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97章 王卫二刘傅传(一)

白话三国志 第197章 王卫二刘傅传(一)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他的曾祖父王龚和祖父王畅,都是汉朝的三公(相当于宰相级别的高官)。据《张璠汉纪》记载,王龚字伯宗,当时在天下享有很高的名声。汉顺帝时期,王龚担任太尉。曾经有个故事:山阳太守薛勤的妻子去世了,他却没有哭,反而在送葬时说:“幸好不是早逝,又有什么遗憾呢?”后来,王龚的妻子也去世了,王龚和他的儿子们都按照礼仪守丧,当时有人对他们的行为有些非议。王畅字叔茂,他的名字在“八俊”之中(“八俊”是当时一批有才能、有声望的人)。汉灵帝时期,王畅担任司空(三公之一),后来因为水灾被免职。当时,李膺也因为正直不阿被免职回到故乡。王畅和李膺因为坚持正道,不迎合权贵,被当时的人们视为高洁之士。那些敢于直言、行为正直的人都以他们为榜样,希望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当时,接连发生了自然灾害,一些上书言事的人认为三公的人选不合适,建议用王畅和李膺来替代,认为这样一定能带来祥瑞。因此,宦官们对王畅和李膺非常怨恨。后来,李膺被杀,王畅也被罢免,最终在家中度过余生。王粲的父亲王谦,担任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相当于幕僚长)。何进因为王谦出身名门,想和他结为亲家,还让王谦的两个儿子来见他,让他从中挑选一个结亲。但王谦拒绝了。后来,王谦因病辞职,在家中去世。

