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 第4章 (第22章 ) 飞船改造大工程

4.1 离子发动机:新动力的诞生

量子之灵针对飞船动力问题展开深度分析,飞速检索内置数据库,结合现有资源、航行需求和小行星材料,提出用离子发动机替换现有发动机的大胆方案。“现有发动机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按目前燃料储备和航行计划,无法完成后续任务。”

量子之灵阐述道,“离子发动机基于电推进技术,通过电场加速带电离子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船前进。简单来说,就像是在太空中往后‘扔’微小的带电粒子,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飞船就能往前跑啦。咱们常见的化学燃料发动机,是靠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来推动飞船,可这种方式消耗燃料特别快。而离子发动机比冲高,消耗相同质量推进剂能产生更大更持续推力,适合长距离宇宙航行。通过分析小行星成分,虽不含氙元素,但可重新调配飞船现有材料和小行星金属,制造适合的推进剂。飞船现有材料和小行星矿物质,能满足制造关键部件需求。”

林轩听得眼睛发直,嘴巴半张,挠了挠头说:“这…… 这也太复杂了吧!不过,只要能让飞船跑得更快更稳,再难咱也得试试。我这科技小白,今天算是要挑战高难度了,就当是玩一场超复杂的积木游戏,把这离子发动机给‘搓’出来!量子之灵,你可得多担待我这笨脑子,讲得再通俗点哈。”

制造离子发动机,首先解决推进剂问题。因小行星没有氙元素,Rob1 号和林轩根据建议,利用小行星上的锂、硼等元素与飞船储备的氟化物反应,合成新的等离子推进剂。

Rob1 号操控采集设备采集矿石,送回飞船后,林轩在飞船内利用化学合成设备,经过多道复杂工序,成功合成推进剂试制品。之后让 Rob1 号在飞船外按比例合成足量推进剂,存储在特制高压气罐中。

“哎呀妈呀,这推进剂可真是来之不易。感觉比我小时候偷玩游戏,躲过老妈的‘追捕’还难。这过程复杂得,我都快把自己绕晕了。” 林轩看着储存推进剂的气罐,长舒一口气,脸上满是疲惫又带着几分自豪。

接着制造核心部件。

离子加速腔需要耐高温、高强度且绝缘性能优异的材料。量子之灵筛查飞船备用零件和小行星样本,发现将飞船上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与小行星岩石中提炼出的特殊耐高温纤维复合加工,能满足需求。

林轩和 Rob1 号着手制作。

Rob1 号凭借高扭矩机械手臂搬运材料,开启精密加工工具切割。因材料硬度高,刀具磨损严重,每切割一小段,就得更换刀具并调整参数,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完成切割后,进入打磨塑形阶段,Rob1 号力求将内壁打磨光滑,确保离子加速稳定。

“这材料咋这么硬啊,比我啃过的最硬的牛排还夸张。Rob1 号,你可得加把劲,咱离新发动机可就差这一步了!我感觉这切割过程就像在挑战宇宙最硬的‘石头’,但咱们一定能行!” 林轩在飞船里急得直跺脚,眼睛紧紧盯着 Rob1 号的操作,双手不自觉地握紧。

电极需要高导电性和稳定性。

量子之灵给出使用拆解飞船部分非关键电路得到的高纯度铜,混入小行星物质中提炼出的特殊微量元素进行合金化处理的方案。

Rob1 号在飞船外拆解电路收集铜线,利用专业合金熔炼设备,将铜与特殊微量元素按精确比例熔炼。熔炼时严格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确保合金成分均匀。完成后制成电极形状,绕制特殊绝缘处理的线圈。

林轩屏气敛息,盯着绕线进度,嘴里念念有词:“这电极可关乎离子发动机的‘心脏’性能,绝对不能出错。要是搞砸了,咱这发动机可就‘罢工’了。我感觉自己现在就像个守护心脏的卫士,一点都不敢放松。”

