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港片:开局拍电影,主角叶子楣 > 第151章 接下来,他需专注两件大事

接下来,他需专注两件大事。

其一,为即将到来的君度酒店事件做好准备,既为阿杰复仇,又要最大化利益。

相较之下,这件事的重要性不及另一件。

他必须全力以赴,不分昼夜地提升自己!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将专注于学习金融投资相关知识。

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籍,涵盖了《原则》《资本的周期》《证券分析》等经典着作,远超以往任何时刻。

【“宿主正在学习金融投资,获得经验值 100、 80、 70、 50、 50……”

霍氏集团内各司其职,忙碌不已。

而在外人未知的领域,霍曜悄然开启新一轮的成长之路。

第三百章:资料,准备!(三更)

时光飞逝,转眼已过数日,君度酒店举办名流酒会的日子临近,定于今晚八点开始。

根据君度酒店安排,这场酒会将持续两个半小时,至十点半结束。

期间,霍氏集团各项事务稳步开展。

首当其冲的是氹仔岛赌厅项目。

数日前,占米与靓坤同赴澳门,欲见贺新,却仅遇其秘书。

二人表明来意后,经秘书传达。

贺新未即刻回应,而是让他们等候八小时后才回复。

“可。”

占米和靓坤等待期间,贺新可能派人调查天赐背景,查明后大感震惊。

他万没想到天赐竟有如此实力,足以压制洪兴。

这并非对抗,而是彻底击垮。

大佬b等他并不关心,但蒋天生却因此丧命。

这体现了差距,或是社会阶层的 。

霍曜在港岛早已成为江湖传说,半年前一战确立其江湖第五巨头地位,如今再胜洪兴,隐隐成为第一人。

靓坤已归顺,黎国胜、华双鹰、骆驼等人亦对他敬重三分。

贺新虽知霍曜之名,却未曾深入了解,认为无必要,且不屑一顾。

对商界巨头而言,两人本不在同一圈层,几乎无交集,何必费心?

霍曜崛起时,字头势力已日渐衰微。

尽管取得贺新许可略有波折,总体顺利。

次日,骆天虹率众接管澳门赌厅,未生变故。

洪兴撤离,丁瑶坐镇,三联帮随即罢手。

三联帮自身难保,亦无力他顾。

雷功去世后,远在 求学的雷复轰迅速回国奔丧,头七刚过,隐藏已久的矛盾即刻爆发。

丁瑶手持雷功亲笔信,成为三联帮下一任帮主的首选继承人;雷复轰作为雷功的独子,在法律层面与丁瑶无异,同样位列第一顺位继承者。

除此之外,另有两股势力意图扶持自身代表人登上帮主之位。

四方势力围绕帮主位置争执不下,局势混乱不堪。

尽管霍曜并未直接介入此事,但因丁瑶的关系,他始终密切留意相关动态。

幸运的是,三联帮虽然闹出不小动静,丁瑶却稳如泰山,显然她在幕后操控全局。

霍曜因此安心下来。

除了这两件事,杨度主导的咸湿杂志协会筹备工作已接近尾声,即将召开首次大会,此消息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

然而,对于当前的霍曜而言,咸湿杂志业务已不再吸引注意力,既无暇顾及,也无意深究。

整个计划,霍曜仅负责提出成立协会的想法。

后续的具体操作和细节优化,则全权交由杨度处理。

杨度身为业内权威,这类事务自然无需霍曜过多操心。

涉及的人物包括占米、丁瑶、杨度以及姚可可。

花旗银行办事高效,短短数日便完成富盈投资有限公司的注册,9000万元资金顺利到位,接下来便是寻找一家可靠证券公司,管理富盈资本的日常运营。

……

君度酒店名流酒会当天上午。

9:30。

霍曜照例来到办公室,暂时搁置金融投资课程的学习,取阅名流酒会的贵宾名单。

姚可可的工作十分周密。

她不仅整理出贵宾名单,还深入调查每位贵宾,能够查到信息的均为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反之则默默无闻。

