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国际风筝节主会场设在西子湾沙滩。清晨六点,许明远和蓝思远就开始组装\"归鸿\"。晨光中,纳米纤维制成的风筝面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骨架采用蓝思远带来的台湾特有轻木,重量比传统材料轻了三分之一。
\"这弧度...\"蓝思远抚过风筝的翼型曲线,\"和舅舅信里画的一模一样。\"
许明远调整着牵引绳的连接点:\"养父笔记上说,这种结构在逆风中反而能获得更大升力。\"他指向设计图上那个小小的\"h\"标记,\"他们四十年前就想到用这种空气动力学原理。\"
小满蹲在旁边沙地上,用树枝画着奇怪的图案。\"爸爸,星星爷爷说今天会有大风。\"她突然抬头,眼睛在晨光中异常明亮,\"他说要小心...小心断线。\"
许明远手上一顿。天气预报确实显示午后风力可能增强,但小满不可能看懂气象数据。自从来到台湾,女儿这些莫名的\"预感\"越来越频繁。
会场很快热闹起来。来自十几个国家的风筝爱好者陆续进场,五彩缤纷的飞行物渐次升空。当\"归鸿\"展开时,周围立刻聚拢了一圈围观者。
\"这设计太独特了!\"一个美国选手惊叹道,\"像是传统中国风筝和现代滑翔翼的完美结合。\"
蓝思远骄傲地介绍:\"这是我舅舅和表弟养父共同设计的,他们研究了一辈子。\"
许明远注意到不远处有位白发老者一直盯着\"归鸿\",眼神异常专注。老者穿着朴素的灰色衬衫,胸前别着\"评委\"的胸牌。
试飞开始。许明远逆着海风助跑,蓝思远同时释放牵引绳。\"归鸿\"如真正的鸿雁般腾空而起,在湛蓝的天幕上划出优雅的弧线。不同于其他风筝需要不断拉扯控制,\"归鸿\"似乎能自主寻找最佳气流,稳稳悬在百米高空。
围观者发出阵阵赞叹。评委席上的白发老者突然站起身,快步走向他们。
\"这风筝...\"老者声音颤抖,\"是蓝志远和许建国的设计?\"
许明远惊讶地点头:\"您认识我父亲和养父?\"
\"我是陈志鸿,台大航空工程系退休教授。\"老者掏出一张泛黄的名片,\"1975年,我们在甘肃同一个研究所有过短暂共事。\"
蓝思远手中的线轴差点掉落:\"您就是母亲提过的陈叔叔?她说您帮忙转交过信件!\"
陈教授眼中泛起泪光:\"雅芬还好吗?当年她冒险帮我带家书回大陆,我一直...\"
\"姑姑去年过世了。\"蓝思远轻声说。
海风突然变大,许明远感到手中的牵引绳剧烈震动。陈教授急切地说:\"'归鸿'不只是风筝,它承载着更重要的...\"
一声脆响打断了他的话。牵引绳突然断裂,\"归鸿\"如脱缰野马般向海洋方向飘去。
\"不!\"许明远徒劳地追了几步。风筝很快变成一个小黑点,消失在海天交界处。
陈教授脸色大变:\"必须找回来!那风筝上有...\"他猛地刹住话头,警惕地看了看周围。
小满却异常平静。她扯了扯许明远的衣角:\"爸爸,风筝在等我们。它落在有红色石头的地方,下面还压着个铁盒子。\"
\"你怎么知道?\"许明远蹲下身。
小满眨眨眼:\"星星爷爷告诉我的。他说...说那是他和许爷爷年轻时藏的东西。\"
陈教授闻言一震,急忙拉住许明远:\"你女儿...她是不是经常能'看到'或'听到'些特别的东西?\"
没等回答,蓝思远已经找来一辆观光车:\"西子湾北面确实有片红岩区,我们快去!\"
二十分钟后,他们在偏僻的海岬找到了\"归鸿\"。风筝完好无损地卡在两块红褐色礁石之间,下方确实压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与高雄家里发现的那个几乎一样。
