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 第78章 格物堂的目标

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第78章 格物堂的目标

作者:东林先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3 16:45:27 来源:小说旗

食堂里摆好一桌一桌的饭菜,周记各位主事、农会要员、保民营哨长,互相打着招呼,各自落座。

周怀民笑道:“今日给咱们商队接风洗尘,商队不仅设立了七个驻点,还成功完成任务。现在刘叔还在临清,国栋和小武先送货回来,大家多劝他们喝点!”

言毕,众人喧哗起来,互相倒酒劝酒,讨论和分享这商队一路见闻声,熙熙攘攘。

张国栋把如何寻得番薯一一说来,言道:“我们也不知这番薯到底价值几何?只按米价与那店家结算。”

周怀民笑道:“这钱花的不冤,刘叔办事我很放心,你们以后要多跟着刘叔学习。”

“我和你们说,我去了那临清的肉市,全是五花肉,一扇一扇的,看不到边。”周怀武举着酒碗,站在女桌旁,夸张着形容那临清如何如何繁华。

张国栋问:“如今家里如何?我来时路上看到不少流民,河北一带干旱的很,一路走来,见不少田里都枯死无收。”

周怀民把他们走后发生的事都讲了一遍,笑道:“今天晚上我们吃饭,都是抽出时间来的,现在各个农会正加紧收割小麦,工坊都已停摆。所以你们还需在家住一段时间,如今咱们有了纸张、手串等新货,先维持汜水、荥阳、郑州三个驻点门店的货,过一阵子再运大宗货物至临清。”

次日一早,周怀民、张国栋就和黄必功来到农会的实验农田,农田靠近村东抽水站,夹在葫芦谷和村子之间,是格物堂专门用来研究农事所用。

张国栋这次把临清购买的红薯全部运过来,只红薯就装了四辆板车,每辆板车大约二百斤左右。

站在地头,周怀民望着收割一空的试验田,问张国栋:“这些试验田都是标准的一亩地,国栋你猜收了多少?”

张国栋看着黄必功自信的神态,心想自己家那些水田,每亩大多在一石到一石五斗,这试验田也无非多施了肥,半信半疑的说:“一石五斗?”

周怀民笑道:“不对,再猜。”

张国栋惊诧:“不会是两石吧?”

周怀民拍着他的肩膀,哈哈大笑:“两石五斗。”

张国栋不信,瞧向黄必功和其他几位老农,都得到了肯定的眼神,惊呼:“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试验田来说,提升到每亩三石左右的产量并不难,反而是因为北方的农业技术一直太拉胯,可提升的空间太大。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详细记载:江南“岁收亩三石”,北方“岁不过一石”。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提到北方水田“亩收麦一石为常,大丰可至二石。”

《农政全书》是崇祯十二年刊行,而《天工开物》是崇祯十年刊行。都是影响巨大的明末工农科技着作。

两相印证之下,可知明末时北方的小麦产量普遍在每亩一石左右,这一产量水平仅能维持基本生存,且严重依赖杂粮补充,可知明末北方的农业经济极其脆弱。

而《农政全书》中记载,江南水田:“中岁亩收米二石五斗,折稻谷约四石。”

为什么南稻北麦的收成差距如此之大?

一、施肥:南方多用河泥、豆饼、河草沤肥施肥,肥源充沛。而北方少河,人畜肥多不足。

二、浇水:南方多河,水转翻车、筒车等水利工具亦节省人力。而北方多旱田,大多靠天吃饭。

其次还有种植技术、组织能力、及种子等各种因素,使得北方的粮食产量严重落后南方。

周怀民把这些知识一一和几位讲明,并总结道:“格物堂各位前辈,总而言之,想提高粮食产量,只需抓三点:一是浇水,二是施肥,三是种子。这三者都有改良的方法。”

其中一个老农道:“东家,这些咱也是都清楚,只是一直苦于没有你的抽水机,也没有你的改良肥。也只能靠天下雨吃饭。”

另一老农道:“种子现在都是各家收麦后,捡颗粒饱满的,留做种子。用心的人家,种子都是个个挑选出来的,这还怎么改良呢?”

在《农政全书》中,提到选择优良单株、适时收获、保存种子等方法。此外,还有不同作物种子的处理方式,比如晒种、浸种等。

但能被写进书里,也仅限于代表当时的农事最高水平。而明末这种农事经验交流极其低下,缺乏专业的农事研究机构,村民一辈子都不出县的时代,大多村民只是按照经验稍微选一些颗粒饱满的麦子留做种子而已。

在此时的明末,优选种子有两个最简单有效,立竿见影的办法:

一、单株优选:在麦田中标记杆壮、穗大的植株,单独留种;类似后世的系统选育。

二、异种杂交:把本地的优选麦种,与百里外的优选麦种杂交,避免近亲退化。

周怀民把这两个办法一一和老农们讲:“我让国栋从临清带来了一些其他地区的麦种,你们从中再择优,与我们本次试验田优选出的种子,再选出一块试验田进行杂交种植。”

“可是东家,现在已过了种麦的季节。”一老农疑问道。

周怀民现在热坏了,赶忙趴在旁边抽水井喝了两口水:“试验田不必讲究农时,你们只管种。此时种,到中秋可熟,从中秋种,到年底即熟。一年三熟,如此你们方有足够的机会优中择优,代代杂交。到明年,则会有更多优质的种子,我们即可把种子卖给各村民。”

三人听周怀民一口气说完,都在震惊和发呆。

黄必功道:“东家,这不可能!春麦都是三月种,八月收。现在都五月初了,如何能做到八月收?”

一老农道:“秋种后要到来年五月方成熟,年底怎么收?”

张国栋想说又不敢说,因为他知周怀民和其他人不一样,总是异想天开,关键最后他总是对的,反驳的人都被打脸。

周怀民笑道:“当然不可能,但你们作为格物堂的老农,和别人不同,要敢想他人之不敢想,敢为他人之不敢为。”

又道:“大家说,为何你们为格物堂?而不是农事堂?”

张国栋见老农们干瞪眼,心里暗道,这题我熟啊。遂郎朗而道:“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周怀民道:“是矣,简单的说,就是格物富民。”

“黄必功,你们堂里的人,肩上的责任就是让村民们的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养的鸡鸭鱼畜越来越多,种的林木百果越来越密,可吃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可口。”

这下他们都听懂了。

黄必功听了周怀民所言,心里之前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瞬间被完善和拔高,他有所明悟,激动的有些颤抖:“东家,我懂了!这就是我想一辈子要做的事!”

他又搔首踟蹰,言道:“但我还是不懂如何让小麦一年三熟呢?”

周怀民哈哈大笑:“这就是这两天咱们要干的事。”说罢,招呼张国栋去喊一些家里已收完麦的社兵来帮忙。

又摊开一张图纸,展示给格物堂的人:“有了这个,我们试验田就能一年赶上三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