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92章 曹植传(上)

白话三国志 第192章 曹植传(上)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儿子。他从小就很聪明,十岁的时候就能背诵《诗经》《论语》以及各种辞赋,总共好几十万字,而且特别擅长写文章。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怀疑地说:“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还是找人代笔的?”曹植跪下回答说:“只要能说出来就是议论,只要能写下来就是文章,您可以当面考我,我怎么会找别人代笔呢?”当时邺城的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带着几个儿子一起登台,让他们各自写一篇赋。曹植拿起笔,很快就写好了,文章写得非常好,曹操看了非常惊讶。(《阴澹魏纪》记载了曹植写的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跟着君王去游玩,登上高台,心情愉快。看到太府的宏伟建筑,这是圣明君王的杰作。高高的大门耸立,双阙高耸入云。华丽的楼阁连接着西城,俯瞰漳水长流,果园里的果实也很茂盛。春风和煦,百鸟欢鸣。希望君王的仁政能遍及天下,让大家都尊敬朝廷。像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霸业,也比不上圣明君王的英明。美好的德行,恩泽远扬,辅佐皇家,安定四方。像天地一样广阔,像日月一样光辉。永远尊贵,和东方的王一样长寿。曹操看了这篇赋,更加觉得曹植不一般。)

曹植性格随和,不讲究排场,他的车马和衣服都不追求华丽。每次曹操问他问题,他都能立刻回答,因此特别受曹操宠爱。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建安十九年,他又被改封为临淄侯。曹操去征讨孙权的时候,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以前当顿丘令的时候,才二十三岁。想想那时候做的事情,到现在都没有后悔。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可要好好努力啊!”曹植因为才华出众,得到了丁仪、丁廙、杨修等人的支持。曹操曾经犹豫过,几次都想立曹植为太子。但是曹植做事比较随意,不注意约束自己,还经常喝酒。曹丕却很有心计,善于伪装自己,宫里的人都帮他说好话,所以最后曹丕被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二年,曹植的封地增加了五千户,加上原来的,一共是一万户。有一次,曹植坐着车在皇帝专用的道路上行驶,还从司马门出去。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把负责管理车辆的官员杀了。从此,对诸侯的限制更加严格,曹植也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爱。(《魏武故事》记载曹操曾经说过:“一开始我以为曹植是最能成大事的儿子。”又说:“自从曹植私自打开司马门到金门以后,我就对他刮目相看了。”还说:“诸侯的长史和手下的人,知道我出去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带着诸侯乱来吗?从曹植私自打开司马门以后,我就不信任诸侯了。我怕我刚出去,他们就又乱来,所以要把他们带走。不能再让他们成为我的心腹了!”)曹操担心曹植以后会出问题,又因为杨修很有才华,又是袁绍的外甥,就找个罪名把他杀了。曹植心里更加不安。(《典略》记载:杨修,字德祖,是太尉杨彪的儿子。他为人谦虚,很有才华。建安年间,他被举荐为孝廉,当了郎中,后来丞相府请他当了仓曹属主簿。那时候,国家大事小事都很多,杨修负责内外事务,处理得都很妥当。从魏太子曹丕以下,大家都争着和他交朋友。当时临淄侯曹植因为才华出众,也很受曹操宠爱,他主动和杨修交好,经常给杨修写信。信里说:“好几天没见你,很想念你,我想你也一样吧。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现在世界上写文章的人,我大致了解一下。以前王粲在汉南独步一时,陈琳在河朔很有威风,徐干在青州很有名,刘桢在海边文采飞扬,应玚在大魏崭露头角,你在上京也很有地位。那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像握着灵蛇的珠子,家家都觉得抱着荆山的美玉。我们君王把他们都网罗来了,现在都集中在这个国家了。但是这些人,还是不能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一举千里。陈琳的才华,不擅长写辞赋,却总觉得自己和司马相如一样,这就像是画老虎没画好,反而画成了狗。以前我写信调侃他,他反而写文章大谈特谈我的文章。钟子期的听力很好,到现在人们还在称赞他。我也不敢随便评论别人的文章,就是怕后人笑话我。世人写文章,不可能没有缺点。我常常喜欢批评别人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就立刻改过来。以前丁仪写了一篇小文章,让我帮他润色,我觉得自己的才华比不上他,就拒绝了。丁仪说:‘你有什么好犹豫的呢!文章写得好不好,我自己心里清楚。后世谁会真正了解我的文章呢?’我常常感叹他这种豁达的言论,觉得这是很美的谈吐。以前孔子的文章,和大家交流没有问题,但是写《春秋》的时候,连子游、子夏这样的学生都不能改动一个字。超过这个水平而说文章没有缺点的人,我还没见过呢。只有像南威那样的美貌,才能谈论美女;只有像龙渊剑那样的锋利,才能谈论割断东西。