随后,她根据这些人的情况将其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

d级为最低档,人数最多;级最高档,仅有十余人。

霍曜在十几人中发现了几个有趣的角色,他们似乎都出自港剧。

例如利兆天,年仅三十岁的四海集团董事长,被称为“股市神童”

还有马寿南,金马集团董事长,四十多岁,身家数十亿,除了房地产业务,还经营着一份名为《光明报》的日刊。

这两人不仅是竞争对手,更是《纵横四海》中的宿敌。

这部港剧大约在千禧年间进入内地,给霍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利兆天虽然起初强势自负,但本质不坏,在弟弟明智杰的背叛导致家破人亡后,彻底改变,重新开始。

而马寿南则是个典型的商人,早期只顾利益,不择手段,直到家破人亡才悔悟。

另外,还有一位名叫波罗斯的外籍警官,负责氹仔岛的治安。

尽管利兆天和马寿南算得上是霍曜的老熟人,但真正能帮到他的却是波罗斯。

在同一级别中,还有一个霍曜不太熟悉的人——叶荣添。

他是《创世纪》的主角,地产界的天才,性格圆滑,行为有时不够光明正大,却仍有底线。

在事业成功之前,他曾遭遇十七次失败,但从不放弃。

目前,他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崭露头角,因此被姚可可归为d级,仅有名字而无详细资料。

“咚咚!”

霍曜正在审阅文件时,传来敲门声。

“请进。”

姚可可走进来,手里抱着一堆文件,径直走到霍曜面前,将文件放在桌上,快速说道:“有两件事。

一是《逃学威龙》的演员甄选和预算已完成,请您过目;二是王金的问题已解决,80万元违约金已到账,邵氏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放人了。”

王金与邵氏合约到期,80万元违约金虽让邵氏有些不甘,但也算是有所收益。

毕竟在这四年间,邵氏在王金身上投入不足20万。

而王金执意离开,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

邵氏那边得知东正传媒竟愿意出资500万让王金执导电影时,几乎笑得前仰后合,都等着看热闹,甚至有人说东正可能会被王金折腾垮。

第三百零一章:股灾、资本、操控!(第四更)

霍曜对旁人的议论毫不在意,一心专注于自身事务。

他从姚可可手中接过文件,快速翻阅。

王金这家伙真是令人惊讶,预算只报了240万,主要是因为他作为导演收费极低,仅需2.5万,男主角尹天仇比他还便宜,只需1.5万,这两人的报酬几乎等同于白送。

尹天仇的低薪尚可理解,毕竟他毫无名气,多年来一直在跑龙套,连达叔这种配角的片酬都有12万,远超他的收入,而达叔在圈内可是知名的绿叶演员。

但王胖子只收2.5万港币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他虽尚未大红,但在业内已小有名气,还是霍曜亲自招揽来的,即便他要价10万,霍曜也不会反对。

2.5万显然配不上他的地位。

霍曜嘴角微扬,说道:“这胖子倒是有意思。”

他自然明白王金的意图,无非是想讨好自己,表明忠诚和决心,同时也希望将来票房大卖时能得到丰厚回报。

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诸多心思。

姚可可说:“他很机灵。”

霍曜回应:“如果他真能让东正传媒崭露头角,给个大红包又有何妨?告诉整个团队全力以赴投入这部戏,只要做到最好,人人皆有奖励。”

姚可可点头:“明白。”

霍曜继续查看资料,当看到《逃学威龙》的女主时,微微一惊,扮演 的女星叫杨倩儿!

