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85章 臧洪守义与城破之殇

白话三国志 第85章 臧洪守义与城破之殇

作者:诗韵拾梦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4 来源:小说旗

如果袁绍能稍微念及旧情,对留下的人礼贤下士,对离去的人宽容克制,不急于与朋友决裂,不滥用刑罚来维护自己的权威,那么我也会像季札一样坚守道义,不会与他兵戎相见。怎么证明呢?就拿张景明来说,他曾亲自登上盟坛歃血为盟,为袁绍四处奔走,最终让韩馥让出冀州,袁绍才得以拥有这片土地。可后来,仅仅因为一些小事,他就没能得到袁绍的宽容,反而遭受了灭族之祸。(裴松之按:《英雄记》记载,袁绍派张景明、郭公则、高元才等人劝说韩馥,让他让出冀州。如此看来,韩馥让位,张景明也有功劳。其他的事情不太清楚。)吕奉先讨伐董卓后来投奔袁绍,只是因为请求增兵未被允许,想要离开,这又有什么罪过呢?却遭到袁绍的追杀,差点丢了性命。刘子琪奉命出使,因为袁绍的命令难以违抗,他又畏惧袁绍的威严,思念亲人,才用计请求回去,他可以说是既忠诚又孝顺,对袁绍的霸业也没有损害;可他却死在了袁绍的麾下,没有得到丝毫宽容。(裴松之按:公孙瓒上表列举袁绍的罪过,其中提到:“袁绍与原虎牙将军刘勋一同起兵,刘勋立有战功,却因为一点小怨恨被袁绍冤枉杀害,这是袁绍的第七条罪状。”怀疑刘子琪就是刘勋。)我虽然不聪明,也不能做到见微知着,但我也能猜到袁绍的心思。他难道真的认为这三个人该死,惩罚得恰到好处吗?其实他只是想统一山东,扩充兵力去讨伐敌人,又害怕士兵们犹豫不决,无法激励士气,所以才压制王命,尊崇自己的命令,让追随他的人荣耀加身,违抗他的人遭到杀戮。这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并非是我们这些有志之士的初衷。所以我以他们为鉴,就算陷入困境,也要拼死一战。

我虽然愚笨,但也听过君子的教诲。与袁绍兵戎相见,实在不是我的本意,是他的所作所为逼得我不得不如此。我之所以背弃袁绍,坚守这座城,正是因为君子就算离开本国,也不会去投奔敌国。如今我得罪了袁绍,被他攻打这么久,你却用这个道理来规劝我,难道不是言辞相同,目的却不一样吗?这可不是君子该有的做法啊!

臧洪在给陈琳的回信中继续写道:我听闻,重义之人不会背叛亲人,忠诚之士不会违抗君主。所以我向东以本州为亲援,在中扶持郡将以安定社稷,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既能尽忠又能尽孝,怎么会是错的呢?可你却希望我轻视根本、破坏家族,与袁绍对抗到底。袁绍对我来说,论年龄如同兄长,论情分是亲密挚友。但如今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我选择离去,只是为了维护君主和亲人,这难道不顺理成章吗?若按照你所说,那么申包胥就应该对伍子胥的行为听之任之,而不该在秦国朝廷痛哭求救了。如果只想着消除眼前的祸患,却不顾是否违背道义,那实在是大错特错。

或许你看到我被围城许久,救兵迟迟未到,便觉得我应该为了婚姻之义、顾念往日交情,放弃坚守,屈辱求生,认为这样总好过为了道义而城破身亡。但你可曾想过,昔日晏婴面对利刃也不屈服,南史宁死也不歪曲史实以求生,他们的事迹被画成图像,名垂千古。何况我如今据守着坚固的城池,有士民的支持,还储备了三年的物资,足以支撑一年的消耗。我本想匡扶困境、弥补不足,让天下人都能受益,又怎会轻易放弃,像那些敌人期望的那样投降呢!只是我担心,一旦秋风扬起尘土,公孙瓒挥师南下,张杨、张燕等势力也趁火打劫,北方边境将陷入危急,到那时恐怕局势就难以挽回了。袁绍应该明白我们的苦心,收兵回邺城整顿军队,又何必在这里大动肝火,在我的城下耀武扬威呢?你指责我依靠黑山军来救援,难道就忘了当初黄巾军联合起来的势力吗?况且张燕等人都已接受朝廷的任命。昔日汉高祖在钜野招揽彭越,光武帝凭借绿林起义开创基业,最终都能成就帝业。只要能辅佐君主、兴国安邦,借助这些力量又有何妨!何况我还亲自接受了朝廷的诏书,与他们一同为朝廷效力。好了,孔璋!你在袁绍麾下追求利益,我为了君主和亲人不惜牺牲生命;你投靠袁绍,我只效命于长安的朝廷。你觉得我会死无葬身之地且声名俱灭,我却笑你虽生犹死、默默无闻,真是可悲啊!我们原本志同道合,如今却分道扬镳,各自努力吧,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袁绍看完臧洪的回信,知道他绝无投降之意,恼羞成怒,增派兵力,加紧攻城。城中的粮食很快就吃光了,外面又没有强大的救兵。臧洪心里明白,城破只是迟早的事。他把将士们召集起来,沉痛地说道:“袁氏无道,心怀不轨,还见死不救,不肯援救我的郡将张超。我为了大义,不得不死。可你们没有必要陪着我送死!趁城还没被攻破,你们带着妻子儿女赶紧出城逃生吧。”将士们和城中百姓听了,都流下了眼泪,说道:“明府您与袁氏原本并无仇怨,如今却因为本朝郡将的缘故,陷入如此困境。我们怎么忍心舍弃您独自离开呢!”