刘季绪的才华比不上那些写文章的人,却喜欢批评文章,挑剔毛病。以前田巴在稷下学宫毁谤五帝,指责三王,诋毁五霸,一下子让一千人都服了他。鲁仲连一席话,就让他一辈子不敢再说话了。刘季绪的辩才比不上田巴,现在要找像鲁仲连那样的人也不难,真是让人叹息啊!人各有各的爱好。兰花、荪草、蕙草的香味,是大家都喜欢的,但是海边有喜欢闻臭味的人;《咸池》《六英》这样的音乐,是大家都喜欢的,但是墨翟却有反对的意见:怎么能一样呢!现在我把小时候写的文章都给你看看。街谈巷议,也有可取之处;路边的歌声,也有符合风雅的地方;普通人的想法,也不能轻易忽视。辞赋这种小技艺,本来就不足以宣扬大道理,流传给后世。以前扬雄只是朝廷里的一个小官,还说‘壮夫不为’呢;我虽然德行不厚,但是身为诸侯,还希望能为国家尽力,给百姓带来好处,建立永恒的事业,留下不朽的功绩,怎么能只靠写文章来立功呢?如果我的志向不能实现,我的道理不能推行,我也会采用史官的真实记录,分辨世俗的得失,确定仁义的真谛,写成一家之言。虽然不能藏在名山,也要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这是我要做到老的事情,怎么能用今天的话来衡量呢!我说这些话不惭愧,是因为我相信你能理解我。明天早上我会来接你,书信里不能把心里话说完。”杨修回信说:“没见到你几天,就像过了好几年一样,难道只是因为你对我的厚爱,才让我这么敬仰你吗?你给我写的信,文采很好。我反复诵读,即使是《诗经》里的风、雅、颂,也不过如此吧。就像王粲在江南独步一时,陈琳在冀州很有威风,徐干在青州、豫州很有名,应玚在魏国崭露头角,他们都是这样。至于我杨修,只是听听别人的评价,仰慕你的德行都来不及,哪里敢高看你呢?我仔细想想,你从小生长在富贵之家,有圣贤的品质,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家看到你,都觉得你能宣扬美好的德行,光大伟大的事业,没想到你还能广泛阅读经典,深入思考文章。现在你已经超过王粲、陈琳等人了,看到你的人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听到你的人也竖起了耳朵。如果不是你的天赋很高,性格豁达,天生就有这样的才华,谁能像你这样呢?我还曾经亲眼看到你拿着纸笔,写文章的时候,就像心里已经背下来了,只是用手写出来一样,一点都不用思考。孔子就像日月一样,没有人能超过他。我仰望你,就像这样。所以面对你的文章,我无话可说,就像看到西施的容貌,回去就觉得自己长得丑一样。我想你大概不知道我这样的感受,却还接受你的厚赐,让我帮你修改文章。《春秋》写成以后,没有人能改动它。吕氏、淮南的文章,一个字就值千金;但是他们的弟子却不敢开口,路上的人也拱手不语,这是因为圣贤的卓越,本来就和普通人不一样。现在的赋颂,和古诗一样,如果不经过孔子的修改,风雅就没有区别了。我家的杨雄,老了还不懂事,勉强写了一本书,后悔自己年轻时写的东西。像这样,仲山、周公旦这些人,大概都有过失吧!你忘记圣贤的显着事迹,却说我们家的错话,我觉得你大概还没仔细想过。如果你能不忘治理国家的伟大功绩,留下千古英名,把功劳刻在钟上,名字写在竹简上,这本来就是你平时积累的雅量,难道和写文章有冲突吗?我就接受你的恩赐,私下里背诵你的文章吧。我怎么敢忘记你的恩赐,而让庄子感到羞耻呢?刘季绪这个人很琐碎,不值得一说。”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就像这样很多。曹植后来因为骄傲放纵被疏远,但是曹植还是不断联系杨修,杨修也不敢和他断绝关系。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秋天,曹操因为杨修前后泄露机密,和诸侯勾结,就把他抓起来杀了。杨修临死的时候,对朋友说:“我本来就觉得自己死得太晚了。”他的意思是觉得自己是因为曹植才死的。杨修死了以后一百多天,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继位,后来统一了天下。当初,杨修把得到的王髦的剑送给曹丕,曹丕经常佩带着。等到他当了皇帝,在洛阳的时候,有一次他从容地出宫,想起杨修以前对他的薄情,就抚摸着那把剑,让车停下来,对左右的人说:“这是杨德祖以前说过的王髦的剑。王髦现在在哪里呢?”等到召见王髦的时候,赐给他谷物和布匹。《挚虞文章志》说:刘季绪就是刘修,是刘表的儿子。他当过东安太守。写过诗、赋、颂六篇。臣松之根据《吕氏春秋》说:“有的人身上有臭味,他的兄弟妻子都不能和他一起住,他自己也很痛苦,就住在海边。海边有个人喜欢他的臭味,白天黑夜都跟着他,怎么也甩不掉。”这就是曹植说的“逐臭之夫”。田巴的事情出自《鲁连子》,也见于《皇览》,文字太多,所以不写了。《世语》说:杨修二十五岁的时候,因为是名公子又有才能,被曹操看重,和丁仪兄弟,都想让曹植当太子。曹丕很担心,就用车载着废筐,把朝歌长吴质藏在里面,和他商量对策。杨修知道了,就告诉了曹操,还没来得及调查。曹丕很害怕,就告诉吴质。吴质说:“这有什么好怕的?明天再用车载着绢,放在筐里,让曹操迷惑,杨修一定会再告诉曹操,曹操要是再调查,却什么也查不到,那就有罪了。”曹丕照做了,杨修果然又告诉了曹操,但是什么也没查到,曹操就怀疑杨修了。杨修和贾逵、王凌都是主簿,也是曹植的朋友。每次去见曹植,都担心事情有遗漏,就揣摩曹操的意思,预先写好十几条回答,让手下的人按照顺序回答。曹操的命令刚出来,杨修的回答就已经进去了,曹操奇怪他怎么这么快,一调查就露馅了。曹操派曹丕和曹植分别从邺城的两个门出去,秘密地告诉守门的人不要放他们出去,看看他们怎么做。曹丕到了门口,出不去就回来了。杨修事先告诉曹植:“如果门不让你出去,你是受君王命令的,可以杀了守门的人。”曹植就照做了。所以杨修最后被赐死。杨修的儿子杨嚣,杨嚣的儿子杨准,在晋朝都很有名。杨嚣在泰始初年当过典军将军,受到朝廷的重用,可惜死得早。杨准,字始丘,在惠帝末年当过冀州刺史。

