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 > 第111章 高层讨论大清 首长要来调研

发现这么多朋友催更,万分感谢,为感谢朋友们我加更后每天的更新数都在1万5以上。存货减少,只好每天从早到晚拼命码字。现奉上一章。

本书正常更的时间为19时,欢迎朋友们观看。

政务院二号首长办公室内,午后的阳光透过纱帘,在红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二号首长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目光再次落在面前那份厚厚的档案上。

“何大清...”他轻声念出档案封面上的名字,指节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

门外传来三声规律的敲门声。

“进来。”

国安局任局长手持一份标着\"绝密\"的文件袋走了进来,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首长,您要的补充材料。\"任局长双手递上文件,声音压得很低,\"这部分涉及境外关系,所以...\"

二号首长接过文件,示意任局长坐下:\"说说吧,这个何大清到底什么来头?一个佃农出身的厨师,怎么能把昌平县搞成现在这样?\"

任局长掏出手帕擦了擦汗:“首长,这事儿说来话长。何大清同志的经历,简直可以写一本小说。”

“那就长话短说。\"二号首长翻开文件,\"先从他的家庭背景说起。”

“是。何大清,1918年生,甘省佃农家庭出身。祖上据说在清宫里当过御厨,传下来一手好厨艺。1934年娶妻何田氏,育有一子一女。1946年何田氏病逝后,他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到1952年再婚去了保城。1963年和白洁离婚,前妻白洁与其前夫所生三个孩子留在保城生活。1964年与秦淮茹结婚,秦淮茹系四九城红星轧钢厂工人,寡居,有三个孩子和一个婆婆……”

“抛下前妻和前妻孩子回四九城就迅速再婚?”二号首长皱眉,“这作风可不太好。”

任局长急忙解释:“首长,这事儿有内情。我们专门派人去保城调查过,他前妻白洁同志现在在地方街道办工作。据她说,当时是她有错,逼着何大清离婚的,她当着我们的工作人员一个劲说自己对不起何大清,离婚后何大清不仅没有记恨,还帮她安排了工作,连两个孩子的工作都解决了才离开。那个叫秦淮茹的寡妇也是他回四九城后才认识的。”

二号首长眉头舒展:“哦?这倒是个厚道人。接着说。”

“何大清到了保城后,凭借厨艺进了纺织厂当厨师长。1963年纺织厂面临扩建,许诺能为厂里买来储备粮的,给予重奖或提干,他想办法从外地购买到六百吨粮食,厂里完成承诺,破格提拔他为采购科长。”

“六百吨?”二号首长惊讶地挑眉,“那么多的粮食,他哪来的门路?”

“这就是何大清的神奇之处。”任局长翻开一页资料,“我们查到他当时联系上了香港的一个商人,通过特殊渠道搞到的粮食。不过所有手续都合法,钱也是厂里出的。”

二号首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后来怎么去的轧钢厂?”

“1963年,他通过轧钢厂当时的副厂长李怀德搭上了冶金部的线,给四九城红星轧钢厂拉来了第一笔外贸订单——通过香江娄氏商贸出口五千吨钢材。当时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冶金部直接点名调他回京,任轧钢厂后勤部长。”

办公室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文件翻动的沙沙声。二号首长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景色:“我记得那笔订单,创汇三百多万美元,是当年冶金系统最大的出口单子。”

“没错。何大清在后勤部长任上,还干了件大事——和东风街道办王家的大小姐王丽华当时的街道办主任合伙创办了'老干爸'辣酱厂。”

二号首长突然笑了:“就是现在也是出口大户,给我们挣来不少外汇,可是由于产能不足,内销的数量太少,我们想吃上都不容易……”

“对,就是这个厂子。”任局长也笑了,“最初只是个街道小厂,解决了二百多待业青年的工作。后来发展到与昌平五个村子合作种植辣椒,形成产业链。最高峰时年产值达到五百万元。”

“后来不是出过事吗?”

任局长神色一肃:“当时杨家挤走厂长娄振华,就是那个厂的出资人。而杨家人挤上厂长位置后,盲目扩张,又加上对原料进货渠道的不了解,导致厂子几乎要关停。而杨家为了让何大清帮忙解决问题,将他调到区里任副区长,专门负责辣椒酱厂的后续。何大清到任后,疏通了原料渠道,又对辣椒酱厂进行升级改造,辣椒酱厂才更名为老干爸辣酱厂,并且研发出很多新品,现在老干爸的品牌可是打得响,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杨家...”二号首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后来是不是又闹过矛盾?”

