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96章 武文世王公传(下)

白话三国志 第196章 武文世王公传(下)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临邑殇公子曹上,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谥号,但没有留下后代。

楚王曹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被封为寿春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他的爵位提升,改封为汝阳公。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为弋阳王。当年又被改封为吴王。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为寿春县王。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又改封为白马王。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冬天,曹彪来京都朝见。太和六年(公元232年),他被改封为楚王。当初,曹彪来朝见时,违反了禁令。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他被有关部门上奏,皇帝下诏削去他的三个县,共一千五百户。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大赦天下,恢复了他被削去的县。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他的封地增加了五百户,总共达到三千户。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密谋迎接楚王曹彪到许昌,企图拥立他为帝。这件事在王凌的传记中有详细记载。为了调查此事,朝廷派遣傅及侍御史前往曹彪的封地进行调查,并逮捕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员。廷尉请求将曹彪押解到京都治罪。于是,朝廷依照汉代燕王刘旦的先例,派兼廷尉大鸿胪持节赐给曹彪玺书,严厉斥责他,并让他自行了断。《孔衍汉魏春秋》记载了当时的玺书内容:“古代先王行赏时不会放过仇敌,用刑时也不会回避亲戚,这就是至公至正的道理。所以周公流着泪处决了管叔和蔡叔的罪行,汉武帝怀着悲痛断送了昭平君的性命,这些都是古今不变的常理。曹彪,你是国家的至亲,本应在外藩辅佐国家,却不能遵守王法,反而与奸邪之人勾结,与太尉王凌、兖州刺史令狐愚串通,图谋不轨,危害社稷,心中只有悖逆,毫无忠孝之意。如果宗庙有灵,你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先帝?朕深感痛心,你自陷罪孽,既然已经查明事实,朕也深感无奈。有关部门奏请将你交付大理寺治罪,朕考虑到宗族的情分,不忍心让你在市朝被处死,所以派使者赐书给你。你自己作孽,不是别人强加的,燕王刘旦的下场,你应该引以为戒。你自己好好考虑吧!”曹彪最终自杀。他的妃子和儿子们都被削去王爵,降为平民,流放到平原。曹彪的官属以下人员以及监国谒者,因为知情不报且没有尽到辅导的责任,都被处死。他的封国被废除,改为淮南郡。正元元年(公元254年),皇帝下诏说:“已故楚王曹彪,背叛国家,依附奸邪,身死之后,无人继承,虽然这是他自取灭亡,但朕仍然感到惋惜。包容过错,这是对待亲人应有的态度。现在封曹彪的长子曹嘉为常山真定王。”景元元年(公元260年),曹嘉的封地增加,总共达到二千五百户。据《晋书》记载,曹嘉后来进入晋朝,被封为高邑公。元康年间,他和石崇一起担任国子博士。后来曹嘉担任东莞太守,石崇担任征虏将军,负责监督青州和徐州的军事事务,驻扎在下邳。曹嘉曾写诗送给石崇,石崇也作诗回应。王隐的《晋书》记载,吏部郎李重曾上奏说:“魏氏宗室中有很多人被压制,但曹嘉的才干和学识虽然不如曹志和曹翕,但他品性纯洁,修养良好,甚至超过了他们。他曾经担任过两个郡的太守。我认为应该优先考虑他的后代,可以任命曹嘉为员外散骑侍郎。”

刚殇公子曹勤,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谥号,但没有留下后代。

谷城殇公子曹乘,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谥号,但没有留下后代。

郿戴公子曹整,继承了他堂叔郎中曹绍的后代身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被封为郿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整去世,没有留下儿子。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他被追封为戴公。彭城王曹据的儿子曹范被过继给曹整,继承了他的爵位。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范被封为平氏侯。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改封为成武侯。太和三年(公元229年),他的爵位提升为公。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曹范去世,被谥为悼公,也没有留下后代。青龙四年(公元236年),皇帝下诏让曹范的弟弟东安乡公曹阐继承郿公的爵位,继续作为曹整的后代。在正元、景元年间,曹整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一千八百户。

灵殇公子曹京,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谥号,但没有留下后代。

樊安公曹均,继承了他叔父蓟恭公曹彬的后代身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被封为樊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均去世。他的儿子曹抗继承了他的爵位。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均被追封为公爵,谥号为“安公”。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抗被改封为蓟公。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他又被改封为屯留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抗去世,被谥为“定公”。他的儿子曹谌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曹谌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一千九百户。

广宗殇公子曹棘,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谥号,但没有留下后代。

东平灵王曹徽,继承了他叔公朗陵哀侯曹玉的后代身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他被封为历城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他的爵位提升为公。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他被封为庐江王。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改封为寿张王。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又改封为寿张县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徽被改封为东平王。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曹徽指使下属殴打寿张县的官吏,被有关部门上奏。皇帝下诏削去他的一个县,共五百户。当年又恢复了被削去的县。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曹徽去世。他的儿子曹翕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曹翕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三千四百户。据《晋书》记载,曹翕进入晋朝后被封为廪丘公,在魏宗室中排名仅次于鄄城公。泰始二年(公元266年),曹翕派他的长子曹琨前来朝见。皇帝下诏说:“曹翕品德高尚,是魏宗室中的贤良。现在曹琨远道而来,特赐他世子印绶,加封骑都尉,赐一套朝服和十万钱,根据他的才能安排职位。”曹翕还撰写了《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的作品一起流传于世。

