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47章 三少帝第六章

白话三国志 第47章 三少帝第六章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就在这一天,曹芳被迫迁居别宫,年仅二十三岁的他,结束了自己的皇帝生涯。使者手持符节,护送曹芳离开。朝廷在河内的重门为他营建齐王宫,一切规制都按照藩国的礼仪执行。

据《魏略》记载,司马师准备废帝时,派郭芝进宫告知太后。太后正与曹芳对坐,郭芝直言不讳地对曹芳说:“大将军要废黜陛下,改立彭城王曹据。”曹芳听后,脸色苍白,起身离去。太后听了也很不高兴,郭芝却冷漠地说道:“太后您管教无方,如今大将军主意已定,还在外陈兵以防变故,您只能顺从旨意,多说无益!”太后无奈地说:“我想见大将军,有话要说。”郭芝却强硬地回应:“有什么可见的?您赶紧把玺绶交出来!”太后心中虽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只得让身边的侍御取来玺绶放在一旁。郭芝出宫回复司马师,司马师大喜。随后,司马师派使者给曹芳送去齐王印绶,让他前往西宫。曹芳无奈接受了命令,乘车与太后告别。他泪流满面,从太极殿南出发,数十名大臣前来相送。太尉司马孚悲痛万分,难以自已,其余大臣也大多默默流泪。

曹芳离开后,司马师又派使者索要玺绶。太后心中仍有自己的考量,说道:“彭城王是我的小叔,若他即位,我该如何自处?而且明皇帝难道要绝后吗?我认为高贵乡公是文皇帝的长孙,明皇帝弟弟的儿子,按照礼制,小宗也可为大宗之后,你们再仔细商议。”司马师只好再次召集大臣,出示太后的命令,最终决定迎接高贵乡公即位。当时,太常已经出发两天,在温县等待玺绶。事情确定后,又来索要玺绶。太后下令:“我见过高贵乡公,从小就认识他,明天我要亲自把玺绶交给他。”

丁丑日,一道指令打破了这份沉默:“东海王曹霖,乃高祖文皇帝之子。曹霖的诸位儿子,与皇室血脉相连,关系极为亲近。其中,高贵乡公曹髦,有着非凡的度量与才能,朕决定让他成为明皇帝的继承人。”

据《魏书》记载,司马师与群臣再次向永宁宫上奏:“臣等深知,按照人之常情,亲近亲人就要尊崇祖先,尊崇祖先就要敬重宗族。依照礼法,大宗若无子嗣,就应挑选旁支中贤能的子弟;成为他人继承人,便如同亲生儿子一般。东海定王的儿子高贵乡公,身为文皇帝的孙子,理应继承正统,作为烈祖明皇帝的后嗣。如此,国家有望安定,百姓也将受益,臣等恳请征召高贵乡公前往洛阳宫。”这份奏章得到了太后的许可。于是,朝廷派中护军司马望、兼太常河南尹王肃持节,与少府(名袤)、尚书亮、侍中表等人,备齐法驾,前往元城迎接曹髦。《魏世谱》中还记载,晋朝接受魏国禅让后,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曹芳四十三岁时,于泰始十年去世,谥号为厉公。

这位即将登上皇位的高贵乡公曹髦,字彦士,是文帝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早在正始五年,他就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曹髦自幼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聪慧与成熟。当齐王曹芳被废黜的消息传来,公卿大臣们经过商议,一致决定迎接曹髦来继承皇位。

十月己丑日,曹髦抵达玄武馆。群臣纷纷上奏,恳请他入住前殿,曹髦却认为那是先帝曾经居住的地方,自己应避嫌,便选择住在西厢。群臣又请求用隆重的法驾迎接他进入洛阳城,曹髦却谦逊地拒绝了。

庚寅日,曹髦终于踏入洛阳城。群臣在西掖门南恭敬地迎接,纷纷下拜。曹髦见状,立刻下舆准备回拜,一旁的傧者赶忙提醒:“按照礼仪,您无需回拜。”曹髦却坚定地说:“此刻我仍是人臣,怎能不回礼?”坚持回拜后,他才继续前行。当来到止车门时,左右侍从提醒:“以往皇帝都是乘车入宫。”曹髦却摇摇头,说道:“我是受皇太后征召而来,还不知接下来该如何行事。”于是,他选择步行至太极东堂,前去拜见太后。