汉献帝西迁的时候,王粲也跟着到了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后,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当时,蔡邕才华横溢,在朝廷中地位很高,家里常常车马盈门,宾客满座。有一天,蔡邕听说王粲来访,急忙出门迎接,连鞋都穿反了(形容非常急切)。王粲到了蔡邕家,当时他年纪还小,身材又矮小,大家都很惊讶。蔡邕却说:“这是王公的孙子,他有非凡的才能,我都不如他。我家里所有的书籍和文章,都应该给他。”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相当于宰相)想任命他为官,皇帝也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皇帝身边的侍从官)。但当时西京(长安)局势混乱,王粲都没有去上任。于是,他去了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觉得王粲相貌平平,身体又弱,性格也比较随便,没有特别看重他。臣松之解释说:“相貌平平”是说他的外貌和他的才能不匹配;“随便”是指他性格比较随和、不拘小节。刘表去世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曹操。《文士传》记载了王粲对刘琮说的一番话:“我有个想法,想跟将军说说,可以吗?”刘琮说:“我很想听听。”王粲说:“现在天下大乱,各地的豪杰纷纷起兵。在这么混乱的时候,大家的实力对比还不清楚,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当时,家家都想当帝王,人人都想做公侯。从古到今,那些能看清形势、抓住机会的人,总是能得到好处。现在将军想想,您和曹操相比,谁更强呢?”刘琮回答不上来。王粲又说:“据我所知,曹操是个人杰。他的雄才大略超越时代,智谋也超出常人。他在官渡打败了袁绍,在长江边赶跑了孙权,在陇右击退了刘备,在白登山消灭了乌丸。除此之外,他还平定了许多叛乱,真是神勇无比,数也数不过来。现在的情况很清楚,将军如果听我的建议,放下武器,顺应天命,归顺曹操,曹操一定会感激将军。这样,将军不仅能保全自己和家族,还能长久享受福气,把这份福气传给子孙后代,这是万无一失的计策。”王粲自己也说:“我因为战乱流离失所,来到荆州,承蒙将军父子的照顾,我怎么敢不把心里话说出来呢?”刘琮听了他的话,接受了这个建议。臣松之在这里指出:孙权在曹操征讨荆州之前,还和中原政权保持着和平关系,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赶跑孙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征讨荆州,刘备是在那之后几年才进入蜀地的,他本人从来没有到过关中和陇右地区。而且,白登山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曹操也没有去过那里,他北征乌丸和白登山也没有任何关系。从这些错误可以看出,张骘(《文士传》的作者)的记载是虚假的,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矛盾。张骘的虚假记载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曹操任命王粲为丞相掾(丞相的属官),还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边设宴,王粲举杯祝贺说:“现在袁绍在河北起兵,势力很大,他想统一天下。但他虽然喜欢招揽人才,却不会用人,所以有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过得悠闲自在,他坐观时局的变化,还以为自己可以像周文王那样称霸一方。那些到荆州避难的人,都是天下的英才,但刘表不知道怎么用他们,所以他的国家很危险,没有人辅佐。而明公(曹操)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招揽当地的豪杰,让他们为自己效力,从而称霸天下。等到平定江汉地区后,又把当地的贤才安排到重要职位上,让天下人都心服口服,都希望天下太平。明公文武双全,让所有的英雄都尽心尽力,这是古代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的风范啊!”后来,王粲又被提升为军谋祭酒(负责军事谋划的官员)。魏国建立后,他被任命为侍中(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他知识渊博,记忆力惊人,无论别人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当时,旧的礼仪制度已经废弃,需要重新制定,王粲一直负责这项工作。《挚虞决疑要注》记载:汉末的时候,因为战乱,玉佩的制作失传了。魏国的侍中王粲还记得旧玉佩的样子,于是重新制作了玉佩。现在的玉佩,就是按照王粲的设计制作的。有一次,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看到路边有一块石碑。别人问他:“你能背诵上面的内容吗?”王粲说:“能。”于是别人让他背过身去,他果然把碑文背诵得一字不差。还有一次,他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打乱了,王粲就帮他们还原了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就用一块布盖住棋盘,让他用另一副棋重新摆。结果,他摆的棋局和原来的完全一样,没有一个棋子放错。他的记忆力和观察力就是这样厉害。王粲还擅长计算,他的算术水平很高,能把数学原理讲得非常清楚。他写文章的水平也很高,提笔就能写成,不需要修改。当时的人以为他是提前写好的,其实就算他认真思考,也写不出比这更好的文章。《典略》记载:王粲的才华很高,辩论起来也很机敏。钟繇、王朗这些人虽然是魏国的卿相,但在朝廷上讨论事情的时候,他们都无话可说。王粲一生写了六十多篇诗、赋、论、议等作品。建安二十一年,他跟随曹操去征讨吴国。建安二十二年春天,他在路上生病去世,享年四十一岁。王粲有两个儿子,后来因为受到魏讽(一个谋反的人)的牵连,被杀。王粲的后代就此断绝。《文章志》记载:曹操在征讨汉中的时候,听说王粲的儿子死了,叹息说:“如果我在,不会让仲宣(王粲的字)绝后。”当初,曹丕(文帝)担任五官中郎将,曹植担任平原侯的时候,他们都喜欢文学。王粲和北海的徐干(字伟长)、广陵的陈琳(字孔璋)、陈留的阮瑀(字元瑜)、汝南的应瑒(字德琏)、东平的刘桢(字公干)等人关系很好,都是文学上的好友。

徐干曾经担任过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司空军谋祭酒的属官)和五官将文学(五官中郎将府的文学官)。《先贤行状》记载,徐干为人清高,遵循道德,六种品德(指孝、友、恭、俭、宽、信)都很完备。他聪明博学,善于写作,提笔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他看淡官职和俸禄,从不贪图世俗的荣华富贵。建安年间,曹操特别赏识他,但他因病辞职休息。后来,他被任命为上艾县的县令,又因为身体原因没有上任。

