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暑气渐消。
小河村的田地里,稻谷开始泛黄,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而对于陈平安来说,一场更为重要的考验,也日益临近。
府试。
通过了县试,取得了童生功名,只是迈出了科举之路的第一小步。
接下来的府试,才是对一个读书人学识和能力的真正检验。
这日,在方敬儒先生的书房内。
方敬儒正端坐案前,神色严肃地为陈平安讲解着关于府试的种种事宜。
“平安,县试不过是筛选而已,府试方是真正的龙门。”
方敬儒呷了一口茶,缓缓开口。
“府试由知府大人亲自主持,其难度和侧重点,与县试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学生明白。”
陈平安恭敬地应道,凝神倾听。
“首先,府试的考核范围,会比县试更为广泛。”
方敬儒继续说道。
“县试主要考察经义的记诵和八股文的格式,相对固定。”
“而府试,除了这些基础之外,还可能涉及到一些史论、时务策等更为灵活的内容。”
“考官出题,也可能更加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陈平安心中了然。
这与自己前世了解到的古代科举制度,大致相符。
越往上考,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就越高,也越考验考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其次,府试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方敬儒的语气,带着一丝凝重。
“能够通过县试的,都是各地童生中的佼佼者。”
“到了府城,汇聚一堂,可谓是群英荟萃,藏龙卧虎。”
“想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学生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先生教诲。”
陈平安正色道。
方敬儒欣慰地点了点头。
“为师相信你的能力。”
“只是,科举之道,除了自身的学识之外,也需要一些……策略。”
方敬儒说到这里,声音微微压低了一些。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主考官的施政风格、学术偏好,对于应试,也是大有裨益的。”
陈平安心中一动。
这正是自己想要请教先生的问题。
“先生所言极是。”
陈平安顺势问道。
“不知……咱们南淮府的这位知府大人,是何等样人?”
“学生愚钝,对府城之事,所知甚少,还望先生指点一二。”
方敬儒闻言,沉吟了片刻。
“说起咱们这位南淮府的赵知府……”
方敬儒的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
“赵知府名讳孟德,字子明,乃是永乐十五年的进士出身。”
“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在士林中的口碑,倒也还算不错。”
“只是……”
方敬儒顿了顿。
“这位赵知府,似乎……是个雷厉风行的实干派。”
“据说,他早年在地方任职时,便以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而闻名。”
“对于那些空谈心性、不切实际的虚浮之学,似乎……并不太欣赏。”
“哦?”
陈平安心中暗自记下。
实干派?不喜空谈?
这倒是个重要的信息。
“那……这位赵知府在学术上,可有什么特别的偏好?”
陈平安继续追问道。
“比如,他更看重经义的阐发,还是策论的实用?”
方敬儒想了想,回答道:“据为师所知,赵知府本人,似乎更倾向于经世致用之学。”
“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所学所思,皆应有助于国计民生。”
“因此,在以往的府试中,他所出的题目,也多与时务、民生相关。”
“那些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的八股文章,在他那里,恐怕很难得到高分。”
听到这里,陈平安心中大致有了数。
看来,这位赵知府,与那些只重格式、不重内容的腐儒,有所不同。
这对自己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
毕竟,自己脑中图书馆里的那些“现代知识”,若是能巧妙地融入策论之中,转化为符合时代背景的经世致用之策,或许能得到这位赵知府的青睐。
“多谢先生指点,学生明白了。”
陈平安再次躬身行礼。
从方敬儒先生那里出来,陈平安心中便开始盘算着,如何更广泛地搜集关于府试的信息。
方先生虽然学识渊博,但毕竟久居乡野,对府城之事,了解的也有限。
想要更全面地掌握情况,还需要另辟蹊径。
首先想到的,便是墨韵斋的刘掌柜。
刘掌柜迎来送往,消息灵通,在青竹镇也算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
或许,能从他那里打探到一些有用的消息。
此外,县里的一些相熟的读书人,或许也能提供一些帮助。
毕竟,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也参加过府试,或者有亲友在府城。
接下来的几日,陈平安便开始有意识地行动起来。
借着去镇上买书的机会,陈平安与刘掌柜旁敲侧击地聊了几句。
刘掌柜果然不负所望,透露了一些关于南淮府官场和文坛的传闻。
虽然大多是些捕风捉影的闲谈,但也让陈平安对府城的整体氛围,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
陈平安又通过方先生的关系,拜访了几位县里的老童生。
这些老童生,虽然屡试不第,但在科场沉浮多年,对府试的流程和一些潜规则,倒是颇为熟悉。
一番打探下来,陈平安对即将到来的府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也基本印证了方先生的说法。
南淮府的赵知府,的确是个注重实效的官员。
他主持的府试,题目往往比较务实,考察的不仅仅是考生的文采,更看重其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和解决能力。
那些只知死记硬背,空谈误国的书呆子,在他那里,很难讨到便宜。
这个信息,让陈平安心中大定。
也让他对接下来的备考策略,有了明确的方向。
除了继续巩固经义基础,打磨八股文的技巧之外。
陈平安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策论的准备,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上。
脑海中的图书馆,再次成为了陈平安的秘密武器。
那些关于历史、地理、经济、民生的知识,都将成为他撰写策论的宝贵素材。
当然,如何将这些“超越时代”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到符合古代语境的文章之中,不显得突兀和惊世骇俗,还需要陈平安仔细斟酌和反复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