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 > 第112章 迎接首长调研 大清教导王泽

感谢各位朋友催更,再加更一章。19时正常更新。

接到首长要来昌平县调研的通知后,昌平县委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而热烈。窗外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个重要时刻而激动。丁克哲书记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常委,最后停留在何大清那张坚毅的面庞上。

“同志们,”丁克哲的声音有些发颤,“这次首长来调研,是对我们昌平县工作的最大肯定。”他说着,眼角微微湿润。三年前,当他从市里调来昌平时,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问题县”——经济指标全市垫底,干群关系紧张,信访量居高不下。那时的他,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生怕在自己任上出什么大乱子。

何大清注意到了老书记的情绪波动。他轻轻推了推面前的茶杯,接过话头:“丁书记说得对,这次调研既是荣誉,更是考验。我建议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由我牵头负责具体接待事宜。”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为之一振。组织部长李建军第一个响应:“何县长来负责最合适不过了。这两年昌平的变化,您是最清楚的。”其他常委也纷纷点头。两年前那个从区里调来何县长,如今已是全县上下公认的“实干家”。

散会后,何大清叫住了正要离开的王泽。“小王,你跟我来一下。”他拍了拍这个年轻女婿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期许的光芒。

在何大清的办公室里,王泽目睹了一场令他震撼的“个人表演”。没有叫秘书,没有找“笔杆子”,何大清翻开笔记本。开始写汇报材料,时而停下来翻阅手边的资料,时而凝神思考。王泽注意到,那些资料都是何大清平时下乡调研时亲手记的笔记本,页角已经磨得发黄。

“你看这里,”何大清指着本上的一段文字,“汇报材料不能光讲成绩,更要突出问题导向。比如我们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这块,既要讲引进多少企业,更要讲清还存在哪些短板。”

王泽凑近笔记本,惊讶地发现这份正在成型的汇报材料结构严谨得像一篇学术论文。第一部分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昌平县二年来的经济增速、民生改善情况;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第三部分则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每一个观点都有数据支撑,每一个建议都切中要害。

“爸,您这水平...”王泽忍不住感叹,“比我们县委办那些专业写材料的都强啊!”

何大清笑了笑,眼角泛起细密的皱纹:“当领导的要不停的在想,在干,在研究,要不断提高……。我这当领导期间,我学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凡事要自己心里有本账。”他指了指太阳穴,“当县长和当厨师其实是一个道理,火候、配料、顺序,哪一样不到位,最后出来的味道就不对。”

接下来的三天里,王泽仿佛上了一堂高强度的“政务速成课”。何大清不仅教他如何撰写汇报材料,更带着他实地检查接待路线。“首长的车队从哪个路口进,在哪个位置下车,走哪条路线参观,都要反复推敲。”在工业园区现场,何大清甚至亲自测量了步道的宽度,这是对首长的尊重,更是对所有人的尊重。

夜深人静时,王泽在宿舍里反复研读何大清写的材料。他渐渐领悟到,这份材料的精髓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那种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和发展思维。何大清对昌平每一个公社和大队的特点都如数家珍,对每一项政策的落地效果都了如指掌。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让王泽想起了自己在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真正的学问在田间地头。”

调研前夜,丁克哲书记特意来到何大清办公室。老书记手里捧着那份已经定稿的汇报材料,手指微微发抖:“老何啊,我...我真没想到,在我退休前还能赶上这样的好事。”灯光下,丁克哲的眼眶泛红,“这份材料,比我这些年见过的所有汇报都实在,都透彻。”

何大清给老书记倒了杯茶:“昌平有今天,是班子团结奋斗的结果。您这些年稳住了大局,才有了我们施展的空间。”

窗外,昌平县的灯火如繁星般闪烁。王泽站在走廊上,看着办公室里两位领导的剪影,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突然明白了何大清常说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正含义。这个老丈人用他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员的初心和使命。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县委大院时,王泽已经站在门口等候。他整了整胸前的党徽,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在他心中,一个清晰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主政一方,一定要像何大清那样,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政绩刻进百姓的心坎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