向乐详学习经典,学成后回来,于是设立学校。从此弘农的学业逐渐兴盛起来。到黄初初年,他被征召为羽林郎,升任虎贲中郎将,三年后,因病去世。

当初,令狐邵的同族兄弟令狐愚,还是平民时,就很有远大的志向,众人都认为令狐愚一定会使令狐氏荣耀,但令狐邵却认为“令狐愚性格豪放,不修养德行却期望过高,一定会毁灭我的家族”。令狐愚听到令狐邵的话后,心里很不服气。等到令狐邵担任虎贲中郎将时,而令狐愚的仕途已经历练了很多,所到之处都有名声。令狐愚见到令狐邵,就趁说话的机会,委婉地刺激他说:“过去听说大人说我不能继承家业,我现在到底怎么样呢?”令狐邵仔细看着他,没有回答。

但他私下里对妻子儿女说:“令狐愚的性格和过去一样。以我看,他最终会失败灭亡。只是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那一天,还是会轮到你们呢!”令狐邵去世后,十多年间,令狐愚担任兖州刺史,果然和王凌一起策划废立皇帝,家族被诛杀。令狐邵的儿子令狐华,当时担任弘农郡丞,因为关系疏远而没有被牵连。

据《孔氏谱》记载:孔乂,字元俊,是孔子的后代。他的曾祖父孔畴,字元矩,担任过陈相。汉桓帝在苦县的赖乡建立老子庙,在墙上画了孔子的像;孔畴担任陈相时,在像前为孔子立了碑,现在仍然存在。孔乂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担任二千石的官员,孔乂担任散骑常侍,上书规劝皇帝。他的言论在《三少帝纪》中有记载。他后来担任大鸿胪。他的儿子孔恂,字士信,是晋朝的平东将军、卫尉。

评价说:任峻最初兴起义兵,归附曹操,开垦土地,种植谷物,仓库里堆满了粮食,他的功劳已经达到了顶点。苏则以威严平定叛乱,既是善于处理政务的人才,又刚正不阿,他的风骨和功绩足以称道。杜畿宽严相济,以仁爱使百姓安康。郑浑、仓慈,体恤百姓,治理有方。他们难道不是魏朝的名太守吗!杜恕多次陈述当时的政务,论述治国的体制,确实有可取之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