经过不懈努力,离子发动机部件制造完成,进入组装调试阶段。

Rob1 号将部件按设计要求组装。

“Rob1 号,小心点,对准那个接口。这要是接歪了,可就前功尽弃啦!我感觉我的小心脏都快跟着你这操作跳出来了。” 林轩紧张指挥,眼睛死死盯着操作,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

首次启动测试,发动机出现能量泄漏和推力不稳定问题。

“怎么会这样?这发动机咋跟个调皮的小孩似的,说罢工就罢工!量子之灵,快想想办法,我感觉自己的‘积木作品’要散架啦!” 林轩皱起眉头,焦虑看向量子之灵,眼神里满是求助。

量子之灵迅速检测分析,发现是密封环节缺陷和电极电压调节不精准。

它重新优化密封结构,采用多层密封材料和特殊工艺解决泄漏问题;调整电极控制电路和参数,实现电压精准调节,使推力稳定。

“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老天保佑,可别再出岔子了。我都快被这发动机折腾得神经衰弱了。” 林轩忐忑看着再次启动的发动机,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经过多次调试优化,离子发动机终于达到稳定运行要求。

“成功了!” 林轩兴奋跳起,差点撞到天花板,Rob1 号也发出欢快机械音,仿佛在和他一起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哇塞,咱们做到啦!这离子发动机以后就是飞船的超级‘小马达’,带着我们在宇宙里风驰电掣!” 林轩一边欢呼,一边手舞足蹈。

4.2 飞船扩建:拓展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量子之灵提出利用小行星资源加固船身和扩大船体的建议:“随着后续探索推进,我们对物资储备需求会越来越大。这颗小行星富含铁、镍、硅等金属元素,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加工利用,加固船身和扩大飞船的货舱与生活空间,为装载更多物资和长期宇宙航行做准备。想象一下,以后我们能在宽敞的货舱装下更多宝贝,生活空间也能布置得像个温馨小窝。”

“这个想法不错,有了更大的空间,我们就能带更多东西了,以后也能更安心地探索宇宙。说不定还能在里面开个派对,哈哈,虽然现在想这个有点早。不过这扩建工程,感觉就像给我们的‘小家’盖个大别墅,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林轩一边笑着,一边脑海中已经开始想象扩建后飞船的样子,脸上洋溢着期待。

在制造离子发动机的同时,飞船扩建工程也在紧张进行。

量子之灵根据飞船的原有结构和力学原理,设计出合理的扩建方案。

按照方案,Rob1 号运用现有材料,首先在飞船外合适的地面搭建了一个简易而又实用的炼矿设备。

Rob1 号再次发挥重要作用,它将采集回的矿石送到设备前,利用飞船上储备的电能开启加工。矿石先进入粗碎机初步破碎,再通过磁选、浮选分离杂质,得到的粗金属被高温熔炉提纯,精炼后的液态金属倒入模具冷却凝固成坯料。坯料经锻造改变内部结构、提升强度,再通过轧制工艺被加工成飞船扩建所需的金属板材。

“这炼矿设备可帮了大忙,多亏了 Rob1 号的操作。要是没有它,我们可没法这么顺利地得到这些金属板材。Rob1 号,你就是我们的大功臣!这设备嗡嗡响的声音,在我听来就像美妙的‘扩建进行曲’。” 林轩看着忙碌的 Rob1 号,心中满是感激,对着通讯器大声说道。

Rob1 号凭借有力的机械臂,将金属板材搬运至飞船扩建区域。

它站在飞船扩建区域,依照量子之灵的指导,手持焊枪,调试好参数,让焊枪喷射出高温火焰,将板材连接部位加热至熔点,使金属融合,完成焊接。

“这焊接可得小心,不能有缝隙。要是有缝隙,飞船的安全性可就大打折扣了。到时候宇宙里的‘冷风’一吹,咱可就惨咯!我感觉自己现在比焊接工人还紧张,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 林轩在监视器旁紧张地自言自语,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屏幕,双手紧紧抓住座椅扶手。