陈琳曾经是大将军何进的主簿(相当于幕僚长)。何进想要诛杀宦官,但太后不同意。于是,何进召集各地的猛将,让他们带兵逼近京城,想以此来威胁太后。陈琳劝告何进说:“《易经》上说‘打猎没有猎人的帮助,是很难成功的’。俗话说‘掩住眼睛去捉麻雀’。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动物,都不能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更何况是国家的大事呢?怎么能用欺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现在将军您掌握着皇上的威严,手握兵权,就像龙腾虎跃一样威风凛凛,您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用这样的力量去行事,就好比用大火炉去烧毛发一样,轻而易举。您应该果断行事,虽然这可能违背常规,但符合道理,天理和人心都会支持您。可是您却放弃了手中的利器,反而去求助于别人。一旦大军聚集,强者就会占据上风,这就好比把武器倒过来交给别人,后果不堪设想。您的计划肯定不会成功,反而会引发更大的混乱。”但何进没有听从陈琳的劝告,最终招致了灾祸。陈琳后来逃到冀州,袁绍让他负责撰写文章。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曹操对他说:“你以前给袁绍写信,指责我的罪状也就罢了,但为什么要牵连到我的父辈和祖辈呢?”陈琳认错并道歉,曹操爱惜他的才华,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阮瑀年轻时曾经向蔡邕学习。建安年间,都护曹洪想让他担任自己的书记官,但阮瑀始终不肯屈服。曹操后来同时任命陈琳和阮瑀为司空军谋祭酒,主管记室(负责撰写文书和奏章)。《文士传》记载,曹操早就听说过阮瑀的名声,征召他入朝。但阮瑀起初没有答应,后来被曹操逼迫得很紧,他干脆逃到山里去了。曹操派人放火烧山,才把他逼了出来,送到曹操面前。当时曹操正在征讨长安,大宴宾客。曹操对阮瑀很生气,因为他不肯和自己说话,就让他站在乐工的行列里。阮瑀擅长音乐,会弹琴,于是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还即兴创作了一首歌曲:“天门高高打开,大魏顺应天命。青色的车盖巡游九州,百姓却怨声载道。士人为知己而死,女子为悦己者而打扮。只要恩义畅通,别人怎能扰乱?”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快,旋律也很美妙,当时在座的人都被吸引住了,曹操也非常高兴。臣松之在这里指出,《鱼氏典略》和《挚虞文章志》都记载说,阮瑀在建安初年就以生病为由逃避兵役,没有向曹洪屈服。后来曹操征召他,他立刻就来了,根本没有逃到山里,也没有被火烧出来的事情。另外,典略还记载曹操在征讨荆州的时候,让阮瑀写信给刘备,后来又在征讨马超的时候,让阮瑀写信给韩遂。这两封信现在还保存着。曹操在建安十六年才进入关中,而张骘却说曹操在得到阮瑀的时候正在长安,这明显是错误的。阮瑀在建安十七年去世,曹操在建安十八年才被封为魏公,而张骘却说阮瑀的歌词里有“大魏顺应天命”的内容,这显然很荒谬。而且歌词里“他人焉能乱”这句话,根本说不通。阮瑀的文笔肯定不会这么差。

陈琳和阮瑀在曹操手下主要负责撰写军国书信和檄文(一种用于声讨敌人的文书),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他们写的。《典略》记载,陈琳写的书信和檄文,草稿写成后呈给曹操。曹操当时正患有头风病(一种头痛病),那天病情发作,他躺在床上读陈琳写的文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病也好了很多。他高兴地说:“这文书比药还管用!”于是多次重重地赏赐陈琳。曹操还曾经让阮瑀写信给韩遂。当时曹操正好外出,阮瑀随行,他就在马上写好了草稿,写完后呈给曹操。曹操拿起笔想修改一下,但最后发现根本不需要改动。

后来,陈琳被调任为门下督(负责宫廷门户的官员),阮瑀则担任了仓曹掾属(管理仓库的属官)。

应玚和刘桢都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掾属(丞相的属官)。应玚后来转任平原侯的庶子(一种侍奉诸侯的官职),再后来又担任了五官将文学(五官中郎将府的文学官)。据《华峤汉书》记载,应玚的祖父应奉,字世叔,才思敏捷,善于背诵,因此当时人们称赞他“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意思是他的阅读速度极快。应奉着有《后序》十余篇,是一位受世人尊敬的儒者。他在东汉延熹年间担任过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畿地区的官员)。应奉的儿子应劭,字仲远,学识渊博,尤其喜欢研究各种学问。他撰写了《风俗通》等书籍,总共一百余篇。虽然他的文辞不算典雅,但世人佩服他的博学。《续汉书》记载,应劭还着有《中汉辑叙》《汉官仪》和《礼仪故事》等书,总共十一种,一百三十六卷。朝廷的制度和百官的礼仪能够流传下来,多亏了应劭的记录。应劭的官职最终升到泰山太守。应劭的弟弟应珣,字季瑜,是司空的掾属,也就是应玚的父亲。

