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 第122章 旱灾来临

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 第122章 旱灾来临

作者:辛西娅15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0 16:01:26 来源:小说旗

几个月后

关中大地,久旱无雨。

田土干裂如龟背,禾苗枯槁,风一吹便碎作黄尘。饿殍横卧沟渠,蝇虫嗡嗡盘旋。

官道两旁,饥民三三两两,佝偻着身子,在干裂的土缝里翻找草根。道旁树皮早已被剥光,露出惨白的树干,像一具具被抽干血肉的尸骨。

远处,一个妇人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跪在路边乞讨。小儿啼哭声渐弱,妇人茫然地望着天空,却连一滴泪都流不出来。

长安城内的粮铺前,几个兵卒持矛而立,冷眼看着人群。偶尔有运粮的马车经过,饥民们便如饿狼般扑上去,又被长矛狠狠逼退。有人倒下,便再也没能爬起来。

街角暗处,有人低声议论:“听说……东郊已经有人易子而食了……”

风卷着黄沙掠过,天地间只剩下饥饿的喘息。

关中赤地千里,长安早就粮价飞涨。

李傕坐在太尉府中,听着属下的禀报,眉头紧锁。案几上摊开的竹简写着各郡县灾情,他却只扫了一眼,便丢在一旁。

李傕冷笑一声:“饥民聚众闹事?派兵镇压便是,敢抢粮者,杀无赦。”

亲信低声提醒:“将军,若激起民变……”

李傕眼神一厉:“民变?他们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拿什么造反?”

他更在意的是郭汜的动向。

与此同时,郭汜的军营里酒肉飘香。

他大马金刀地坐在帐中,面前摆着烤羊和酒坛,左右亲信狼吞虎咽。城外饿殍遍地,但他的部曲却从未缺粮。

部将试探着问:“将军,灾民越来越多,要不要……”

郭汜撕下一块羊肉,大口咀嚼。

“管他们作甚?饿死了干净,不用在这世上活受罪!”

他眯起眼睛,神色一变:“倒是李傕那边……听说他扣下了三辅的赈灾粮?”

副将点头:“是,他派人严控粮仓,连朝中大臣都需重金贿赂才能得粮。”

郭汜哈哈大笑:“这老狐狸,果然够狠!”

他抹了抹嘴,眼中闪过暗色:“传令下去,明日派兵‘借粮’——专抢李傕的粮队!”

长安城外,饥民奄奄一息;长安城内,李傕与郭汜的兵马暗中较劲。

天灾未平,**又起。

……

长安宫城

刘协独坐殿中,案上的奏疏堆积如山,却无一不是李傕、郭汜的爪牙所呈。“关中饥馑,请开仓赈济”,这样的奏章,从来到不了他的眼前。

他不过十四岁,面容清瘦,眉宇间却已有了超出年纪的沉郁。身上的冕服宽大沉重,衬得他身形愈发单薄。

殿外隐约传来甲士巡行的脚步声,那是李傕派来“护卫”他的人,实则是监视。

老宦官低声提醒:“陛下,该用膳了。”

刘协抬眼,看向案上的食盒,几块粗粝的麦饼,一碟腌菜,连寻常富户的餐食都不如。

他沉默片刻,忽然问道:“城中百姓……如今吃什么?”

老宦官身子一颤,低头不敢答。

刘协不再追问,只是缓缓掰开麦饼,却食不下咽。

他想起前日偷偷听到的传闻,有人易子而食,有人饿死在宫门外……而李傕和郭汜,却在为争夺粮草调兵遣将。

但他无能为力,什么都做不了。

刘协指尖一颤,麦饼碎屑簌簌落下。

他知道,自己虽然是汉室的天子……可终究不过是个傀儡。

……

豫州的天空已经三个月没有落下一滴雨了。

百姓们跪在干裂的田埂上,仰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眼中只剩下绝望。

老农王三跪在地上,额头抵着滚烫的泥土,声音嘶哑地吼道:“老天爷啊,给条活路吧!”

就在人们以为苦难已经到达顶点时,更可怕的灾难降临了。

那天清晨,东方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起初人们以为是乌云,直到那“乌云”越来越近,遮天蔽日,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嗡嗡声。

“蝗虫!是蝗虫来了!”

铺天盖地的蝗虫如黑潮般席卷田野,所过之处,绿叶尽成枯枝,连树皮都被啃噬殆尽。

王三眼睁睁看着自己仅存的一点庄稼在眨眼间被啃食殆尽,双手抱头,跪地嚎哭。

连最后一点活命的指望,也被这些振翅的恶魔夺走了。

灾情迅速蔓延,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饥饿的百姓开始像蝗虫一样迁徙,寻找活下去的希望。

他们拖家带口,脚掌磨出血痕,在官道上踩出一条斑驳的血路。有人走着走着便倒下,再也没能起来……

……

庐江太守陆康与九江太守陈群早已奉王镜之命,在要道设下粥棚,接纳北方流民。

扬州边境

数以千计的流民从北方跋涉而来,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在官道上排成长龙。

差役敲着铜锣沿队伍走动,“排好队!人人有份!”