可就在焊接关键部位时,焊枪突然出现故障,喷出的火焰忽大忽小,根本无法正常焊接。

“哎呀,这关键时刻掉链子!Rob1 号,先别慌,咱们看看咋回事。” 林轩心急如焚,赶紧和量子之灵一起排查问题。

原来是焊枪的能量供应模块出现了松动,导致能量输出不稳定。Rob1 号小心翼翼地重新固定好模块,再次启动焊枪,火焰恢复正常,焊接工作得以继续。

接着,Rob1 号在量子之灵指示下挑选适配铆钉放入预先打好的孔洞,用铆枪敲击,让铆钉塑性变形完成铆接。

随着一步步操作,新板材与飞船原有结构逐渐连接成一个整体,飞船扩建稳步推进。

为了确保扩建后的飞船结构稳定,每一个连接点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加固。

在扩建货舱时,还特别加强了舱壁的强度,以承受更多物资的重量。

生活空间的扩建则更加注重舒适性与功能性的平衡,合理规划了休息区、工作区和娱乐区。

“等扩建完成,就会舒服多了。以后在宇宙中航行,也能有个更舒适的环境。说不定还能在新空间里种点花,让飞船也有点生机。我都能想象到以后在休息区晒着‘宇宙阳光’,看着小花的惬意日子了。” 林轩看着逐渐成型的生活空间,眼中满是期待,想象着未来在新空间里的生活,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4.3 生命维持系统大升级:生存的保障

在离子发动机制造、飞船扩建等工作紧张进行时,量子之灵也在同步研究如何升级生命维持系统,以满足飞船长期宇宙航行和在不同环境下生存的需求。

“当前生命维持系统仅能满足基本生存,若要长期在宇宙中航行,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必须升级。否则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我们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比如进入辐射较强区域,或者长时间处于极端温度环境,现有系统根本无法保障我们的安全。” 量子之灵向林轩阐述升级必要性。

“确实,生命维持系统太重要了,可不能出问题。这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宇宙中活下去。要是这系统‘闹脾气’,我们可就麻烦大了。我可不想在宇宙里变成‘太空冰棍’或者被有害气体熏晕。” 林轩神色凝重地点点头,深知这个系统的重要性,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严肃。

首先是空气循环系统升级。

量子之灵提出在现有植物光合作用制氧基础上,增加物理吸附和化学催化相结合的空气净化模块。小行星上富含的一些矿物质,经过提炼加工,可制成高效的吸附剂。

Rob1 号利用其机械臂的力量和精准操作,采集含有特殊矿物质的矿石,送回飞船。林轩开启从秘密基地带出的化学提炼设备,在飞船内按量子之灵提示进行相关实验,经过多道复杂工序,将矿石中的杂质去除,得到高纯度的吸附剂试制品,等验收合格后由 Rob1 号按同样工序在飞船外展开大规模提炼。

“这吸附剂要是全部顺利制成,空气循环就有保障了。以后就能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不用担心空气问题了。要是空气不好,我这鼻子可受不了,说不定还得戴着口罩过日子。这提炼过程就像在制作神秘的‘空气净化仙丹’,希望能成功。” 林轩看着提炼设备,默默想到,心中对未来的生存多了一份信心,同时也在心里默默吐槽着可能出现的糟糕情况。

在提炼过程中,有一次因为温度控制失误,导致提炼出的吸附剂纯度不达标。

“哎呀,这下坏了!我怎么这么不小心,把温度调错了。量子之灵,快看看还有救不?” 林轩急得团团转。

量子之灵迅速分析,调整了后续的提炼步骤,经过再次加工,终于得到了合格的吸附剂。

接着,根据量子之灵的设计方案,制作空气净化模块。

Rob1 号将吸附剂填充进特制的金属框架中,再安装上从飞船备用零件库中找到的小型风扇和气流管道,使空气能够在模块中循环流动,被吸附剂去除有害气体和杂质。

同时,为了增强空气净化效果,量子之灵还指导 Rob1 号在模块中添加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能够加速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在制作化学催化部分时,需要精确控制催化剂的配方和用量。