起初,城中的人还能挖掘老鼠、煮食弓弩上的筋角来充饥,后来连这些都没有了。主簿打开内厨,发现还有三斗米,便向臧洪请示,想把这些米分成小份,煮成粥给大家吃。臧洪长叹一声:“我怎么能独自吃这些呢!”他让人把米煮成稀粥,大家一起分着喝。为了让将士们有体力继续战斗,臧洪甚至忍痛杀掉了自己的爱妾,把肉分给将士们吃。将士们看到这一幕,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忍心抬头看。城中男女老少七八千人,相互枕靠着死去,却没有一个人背叛。

最终,城池还是被攻破了,袁绍活捉了臧洪。袁绍原本与臧洪关系亲密,他命人在营帐中布置好帏幔,召集众将,想要劝臧洪投降。他见到臧洪后,质问道:“臧洪,你为什么要如此背叛我!现在你可服气了?”臧洪怒目圆睁,坐在地上大声说道:“袁氏家族侍奉汉朝,四代人中有五人位至三公,可以说深受皇恩。如今王室衰弱,你们却没有扶持的意思,反而想趁机谋取非分之想,杀害众多忠良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我亲眼看到袁绍称呼张邈为兄,那么我的郡将张超也应是他的兄弟。我们本应齐心协力,为国除害,可他却拥兵自重,看着张超被人杀害而无动于衷!只可惜我力量薄弱,不能为天下人报仇,怎么会向你屈服!”袁绍原本爱惜臧洪的才华,希望他能低头服软,从而饶他一命。但看到臧洪言辞激烈,知道他终究不会为自己所用,便下令将他杀害。

(徐众在《三国评》中说道:臧洪重视天下大义,为救旧主的危难挺身而出,他的恩情足以感动人心,道义足以激励世俗。然而袁绍也是他的知己好友,还让他在州郡任职,虽然他们不是君臣关系,但袁绍实际上是盟主。臧洪既然接受了袁绍的任命,从道义上来说就不应背叛。当时袁绍和曹操关系和睦,共同辅佐王室,而吕布反复无常、不讲道义,张邈、张超擅自拥立吕布为州牧,从王法上来说,他们就是罪人。曹操讨伐他们,袁绍不救援,也并非不合情理。臧洪本不该向袁绍请兵,之后也不该与袁绍结仇。为臧洪考虑,如果他觉得自己力量不足,可以投奔其他国家寻求救援;如果一时无法施展谋略,也应该等待时机,再想办法救援张超。何必坚守这座孤城,不知变通,最后不仅自己身死,还连累百姓,功名也没能建立,实在是可悲啊!)

臧洪的同乡陈容,年少时就是个书生,他十分仰慕臧洪,追随臧洪来到东郡担任郡丞。在城还未被攻破时,臧洪就把他送出了城。这次袁绍召集众人时,陈容也在场。他看到臧洪即将被处死,站起身来对袁绍说道:“将军您想要成就大业,为天下除暴安良,却先诛杀忠义之士,这怎么能符合天意呢!臧洪起兵是为了救自己的郡将,您为什么要杀他!”袁绍听了,面露惭色,示意左右把陈容拉出去。左右的人对陈容说:“你又不是臧洪那样的人,何必这样做!”陈容回头大声说道:“仁义哪有固定的标准,践行它就是君子,违背它就是小人。今天我宁愿与臧洪一同赴死,也不愿与你这样的人同生!”结果,陈容也被袁绍杀害。在场的人无不叹息,私下里纷纷说道:“怎么能在同一天杀害两位烈士啊!”

此前,臧洪曾派两名司马出城,向吕布求救。等他们回来时,城已经被攻破,两人义无反顾地冲向敌军,英勇战死。

后人评价这段历史时说道:吕布有着猛虎般的勇猛,却没有非凡的谋略,为人轻浮狡猾、反复无常,只看重利益。从古至今,像他这样的人没有不被消灭的。昔日汉光武帝曾被庞萌迷惑,近代魏太祖也被张邈蒙蔽。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就连帝王都难以做到,这话说得一点没错!陈登、臧洪都有英雄气概和高尚的气节,可惜陈登英年早逝,没能实现自己的功业;臧洪以弱小的兵力对抗强大的敌人,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令人惋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