乐陵王曹茂,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为万岁亭侯。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改封为平舆侯。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他的爵位提升,改封为乘氏公。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又改封为中丘王。曹茂性格傲慢,小时候就不受曹操宠爱。到了文帝曹丕时期,他仍然是唯一没有被封为王的宗室。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茂被改封为聊城公,当年又被封为王。皇帝下诏说:“从前象的暴虐非常严重,但舜帝仍然封他在有庳。近来汉朝的淮南王、阜陵王,都是乱臣贼子,但有的在他们生前恢复了封国,有的在他们的儿子一代赐予了土地。虞舜在上古时期就建立了这样的制度,汉文帝、汉明帝、汉章帝在前代也践行了这样的原则,这都是厚待亲族的美德。聊城公曹茂小时候不熟悉礼仪教化,长大后也不追求善行。先帝认为古代立诸侯,都是任命贤能之人,所以姬姓的后代也有不被封侯的,因此没有封曹茂为王。太皇太后多次提及此事。听说曹茂最近有些悔改之意,想要改过自新。君子应该鼓励他的进步,而不是纠结于他的过去。现在封曹茂为聊城王,以安慰太皇太后的牵挂。”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茂被改封为曲阳王。正始三年(公元242年),东平灵王曹徽去世,曹茂声称喉咙痛,不肯为他发丧,行为举止依然如常。有关部门上奏要剥夺他的封地,皇帝下诏削去他的一个县,共五百户。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茂被改封为乐陵王。皇帝下诏说,因为曹茂的租税收入较少,儿子又多,恢复了被削去的封户,还增加了七百户。在嘉平、正元、景元年间,曹茂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五千户。

文皇帝(曹丕)共有九个儿子。其中,甄氏皇后生了明帝曹叡;李贵人生了赞哀王曹协;潘淑媛生了北海悼王曹蕤;朱淑媛生了东武阳怀王曹鉴;仇昭仪生了东海定王曹霖;徐姬生了元城哀王曹礼;苏姬生了邯郸怀王曹邕;张姬生了清河悼王曹贡;宋姬生了广平哀王曹俨。

赞哀王曹协,早年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他被追封谥号为“经殇公”。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他的谥号被重新追改。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曹协的儿子殇王曹寻继承了他的爵位。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寻的封地增加了五百户,总共达到三千户。正始九年(公元248年),曹寻去世,没有留下儿子,封国被废除。

北海悼王曹蕤,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明帝曹叡即位后,立他为阳平县王。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蕤被改封为北海王。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曹蕤去世。青龙二年(公元234年),琅邪王曹植的儿子曹赞被过继给曹蕤,继承了他的爵位,被封为昌乡公。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赞被立为饶安王。正始七年(公元246年),曹赞又被改封为文安王。在正元、景元年间,曹赞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三千五百户。

东武阳怀王曹鉴,黄初六年(公元225年)被立为王,当年就去世了。青龙三年(公元235年),他被追封谥号。曹鉴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东海定王曹霖,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被立为河东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改封为馆陶县王。明帝曹叡即位后,因为先帝曹丕的遗愿,对曹霖特别宠爱,对他的待遇与其他诸侯王不同。然而,曹霖性格粗暴,在家中对婢女和妾室多有残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霖被改封为东海王。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霖去世。他的儿子曹启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曹启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六千二百户。高贵乡公曹髦,是曹霖的儿子,后来继承了大宗皇位。

元城哀王曹礼,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封国。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改封为京兆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又改封为元城王。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礼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悌被过继给曹礼,继承了他的爵位。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悌被改封为梁王。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曹悌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四千五百户。

邯郸怀王曹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被封为淮南公,以九江郡为封国。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进封为淮南王。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改封为陈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又改封为邯郸王。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邕去世。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任城王曹楷的儿子曹温被过继给曹邕,继承了他的爵位。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温被改封为鲁阳王。在景初、正元、景元年间,曹温的封地多次增加,总共达到四千四百户。

清河悼王曹贡,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为王,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广平哀王曹俨,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被封为王,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评述:**

魏朝的王公们,名义上拥有封国,但实际上并无治理国家的实权。他们被严格限制,如同被关在监狱里一样。他们的爵位和封地经常变动,大小不一,每年都在变化。骨肉亲情被疏远,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淡漠。魏朝的制度竟然如此弊端丛生!