Rob1 号按照量子之灵给出的比例,将不同的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经过多次试验和调整,确保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完成组装后,将空气净化模块接入飞船原有的空气循环管道,与植物光合制氧系统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更加高效、稳定的空气循环体系。

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也得到升级。

量子之灵设计了一套多级蒸馏和反渗透相结合的水净化装置。利用小行星上的金属材料,Rob1 号制造出坚固的蒸馏釜和冷凝器。林轩则利用飞船上的能量供应系统,为蒸馏过程提供稳定的热能。

在蒸馏过程中,含有杂质的水被加热蒸发,蒸汽通过冷凝器冷却后变成纯净的液态水,而杂质则被留在蒸馏釜中。

“水是生命之源,可不能浪费。每一滴水都很珍贵,一定要循环利用好。要是没水了,我可就变成‘干巴巴’的人了。这水净化装置就像个神奇的‘水魔法机器’,把脏水变干净。” 林轩时刻关注着水净化装置的运行,确保每一滴水都得到充分利用,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做出一副夸张的 “缺水” 表情。

在安装反渗透膜时,Rob1 号不小心将膜弄出了一个小划痕。

“完了完了,这可怎么办?这膜要是坏了,水就净化不好了。” 林轩看到监控画面,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好在量子之灵经过评估,发现可以用特殊的修补材料进行修复,Rob1 号迅速进行修补,水净化装置才得以正常安装运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的纯度,他们还添加了反渗透膜过滤环节。

Rob1 号从飞船的备用零件中找到合适的反渗透膜,将其安装在特制的过滤装置中。经过蒸馏的水再通过反渗透膜进行过滤,几乎所有的微小杂质和微生物都被过滤掉,确保了水资源的纯净和安全。

同时,为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量子之灵还设计了一套智能节水控制系统,根据飞船上人员和设备的用水需求,自动调节水的供应和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温度调节系统的升级同样关键。

量子之灵提出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和相变材料来优化温度调节。

形状记忆合金在温度变化时能够发生形状改变,从而实现对散热片角度的自动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热环境。相变材料则可以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并发生相变,在温度降低时释放热量,起到稳定温度的作用。

Rob1 号从小行星上采集到含有镍、钛等元素的矿石,提炼出制作形状记忆合金所需的材料。再利用精密加工设备,将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散热片的调节部件。

同时,还利用飞船上储备的一些有机材料和从小行星上获取的特殊矿物质,合成出高性能的相变材料,并将其填充到飞船的舱壁和设备外壳中。

经过这样的改造,飞船的温度调节系统能够更加智能、高效地工作,确保船舱内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

在合成相变材料时,由于材料比例稍有偏差,导致相变温度不符合预期。“这可不行啊,温度调节乱套了我们可受不了。” 林轩发愁地说。

量子之灵重新计算比例,Rob1 号再次进行合成,终于得到了合适的相变材料。

经过一系列升级,生命维持系统性能大幅提升,为飞船后续的宇宙航行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这下我们在宇宙中航行就更安心了。有了这个升级后的生命维持系统,我们的生存几率大大提高了。说不定以后还能在飞船里裸奔,哈哈,当然这只是想想。” 林轩看着升级后的生命维持系统,心中的担忧减轻了不少,对未来的航行充满了信心,又开始发挥他的幽默细胞,开起了玩笑。

4.4 太阳能发电系统制造:无尽能源的追寻

在飞船漫长的航行中,电力供应至关重要。量子之灵给出方案,建造太阳能发电系统。虽然现在的太阳饱受戴森结构体折磨能源在不断被吞噬,但短时间内还不至于衰竭,依然向太阳系扩散着巨大的太阳能,目前完全可以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补充电力。

