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第54章 村企合作初步成型

翌日清晨,阳光穿过薄雾洒进村子,陈家村似乎比往日更清爽了几分。

陈鹏飞一早起身,拎着一本笔记本和昨晚画到深夜的草图,敲开了大队部的门。陈支书早已在炕上喝着茶水,看到他来便招手:“来得正好,昨天书记不是说要推广咱们的经验嘛,咱得提前准备。”

陈鹏飞展开草图,铺在炕桌上:“我昨晚想了一宿,咱村要是真要推产业化,就不能光靠几个能干的工人,一定得把村企合作的框架搭起来。”

陈支书眉毛一挑:“说说看,你打算怎么整?”

陈鹏飞把纸摊开,指着一格一格的方框说:“我想建一个‘陈家村集体合作社’,由村支部牵头,我负责运营和技术,蜂场、罐头厂统一纳入这个体系。村民可以出地、出蜂、出工,按股份分红。每月对账,每季汇总,年底分利。”

“股份制?”陈支书皱了皱眉,“咱村民认这个?”

“所以得从试点开始。”陈鹏飞认真地说,“前期先选十户做示范,记录清楚收入、分红和投入产出比例,等年底分红一出,大家自然信服。”

“那万一搞砸了?”

陈鹏飞沉默了一下,笑道:“那就让我一个人背这个锅。项目是我申请的,厂子是我带头的,我也认了。”

陈支书端着茶的手顿了顿,忽然一笑:“好,有你这句话,我放心。”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敲门声,是芳兰带着几份统计表格走了进来。

“我整理了这几天各工段的产量和出勤情况,还有蜂场那边的标签合格率。”她一边说,一边把表格摊在桌上。

“正好。”陈鹏飞接过表格,一边看一边点头,“这批橘子罐头比上批多了百分之三十出货率,而且蜂蜜标签不合格从十瓶降到了两瓶,这说明啥?大家干得越来越熟了。”

“也说明该提工资了。”芳兰轻轻一句,把两人都说笑了。

陈支书咂咂嘴:“工资这事,也得进制度。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以后每季度评定一次工分等级,高的多拿,低的也不少,谁都别寒心。”

“行,就按这个来。”陈鹏飞点头,“芳兰,等下我再写一份制度草案出来,你拿去让女工们也提提意见。”

……

午后,村祠堂被临时腾出来开了第一次“村企合作规划会”。

这场会没有任何上级干部,全是陈家村自己人:陈支书坐镇,陈鹏飞做主讲,芳兰坐旁协助,三婶刘秀华代表妇女,陈强、陈东代表青年工段,还有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代表也都来了。

陈鹏飞把手写的草案挂在黑板上,声音洪亮:

“大家好,我今天是来向大家汇报一个事:咱陈家村,要从传统农业村,走向产业合作村。我们不是喊口号,是已经干出了东西,现在要进一步——把蜂场、罐头厂、工分体系、土地分配统统纳入一个合作社体系。简单说,就是大家出一份力,就能得一份收益。”

三婶刘秀华先开口:“那咱家那几口蜂,也算股份吗?”

“算!”陈鹏飞马上回答,“你养蜂,蜂蜜进厂,我们记录下来,到年底按你家交的重量和质量分红。”

“那要是有人啥都不出,就想等分钱呢?”陈东问。

“这种人,我们合作社不会接纳。”芳兰接口,“每一份收益都得靠投入来换,我们不是扶贫,是共富。”

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开始时有些嘀咕声,但到最后,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参与试点,尤其是听说年底真能分红,十户人家当场报名参与首批合作社。

“我家三亩柿子地我愿意先投!”

“我家今年分了一箱小蜜蜂,也算进去!”

“我那老梨树能结果,一百来斤,能不能也收?”

陈鹏飞把这些话一条条记在笔记本上:“咱不落一户,大家只要有心,哪怕是一棵果树、一箱蜂、一份工,咱都登记。合作社要的不是资产,是信心。”

会议结束时,芳兰低声对他说:“你这次比上次动员大会说得更流利了。”

陈鹏飞小声回:“这次说的是心里话,所以不紧张。”

……

夜幕降临,陈鹏飞回到屋里,坐在炕上摊开纸笔,重新誊写合作社章程草案。写着写着,他忽然放下笔,拿出昨天镇里刚送来的一个资料袋——里面是市里联合品牌的产品统一包装设计方案样稿。

他仔细看着那张封面,上面印着几个大字:

“陈家村·蜜果牌”

下方是工整的英文副标:“chenjia Village· Natural Sweetness from the mountain。”

陈鹏飞盯了好久,才低声念了一句:“咱村的名字,真的印在牌子上了。”

芳兰进来,看见他出神的模样,走过去搂了他一下:“怎么了?”