这位女士曾出演过《Z南海保镖》。

在这个世界里,杨倩儿18岁参加港姐比赛,也就是1981年,随后出道,至今已有四年,次年便凭借《人鱼传说》走红。

然而她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之后两年虽参演了几部电影,但多为男性主导的角色,缺乏表现机会。

除身材外,未能给观众留下太深印象。

这不仅是杨倩儿的困扰,更是整个时代的写照。

尽管女明星们看似风华绝代,但大多数只能饰演花瓶角色,大部分电影仍以男主为主导。

不过,某些特定类型的电影是个例外,例如片。

在《逃学威龙》剧组,片酬最高的反而是二线女星杨倩儿,拿到了五十万。

姚可可注意到霍曜正看着杨倩儿的照片,脸上露出怪异的表情,她强忍笑意,板起面孔,严肃地说道:“老板,我还有件重要的事情要汇报。”

霍曜问:“什么事?”

姚可可答:“我听说有个叫宋世昌的富家子弟正在热烈追求杨倩儿。

很多人都觉得杨倩儿很幸运,即使不再演戏,下半生也能衣食无忧。”

霍曜惊讶地抬起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姚可可摇头:“没有!绝对没有关系!我只是单纯觉得应该告诉您这件事,仅此而已。”

霍曜立刻明白过来,嘴角微微抽动,批评道:“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做好自己的工作!《逃学威龙》剧组没问题,我已经批准了,让王金马上开始拍摄,尽快完成电影制作。”

姚可可点头:“好的,老板。”

霍曜将文件递回给她,随口说道:“这是第一部电影,谨慎些无妨,之后你负责东正传媒,不用事事请示,能自己决定的就自己做主,我相信你的能力。”

姚可可点头,随即兴奋地说:“老板,我还有第二件事要汇报,您要找的金牌操盘手,我已经找到了,他们完全符合您的要求!”

霍曜回应:“哦?这么有把握?他们在哪?”

姚可可回答:“人已经带来了,在外面等着,随时听从您的吩咐。”

霍曜笑着说道:“那还等什么,让他们进来吧。”

“好。”

姚可可答应一声,转身离开办公室,很快带着两个人进来。

一见到这两人,霍曜便明白了姚可可为何如此自信,这两位确实称得上是金牌操盘手。

进来的两人均穿着西装,神采奕奕。

其中一人年逾四十,虽对男人而言仍处于事业拼搏的黄金期;另一人则约二十五岁,肤色黝黑如炭,天生自带包公形象。

这二人出自《风云2》,中年者名唤司马祥,青年名为罗敏生。

二人皆为证券经纪人,俗称股票经纪人。

不同于散户,真正的操盘手多经由经纪人操作交易,因其最了解股市运作技巧。

这些经纪人无固定薪资,收入全凭佣金。

《风云2》中,罗敏生被公认为股神。

他创立的证券行位列港岛五大华资证券行之一。

然而,他的成功并非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大部分归功于背后的地主会支持。

司马祥不仅是地主会创始人之一,更是罗敏生的引路人。

起初,“地主会”

只是由一群股票经纪人组成,他们无法直接操控市场,仅替资本方打工。

然而,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这伙人利用手段周期性收割散户,逐步积累财富。

提到地主会,不可不提1973年的港岛股灾,这是港岛股市普及化后的首次大崩盘,也是股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自1968年至1973年,港岛股市经历了一段漫长牛市。

全民沉醉于炒股发财的幻想中,大量民众辞去工作投身股市,民间资金疯狂涌入。

当时港岛多次警示风险,提醒民众切勿盲目投资,以免形成泡沫,但民众已被一夜暴富的故事冲昏头脑,对警告置若罔闻。

由于港岛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加之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国际资本巨头如嗅到血腥的鲨鱼般涌入,先拉升股价,再高位抛售获利,离场后恒生指数直线跳水。

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跌至1974年12月10日的150.11点,跌幅达91.5%,无数投资者倾家荡产。

地主会在那个时刻成立,着手拯救市场,保全了许多濒临破产的小型企业。

然而,这不过是一场戏罢了,几个股票经纪人何德何能去救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