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 第136章 过年

母子双穿越,儿子是我的金手指 第136章 过年

作者:不如退而结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0 01:12:17 来源:小说旗

卫辞这两年在江南都是和程佑安一起过年。

如今他要回章阳县,把程佑安一个人留在这过年也是凄凉。

于是卫辞邀请道:

“今年你跟我一起回章阳县过年吧,我自己回去也无聊。”

程佑安闻言有些心动又有些不好意思,他拒绝道:

“那怎么行,你过年走亲访友的,我去算什么?”

卫辞却道:

“我家没什么亲戚,我爷爷当初是逃难来的章阳县,什么亲戚都没有了。

只有我外婆外公舅舅,还有以前教我的夫子需要拜访,带你去也无妨。”

程佑安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他摇头:

“不行不行。”

卫辞却一把拉住他:

“走吧,我爹娘都喜欢你,知道你去我家过年会很开心的。”

程佑安半推半就的跟着卫辞回去了。

尔雅得知卫辞想带程佑安回家过年十分高兴道:

“那感情好,咱家每年都太冷清了,没什么过年的氛围,这次佑安跟我们一起回去,一定很热闹。”

卫岳也对程佑安说:

“卫辞也没个亲兄弟姐妹,你们关系好,在外互相照顾跟亲兄弟也没啥区别,以后就把卫家当家。”

程佑安闻言高兴又有些心酸,他倒是有亲兄弟,可还不如没有。

最后程佑安还是跟卫辞一起回了章阳县,他没有带小厮侍墨。

卫家这边王婶与王安留着守家,一行四人赶着马车回章阳县了。

尔雅去年回家过年买了一匹马,就养在卫家后院,卫岳亲手做了又大又宽敞的马车。

卫岳卫辞还有程佑安三人都会赶马车,三人便轮流赶马车。

车厢里点了炭火,十分暖和,只是要小心木炭蹦出的火星子。

四人白天赶路,晚上休息,很快回到了下河村。

卫木匠听说孙子回来了,激动的鞋都来不及穿好就跑出来看。

在看到卫辞已经长成人高马大的小伙子后,激动的老泪纵横。

眼里是一点也没看到卫岳这个儿子,只抓着卫辞的手道:

“我大孙子回来了,终于回来了,爷爷都三年没见过你了。”

卫辞也有点鼻酸,他发现爷爷老了很多,头发几乎快白完了。

与爷爷寒暄两句后,卫辞介绍程佑安跟卫木匠认识。

听说这是孙子的朋友,家在京城,今年来卫家过年后,卫木匠十分欢迎。

一边抓住卫辞的手,一边抓着程佑安的手,拉着两人到屋里坐。

卫木匠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头还极好,屋里烧着暖和的地龙。

进屋前他还招呼尔雅:

“儿媳妇,你也进进屋暖和,行李什么的让卫岳收拾就行了。”

卫岳如今已经早就习惯自己在亲爹面前没有任何地位了。

卫木匠进屋后绘声绘色的向卫辞说着他考中举人后,县里衙门派人报喜的情形。

那场面热闹极了,又是敲锣打鼓,又是鞭炮齐鸣。

村里如今还商议着立牌坊的事,卫辞现如今是举人,可以在村里立举人牌坊。

等他考中进士还能再立一块进士牌坊,而且进士牌坊还由官府给钱树立。

举人牌坊虽然官府不给钱,但村里愿意凑钱立起来。

这是一种荣耀,章阳县那么多村子,才几个村子出过举人,别的村子想立都没资格。

卫辞不是很想立什么举人牌坊,但不是怕出钱,就是觉得麻烦。

更担忧将来牌坊立起来,村里的人打着他的名义仗势欺人,还要连累他。

但卫木匠却十分乐意,这是多光宗耀祖的事。

可惜当初他们家逃难,什么亲戚祠堂全没有了。

要不然如今卫辞中了举人,就可以开祠堂祭祖,告诉祖宗他们家出息了。

卫木匠叮嘱卫辞,以后当了官一定要去找他们曾经的祖地,卫辞没有拒绝爷爷。

卫木匠拉着卫辞与程佑安在屋里说话,卫岳去搬行李。

尔雅就跑去厨房看周三娘,周三娘正在忙活着做吃的,青凤在一边帮忙。

看到尔雅进来,周三娘连忙道:

“厨房乱的很,你别进来了,我和凤儿忙的过来。”

尔雅到灶前帮忙添柴烧火,她不好意思坐着等吃现成的。

周三娘知道她这双手金贵,说什么不让她烧,尔雅只能道:

“灶前暖和,我在这里取暖,顺便添柴。”

周三娘闻言把她往堂屋赶:

“堂屋暖和还干净,你去那坐着就行。”

尔雅有些无奈,周三娘永远这么客气。

她只能转移话题,提起之前家中写信说青凤找好了婆家一事。

尔雅询问周三娘:

“青凤的婆家是哪里?我可听说过?”