“是的。杨家控制的街道单方面撕毁与昌平县下辖几个村的大豆种植合作合约,导致豆制品厂失去原料供应,导致厂子濒临倒闭。杨家强令何大清接手这个烂摊子,双方产生了矛盾。

二号首长问:“杨家为什么会解除合同,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任主任:“其实街道办和昌平县主要领导当时都是杨家人。而豆制品厂几方争夺,杨家为了平衡关系,厂长位置给了吴家的人。这边街道办解除了合同,那边昌平县政府就企图低价接手,这样供货方就控制在杨家手里,还能间接卡住厂子的脖子。没想到一下玩脱了。村里利益受损直接摔了盘子,村办厂关了,原来种植大豆基地直接改种别的粮食……

后来杨老出面请出何大清救厂,何大清才出手从东北调来原料应急,稳定了局势,又让杨家在香江联系了中兴粮业,才有了稳定的原料渠道……。只是这条渠道远,成本高出很多,效益较以前差了不是一星半点,但是还必须强维持着……

二号首长走回办公桌,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所以后来杨家就把他发配到昌平了?“

“表面上是平调,实则...”任局长压低声音,”当时昌平是出了名的贫困县,年财政收入不到五十万,连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来。谁都没想到,何大清去了不到两年,昌平就...”

“去年财政收入多少?”二号首长突然打断。

“一亿五千三百万,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外汇收入更是占了全市的45%。”

二号首长把茶杯放到桌上:“一个县!比有些省都强!他怎么办到的?”

任局长翻开另一份文件:“首长您看,何大清到昌平后当即就干了四件事:……”

“中兴集团...”二号首长眯起眼睛,“和他什么关系?”

“这...”任局长略显迟疑,“中兴集团是1963年经您特批成立的对外窗口公司。何大清确实与中兴往来密切,但所有交易都经过严格审计,完全合法。特别是粮食进口,几乎都是平价转给国内,他自己分文不赚。”

二号首长沉思片刻:“那个香江何氏集团呢?”

“香港何氏集团由尤氏家族控股,掌舵人尤正义是解放前去的香港。我们调查发现,何大清与尤家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业务往来也完全正常。”

办公室再次陷入沉默。二号首长走到墙上的全国地图前,手指点在昌平的位置:“现在多少家族盯着这块肥肉?”

“至少五家。”任局长苦笑,“上周王老的秘书,李办主任,还有杨家的女婿,都通过各种渠道递话,想安排人去昌平任职。”

“哼!”二号首长冷笑一声,“摘桃子倒是积极。市里什么态度?”

“市里顶住了压力。李书记明确表示,近期不会调整昌平领导班子。特别是...”任局长顿了顿,“这次县委书记退休,何大清主动推荐了常务副县长王泽接任,自己甘居县长之位,说要完成四年发展规划。”

二号首长猛地转身:“王泽?王家的那个...边缘人物?”

“是的,就是王老那个从不待见的孙子。”任局长忍不住嘴角上扬,“说来讽刺,王家倾力培养的几个子弟都在机关混日子,而这个被放养的孙子,24岁就要当县委书记了。”

“有意思...”二号首长坐回椅子上,突然问道,“何大清生活作风方面呢?”

“无可挑剔。现任妻子是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何大清对继子女视如己出。大院里的邻居都说他是个顾家的好男人。前妻白洁到现在还念他的好,说后悔当初...”

二号首长抬手打断:“够了。通知下去,下周我亲自带队去昌平调研。特别是那个秦家村,听说搞得很好?”

“秦家村现在号称'四九城第一村',去年村集体收入二百八十万,村民住上了统一规划的小洋楼,那些七层的高层楼房都是给外地去他们村务工的工人住的。他们生活比城里人过得还滋润。现在村里出名的企业就有四家。”

二号首长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何大清啊何大清……”

与此同时,昌平县政府会议室里,何大清正在主持经济发展会议。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刚毅的脸上,他不急不缓的说 “同志们,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再建五个村办企业,让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再次有大的跃升!”他的声音洪亮有力,丝毫看不出已经连续工作十一个小时的疲惫。

会议室角落里,年轻的王泽认真记录着,眼中满是敬佩。想想前几天姑姑委婉的表达王家家主想约他见上一面的事,不禁撇撇嘴。

窗外,昌平的土地上,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上卡车川流不息,田野里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