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科幻 >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 第5章 (第23章 ) 防御与导航的关键突破

5.1 电磁轨道炮打造:防御武器的诞生

然而,在这危机四伏的宇宙中,仅靠资源补给、新动力系统和扩大船体还不够,他们还急需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利用小行星上丰富的资源打造防御武器刻不容缓。

“没有防御武器,以后遇到危险可怎么办?必须得造出来!” 林轩握紧了拳头,眼神坚定,内心的恐惧和对未知危险的担忧被强烈的求生欲和决心所掩盖。

他深知,在这片浩瀚而危险的宇宙里,没有武器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我就不信了,咱这么多人,还搞不定一个防御武器,大不了就当是拼乐高,一块一块总能把它拼出来!” 他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在飞船里来回踱步,试图缓解紧张的情绪。

量子之灵凭借其强大的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飞速检索内置的庞大地球科技数据库,全面分析飞船现有资源以及小行星上的材料特性,最终确定制造电磁轨道炮,并给出最优方案。

电磁轨道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发射炮弹,其主体由两条平行的轨道组成,弹丸置于两轨之间。当电源接通,电流便会经由轨道流向弹丸,同时产生强力磁场,在强大的洛仑兹力作用下,弹丸会被加速到极高的速度发射出去。

考虑到飞船的能源储备和运行需求,量子之灵快速分析并给出方案 —— 采用单极发电机作为能源装置。

它的能量存量在 10 - 100 兆焦耳左右,完全能够满足电磁炮对能源的严苛要求。而小行星上富含的铁、镍等金属元素,经过提炼加工后,可用于制造电磁炮的关键部件。

“这电磁轨道炮要是造出来,以后就有底气多了。遇到危险也能反击,不用再像之前那样被动挨打。” 林轩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仿佛已经看到电磁炮保卫飞船的场景。

“到时候,咱这飞船就像宇宙里的小钢炮,不管什么东西要是敢靠近,就给它来一炮,让它知道咱们的厉害!” 他兴奋地比划着,全然不顾自己对电磁炮的原理只是一知半解。

确定方案后,首要难题便是轨道材料。

量子之灵仔细筛查飞船备用零件清单及相关材料参数,利用传感器对零件逐一检测分析,并结合对小行星采集样本的研究,发现其中的高强度碳化硅复合材料,经过特殊处理后是制作轨道的理想之选,不过需要进一步加工强化。

Rob1 号在储物舱和采集的小行星岩石堆中翻找出这些珍贵材料,凭借它配备的高扭矩机械手臂,稳稳地将材料搬运到操作台上。并开启从秘密基地带出的精密金属加工工具,开始对碳化硅复合材料进行切割。

材料硬度极高,切割过程中刀具磨损得十分严重,每切割一小段,就必须更换刀具并重新调整工具的功率、转速等参数,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好不容易完成切割,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打磨工序,它好似全神贯注一样,力求将轨道表面打磨得光滑如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电磁能量传输时的损耗。

“Rob1 号,一定要仔细啊,这可是关乎生死的武器。要是轨道出问题,电磁炮可就废了。” 林轩一边站在飞船窗边焦急地观看,一边给 Rob1 号打气,双手不自觉地攥紧,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哎呀,这材料怎么这么硬,比我吃过的最硬的核桃还难搞。Rob1 号,你可得加油,咱们离有武器保护就差这一步了!” 他看着 Rob1 号艰难的操作,心急如焚,恨不得自己能出去帮忙。

制作电磁线圈时,量子之灵依据地球科技库中的电磁学原理和材料特性,结合飞船现有电路布局和材料库存,给出使用拆解飞船部分非关键电路得到超导铜线,再混入从小行星物质中提炼出的特殊超导杂质进行改良的方案。

改良后的超导铜线能极大降低电阻,显着提高电磁转换效率,进而让电磁炮产生更强的磁场和更大的推力。

林轩在飞船内小心翼翼地拆解电路,收集铜线,接着利用从基地带来的专业绕线设备,将改良后的超导铜线一圈圈紧密绕在特制的绝缘骨架上。

绕线过程对匝数和均匀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影响电磁炮的性能。林轩屏气敛息,眼睛紧紧盯着绕线进度,确保每一圈都精准无误。Rob1 号则在飞船外 “不知疲惫” 地继续忙碌着。

“千万不能出错,就差这一步了。要是电磁线圈不行,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林轩额头布满汗珠,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眼睛死死地盯着绕线设备,仿佛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这绕线比我小时候缝扣子还难,线稍微歪一点,这‘扣子’可就扣不上了。不行,我得再检查检查。” 他一边嘀咕着,一边反复查看绕线的情况,生怕出现一点差错。

炮弹制作同样困难重重,飞船上没有专门的炮弹材料,量子之灵再次检索地球科技库并经过反复模拟计算,综合考虑飞船发射承载能力、目标打击效果等因素,给出用小行星上的高密度钨合金块加工成炮弹的方案。

