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45章 三少帝第四章

白话三国志 第45章 三少帝第四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太傅司马懿得知此事后,果断决定东征王凌。他率领大军,一路疾驰,势如破竹。五月甲寅,王凌见大势已去,自知无力回天,最终选择自杀。六月,楚王曹彪也被赐死。这场谋逆之乱,让魏国朝堂元气大伤。

祸不单行,七月壬戌,皇后甄氏突然驾崩。曹芳悲痛欲绝,失去爱人的痛苦让他心力交瘁。辛未日,司空司马孚升任太尉,接过稳定朝堂的重任。戊寅日,太傅司马懿却因病去世。司马懿历经数朝,在魏国朝堂位高权重,他的离世,让魏国朝堂陷入了短暂的混乱。随后,卫将军司马师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始掌控朝堂大权。

乙未日,曹芳怀着沉痛的心情,将甄皇后葬于太清陵。可悲伤还未散去,庚子日,骠骑将军孙资也离开了人世。这一年,魏国接连遭遇变故,朝堂动荡不安。

十一月,有关部门上奏,商议各位功臣在太祖庙配享的事宜。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官职高低重新排序,而司马懿因功高爵尊,位列首位。十二月,光禄勋郑冲被任命为司空,继续为魏国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的春天,正月癸卯,抚军大将军司马师被晋升为大将军,成为魏国朝堂上最具权势的人物。二月,曹芳立张氏为皇后,并大赦天下,希望能为魏国带来新的转机。

夏天五月,发生了一件离奇之事——有两条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这件事在民间引发了诸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也有人觉得是不祥之兆。

同年冬天,十一月的寒风中,魏国再次对吴用兵。曹芳下诏,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人出征吴国。然而,这次出征并不顺利。吴大将军诸葛恪亲自率军迎战,在东关与魏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诸葛恪大破魏军,魏军只能狼狈退回。

此役失败后,朝堂上议论纷纷,不少人主张贬黜战败的将领。但司马师却主动承担责任,他说:“是我没有听从诸葛诞的建议,才导致这场失败,这是我的过错,诸将何罪之有?”于是,他赦免了所有将领,只削去了监军司马昭的爵位。当时,雍州刺史陈泰请求联合并州之力讨伐胡人,司马师同意了。但军队还未集结完毕,雁门、新兴二郡的百姓因担心要远行征战,惊恐之下发动叛乱。司马师又向朝中大臣谢罪道:“这是我的过错,与陈泰无关!”司马师的这一系列举动,让魏国上下对他的胸怀和担当十分钦佩,众人都心怀感激,愿意为他效力。习凿齿评价道:司马大将军能将两次战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如此一来,过错消除,大业反而兴盛,可谓是有大智慧。百姓忘记战败的耻辱,臣子想着回报恩情,这样的国家想不昌盛都难。若是君主忌讳失败、推诿过错,将责任归咎于他人,只宣扬自己的功劳,隐瞒战败的损失,就会导致上下离心,贤能之人与平庸之辈都心生不满,这就如同楚国两次战败、晋国再次取胜一样,实在是大错特错!作为君主,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并以此治理国家,那么朝堂就不会有弊政,自身也不会留下过错,即使行动有失也能美名远扬,即使军事受挫也能最终取胜,就算失败百次又有何妨,更何况只是两次呢!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的夏天,四月的暖风吹过魏国的大地,带来了曹芳大赦天下的消息。百姓们听闻此讯,纷纷感恩戴德,期盼着在这新的恩典下,生活能有所改善,国家也能更加安宁。然而,短暂的平静很快被打破,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围困了合肥新城,魏国的边境局势瞬间紧张起来。

消息如疾风般传至洛阳朝堂,满朝文武皆惊。曹芳得知后,立刻下诏,命太尉司马孚率领大军前往抵御。此时,魏国的西线战场也传来警报,姜维趁机出兵围困狄道,魏国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洛阳城中,大将军司马师忧心忡忡,他急忙召来虞松商议对策。司马师紧皱眉头,焦急地说道:“如今东西两边都战事紧急,可诸位将领却士气低落,这该如何是好?”虞松沉思片刻,缓缓开口:“将军,昔日周亚夫在昌邑坚壁清野,吴楚联军最终不战自败。战场上的形势变幻莫测,有些看似弱小的一方实则暗藏强大实力,有些看似强大的一方却可能外强中干,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如今诸葛恪倾尽精锐,试图在新城与我军决一死战。但他若久攻不下,又求战不得,军队必然疲惫不堪,那时自然会退兵。所以,诸将不贸然进攻,这反而是对我们有利的局面。而姜维虽带着重兵,但他孤军深入,粮草依靠抢夺我军的麦子,并非根基稳固的敌人。而且他认为我军主力都在东线,西线必然空虚,所以才敢长驱直入。如果我们现在让关中的军队日夜兼程,出其不意地赶到狄道,姜维恐怕会不战而退。”

