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51章 鹅声再起,乡野传唱

年关的喧嚣渐渐远去,小河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冰雪消融,田埂上的积雪化作涓涓细流,滋润着沉睡了一冬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早春特有的、湿润而清冽的气息。

陈平安结束了短暂的休整和内心的盘点,再次背起小书包,踏入了方敬儒先生的蒙学馆。

与之前相比,此刻的心境已然不同。

目标更加明确——县试。

方向更加清晰——科举正途为主,积蓄力量为辅。

心态也更加沉稳——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蒙学馆里的课业依旧。

方先生见他经历了一个年假的“沉淀”,不仅没有丝毫懈怠,反而眼神更加专注,学习也愈发刻苦,心中甚是欣慰。

这日,方先生正讲解到《诗经》中的《关雎》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老先生摇头晃脑,用带着韵律的腔调吟诵着。

“此篇乃《风》之始,言后妃之德也。以雎鸠之和鸣,兴淑女之匹配君子…”

讲解完诗经大意,方先生又引申开来,谈及诗歌的“兴、观、群、怨”之用,强调观察事物、体悟情感对于读书作文的重要性。

“譬如,”老先生的目光扫过堂下,最后落在陈平安身上,“陈平安那首《咏鹅》诗,便是观物有感,自然流露。”

再次提起《咏鹅》,方先生的脸上依旧带着难以掩饰的欣赏。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短短二十字,将白鹅嬉水之态描摹得何等生动,何等传神。此等佳句,便是‘兴于观’,‘感于物’的最好例证啊。”

听到先生再次公开夸赞陈平安,其他学童们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

陈富贵则撇了撇嘴,低下头去,眼不见为净。

陈平安则起身,恭敬地应道:“先生谬赞。学生愧不敢当。”

“非是谬赞。”方先生摆摆手,似乎是触动了心弦,来了兴致,“此诗浑然天成,老夫也甚是喜爱。只可惜当日未能录下,实为憾事。”

说着,竟真的站起身,走到自己的书桌旁。

在学童们惊讶的目光中,老先生从一个上了锁的小木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方看起来颇为名贵的端砚,一块油光发亮的徽墨,还有一叠质地细腻的宣纸。

这些,显然是他平日里轻易不用的珍藏之物。

亲自研墨,调试墨色。

动作庄重而虔诚,仿佛在进行某种重要的仪式。

“先生这是要做什么?”有学童忍不住小声嘀咕。

“看样子…是要写字?”

只见方先生铺好宣纸,拿起一支崭新的紫毫笔,略一沉吟,笔尖便饱蘸浓墨,落于纸上。

写的,正是那首《咏鹅》。

“鹅,鹅,鹅…”

老先生的字,功底深厚,笔力遒劲,带着一股文人的风骨。

与陈平安那稚嫩的“涂鸦”相比,自然是天壤之别。

但此刻,他却写得异常认真,仿佛在誊抄什么传世名篇一般。

学童们都屏住了呼吸,安静地看着。

他们或许不懂书法的好坏,但能感受到先生此刻那份发自内心的郑重和…喜爱。

一首二十字的小诗,很快便誊抄完毕。

方先生放下笔,举起那张宣纸,仔细端详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嗯。好诗,还需好字相配。如此,方不负其天成之趣。”

又小心翼翼地将墨迹吹干,如同对待珍宝般将其卷起收好。

这一幕,对在场的学童们来说,无疑是极具冲击力的。

连先生都如此珍视陈平安作的诗,亲自用最好的纸笔誊抄下来。

可见这首诗,是真的好。

陈平安,是真的厉害。

放学之后,这个“先生亲笔誊抄《咏鹅》”的见闻,又成了孩子们回家后新的谈资。

一时间,《咏鹅》这首原本就在乡间流传的小诗,热度再次被点燃。

这一次,不仅仅是孩子们在念,连大人们也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听说了吗?方先生都亲自把平安那首诗写下来收着呢。”

“真的假的?那可是读书人看重的东西。”

“看来平安这娃儿,是真的有大才啊。以后指定错不了。”

“咱们村,这是要出个大人物了。”

村民们看陈家的眼神,更加不同了。

羡慕、敬佩,甚至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巴结。

陈平安“神童”之名,在“会讲故事”之后,因为这首《咏鹅》以及方先生的“认证”,又牢牢地添上了一个含金量更高的标签——“诗才”。

名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陈山和李秀走在村里,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或真或假的恭维和羡慕,心里自然是无比骄傲和自豪。

但夜深人静时,李秀还是会忍不住向丈夫念叨:“当家的,平安这名声…是不是太大了点?我这心里头…总觉得有点慌。”

陈山吧嗒着烟袋,眉头也微微皱着:“是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古就是这个道理。可…这也是孩子有出息的表现啊。咱们总不能拦着不让他上进吧?”

“那倒不是…”李秀叹了口气,“就是担心…招人嫉恨。你看那陈富贵家…”

“哼。”陈山冷哼一声,“他家现在也蹦跶不起来了。再说,平安现在也是读书人了,将来还要考功名呢。谁敢轻易动他?”

话虽如此,但那份潜在的担忧,依旧萦绕在夫妻俩心头。

而方敬儒先生,在彻底认可了陈平安的天赋之后,对他的关注和投入也达到了顶峰。

课堂内外,都将他视为重点培养对象。

不仅在经义讲解上更加深入,还开始系统地传授诗词格律、作文法门等更高深的知识。

对他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切,陈平安都感受得到。

老师的厚爱,父母的期盼,乡邻的关注…

这些都是动力,但也同样是压力。

盛名之下,他必须更加努力,更加谨慎。

而蒙学馆里,陈富贵等人看着陈平安愈发“得宠”,心中的嫉妒和不甘也越发浓烈。

虽然暂时不敢再明着挑衅,但私下里的议论和怨言却从未停止。

“哼,不就是运气好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先生也真是偏心,什么好东西都向着他。”

怨恨的种子,在阴暗的角落里,悄然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机会。

诗名鹊起,究竟是福是祸?

这份突如其来的、远超年龄的才名,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机遇?比如…来自县城更高层面的关注?

又会带来怎样的挑战?比如…更深的嫉妒和更阴险的算计?

陈平安站在自家院中,望着天边那一轮皎洁的明月,眼神深邃。

未来的路,还很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