完成离子发动机制造和飞船扩建等工作后,林轩和 Rob1 号在量子之灵的指导下,着手制造太阳能发电系统,这将为飞船提供稳定且可持续的能源。

“有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力就有保障了。以后就不用担心电力不足,影响飞船的各种设备运行了。说不定还能在飞船里开个灯光秀,庆祝一下我们的伟大工程。想象一下,灯光在宇宙中闪烁,那得多酷!” 林轩对这个方案充满期待,仿佛看到了飞船在太阳能的驱动下自由航行的画面,一边说着,一边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制造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第一步是收集材料。

量子之灵通过对飞船现有资源和小行星物质成分的分析,列出了所需材料清单。他们需要大量的硅基材料来制作太阳能电池板,幸运的是,小行星上富含硅元素。

Rob1 号凭借强大的力量和精准的操作,使用采集设备在小行星表面采集富含硅的矿石。这些矿石被源源不断地送回飞船,堆积在临时搭建的材料处理区。

除了硅矿石,还需要一些金属材料来制作电池板的框架和电路连接部件。

Rob1 号从飞船的备用零件库以及之前采集的小行星金属资源中挑选出合适的金属,如铝合金和铜合金。铝合金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的特点,非常适合制作电池板框架;铜合金则以其良好的导电性,成为电路连接的理想材料。

材料准备齐全后,进入了关键的制作环节。首先是提炼硅材料。

Rob1 号开启从秘密基地带出的化学提炼设备,将采集到的硅矿石放入设备中,按照量子之灵给出的工艺流程,加入特定的化学试剂,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将硅矿石中的杂质去除,得到高纯度的硅。

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反应时间和试剂比例,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硅的纯度不达标,影响太阳能电池板的性能。

“这提炼硅的过程,简直比我以前做数学难题还让人头疼!温度高一点低一点,时间长一点短一点,这硅的纯度就不一样了,感觉在操控一个超级精密的宇宙仪器。” 林轩在飞船内通过监视器全神贯注地盯着设备上的各种参数,不断遥控调整,以修正 Rob1 号前面工作的误差。

经过数小时的努力,高纯度的硅终于提炼完成,呈现在眼前的是晶莹剔透的硅锭。

“这硅锭可真是来之不易,希望能做出好的电池板。要是电池板性能好,我们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就能发挥大作用了。要是做坏了,我感觉我会哭晕在飞船里。” 林轩看着硅锭,心中满是期待,对未来的电力供应充满了希望,同时也带着一丝担忧,半开玩笑地说着。

接下来是制作太阳能电池。

Rob1 号将硅锭搬运到精密加工设备上,利用先进的切割技术,将硅锭切割成薄如蝉翼的硅片。这些硅片的厚度需要控制在极其精确的范围内,过厚会影响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过薄则容易破碎。

切割完成后,再对硅片进行表面处理,通过光刻技术在硅片表面刻蚀出复杂的电路图案,然后在硅片上沉积各种金属电极和半导体材料,形成一个个微小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每个电池单元都像是一个微观的能量工厂,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在切割硅片时,设备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Rob1 号紧急停下操作。

“怎么回事?这设备怎么突然闹脾气了!” 林轩焦急地查看数据,原来是切割刀具磨损过度,即将断裂。好在飞船上备有替换刀具,Rob1 号迅速更换刀具,调整参数后继续切割。

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他们还需要制作一层减反射膜。量子之灵给出了使用二氧化钛和氮化硅混合材料的方案。

Rob1 号将这两种材料按照特定比例混合,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太阳能电池表面均匀地镀上一层减反射膜。这层薄膜能够有效地减少光线在电池表面的反射,使更多的光线能够进入电池内部,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制作好的太阳能电池单元需要进行组装。

Rob1 号将一个个电池单元整齐地排列在铝合金框架上,使用铜合金导线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太阳能电池板。