提起青凤的婚事周三娘心中满意,脸上笑意也越发浓:

“县里开酒楼的孙掌柜家的小儿子,卫辞应该见过,以前他们在一个学堂读书的。”

尔雅跟开酒楼的孙掌柜不熟,但她知道孙姓在章阳县是大姓。

许多有钱的员外掌柜地主都是孙姓族人。

比如尔雅曾经在章阳县的那套房子就是卖给了城东的孙员外。

因此尔雅点点头:

“好事!”

就是不知人品如何,尔雅发现周三娘给女儿挑婆家时只看家世,很少考虑男方品行。

许是她前半生被前夫伤的太狠,导致她对男人的品行都不信任。

估计在她看来天下男人都有一样,倒不如找个有钱的,起码饿不到。

周三娘是青凤的生母,她的婚事也没有尔雅插嘴的余地。

青凤听到母亲和嫂子提及自己的婚事有些害羞。

对于未婚夫婿她大体是满意的,家境殷实不说还是县城的人。

孙家小儿子也识文断字,生的清秀斯文。

唯一不好的是孙家人丁兴旺,儿子很多,将来婆婆妯娌的相处起来很麻烦。

但青凤不怕,她有信心把日子过好,绝不会像姐姐一样窝囊。

程佑安跟着卫辞回章阳县后日子过得很热闹。

几年不回来卫辞要去拜访郑夫子,程佑安闲着没事跟他一起去。

如今两人已经是举人了,郑夫子看到卫辞来看他很高兴,对程佑安也有点拘束。

读书人讲究达者为先,程佑安虽然年轻。

但他是举人,郑夫子又没教过他,面对他总忍不住恭敬起来。

好在有卫辞在中间协调气氛,最后郑夫子更是拉着卫辞的手。

想趁着他在家这段时日,让他给学堂的学生讲几节课。

卫辞自然立刻拒绝了,如今年下学堂都开始放假,学子都回家过年了。

何必大过年的把人从家里拉过来听他讲什么课。

郑夫子听到卫辞拒绝十分可惜,穷苦百姓师资力量太弱,卫辞可是今年徽州府的解元。

他若能来讲几节课,学堂的孩子们定然会受益匪浅。

至于大过年的没人愿意过来听这类的话,那是绝不可能的。

古人读书和现代人读书不是一个概念,古人读书花销太大,所以都十分读书机会。

普通百姓更是想找名师辅导都难,若是被章阳县的学子知道卫辞要讲学。

那就是大年初一下着大雪,也多的是读书人前来听课。

拜访完郑夫子后,卫辞又按例给冯县令送上了拜帖。

卫辞是章阳县子民,冯县令是他的父母官,所以按照规矩逢年过节他要给冯县令递拜帖。

当然了他递拜帖是他该有的礼仪,冯县令愿不愿意见他,那就看冯县令自己的意愿了。

卫辞本以为冯县令不会见他,没想到冯县令命人请他进去了。

而且冯县令还消息灵通的知道他带了一位举人朋友回来,所以连程佑安一起请了进去。

卫辞见冯县令无需下跪,只需拱手行礼即可:

“学生见过知县大人。”

冯县令对卫辞与程佑安两人极为热情,他满脸笑意道:

“卫贤侄何需多礼,这位就是贤侄的朋友吗?”