刘桢因为“不敬”的罪名被处以刑罚,刑满后被任命为小吏。《文士传》记载,刘桢的父亲名叫刘梁,字曼山,又名刘恭。他年轻时就有才华,以文学成就受到尊崇,最终担任野王县令。《典略》记载,文帝(曹操的儿子曹丕)曾经赐给刘桢一条廓落带(一种宽大的带子)。后来,刘桢的父亲去世,文帝想借这条带子来制作画像,于是写信调侃刘桢说:“东西因为人而变得珍贵。所以,如果它在地位低下的人手中,就不会被用在尊贵的人身边。现在我虽然要借走它,你也不要指望它能还回来。”刘桢回信说:“我听说荆山的璞玉,能成为皇后的宝物;随侯的明珠,能照亮众人的喜好;南方的黄金,能装饰美人的发髻;貂尾能点缀侍臣的帽子。这四种宝物,原本埋没在朽石之下,隐藏在污泥之中,却能在千年之后发出光芒,展现出光彩,它们一开始也没有直接接触到尊贵的人。尊贵的人所使用的,正是卑贱的人所追求的;高贵的人所享用的,正是低贱的人所推崇的。所以,大房子刚建成时,工匠会先站在下面;美好的庄稼刚成熟时,农民会先尝一尝。我遗憾的是,我的带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如果它真的与众不同,我倒是可以把它献给您。”刘桢的回答总是这样巧妙,因此特别受到各位公子的喜爱。后来,太子(曹丕)曾经邀请各位文学之士聚会。酒喝得正酣时,太子让夫人甄氏出来拜见。在座的众人都伏下身子表示敬意,只有刘桢平视着甄氏。曹操听说后,就将刘桢抓了起来,但最终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去服劳役。应玚、刘桢等人一生都写下了数十篇文赋。

阮瑀在建安十七年去世。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文帝曹丕在写给元城令吴质的信中说:“过去那场瘟疫,让很多亲朋好友都遭受了灾难。徐干、陈琳、应玚、刘桢,这些人都在当时一起去世了。纵观古今文人,大多不拘小节,很少有人能以高尚的名节自立。但徐干却与众不同,他内心有才华,为人质朴,淡泊名利,志向高洁,就像古代隐居在箕山的高士一样,真可以说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他写了二十多篇《中论》,文辞典雅,足以流传后世。应玚也常常有写作的志向,他的才学足以着书立说,可惜他的美好志向没有实现,实在令人痛惜!陈琳的章表(一种上呈皇帝的文书)写得很有气势,只是稍微有些繁杂。刘桢有一种超脱的气质,但还不够成熟。阮瑀的书信写得潇洒自如,让人看了非常愉悦。王粲在辞赋方面特别擅长,可惜他的文风有些柔弱,没有达到更高的境界。但在他擅长的领域,即使是古人也很难超越他。过去,伯牙因为钟子期去世而断琴,孔子因为子路的死而倒掉肉酱,他们都是在为知音难遇而痛心,为弟子们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而惋惜。这些文人虽然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但也是当时的杰出人物。”

《典论》中说:当世的文人,像鲁国的孔融、广陵的陈琳、山阳的王粲、北海的徐干、陈留的阮瑀、汝南的应玚、东平的刘桢,这七个人在学问上没有什么遗漏,在文辞上也不依赖别人,他们都自认为像千里马一样在广阔的道路上奔跑,互相竞争。王粲擅长辞赋。徐干有时会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气质,但还比不上王粲。比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即使是张衡、蔡邕这样的大家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但在其他文体上,他们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陈琳和阮瑀的章表和书信,是当今的佼佼者。应玚的作品风格平和,但不够雄浑;刘桢的作品雄浑,但不够严谨。孔融的文风高妙,有过人之处,但他不太擅长辩论,理论常常被文辞所掩盖,有时还会夹杂一些调侃和玩笑。但他擅长的部分,和扬雄、班固等人不相上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