在连接过程中,Rob1 号凭借其精准的机械手臂,确保每一根导线都连接牢固,避免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

林轩则在飞船内通过遥控设备进行质量检查,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对电池板的电路连通性、输出电压和电流等参数进行测试,确保每个电池板都符合设计要求。

随着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制作完成,Rob1 号开始将这些电池板安装到飞船的外表面。

飞船的外表面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以确保电池板能够牢固地附着。

Rob1 号使用特殊的粘合剂和固定装置,将太阳能电池板一块一块地安装在飞船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上。

在安装过程中,Rob1 号需要时刻注意飞船的姿态和周围的环境,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对飞船造成损坏。

安装完成后,进入了调试阶段。

量子之灵启动飞船的能源管理系统,将太阳能电池板接入系统中,开始对发电系统进行全面测试。

起初,发现部分电池板的输出功率不稳定,经过仔细检查,原来是连接线路存在电阻过大的问题。Rob1 号迅速对连接线路进行优化,更换了部分导线,并对连接点进行了加固处理。

再次测试时,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功率稳定提升,发电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

“太棒啦!这太阳能电池板可算正常工作了,就跟我小时候好不容易修好那破玩具车一样,简直成就感爆棚!” 林轩兴奋地在驾驶舱里转起圈来,差点被脚下的工具绊倒。

最终,太阳能发电系统成功投入使用。当飞船航行在宇宙中,阳光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板上,这些电池板就像一个个勤劳的能量收集者,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为飞船的各种设备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飞船的仪表盘上,各项电力指标都显示正常,原本有些昏暗的船舱也因为充足的电力变得亮堂起来。

“哈哈,以后飞船的设备都能‘吃饱喝足’,好好干活啦!” 林轩看着正常运行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心里乐开了花,仿佛看到了未来在宇宙中自由驰骋的美好景象。

4.5 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制造:备用能源的保障

解决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后,考虑到未来可能面临光照不足的复杂宇宙环境,比如进入行星阴影区或深入太阳系边缘远离太阳的区域,量子之灵提出制造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RtG)作为备用能源方案,为飞船提供更稳定持久的电力支持。

“这 RtG 要是能造出来,以后就不怕没电了。就算在没有阳光的地方,也能保证飞船的电力供应。到时候飞船就像装了个超级充电宝,安全感满满!” 林轩对这个方案充满期待,脑海中浮现出飞船在黑暗宇宙中依然灯火通明的画面。

制造 RtG 的关键在于获取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

在对小行星物质进行全面扫描分析后,遗憾的是并未发现理想的钚 - 238,但幸运的是,检测到了另一种具有潜力的放射性同位素镅 - 241。虽然镅 - 241 的衰变特性与钚 - 238 有所不同,产生热量的效率和半衰期有差异,不过经过量子之灵的模拟计算,通过合理设计热电发生器结构和增加同位素用量,可以满足飞船基本的备用能源需求。

“镅 - 241 也行,只要能发电就行。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让飞船有稳定的备用能源。大不了咱多加点这镅 - 241,让它‘火力全开’!” 林轩看着量子之灵给出的分析报告,暗自点头,心中坚定了制造 RtG 的决心,还调皮地对着报告做了个加油的手势。

接下来是核心部件热电偶的制作。

热电偶是实现热能到电能转换的关键元件,需要具备良好的热电性能和稳定性。量子之灵根据现有资源和材料特性,设计出一种基于碲化铋合金的热电偶。碲化铋合金在温差环境下能够产生显着的热电效应。

Rob1 号利用机械臂从飞船材料储备和小行星采集的矿石中提炼出铋、碲等关键元素,再通过高温熔炼工艺,将这些元素按照精确比例熔合在一起,形成碲化铋合金。

“这熔炼过程就像在调一杯超级复杂的宇宙鸡尾酒,希望最后能调出个完美的‘热电配方’。” 林轩通过通讯器跟 Rob1 号打趣道,眼睛却紧紧盯着熔炼设备上的数据。

在熔炼过程中,由于温度波动,合金的成分比例出现了偏差,导致初步制成的碲化铋合金热电性能不达标。

“哎呀,这温度怎么不听话呢!量子之灵,快帮忙想想办法调整回来。” 林轩着急地说道。量子之灵迅速分析,指导 Rob1 号加入适量的补充元素,再次熔炼,终于得到了符合要求的碲化铋合金。