卫辞回答:

“回大人,这是学生的同窗好友程佑安,他也是今年的举人。

佑安的家人都在京城,他因为乡试来不及回家过年,所以学生邀他来家中暂住。”

程佑安拱手:

“见过知县大人。”

听说程佑安家人都太京城,冯知县的笑容更热切了。

从前他就知道卫辞早晚会出息,谁曾想他出息的这么快。

年纪轻轻就是解元了不说,还拜了刑部三品侍郎文大人为师。

眼瞧着就要前途无量了,冯县令自然不敢怠慢。

冯知县命人端上茶水,与卫辞和程佑安寒暄闲聊。

态度热情到近乎有些巴结了,没办法,这么多年了冯知县在章阳县都没挪过地方。

他政绩并不差,之所以升官难还不是因为朝中无人。

如今就在他的治下,除了一个年轻的解元不说,还拜了名师。

以后卫辞一旦入朝,就是陈党的核心人物之一。

将来说不定他替自己说句话,就有人看他的面上拉自己一把。

冯知县自然要趁卫辞还在章阳县时,与他搞好关系。

接下来卫辞与程佑安和冯知县说了许多场面话,眼看时间不早才起身告辞。

卫辞今天一大早到章阳县,本想着拜访要郑夫子就带程佑安好好逛逛的。

谁知送个拜帖被拉在知县家中走不动了。

出来后他只能对程佑安道:

“咱们明天再来县里玩吧。”

程佑安无所谓,他反正去哪都行。

第二天卫辞计划带程佑安到县里玩的想法再次泡汤。

因为县里很多书生听说解元回来了,都慕名到卫家拜访请教。

卫辞都纳闷消息怎能传这么快。

也更明白了为什么秦桧也能有三千好友,古代读书人想结党真的太容易了,

可面对这一波接着一波前来请教的书生,卫辞还不能强硬拒绝。

否则定会有人说他目下无尘,看不起他们这些没钱没事的读书人。

要是在现代也就算了,可古代不行,古人太看重名声。

一旦名声坏了,以后干什么都不方便了。

卫辞知道耐心对待上门请教的学子,无论他们的问题有多白痴都要细心回答。

这个时候程佑安又怎能不被他拉壮丁。

来请教的学子听说程佑安也是举人,并没觉得自己被敷衍了,反而很感激。

解元就是忙不过来都要找个举人给自己答疑解惑,人真是太好了。

就这样程佑安以为他是来卫家度假过年的。

其实从他到卫家第二天起,他就没闲过。

每天不是跟着卫辞拜访老师好友,就是帮人指点文章,比读书都累。

来卫家几天他就瘦了好几斤。

闲暇时程佑安忍不住吐槽卫辞:

“合着你把我喊到你家过年就是为了拉壮丁帮忙啊!”

卫辞虽然脸皮厚,但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他本是看程佑安一个人过年有些凄凉,自以为是把他拉到卫家。

却忘了今年中举事多,倒让他劳累了。

就这卫木匠还要办什么举人宴,只是卫辞新拜了文源清为师,也算半只脚插入了朝中。

对很多事很多人很多关系还不熟悉,他怕再犯了什么忌讳,所以拒绝了爷爷。

卫木匠对此还有些不高兴,卫家好不容易出了个举人老爷。

从此以后他们卫家也能说一句书香门第了。

这么大的喜事,卫木匠恨不能开个三天三夜的流水席,卫辞居然不让庆祝。

卫辞为了哄卫木匠,只好说他马上就要考会试,到时候金榜题名成了进士再庆祝不迟。

卫木匠一听这话喜不自胜,立刻就把举人宴扔到了一边,决定到时候进士宴再大办。

卫辞和程佑安忙的时候尔雅也没闲着。

从青州回来前文大人的小厮突然找上门细细向他们说了陈阁老的身高体型相貌。

尔雅自然知道这是文大人打算明年卫辞进京后带他拜访陈阁老。

考虑到卫辞家世普通,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礼物,又看尔雅衣服做的好看别致。

所以想让卫辞也送几身衣裳给讨陈阁老的欢心。

尔雅不知道京中爱美之风盛行,虽然不理解一件衣裳如何能讨阁老欢心,但她知道文大人不会害卫辞。

因为回来后只第一时间去看了宋老三和林氏,接着就一直在家闭关。

想着快过年了,还抽空给卫辞和程佑安做了两身新衣裳,过年自然要穿新衣服。

卫辞回家以后,已经收到娘亲给他做的好多衣服。

前两年他不在家,尔雅就估着儿子该长多高了,给他做了许多衣服。

后来卫辞回家后一件件试了一遍,大的尔雅就改小,小的就改大。

总之他今年已经多了很多新衣服,四季都有。

如今看到尔雅又做,卫辞无奈道:

“娘,我衣裳都穿不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