这种合金密度大、硬度高,制成的炮弹在发射后能凭借强大的动能对目标造成巨大破坏。

Rob1 号利用数控加工设备,将钨合金块精心雕刻成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炮弹形状,为了进一步增加炮弹威力,还在其内部设计了特殊的能量聚集结构,能在击中目标时释放出更强大的冲击力。

“这炮弹一定要给力,以后就靠你保护我们了。要是威力够大,以后遇到危险也不怕。” 林轩看着制作完成的炮弹,心中充满期待,轻轻抚摸着炮弹,仿佛它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这炮弹就像咱们的超级子弹,一定要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Rob1 号,你可真是个厉害的‘炮弹雕刻师’!” 他对着 Rob1 号竖起了大拇指,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经过不懈努力,电磁轨道炮终于制造完成。接下来,就要将它安装到飞船上合适的位置。

到达预定安装位置后,Rob1 号打开工具包,开始安装电磁轨道炮。

它先将轨道固定架与飞船外壁紧密连接,利用高强度螺栓和特殊的密封材料,确保连接牢固且不会漏气。

随后,Rob1 号将电磁炮的主体部分缓缓抬起,凭借内置的高精度定位系统和机械臂的精准操控,精准地嵌入固定架中,再用各种工具进行细致的校准和调试,保证轨道的平行度和垂直度都符合要求。

安装过程中,Rob1 号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一些零件的尺寸存在细微偏差,它便利用自带的打磨和切削工具现场进行打磨和修整。凭借强大的机械操作能力和预设的故障应对程序,逐一克服了这些困难。

“Rob1 号,干得漂亮!就快大功告成了。再坚持一下,我们就有防御武器了。” 林轩在飞船内为 Rob1 号加油鼓劲,脸上满是兴奋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电磁炮安装完成后飞船的强大防御能力。

“加油加油,马上就好啦!等装好了,咱们就可以在宇宙里横着走了!” 他兴奋地跳了起来,全然不顾自己有些夸张的言论。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电磁轨道炮终于成功安装在飞船上。随后,林轩和量子之灵立刻对电磁炮进行全面测试。

在太空近乎真空的环境中,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电磁炮发射的炮弹初速度理论上能达到 8 - 10 千米每秒,相比在地球大气层内发射,速度提升了 2 - 3 千米每秒。

这意味着炮弹能以更快的速度抵达目标,极大地缩短了攻击的时间差,提高了打击的及时性。

在地球上,电磁炮受空气阻力影响,炮弹速度会逐渐衰减,而在太空环境下,炮弹能始终保持高速飞行,大大增强了攻击的威慑力。

太空环境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对电磁炮的精度产生了特殊影响。由于没有重力的干扰,炮弹在飞行过程中不会出现因重力导致的抛物线轨迹,而是近乎直线飞行。

通过量子之灵精确的计算和飞船先进的火控系统校准,电磁炮在太空中对静止目标的打击精度能控制在 1 - 2 米的误差范围内,相比在地球上因重力和大气因素影响,精度提升了数倍。

对于移动目标,量子之灵利用先进的目标追踪算法,结合飞船的运动参数和目标的动态数据,能够提前预测目标的位置,引导电磁炮进行精准打击,即使目标以一定速度移动,也能保证较高的命中率。

在太空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电磁炮的能源系统面临着严峻挑战。

太阳风、宇宙射线以及其他天体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能会影响单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量子之灵对能源系统进行了特殊的屏蔽和防护设计,采用多层电磁屏蔽材料包裹单极发电机,同时优化了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经过测试,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电磁炮的能源供应稳定性依然能保持在 95% 以上,确保了电磁炮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射炮弹,不会因为外界电磁干扰而出现能量输出波动或中断的情况。

他们在飞船外设定了模拟目标,启动电磁炮。随着一股青烟冒出,炮弹以极高速度射出,精准击中目标,强大的冲击力将目标瞬间摧毁。

炮弹在击中目标时,释放出的能量将模拟目标周围的物质瞬间汽化,产生的冲击波向外扩散,模拟目标被彻底粉碎。

“成功了!” 林轩兴奋地大喊,脸上洋溢着自豪。

这次成功制造并安装电磁炮,让他们在宇宙航行中初步有了防御的武器,也为未来的探索增添了信心。

“以后看谁还敢轻易招惹我们!” 林轩挥舞着拳头,眼中闪烁着光芒,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勇气。“哈哈,这下我们可不怕那些宇宙小怪兽了,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 他兴奋地在飞船里手舞足蹈,像个孩子一样。

5.2 星际导航设备研发:指引前行的方向

当各项建造工作紧锣密鼓开展时,一个棘手难题摆在了林轩和量子之灵面前 —— 飞船导航系统在穿越陨石带时严重受损,无法正常工作,全面修复与升级迫在眉睫,制造全新的星际导航设备成了燃眉之急。

“这导航要是弄不好,往后可就麻烦大了。宇宙无边无际,没有准确导航,咱们就像没头苍蝇,完全不知道该往哪飞。” 林轩满脸忧虑,眉头紧锁,在驾驶舱里焦虑地来回踱步,内心被不安和焦虑填满。