就在这一天,曹髦在太极前殿正式登基称帝。朝堂之上,百官陪位,看着这位年轻而谦逊的新帝,众人心中都燃起了一丝希望,气氛也变得热烈起来。《魏氏春秋》中描述,曹髦聪慧过人,气质出众,言行举止尽显非凡气度。退朝后,司马师私下询问钟会:“新皇帝是怎样的君主?”钟会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论才华,他与陈思王曹植相当;论英武,他颇有太祖曹操的风范。”司马师听后,微微点头:“若真如你所说,那可是国家的福气。”

曹髦登基后,即刻颁布诏书:“昔日,我朝三位先帝神武圣德,顺应天命,接受皇位。然而,齐王即位后,肆意妄为,违背法度,德行尽失。皇太后深明社稷的重要性,采纳了诸位辅政大臣的建议,废黜了齐王,将皇位授予我。我以渺小之身,居于王公之上,日夜惶恐,生怕无法继承祖宗的训诫,复兴国家的大业。如今,各位公卿大臣,皆是我朝的股肱之臣;四方的将军都督,为国家效力。希望能凭借先祖先父时期那些有德之臣的辅佐,让我得以守护皇家,治理天下。朕虽德行不足,对治国大道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但也希望与天下人一同走上清明的治国之路。《尚书》中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恩惠,百姓自然会铭记于心。’”随后,曹髦宣布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为了以身作则,他还下令减少自己的车马服饰、后宫用度,裁撤尚方御府那些追求奢靡华丽却并无实际用处的工艺制作。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冬,十月壬辰,洛阳城的寒风中透着几分肃杀之气。新登基的高贵乡公曹髦,端坐在朝堂之上,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忧虑。他深知,历经朝堂动荡,魏国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于是,他果断下令,派遣侍中持节前往四方,巡察各地风俗民情,慰问将士百姓,仔细查访那些含冤受屈以及失职的人。这一举措,犹如一阵春风,吹向魏国的每一个角落,让百姓们感受到了新帝的关怀。

癸巳日,为了彰显对大将军司马师的倚重,曹髦赐予他黄钺,特许他入朝时不必小步快走,奏事时无需自称姓名,还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这份殊荣,在当时可谓是极高的礼遇,朝堂上下都明白,司马师在魏国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

戊戌日,邺城的一口井中惊现黄龙。这一奇异的景象,瞬间在魏国上下引发了无数的猜测与议论。有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预示着魏国将迎来新的繁荣;也有人暗自揣测,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深意。而在甲辰日,曹髦下令让有关部门评定废立皇帝以及安定社稷的功劳,根据众人的功绩,分别给予封爵、增加食邑、晋升官位、赏赐财物等不同的奖励。朝堂之上,因这一系列的事务而忙碌起来,众人的心思也都放在了各自的前程与魏国的未来上。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危机却在悄然酝酿。正元二年春,正月乙丑,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突然起兵反叛。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魏国朝堂。曹髦得知后,龙颜大怒,而大将军司马师更是立刻请命出征。戊寅日,司马师亲率大军,踏上了平叛之路。

就在司马师出征不久,癸未日,车骑将军郭淮因病去世。郭淮多年来为魏国镇守边疆,屡立战功,他的离世,让魏国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此时,平叛的战事正紧,众人也无暇过多悲伤。

闰月己亥,在乐嘉战场上,司马师的大军与文钦的叛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司马师指挥若定,魏军士气高昂,最终成功击败文钦。文钦见大势已去,仓皇逃窜,一路奔往吴国。甲辰日,安风津都尉奋力斩杀了毋丘俭,并将其首级送往京都洛阳。一时间,洛阳城人心大振,百姓们纷纷传颂着平叛的喜讯。不过,对于这场平叛之战,也有一些不同的记载。《世语》中提到,大将军奉天子之命征讨毋丘俭,到了项地,毋丘俭被击败后,天子先行回朝。但臣松之查阅各种书籍后发现,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直到诸葛诞反叛时,司马昭才带着太后和皇帝一同出征。从朝廷发布的诏书引用汉高祖、汉光武帝以及明帝亲征的事例来看,明帝之后才有皇帝亲征的情况。张璠、虞溥、郭颁都是晋朝的令史,张璠、郭颁后来做了地方官,虞溥曾任鄱阳内史。张璠撰写的《后汉纪》,虽然似乎没有完成,但文辞优美;虞溥所着的《江表传》,条理也较为清晰。只有郭颁撰写的《魏晋世语》,内容粗劣,毫无文采,最为低俗。不过因为书中记载了一些奇闻异事,所以在当时也颇为流行。干宝、孙盛等人撰写《晋书》时,还常常引用其中的内容,然而其中像这样虚假错误的记载,却比比皆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