司马师听后,眼前一亮,心中豁然开朗,他赞许地说道:“好计策!”于是,他立刻下令,让郭淮、陈泰率领关中所有军队,火速前去解狄道之围;同时命令毋丘俭等将领按兵不动,坚守阵地,暂时放弃合肥新城,诱使诸葛恪军队陷入困境。

姜维得知郭淮的大军前来救援,又考虑到军中粮草不足,无奈之下,只好退兵到陇西边界。而在合肥新城这边,诸葛恪的军队依旧对新城发起猛烈进攻。此时,坚守新城的是张特。张特本是一名牙门将,在镇东将军诸葛诞麾下效力。诸葛诞一直觉得他才能平平,还打算把他送回护军处。恰好毋丘俭接替诸葛诞,便让张特屯守合肥新城。

诸葛恪围城时,张特与将军乐方等率领的三军总共只有三千人,其中不少吏兵因疾病和战死,人数已减半。而诸葛恪又筑起土山,对新城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新城眼看就要沦陷。在这危急时刻,张特心生一计,他派人对吴人说:“如今我们实在无心再战了。但按照魏国的律法,城池被围攻超过百日,援兵还未赶到的话,即便投降,家人也不会受到牵连。我们从遭受攻击到现在,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原本有四千多人,如今战死的已经过半,即便城被攻破,还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我得回去跟他们商量商量,把愿意投降和不愿意投降的人名单列出来,明天一早便把名单送来。你们先拿着我的印绶作为信物。”说着,他便把印绶扔给了吴人。吴人听了他的话,虽然没有拿走印绶,但也停止了进攻。

张特见吴人上当,赶忙趁着夜色,拆除城中房屋的木材和栅栏,将城墙的缺口修补加固,修成了双层防御。第二天,张特站在城墙上,大声对吴人喊道:“我们只有拼死一战,绝不投降!”吴人这才知道上了当,气得暴跳如雷,再次发起猛烈进攻,可无论如何也攻不下新城,最终只能无奈退兵。

这场战役结束后,朝廷对张特的英勇表现赞赏有加,不仅封他为杂号将军,赐予列侯爵位,还将他升任为安丰太守。张特也因此一战成名,成为魏国人人称赞的英雄。而这一战,也让魏国暂时化解了东西两线的危机,稳定了局势。

八月,曹芳下达了一道诏书:“已故的中郎西平人郭修,平日里砥砺自身的气节,行事端正,秉持着坚定的忠心,从未有过动摇。之前,蜀将姜维侵犯西平郡,郭修不幸被蜀军掳掠而去。去年,蜀国的伪大将军费祎率领众人,暗中图谋侵犯我国。在途经汉寿时,他大摆宴席,邀请众多宾客。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郭修挺身而出,亲手刺杀了费祎。他的勇敢超越了聂政,功绩胜过了介子,真可谓是为了正义舍弃生命,做到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对忠义之士追加褒奖和恩宠,是为了表彰他们的忠义之举;让他们的后代享受福泽,是为了激励后人。朕特此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赐予食邑千户,谥号为威侯。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加拜奉车都尉。另外,再赏赐白银千饼、绢帛千匹,以此彰显郭修的荣耀,让他的事迹流传千古,为后世所铭记。”

按照《魏氏春秋》的记载,郭修字孝先,在西州地区一直以品行和才学而闻名。姜维俘获他后,无论怎样威逼利诱,他都坚决不屈服。刘禅为了拉拢他,封他为左将军。郭修原本想刺杀刘禅,可每次趁着庆贺的机会试图靠近时,都被刘禅身边的人阻拦,始终未能成功,无奈之下才选择刺杀费祎。

然而,对于此事,臣子松之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古代那些舍生取义的人,背后都有着合理的缘由。有的是因为感恩戴德,所以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有的是在关键时刻,为了抓住有利时机,毅然奋起行动,就像诏书中提到的聂政和介子。但郭修的情况却有所不同,魏国与蜀国虽然是敌国,但并没有像赵襄子灭智伯那样的深仇大恨,也没有燕国太子丹面临的那种危亡之急。况且刘禅只是个平庸的君主,费祎也只是个才能中等的丞相,他们二人的生死,对于蜀魏两国的兴衰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郭修原本只是魏国西州的一名普通男子,被蜀国俘虏后,既没有坚守气节,又对魏国没有尽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责任,更没有受到魏国君主的指派,却无缘无故地在异国他乡丢掉性命。他的行为既不符合大义,也没有立下什么功绩,就如同“折柳樊圃”,只能说是一种狂妄的举动罢了。一时间,朝堂之上对郭修的行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有人赞赏他的勇气,认为他是魏国的英雄;也有人认同松之的观点,觉得他的行为缺乏深谋远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