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 > 第75章 陋室之铭,心志初显

八股文的学习步入正轨,陈平安的心态也渐渐沉静下来。

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耐着性子,从模仿开始,一点点打磨着格式和语言。

虽然过程依旧枯燥,但每当看到笔下的文字离“规范”更近一步时,心中也会生出些许进步的喜悦。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外界的议论和关注也从未停止。

除了那些质疑他才华真实性的流言,又渐渐滋生出一些新的声音。

有人开始议论他的出身。

“哼,不过是个农家小子罢了,就算侥幸认得几个字,将来又能有多大出息?”

“就是,泥腿子终究是泥腿子,骨子里带出来的穷酸气,改不了。”

也有人开始揣测他写话本、作诗的动机。

“小小年纪,便如此汲汲于名利,又是写书挣钱,又是作诗扬名,心思不正啊。”

“我看他读书,也未必是真心向往圣贤,不过是想借着科举往上爬,贪图富贵罢了。”

这些或明或暗的、夹杂着嫉妒、轻视和酸意的议论,如同恼人的苍蝇,嗡嗡作响,虽然不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却也让人心烦。

陈平安自然也听到了这些风言风语。

起初并不在意,清者自清,没必要与这些人计较。

但听得多了,心里也难免有些不舒服。

尤其是当这些议论涉及到他的出身和求学动机时,更是触动了他内心深处那根敏感的弦。

农家出身怎么了?

追求功名富贵又怎么了?

难道只有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世家子弟,才有资格谈论理想和抱负吗?

一股不平之气在胸中郁结。

他知道,仅仅依靠辩解是无用的,甚至会落入对方的圈套。

必须用一种更响亮、更有力的方式,来回应这些质疑,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恰好这几日,方先生正在教导他们品读一些古代名士的散文或小品,强调为文要“言为心声”、“文以载道”。

陈平安心中一动,一个绝佳的“回应”方式浮现出来。

何不…也作一篇类似的文章?

一篇能够展现自己品格、志趣和价值观的文章。

一篇能够让那些质疑者闭嘴,让那些欣赏者更加认可的文章。

什么题材最合适呢?

目光扫过自家那虽然翻修过、却依旧简陋的农家小屋。

有了。

就以这“陋室”为题吧。

既贴合自己目前的处境,又能借此抒发胸臆,表达那份安贫乐道、不慕荣华的心志。

这,不正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风范吗?

说做就做。

再次点亮油灯,铺开纸张。

这一次,写的不再是需要严格遵循格律的八股文。

也不是为了迎合市场的话本小说。

而是真正发自内心、想要表达自己的“言志”之作。

脑海中,前世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浮现出来。

其立意之高远,文辞之精炼,格调之雅洁,简直是为此刻量身定做。

当然,不能完全照搬。

必须进行适当的修改和“本土化”,使其更符合大夏朝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凝神静气,提笔落墨。

这一次,笔下的文字似乎也带着一种不同的气韵。

不再有八股文的束缚感,也不再有话本小说的市井气。

而是透着一股清雅、从容、自信的风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起句便不同凡响,以山水起兴,引出主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对仗工整,意境开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点明主题,虽然居室简陋,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便能散发馨香。直接回应那些对其出身的轻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绘陋室环境,看似清贫,却生机盎然,意境清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点明交往之人,皆是有学识的雅士(暗指方先生等),而非粗鄙之人。提升了陋室主人的格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描绘陋室中的活动,抚琴、读经,皆是高雅脱俗之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音乐的干扰,没有官府公文的劳累。表达了对宁静、纯粹生活的向往。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引用古代名士隐居之所作比,提升陋室的意境和主人的自况。

“子云:何陋之有?”

最后以圣人之言作结,反问一句,点明主旨:只要主人德行高尚,陋室亦不觉其陋。充满了自信和安贫乐道的坦然。

全文不足百字,短小精悍。

句式多变,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意境高远,格调非凡。

将陋室主人的高洁品格、闲适生活、以及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写完之后,陈平安自己反复诵读几遍,也觉得颇为满意。

这篇文章,比起之前的诗作,更能体现“水平”,也更能展现“心志”。

第二天,将这篇《陋室铭》呈给方敬儒先生。

只说是自己近日读书偶有所感,仿照古人小品文体,随意写就,请老师斧正。

方先生接过文章,起初并未在意。

但只读了开头两句,眼神便猛地一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好工整的对仗,好开阔的意境。

再往下读。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方先生的呼吸渐渐变得急促起来,拿着纸的手也开始微微颤抖。

等到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读完。

老先生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整个人都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呆立当场。

这…这是何等文辞。

这…这是何等胸襟。

这…这哪里是一个八岁孩童能写出来的文章。

这分明是…分明是饱读诗书、看透世情、心怀丘壑的鸿儒大家,才能写出的传世之作啊。

比起这篇《陋室铭》,之前那几首诗,简直如同稚童涂鸦。

方先生激动得嘴唇哆嗦,半晌说不出话来。

看向陈平安的目光,已经彻底变了。

不再是看一个天赋异禀的弟子。

而是如同看着一个…深不可测的怪物。

“平…平安…”老先生的声音带着颤音,“此…此文…真是你…所作?”

他几乎不敢相信。

陈平安知道这篇文章带来的冲击力会有多大,早已准备好说辞。

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腼腆和一丝不安:“回先生,学生…只是仿照古人笔意,胡乱写的。让先生见笑了。”

依旧不承认是“创作”,只说是“模仿”。

“胡乱写的?见笑?”方先生苦笑一声,摇了摇头,“平安啊平安,你若这是胡乱写的,那天下间的文章,恐怕十之**都只能算是涂鸦了。”

“此文立意之高,文辞之妙,格调之雅,老夫…老夫自愧弗如,望尘莫及啊。”

老先生这次是真的被彻底折服了。

再无丝毫怀疑,只有深深的震撼和…一丝难以言喻的自卑?

他拿着那篇《陋室铭》,反复诵读,爱不释手。

最终,郑重地将其誊抄下来,不仅自己珍藏,还忍不住拿给了几位县里相熟的、真正有学问的老友共赏。

果不其然。

《陋室铭》一出,再次在青溪县的读书人圈子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一次,不再有质疑,不再有非议。

只剩下惊叹、折服、以及…难以置信。

所有读过此文的人,都被其展现出的才华、胸襟和意境所震撼。

之前那些关于陈平安出身、动机的流言蜚语,在这篇掷地有声的“言志”之作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和可笑。

一个能写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人,会在乎那点蝇头小利?会在乎出身的卑微?

一个能写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其志趣之高洁,岂是那些汲汲于名利的小人所能揣度?

这篇文章,不仅完美地回应了所有质疑,更将陈平安的形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会作诗写话本的“神童”。

更是一位拥有高洁品格、远大志向、堪比古代先贤的“少年君子”。

连县尊大人听闻此文后,也忍不住击节赞叹,对幕僚说道:“此子…非池中之物也。将来成就,未可限量。需多加留意。”

陈平安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

但,盛名之下,隐忧更甚。

如此“不合年龄”的心智和文风,真的不会引来更深层次的怀疑吗?

比如…夺舍?鬼附?

在这个迷信与理性并存的时代,任何超乎常理的事情,都可能被解读为不祥之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这棵“秀木”太过耀眼时,引来的,或许就不再是普通的风雨,而是…足以将其摧毁的雷霆了。

陈平安知道,自己必须更加小心,更加谨慎。

未来的路,一步踏错,便可能是万丈深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