荀绰在《冀州记》中提到,杨准看到国家的法纪松弛,社会秩序混乱,于是就放纵自己饮酒作乐,不再把官场上的事务放在心上,只是悠闲自在地度过每一天。成都王司马颖知道杨准的治理能力,但因为他是有名望的士人,所以很爱惜他,没有责备他,反而召他担任军谋祭酒。后来,杨准所在的官府解散,他回到家中。当时,关东的诸侯们商议,想让杨准担任三公的职位,以此来表示他们尊重贤才、崇尚道德。然而,这个计划还没有实施,杨准就去世了。

杨准有两个儿子,杨峤,字国彦;杨髦,字士彦。他们都是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杨准和裴頠、乐广关系很好,就让他们去见这两位名士。裴頠性格豁达,他欣赏杨峤有高雅的气质,对杨准说:“杨峤将来会和你一样出色,不过杨髦可能稍逊一筹。”乐广性格清纯,他喜欢杨髦有神采和风度,对杨准说:“杨峤自然能赶上你,但杨髦更加出色。”杨准感叹道:“我两个儿子的优劣,就像裴頠和乐广的优劣一样。”评论的人认为杨峤虽然有高雅的气质,但在神采和风度上不如杨髦,乐广的话比较准确。傅畅说:“杨峤像杨准,但比较疏放。”杨峤的弟弟杨俊,字惠彦,最为清雅出众。杨峤和杨髦都担任过二千石的官职,杨俊则是太傅的属官。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想派他去救援曹仁,还叫来曹植,准备告诫他一番。然而,曹植喝醉了酒,不能接受命令。于是,曹操后悔了,取消了这个任命。(《魏氏春秋》记载:曹植出发前,曹丕为他饯行,故意灌醉他。曹操召见曹植,他不能接受曹操的命令,所以曹操很生气。)