随后,Rob1 号根据量子之灵的指令,使用精密加工设备将碲化铋合金切割成微小的热电偶元件。

切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尺寸精度,因为热电偶的性能与元件的大小和形状密切相关。切割完成后,对每个热电偶元件的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以减少接触电阻,提高热电转换效率。

为了将多个热电偶元件组合成一个高效的热电模块,需要使用特殊的连接材料和工艺。量子之灵建议使用一种银基烧结材料来连接热电偶元件,这种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还能在高温下保持稳定的连接性能。

Rob1 号小心翼翼地将热电偶元件排列在特制的陶瓷基板上,然后在元件之间涂抹银基烧结材料,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烧结处理。经过烧结,热电偶元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热电模块。

放射性同位素的封装是确保 RtG 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由于镅 - 241 具有放射性,必须采用特殊的防护材料和封装结构,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对飞船和人员造成危害。

量子之灵设计了一个多层防护的封装壳,最内层是一层耐辐射的金属铪,能够有效阻挡放射性粒子的穿透;中间层是高强度的碳化硼复合材料,进一步增强对辐射的屏蔽能力;最外层则是一层坚固的钛合金外壳,提供机械保护和防止外部环境对内部结构的侵蚀。

“这封装壳简直就是个超级盾牌,一定要把放射性乖乖‘关’在里面。” 林轩看着 Rob1 号一点点组装封装壳,心里默默祈祷着。

在封装过程中,Rob1 号在安装内层金属铪时,材料出现了一处细微的裂缝,这可能会影响辐射屏蔽效果。

林轩发现后赶紧提醒道:“这可不行,必须得换一块。”Rob1 号迅速更换材料,确保封装壳的质量。

Rob1 号利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将镅 - 241 密封在这个多层封装壳内。

封装过程在严格的辐射防护环境下进行,通过远程操控设备完成各项操作,避免操作人员受到辐射伤害。

封装完成后,对整个封装壳进行严格的密封性检测和辐射泄漏检测,确保没有任何放射性物质泄漏。

将封装好的放射性同位素与热电模块进行组装时,需要精确控制两者之间的热传递路径,以提高热能利用效率。

Rob1 号将热电模块紧密贴合在封装壳表面,使用高导热的石墨材料填充两者之间的缝隙,确保热量能够高效地从放射性同位素传递到热电模块。

同时,为了防止热电模块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冲击的影响,使用特殊的减震支架将其固定在飞船的能源舱内。

完成组装后,对 RtG 进行全面测试。

首先进行的是热电性能测试,模拟不同的温度环境,测量 RtG 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测试结果显示,在预期的温度范围内,RtG 能够稳定地输出电能,虽然功率相比大型 RtG 较低,但足以满足飞船在特殊情况下的基本能源需求。

接着进行的是辐射防护性能测试,使用专业的辐射检测设备,检测 RtG 周围的辐射剂量。经过长时间的监测,确认 RtG 的辐射泄漏量远远低于安全标准,不会对飞船和人员造成危害。

虽然制造出的 RtG 功率相对有限,但它的成功制造为飞船在复杂宇宙环境下提供了可靠的备用能源,大大增强了飞船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宇宙航行增加了一份安全保障。

“这下就算遇到没太阳的时候,也不用担心电力问题了。有了 RtG,我们在宇宙中就更安全了。感觉以后不管碰到啥情况,飞船都能‘稳如泰山’!” 林轩看着测试结果,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对未来的航行充满了信心,兴奋地在飞船里又蹦又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