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39章 明帝第八章

白话三国志 第39章 明帝第八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的春天,正月壬辰日,山茌县传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人声称看到了黄龙现身!这一消息迅速传遍朝野,在古代,黄龙被视为祥瑞之物,它的出现被认为是国家兴盛、君主圣明的象征。于是,有关部门赶忙上奏,认为魏国得到了地统,按照传统,应该以建丑之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曹叡听后,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在东宫时就曾着论,认为五帝三王虽同宗同源,但礼仪制度并不沿袭,正朔也应该做出改变,以此来彰显魏国接受天命的运势。如今黄龙现身,或许正是上天给予的启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曹叡决定顺应天意。三月,他正式下令确定新的历法,并将年号改为景初元年,从四月开始执行新历。

(《魏书》记载:当初,魏文帝曹丕即位时,因为是接受汉朝的禅让,所以沿用了汉朝的历法,没有进行更改。曹叡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曾写文章论述,认为应该改变历法。等到他即位后,这件事一直搁置了很久。后来,史官再次上奏说应该更改历法,曹叡这才下诏让三公、特进、九卿、中郎将、大夫、博士、议郎、千石、六百石等各级官员广泛讨论,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曹叡依据古代典籍,在甲子日下诏说:“太极在天上运转日月星辰,元气在地下流转三统五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所以孔子编写《春秋》时,在三微之月(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每个月都记录称王之事,以此表明三正(夏正、殷正、周正)交替为首的道理。如今推算三统的顺序,魏国得到地统,应当以建丑之月为正月。考察各种典籍,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现在把青龙五年三月改为景初元年四月。” )

随着历法的更改,魏国的服色、祭祀等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服色方面,崇尚黄色;祭祀用的牺牲(祭品)选用白色;打仗时乘坐黑鬃白毛的马;军旗方面,行军打仗时使用大红色的旗帜,朝会时则使用大白旗。(臣裴松之按:魏国以土德自居,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土对应黄色,所以服色崇尚黄色。魏国采用殷朝的历法,以建丑之月为正月,所以在牺牲和旗帜的使用上,都遵循殷朝的礼仪。《礼记》中记载:“夏后氏崇尚黑色,所以打仗时乘坐黑马,祭祀用黑色的牺牲;殷人崇尚白色,打仗时乘坐白马,祭祀用白色的牺牲;周人崇尚红色,打仗时乘坐赤毛白腹的马,祭祀用赤色的牺牲。”郑玄解释说:“夏后氏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万物初生时颜色为黑色;殷朝以建丑之月为正月,万物发芽时颜色为白色;周朝以建子之月为正月,万物萌芽时颜色为赤色。翰,就是白色的马,《易经》里说‘白马翰如’。《周礼》中规定巾车之职,‘朝会时树立大红色的旗帜,打仗时树立大白旗’,这就是周朝用正色的旗帜用于朝会,用前代的旗帜用于打仗。如今魏国采用殷朝的礼仪,改变了周朝的制度,所以朝会时树立大白旗,打仗时使用大红色的旗帜。” )同时,将原来的《太和历》改为《景初历》。虽然新历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和月份与之前的正岁有所不同,但在举行郊祀、迎接节气、祭祀祖先、天子巡视、打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重要活动,以及颁布时令、确定中气早晚、安排百姓农事等方面,都按照新历中以正岁斗建为依据的顺序来执行。

五月己巳日,曹叡结束了在许昌宫的停留,再次回到洛阳宫。为了安抚民心,彰显皇恩浩荡,己丑日,他宣布大赦天下。然而,平静的京都却在六月戊申日遭遇了一场地震。大地的震动让房屋摇晃,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这场地震给京都带来了不小的恐慌,许多人担心这是上天对国家的警示。

己亥日,曹叡对朝中重臣进行了新的任命,他任命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司空,希望他们能在新的职位上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丁未日,朝廷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从魏兴郡划出魏阳,从锡郡划出安富,再加上原有的上庸,合并为新的上庸郡。同时,撤销锡郡,将锡县并入魏兴郡。这样的调整旨在优化地方管理,更好地掌控地域局势。

之后,有关部门向曹叡上奏了宗庙和祭祀乐舞的事宜。他们认为,武皇帝曹操拨乱反正,开创魏国基业,应尊为魏太祖,祭祀时使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曹丕顺应天命,接受汉朝禅让,登基称帝,尊为魏高祖,祭祀乐舞为《咸熙之舞》;而曹叡在位期间,推动国家建设、制定各项制度,使国家繁荣发展,应尊为魏烈祖,祭祀时采用《章(武)斌之舞》。并且提议,这三位先祖的宗庙要永远保留,世代祭祀,不能损毁。至于其他四位先祖的宗庙,按照亲疏关系,在血缘关系疏远后,依次进行毁庙,就如同周朝祭祀后稷、文王、武王的宗庙和祧庙制度一样。(孙盛对此评价说:谥号是用来彰显逝者的品行,宗庙是用来留存逝者的容貌,这些都应该在人去世之后确定,目的是追溯起源、总结终点,让后世铭记。从来没有在人还在世的时候就预先制定祖宗的庙号,还没去世就提前自我尊崇显耀。以前华乐因为过度征收赋税而遭到指责,周朝人因为提前准备丧事而违背礼仪,魏国的这些官员,在这件事上违背了正道。 )