十五口大铁锅架在临时垒起的土灶上,柴火噼啪作响,锅中的米粥翻滚着,腾起阵阵白雾。

那香气对饥肠辘辘的流民来说简直比最名贵的龙涎香还要诱人。几个孩童忍不住往前挤,又被大人拽回队伍中。

熬粥的老汉擦了把汗,将一瓢清水倒入锅中,“别急,都有份。主君说了,粥要熬得稠,插筷不倒才行。”

队伍最前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颤巍巍地捧着豁了口的陶碗。当热粥舀入碗中的刹那,她浑浊的眼中突然涌出泪水。

老妇人哽咽着对施粥的差役说,“自打豫州大旱,老身就没吃过这么稠的粥。”

她突然跪下来,朝着扬州城方向重重磕头,“王青天在上,受老妪一拜!”

差役连忙搀扶:“老人家使不得!主君特意嘱咐,施粥不图回报,只盼大家能熬过这难关。”

后面一个背着婴儿的年轻妇人突然哭出声来:“若是早半月遇到王大人,我公婆也不至于……”话未说完便泣不成声。她怀中的婴儿安静得反常,小脸泛着不正常的潮红。

正在巡视的陆康见状,立即唤来随行医女:“快看看这孩子!”

医女诊视后脸色凝重:“高热不退,再晚半日恐怕……”说着取出银针,在婴儿虎口处迅速施了几针。

不一会儿,孩子“哇”地哭出声来,声音虽弱,却让年轻妇人喜极而泣。

“多谢大人!多谢大人!”妇人又要下跪,被陆康拦住。

“那边设有医棚,发热的都带去诊治。”

陆康高声宣布,又指着不远处新搭的草棚,“领过粥的,可去那边领取棉衣一件。主公体恤大家南下奔波,特意调拨的棉衣。”

队伍中顿时响起一片感激的啜泣声。

一个断了右臂的老兵突然捶胸大哭:“某在豫州当差十年,太守府的粥清得能照见人影!王大人这般仁义,某愿效死力!”

这话引起不少精壮汉子的共鸣。登记处立刻排起新队伍,

负责登记的文书忙得满头大汗,仍耐心询问:“姓名?籍贯?可会武艺或手艺?”

“小人李铁柱,陈留人,会使长矛……”

“草民张阿大,颍川石匠……”

“在下周平,原是汝南郡丞的书吏……”

不远处,几个差役正给通过审核的壮丁分发木牌:“凭此牌可去屯田营报到,每日管三顿饱饭,月底还发半吊钱!”忽然队伍后方传来骚动。原来是一对兄妹为半个发霉的饼子争执起来。

陈群闻声赶来:“怎么回事?”

男孩警惕地后退两步,把妹妹护在身后:“这、这是俺们最后半块饼……”

陈群心中一酸,蹲下身柔声道:“别怕,在这里没人抢你们的吃食。”

他招手让人取来两碗热粥,又特意加了勺猪油,“慢慢吃,管够。”

男孩迟疑地接过碗,先递给妹妹,自己却不吃,只是不断咽口水。

陈群会意,轻声道:“放心,以后你们兄妹就在扬州安家。那边有王大人设立的慈幼局,专门收留孤儿,有饭吃,有书念。”

小女孩突然扑进陈群怀里,瘦小的身子颤抖,嘴唇哆嗦着开口:“王大人是神仙吗?娘亲说只有神仙才会对穷人这么好……”

这一幕被路过的流民们看在眼里,不知是谁起了头,百姓们纷纷朝着江东方向跪拜,有人甚至把王镜的名讳写在木牌上供奉起来。

……

流民中,不乏衣衫褴褛却难掩气度的士人。

水镜先生司马徽便是其中之一。这位颍川名士带着弟子,混在逃难人群中。

过江时,他望着丹阳兵仔细盘查流民的场景,忽然轻笑:“以灾为机,王镜……倒是个人物。”

北方大乱,正是江东壮大之时。若紧闭门户,虽可保一时平安,却会失去人心。设粥棚赈济,接纳流民,既可充实军力,又能赢得仁政之名。

弟子不解:“先生为何发笑?”

司马徽拂去袖上尘土,淡淡道:“乱世之中,能活人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官仓开,粥棚立,仁政之名传遍江北;

刀枪明,关卡严,乱世之机尽握掌中。

【叮——成功获得信仰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