“这可怎么办呀,没有导航,我们岂不是要在宇宙里迷路,说不定永远都回不了家了。” 他越想越害怕,脚步也越来越急促。

量子之灵迅速对小行星物质成分展开深度扫描分析,惊喜发现小行星富含铝、钛以及稀土元素等多种金属,这些都是制造高精度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同时,飞船储备的关键电子元件和芯片虽数量有限,但合理规划后,足以支撑制造导航设备的核心部件。

首先要制作天线。

星际导航设备需要高增益、宽频带的天线,才能有效接收来自宇宙各类导航信标的信号。

量子之灵依据电磁学原理,结合飞船现有资源,精心设计出一种可折叠的平面阵列天线。

Rob1 号凭借机械臂的精准操控,从小行星矿石中提炼出高纯度铝,通过精密铸造工艺制成天线基板。接着,使用飞船实验室里的光刻设备,在基板上蚀刻复杂电路图案,这是个精细活儿,需严格把控曝光时间和显影过程,确保电路精度达到微米级。

完成蚀刻后,将微型射频芯片和放大器焊接到天线上,这些芯片和放大器能增强天线接收信号的能力,并对信号初步处理。

“这天线可得做得万无一失,信号接收全靠它。要是出问题,接收不到信号,导航设备就没用了。” 林轩在飞船内紧盯着 Rob1 号操作,一刻不敢分神,嘴里不停念叨,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汗珠。

“哎呀,这光刻设备怎么这么难操作,比我小时候玩的拼图还复杂。Rob1 号,你可一定要小心,千万别把电路刻坏了。” 他看着 Rob1 号的操作,紧张得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紧接着制造导航计算机,它是星际导航设备的核心,必须具备强大运算能力和稳定性能。

量子之灵指挥 Rob1 号从飞船受损系统中拆解出还能工作的中央处理器(cpU)和存储芯片,进行修复和优化。同时,利用小行星上的稀土元素制造高性能散热片,保证导航计算机长时间运行也不会因过热出现故障。

为提高运算速度,量子之灵还优化导航计算机算法,使其能快速处理大量导航数据,实时计算出飞船的位置、速度和航向。

“这导航计算机要是能早点完成,我心里就能踏实些。有了它,咱们在宇宙航行就有方向了。” 林轩看着正在组装的导航计算机,眼中满是期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飞船在其指引下顺利航行的画面。

“希望这计算机能像个聪明的小向导,带着我们在宇宙里畅行无阻。要是它也‘罢工’,我们可就真的完蛋了。” 他一边担心着,一边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制作惯性测量单元(ImU)时,他们遇到了挑战。

ImU 用于测量飞船加速度和角速度,是导航系统的关键部件。但小行星缺乏制造高精度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特殊材料。

量子之灵提出创新方案 —— 用 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制作惯性传感器。他们利用飞船携带的微型加工设备,将硅基材料加工成微小的振动结构,通过检测振动变化来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这种 mEmS 惯性传感器体积小、功耗低,能满足飞船的导航需求。

“这 mEmS 惯性传感器虽说技术难度高,但要是能成功,咱们的导航系统就能更精准。” 林轩对这个方案既期待又有些担忧,毕竟这是解决导航问题的关键一步。

“这 mEmS 技术听起来就很厉害,不过也太难搞了吧。希望 Rob1 号能顺利把它做出来,不然我们可就麻烦大了。” 他皱着眉头,看着 Rob1 号在那里忙碌,心中默默祈祷。

经过漫长艰苦的努力,星际导航设备的各个部件终于制造完成,进入组装和调试阶段。

Rob1 号凭借精准机械操作能力,将天线、导航计算机、ImU 等部件按设计图纸组装和连接电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确保部件连接紧密稳固。

林轩则在飞船内依照量子之灵提示进行软件安装,将编写好的导航软件烧录到导航计算机中,对各个部件进行初始化设置。

“千万要一次成功啊。要是调试不通过,又得重新检查,太耗费时间和精力了。” 林轩紧张注视着 Rob1 号组装,双手不自觉紧握,心中默默祈祷,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

“拜托拜托,一定要成功,我可不想再折腾了。” 他一边看着,一边在心里默念,仿佛这样就能给 Rob1 号带来好运。

完成组装后,量子之灵启动全面测试程序。

先在飞船内部模拟各种宇宙环境进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导航设备在接收信号、计算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均达到预期。

为进一步验证可靠性,又将导航设备安装到飞船外部进行实际太空测试。测试中,导航设备成功接收到宇宙深处的导航信标信号,准确计算出飞船位置和航向。

经过多次调试优化,星际导航设备终于能稳定运行,为飞船后续航行提供可靠保障。

“太好了,终于有可靠的导航了!” 林轩兴奋欢呼,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眼中闪烁着激动光芒。

“这下我们就可以朝着目标放心前进了。” 此刻,他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仿佛已看到飞船在星际导航设备指引下,顺利抵达目的地的美好场景。

“哈哈,我们终于有方向啦!宇宙,我们来啦!” 他兴奋地大喊,声音在飞船里回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