曹丕即位后,处死了丁仪、丁廙以及他们的儿子。(《魏略》记载:丁仪,字正礼,是沛郡人。他的父亲丁冲,一直和曹操关系很好,当时跟随皇帝。他看到国家还没有安定,就写信给曹操说:“你一生都有辅佐天下的志向,现在正是时候。”当时张杨刚回到河内,曹操收到他的信后,就带兵迎接天子,向东到达许昌,任命丁冲为司隶校尉。后来丁冲多次参加将领们的酒宴,因为酒喝得太多,最后醉死。曹操因为丁冲以前启发引导过自己,一直很感激他。听说丁仪是个有才能的人,虽然还没见过他,但想把爱女嫁给他,就问五官将曹丕的意见。曹丕说:“女人看重外貌,丁仪眼睛不好,恐怕爱女不一定喜欢。不如嫁给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楙。”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曹操征召丁仪为掾,和他谈论后,赞赏他的才华,说:“丁掾是个有才能的人,即使他两眼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瞎了一只眼呢?是我的儿子误导了我。”当时丁仪也遗憾不能娶到公主,但他和临淄侯曹植关系很好,多次称赞曹植的奇才。曹操本就有意立曹植为继承人,丁仪又支持他。等到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想治丁仪的罪,就把他调为右刺奸掾,想让他自杀,但丁仪做不到。于是他向中领军夏侯尚磕头求饶,夏侯尚也为他流泪,但无法相救。后来丁仪因为职务上的事情被逮捕下狱,处死了。丁廙,字敬礼,是丁仪的弟弟。《文士传》记载:丁廙从小就有才华,学识渊博。最初被征召到公府,建安年间担任黄门侍郎。丁廙曾从容地对曹操说:“临淄侯天性仁爱孝顺,这是他的本性,而且他聪明智慧,几乎无人能比。至于他的学识渊博,文章无人能及。现在天下的贤才君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愿意和他交往,甚至愿意为他效死,这实在是上天赐福给大魏,让大魏永享无穷的福运。”他想用这些话来劝说曹操。曹操回答说:“我很喜欢曹植,怎么能像你说的那样呢!我想立他为继承人,你觉得怎么样?”丁廙说:“这是国家兴衰、天下存亡的大事,不是我这种愚笨低贱的人敢随便发表意见的。我听说了解臣子没有比君主更清楚的,了解儿子没有比父亲更清楚的。至于君主不论贤明与否,父亲不论聪明与否,都能了解自己的臣子和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他们相互了解不是通过一件事或一个方面,相互了解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何况您有圣明的智慧,又熟悉做人的道理。现在您发出明智的命令,说出永安的话,可以说是上应天命,下合人心,虽然是一时的决定,却能流传万世。我丁廙不怕被处死,敢不把话说完!”曹操深为赞同。)

曹植和其他诸侯一起回到各自的封地。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迎合上意,上奏说:“曹植醉酒后言行狂悖傲慢,还胁迫使者。”有关部门请求治他的罪,皇帝因为太后的缘故,只是贬了他的爵位,封为安乡侯。(《魏书》记载诏书说:“曹植是我的同母弟弟。我对天下人都能宽容,何况是曹植呢?骨肉至亲,不忍心杀他,就改封他吧。”)当年又改封他为鄄城侯。黄初三年,立他为鄄城王,封地有二千五百户。

黄初四年,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这一年,他前往京都朝见皇帝。在朝见前,他上了一道奏疏,内容如下:

“自从我因罪回到自己的封地,我就时刻提醒自己,深刻反思自己的过错。我白天只吃一顿饭,夜晚只睡一会儿觉,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再犯错。我深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能再犯错;皇帝的恩宠也不能再指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