袁准说:魏朝建立后,正值天下大乱之后,人口减少,无法完全按照古代的制度来治理。于是,魏朝的诸侯王们虽然有封号,但实际上只是空有名头,没有实际的封地。每个王国只有百余名老兵守护,名义上是诸侯王,实际上却与普通百姓无异。他们与封地相隔千里,没有朝见的礼仪,也没有与其他诸侯国的会盟制度。诸侯王们的游猎范围不得超过三十里,还有专门的官员监视他们的行为。这些王侯们甚至希望能成为普通百姓,却也无法实现。这种制度既违背了诸侯国保卫国家的初衷,也破坏了亲属之间的亲情。

《魏氏春秋》记载,宗室曹冏曾上书说:“我听说古代的君王,一定会分封同姓诸侯以示亲近,也会封赏异姓功臣以示贤能。《左传》说‘任用贤能,亲近亲属’,《尚书》说‘弘扬美德,亲近九族’,《诗经》说‘怀德则安宁,宗族是屏障’。由此可见,没有贤能之人无法建立功业,没有亲属无法辅助治理。如果只依靠亲属,国家会逐渐衰弱;如果只依靠贤能,可能会导致权力被篡夺。古代圣王深知这一点,因此广泛任用亲疏之人,既利用近亲的力量,也借助贤能的辅助。这样,国家在近处有宗族的保卫,在远处有贤能的辅佐,兴盛时共同治理,衰败时共同守护,安定时共享幸福,危难时共同承担灾难。因此,国家能够长久繁荣,世代相传。

如今,魏朝虽然明确了尊卑之法,但在亲近亲属方面仍有不足。《诗经》说‘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意思是兄弟之间在危难时刻应相互救援,共同面对忧患。虽然兄弟之间可能有矛盾,但在外敌入侵时仍会团结一心。然而,如今的情况并非如此,有些被任用却不被重用,有些被闲置却不被任用。一旦边境告急,城门紧闭,亲族们无法相互扶持,国家失去了可靠的卫士。

我深感忧虑,夜不能寐,希望能向朝廷献上我的忠诚,提出我的建议。我根据所见所闻,分析了成败的原因。从夏、商、周三代来看,历经数十代,而秦朝仅传两代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三代的君主与天下百姓共享国家,百姓与国家同忧共乐。而秦朝的君主独揽大权,百姓无法分担国家的忧患,因此一旦国家倾覆,无人救援。

古代的君主知道单靠自己治理国家无法长久,因此与他人共同治理;知道单靠自己守护国家无法稳固,因此与他人共同守护。通过任用亲疏之人,建立内外的屏障,使国家轻重相宜,亲疏相辅,避免了叛乱的发生。即使在衰落之时,也有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维护礼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逐渐衰弱,最终被强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姬姓诸侯国几乎灭绝,只有燕国和卫国勉强生存,但也都弱小不堪,受到秦国和齐、楚等国的威胁,自身难保,更无暇顾及其他。

到了周王赧时期,他被降为平民,但诸侯国之间仍然相互扶持,维持了四十多年的无主局面。秦国凭借地理优势,采用欺诈手段,逐步吞并了其他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却不知这种制度的弊端。淳于越曾劝谏秦始皇,希望他分封子弟,但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偏见,拒绝了这一建议。最终,秦始皇死后,国家无人继承,政权落入奸臣之手,导致赵高之流诛杀宗室,胡亥残暴无道,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

如果秦始皇采纳了淳于越的建议,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那么即使子孙有失道的行为,也难以轻易被推翻。汉高祖刘邦正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分封子弟,建立了强大的诸侯国,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汉朝。然而,汉朝的分封制度也存在问题,诸侯国过于强大,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贾谊曾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力量,但汉文帝没有采纳。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建议削藩,引发了诸侯国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使诸侯国逐渐衰弱。到了汉成帝时期,王氏专权,刘向劝谏成帝重视宗室的力量,但成帝未能采纳。最终,王莽篡位,汉朝宗室王侯失去了权力,甚至有人颂扬王莽的恩德,令人悲哀。

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恢复了汉朝,但未能吸取秦朝的教训,仍然实行郡县制,削弱了宗室的力量。到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廷无人反抗,宗室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汉朝灭亡。

魏朝的太祖武皇帝曹操,凭借圣明的资质和神武的谋略,挽救了国家的危机,恢复了汉朝的统治。然而,魏朝在治理国家时,未能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仍然实行郡县制,削弱了宗室的力量。诸侯王们虽然有名号,但没有实际的权力,宗室成员被排斥在政治之外,无法参与国家的治理。这种制度无法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今的州牧、郡守等地方官员,实际上拥有古代诸侯王的权力,他们可以掌控大片土地和军队。然而,宗室成员却无法参与其中,无法与他们相互扶持。这种制度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如今,朝廷任用贤能之人,他们可以担任重要职务,但宗室成员却被限制在小县或低级职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种制度不利于激励宗室成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古人说:“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因为它们有很多脚可以相互扶持。国家也是如此,只有宗室和百姓相互扶持,国家才能稳固。如果根基不稳,国家就会像枯树一样容易倾倒。因此,圣明的君主在安定时不忘危机,在生存时不忘灭亡,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长治久安。

曹冏,是中常侍曹叔兴的侄子,少帝的族祖。当时,天子年幼,曹冏希望通过这篇奏疏让曹爽有所感悟,但曹爽未能采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