陈鹏飞回过神来,把那张纸递给她:“你看看——咱家的果子和蜜,以后就得印这个牌子出厂了。”

芳兰看了一眼,沉默良久,忽然说:“咱是不是得买个小印刷机回来?那标签都是贴手的,太慢了。”

陈鹏飞一愣,随后笑出声:“你管得真细,我还真没想到。”

“你光顾着当陈厂长了,忘了我李主任才是真盯现场的人。”芳兰得意地说。

两人笑了一阵,窗外又响起了远处广播站的声音,播放着县广播里一档新节目:

“今天的‘乡村故事汇’,我们将介绍陈家村产业振兴的真实经历……”

陈鹏飞放下笔,靠着墙躺下来,望着屋梁轻声说:“我忽然感觉,这不是我们家在干事,是整个村子都活了过来。”

芳兰也靠在他肩上,望着窗外星星闪烁:“是啊,日子……越过越像样了。”

屋里灯光温暖,屋外秋虫低鸣,罐头的甜香还没散尽,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陈家村,正在大步向前走着。

接下来的几天,陈家村的日子仿佛被人按了快进键。

商业局安排的“蜜果牌”统一包装设备第一批已运抵镇上,陈鹏飞亲自带着陈东和村里两个青壮去了镇物资仓库验货。他站在那堆堆叠整齐的纸箱前,心里一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鹏飞,这些是第一批市里批下来的支持物资,”白主任递过一张清单,“你们陈家村是头一家,市里这次是玩真的,如果成了,明年就要把‘蜜果牌’推到整个县,甚至区域农博会。”

陈鹏飞双手接过清单,一字一句看完,然后抬头认真道:“我们不敢保证百分百完美,但一定不丢人。”

“那就好,”白主任拍了拍他肩膀,“镇上已经安排了专员对接,咱这批产品,下周开始在镇供销超市上架试销。做得好,下一步就进市里的‘新农优品展区’。”

……

回村的路上,陈鹏飞一路无话。他看着沿途熟悉的山路、秋风吹黄的庄稼地,忽然觉得这些看似没变的土地,其实早已悄悄生根发芽出了新希望。

“哥,咱这村真有点样了。”陈东感叹。

“还早。”陈鹏飞淡淡一笑,“才刚拉线而已,接下来,是怎么保住线、跑出路。”

陈东点头:“我知道了,咱得干实事,不整虚的。”

“记住这句话。”陈鹏飞说完,拍拍陈东的肩。

……

村里也没闲着。

罐头组这几日几乎是三班倒。芳兰一边要指导新来的年轻姑娘操作贴标机,一边还得教老人怎么分拣果子,细到标签方向、糖水浓度、杀菌温度,样样亲自过目。

“李主任,这批标签泡水时间短了,贴上起泡了。”

“重新弄,全厂停一小时也得弄好。”芳兰一锤定音。

“兰姐,那些媒体下周又要来,咱是不是得先留几箱当样品?”小芳跑过来低声提醒。

“当然得留。”芳兰看了眼纸板箱上贴着的“媒体展示用”红纸条,“这几箱是咱村脸面,不能马虎。”

屋外,陈奶奶坐在凳子上削苹果,几个孩子在旁边跑来跑去。刘秀华走过来递了瓶水:“兰子,你最近太猛了,歇口气,别累着。”

“这不快上架了嘛,再拼一把。”芳兰笑着说。

“你和鹏飞现在,可真是我们村的顶梁柱了。”刘秀华感慨。

芳兰擦了把汗,低声道:“不敢当。我们就是想着,不让陈家村再回到那种看天吃饭的日子。”

……

一周之后,镇供销社正式设立“乡村振兴·蜜果牌专区”。

这天,陈鹏飞带着第一批装箱的蜂蜜与水果罐头,踏进供销社新开的展区。几十瓶色泽清亮的蜂蜜、晶莹剔透的山楂罐头在灯光下排成一列,旁边则是陈家村手工制作流程的介绍展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