秋七月丁卯日,司徒陈矫的突然离世,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魏国朝堂激起层层涟漪。陈矫一生为魏国鞠躬尽瘁,他的离去,让众人悲痛不已,也让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哀伤的气息。

然而,魏国面临的危机远不止于此。此时,东吴孙权派遣大将朱然率领两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包围了江夏郡。江夏郡告急,荆州刺史胡质临危受命,他深知责任重大,立刻调集兵马,与朱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胡质指挥若定,荆州将士们在他的带领下,奋勇抵抗。经过一番苦战,朱然见难以攻克江夏,无奈之下只能下令退兵,江夏郡暂时解除了危机。

原来,孙权此前就心怀不轨,他暗中派遣使者渡海与高句骊勾结,企图联合起来袭击辽东。曹叡得知消息后,果断采取行动,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率领各路大军,联合鲜卑、乌丸的军队,屯兵在辽东南界,同时用玺书征召公孙渊,希望他能表明立场,配合朝廷行动。可公孙渊野心勃勃,竟公然发兵反叛。毋丘俭毫不畏惧,率领大军进军讨伐。但天公不作美,连续下了十天大雨,辽水水位大涨,军队行动极为困难。曹叡得知情况后,无奈下诏让毋丘俭撤军。

在这场风波中,右北平的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王护留等人原本居住在辽东。他们不愿与公孙渊同流合污,便率领部众跟随毋丘俭,向魏国归附。己卯日,曹叡为了安抚辽东地区的百姓,下诏宣布,凡是被公孙渊胁迫而无法投降的辽东将吏士民,一概赦免他们的罪过。辛卯日,太白星又一次在白天出现。这一异常天象,在当时被人们视为不祥之兆,让本就动荡不安的局势更加紧张。而公孙渊在毋丘俭撤军后,更加肆无忌惮,他竟然自立为燕王,还设置了百官,把自己的年号定为绍汉元年,彻底与魏国决裂,公然挑衅魏国的权威。

面对公孙渊的反叛和孙权的威胁,曹叡决定加强海防力量,下诏让青州、兖州、幽州、冀州四州大规模建造海船,以备不时之需。

九月,冀州、兖州、徐州、豫州四州遭遇了严重的水灾。洪水肆虐,许多百姓溺水身亡,财产也损失惨重。曹叡得知灾情后,心急如焚,立即派遣侍御史前往受灾地区巡查。侍御史们深入灾区,统计因溺水死亡的人数,了解百姓财产损失情况。同时,朝廷下令,让当地官府打开粮仓,赈济那些受灾的百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然而,祸不单行。庚辰日,宫中传来噩耗,皇后毛氏突然去世。毛皇后与曹叡夫妻多年,她的离世让曹叡悲痛欲绝。冬十月丁未日,月亮的运行轨迹出现异常,靠近并侵犯了荧惑星。在古代,这种天象被认为是不祥之兆,给本就沉浸在悲伤中的宫廷又增添了一丝阴霾。癸丑日,曹叡怀着沉痛的心情,将毛皇后安葬在愍陵。

乙卯日,曹叡下令在洛阳南的委粟山营建圜丘。圜丘是古代帝王祭祀天神的重要场所,曹叡对此非常重视。(《魏书》记载了曹叡的诏书:“大凡帝王接受天命,无不是恭敬地承接天地之命来彰显神明,尊崇祭祀祖先来昭示功德,所以前代的典章制度确立后,禘祭、郊祭以及祖宗祭祀的制度也就完备了。当初汉朝建立之初,承接秦朝焚书坑儒之后的文化残缺局面,收集整理残缺不全的礼仪制度来举行郊祀。从甘泉祭祀后土、雍宫设立五畤开始,祭祀神只的坛位很多都没有经典依据,所以制度没有固定下来,变来变去。四百多年间,禘祀甚至被废止。古代应该重新确立的祭祀制度,也有所缺失。曹氏的世系,起源于有虞氏,如今祭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享,把圜丘命名为皇皇帝天;方丘祭祀的是皇皇后地,以舜的妃子伊氏配享;天郊祭祀的是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曹操配享;地郊祭祀的是皇地之只,以武宣皇后卞氏配享;在明堂祭祀父皇高祖文皇帝曹丕,以配享上帝。”到了晋泰始二年,将圜丘、方丘在夏至、冬至的祭祀合并到南北郊进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