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74章 八股瓶颈,良师点拨

族谱风波平息,陈平安的生活重心再次回到了枯燥而紧张的备考之中。

经义的理解日益加深,诗词的“创作”也偶有佳句。

唯独在八股文的写作上,遇到了瓶颈。

并非是格式掌握不了。

恰恰相反,凭借着图书馆里海量的范文和理论指导,再加上方先生的悉心传授,对于八股文那套“破承起讲、起承转合”的严密格律,陈平安早已烂熟于心。

甚至可以说,单论格式的工整、对仗的精巧,他写出来的文章,已经不逊于许多浸淫此道多年的老童生了。

问题出在…内容。

或者说,是如何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思想、那些融合了现代灵魂和图书馆知识的独特见解,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僵化的格式之中。

太难了。

感觉就像是穿着最紧的束身衣,却要跳出最奔放的胡旋舞。

要么,是思想冲破了格式的束缚,写出来的东西汪洋恣肆,颇有见地,却完全不符合八股的要求,在考官眼里就是“野狐禅”、“不入流”。

要么,就是小心翼翼地遵循着格式,字斟句酌,平仄对仗都无可挑剔,但写出来的东西却言不由衷,空洞无物,连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

匠气有余,灵气不足。

形似而神不似。

这成了他目前最大的困境。

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破题方式,试图从开篇就注入自己的“灵魂”。

结果要么显得过于突兀,与圣贤语气格格不入。

要么就为了追求“新奇”,反而偏离了题旨本意。

又尝试在中间的股比中, subtly 地夹带一些“私货”。

结果要么因为对仗和篇幅的限制,无法充分展开,显得语焉不详。

要么就破坏了文章整体的气韵和流畅性,显得生硬刻意。

接连几篇习作写下来,效果都不理想。

连方敬儒先生批改时,也看出了问题,眉头越皱越紧。

这天,再次批改完一篇陈平安交上来的、格式工整却略显空洞的习作后,方先生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指出问题,而是沉默了许久。

小屋里,只剩下窗外传来的几声鸟鸣。

陈平安站在一旁,心里也有些忐忑。

他知道自己最近的状态不对,但似乎找不到突破口。

“平安。”良久,方先生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先生。”

“你最近这几篇八股文,老夫都看了。”方先生放下笔,看着他,“格式日益精熟,对仗也渐趋工稳。单论‘形’,已然入了门径。可…”

老先生摇了摇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神’。”

一语中的。

陈平安默然。

“老夫知道你聪慧,胸中有丘壑,不甘于人云亦云。”方先生的目光变得温和起来,“但八股之难,恰在于此。如何在至严的格律之内,展现出自己的见识和才情,这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地方。”

“你如今的问题,在于…过于刻意了。”

“要么,是想极力挣脱格式的束缚,结果文不成体。”

“要么,是过于小心翼翼地模仿格式,结果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你似乎…将这八股,视为了一种纯粹的枷锁,一种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老师的话,再次点醒了陈平安。

是啊,自己内心深处,对八股文确实是带着抵触和轻视的。

总觉得它是落后的、僵化的、扼杀思想的。

这种心态,自然会影响到笔下的文字。

“先生…学生愚钝。”陈平安低头道。

“非是愚钝,是心结未开。”方先生摆了摆手,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想当年,老夫年轻之时,也曾与你一般,自恃有几分才气,瞧不上这八股的束缚。”

老先生似乎陷入了回忆,声音也变得悠远起来。

“那时,也曾尝试着在文章中‘标新立异’,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结果呢?乡试屡试不第。考官的批语,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才气有余,学力不足,法度不谨,难堪大用’。”

说到这里,自嘲地笑了笑。

“后来啊,痛定思痛,才明白一个道理。”

转过身,看着陈平安,眼神郑重。

“这八股文,固然有其弊端,束缚思想。但它能成为国朝取士之标准,历经百年而不废,也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其格律之严谨,其逻辑之缜密,其对仗之工整,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文字训练。能在如此苛刻的限制下,将一个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本事。”

“真正的高手,并非完全被格式所束缚。他们懂得如何在格律之内,辗转腾挪,展现出精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见解。”

“关键在于什么?”方先生自问自答,“关键在于,对经典的‘真懂’,和对题旨的‘妙悟’。”

“所谓‘真懂’,就是要吃透经典原文,理解圣贤的微言大义,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章句训诂的表面。”

“所谓‘妙悟’,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的核心,找到一个精妙的切入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层层深入,旁征博引,将道理说透,说亮,说得滴水不漏,又余味悠长。”

“做到了这两点,格式便不再是枷锁,反而成了你展现才华的舞台。”

老先生的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陈平安心中豁然开朗。

是啊,自己之前一直将八股文视为敌人,总想着如何对抗它,战胜它。

却从未想过,或许可以…理解它,利用它?

将它视为一种工具,一种载体。

一种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经过包装和改造的)的工具。

一种用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目标的载体。

心态若是转变了,或许…笔下的文字也会不同?

“先生…”陈平安若有所思。

“老夫这里,还有一篇当年乡试时所作的文章。”方先生从书箱里又翻出一份更旧的卷子,递给陈平安,“这篇文章,虽然最终也未能中式高第,但老夫自觉在‘破题’和‘起讲’上,还是有几分心得的。你拿回去,仔细看看,或许…能有所启发。”

陈平安郑重接过,再次深鞠一躬:“多谢先生点拨。”

这一次,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老师不仅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路。

八股文,或许并非全然是束缚。

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那个在格律之内自由挥洒的平衡点。

回到家中,陈平安没有再急于动笔。

而是将方先生给的那篇“得意之作”,以及图书馆里那些真正顶尖的八股范文,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研读。

揣摩那些高手是如何在严密的格式中,展现出气势、文采和见识的。

他们是如何巧妙地破题,精准地抓住题眼?

他们是如何在对仗工整的股比中,将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他们是如何引用经典,既贴切自然,又服务于主旨?

他们又是如何在“代圣人立言”的同时, subtly 地融入一丝属于自己的光彩?

看得越多,思考得越深,陈平安对八股文的理解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纯粹的厌恶和抵触。

而是开始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有内在逻辑的“文字游戏”。

一种需要高超技巧和深厚功底才能玩好的游戏。

而他,既然要参与这场游戏,就必须先掌握它的规则,然后…争取成为玩得最好的那一个。

心态的转变,能否带来写作上的突破?

他又将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既符合规范又能展现锋芒的八股文风格?

这个过程,注定不会轻松。

或许会很漫长。

但至少,他已经不再迷茫,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书山有路,或许未必需要“勤为径”。

但找到正确的路径,无疑能事半功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