陈教授颤抖着打开铁盒。里面除了一张老照片,还有一卷用蜡封存的微型胶卷。照片上是三个年轻人站在戈壁滩上,背后是一个巨型风筝架。许明远一眼认出左侧是父亲蓝志远,中间是养父许建国,右侧则是年轻时的陈教授。
照片背面写着:「1976年10月,鸿雁三号成功,见证人陈。风向西北,落点预估120公里,携带重量1.2kg。」
\"这是什么项目?\"许明远困惑地问,\"普通风筝不可能飞那么远...\"
陈教授小心地取出胶卷:\"表面是气象探测,实际是...\"他看了眼小满,改口道,\"回去再说。这里风大。\"
回程路上,许明远注意到小满一直把玩着从铁盒里捡到的一枚奇特纽扣——铜质,上面刻着复杂的风向玫瑰图。更奇怪的是,女儿竟能准确说出陈教授口袋里有什么:\"老爷爷带着一支有飞机图案的钢笔,还有...一块印着风筝的怀表。\"
陈教授闻言脸色煞白,差点把车开进沟里。他透过后视镜深深看了小满一眼:\"这孩子...和雅芬年轻时一样。\"
蓝家老店的阁楼里,陈教授将胶卷放在灯光下展示。放大后的影像显示出一系列精密的气流数据和坐标图,还有几页手写的密码。
\"七十年代中期,大陆缺乏远程气象监测手段。\"陈教授低声解释,\"志远和建国提出用特制风筝携带仪器收集数据。后来发现...这种技术还能用于特殊通讯。\"
他指向一组奇怪的符号:\"这是他们独创的风筝密码,利用不同颜色的风筝布和飞行轨迹传递信息。当年两岸隔绝,他们想用这种方式...\"
\"联系姑姑?\"蓝思远恍然大悟。
\"不止。\"陈教授深吸一口气,\"1976年那次成功试飞后,上级看中了这项技术。志远和建国被秘密调往不同基地继续研究。直到1978年中美建交,项目才中止。\"
许明远想起养父手上那些伤痕:\"所以那些年他们分隔两地,其实是在...\"
\"继续'归鸿计划'。\"陈教授点头,\"用风筝技术发展出的通讯系统,能在不依赖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传递简单信息。即使在现代战争中都有特殊价值。\"
阁楼突然安静下来,只有老式风扇的嗡嗡声。许明远看向手中的\"归鸿\"——这个承载着两代人梦想的风筝,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重大的秘密。
\"还有件事。\"陈教授犹豫片刻,\"志远临终前寄给建国最后一份材料,应该是一种...\"
\"纳米纤维配方。\"许明远接口,\"养父把它留给了我。\"
陈教授眼睛一亮:\"就是它!这种材料能让风筝在极端天气下保持稳定,是完成'归鸿'终极形态的关键。\"他压低声音,\"其实政府一直有人在关注这个项目。上个月还有人找我打听志远和建国的研究成果...\"
楼下突然传来李玉芹的惊呼。众人冲下去,发现她站在工作间里,手中捧着一本打开的相册。
\"我想起来了...\"李玉芹的声音异常清晰,\"76年冬天,志远和建国在甘肃基地。那天风雪很大,他们坚持要试飞新风筝...\"她的手指轻抚照片上两个年轻人冻得通红的脸,\"风筝起飞后,志远突然抱着建国哭起来,说'我们做到了'...\"
照片角落,那个模糊的风筝轮廓与今天的\"归鸿\"惊人地相似。
夜深了,陈教授告辞前悄悄塞给许明远一张纸条:\"明早九点,中山大学航空实验室见。有些事只能单独说。\"
许明远回到客房,发现小满已经睡着,手里还攥着那枚铜纽扣。他轻轻掰开女儿的小手,突然发现纽扣背面刻着两行小字:
「风向会变线不断」
(风向会变线不断)
窗外,一轮明月悬在海峡上空。许明远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风筝飞得再远,线总在手里。\"现在他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