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 第77章 寻找番薯

明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第77章 寻找番薯

作者:东林先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3 16:45:27 来源:小说旗

两人见众人都摆手,心里顿时焦虑起来,因为三十多个丁壮,整整找了两天没找到,那这希望就微乎其微。

刘敬问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线索?”

“刘叔,我们都跑遍了,人家都说没这个货。”

“我连药材集市都找了,各商家都没见过。”

周怀武道:“刘叔,我问了一个粮米店的掌柜,他说他听说过这番薯,但眼下没货。”

“那你有没有问他,是否有可进货的渠道?或者认识的人?”

周怀武讪笑道:“我急着找,忘问了,我明日再去。”

次日一早,刘敬、张国栋、周怀武三人就赶往那家粮米店。

“掌柜的,您可知这番薯能从哪里可进货?”周怀武进门就问。

粮商正忙着招待一个大宗采买的客户,百忙中侧脸一看,不耐烦的说道:“昨日你不是来问过了,没有,没有!”

周怀武正要回,刘敬按住他,示意不要说话。

三人站在门口,等粮商一一给客户称重。

一直从辰时等到日头将近中午,周怀武是等的口干舌燥,在门口街道上来来去去。

好不容易见粮商送走了客户,刘敬赶忙上前搭话。

“掌柜的,你这面怎么卖?”

“一两三钱一石。”

“先买十石,正好店里缺面,能送到马尾巷吧?”

粮商笑道:“能。这位小兄弟我昨日和他说了,我之前在考棚街的一个闽商那里见过。”

刘敬三人大喜:“掌柜的可否告知这家店的名称?”

粮商道:“店名我已记不清,只记得是一家卖糖霜的,闽南那边糖霜不错。”

三人付了钱,嘱咐店家一会送到马尾巷,便匆匆赶往考棚街。

三人在考棚街一家一家的又问了一遍,终于找到一家名为闽发号的店,店里有卖糖霜。

刘敬满怀期待的问道:“掌柜的,你这里可有这番薯?”说罢把画有番薯和特征标准的纸,让店家看。

店家摇头:“我这里没有。”

刘敬不死心,问道:“我有朋友说这条街有商家卖,您可知是哪一家?”

店家看了看三人,道:“之前这条街有一个姓郑的掌柜有这个货,但年后他已回老家,他家店也已转出去。”

刘敬抱着一丝希望,追问:“劳烦掌柜的指一下,是哪家店呢?”

店家往北随手一指:“有三四百步。”

三人跑过来反复看,这里早就来过了,而且都有店在经营,也不知是哪家店接手的。

几人面面相觑,大早上饭都没吃就赶过来,午饭也没吃,来来去去跑了一整天,精疲力尽,一无所获。

刘敬叹了一声:“来日方长,既如此,那便慢慢找吧,我们先去那边食肆吃点东西。”

三人到食肆要了粥、饼和两三样小菜。

“客官,您要的油爆双脆~”小二端着菜来摆盘。

张国栋边喝粥边问:“这是什么粥,我还未曾喝过。”

“客官,这是地瓜粥。”

张国栋放下碗,笑道:“我吃过王瓜、菜瓜、南瓜、倭瓜、西瓜、北瓜、东瓜、香瓜、甜瓜、丝瓜,这地瓜还首次吃。”

小二笑道:“客官一看就是家里富裕的官宦人家,只是你有所不知,这地瓜,是外来货,听掌柜的说,是从吕宋那边传来的。”

张国栋惊道:“吕宋!”

三人对视:“小二,把你掌柜的喊来!”

小二被吓到,心想,不就一个地瓜吗,至于么。忙把掌柜喊来。

掌柜心里纳闷,怎么,吃出苍蝇来了?忙赶来小心问道:“客官有何吩咐?”

刘敬暗示两人不要说话,笑道:“掌柜的,我东家前些日子去闽南,自从喝了这地瓜粥,是天天想日日想,今日见你这里有,想从你这里买一些地瓜回去做。”

掌柜道:“客官,这地瓜干现在剩的也不多,不知你要买多少?”

刘敬听了皱眉,很显然东家只是想留做种子,地瓜干买过去只能吃,不能种,又有何用?

刘敬问:“这地瓜是何样子?掌柜的不妨带我们看一看。”

这会店内正好人不多,掌柜便带他们到后院,打开一个地窖。取出几个让他们看。

刘敬三人看了此物,这不正是东家画的番薯!

“掌柜的,你这地瓜哪来的?您别误会,我们可是一番好找,想再多买一点。”

“这是之前斜对面一家闽商的货,他急着关店,这些留着也没用,就被我低价买来。”

刘敬道:“掌柜的,你这地窖里的番薯,都卖给我如何?”

掌柜有些为难,此物稀缺,自己正用这招揽商客呢。

刘敬不敢错过,再找只怕无处寻这番薯,怕耽误东家大事,但也不清楚这番薯价值多少,于是试探道:“按米价如何?”

掌柜的本还有些不乐意,但听这人如此说,心里窃喜,这地瓜从闽商那里买来也就费了二两银子。这地窖中有八百多斤,若按米价算,则价值十两。赚翻了!

“成交!”

都说五六月的天,是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但巩县的老百姓们,现在却不这么认为。

自从正月里一场大雪后,直到四月下旬,才下了一场小雨,聊胜于无。

进入五月,已是麦收时节。

各农会的村庄田野之间,一眼望去,黄灿灿的一片,麦田里村民弯着腰,拿着镰刀正收割小麦。

只是有人家地里的是金黄,有人家地里的是枯黄。

周怀民戴着草帽,拿着几颗麦穗,和黄必功在麦田里正边走边看。

“咱村是施肥最早,浇地最好的麦田,我手里这几个是高业沟的麦穗,你看看差别在哪?”

黄必功仔细对比这麦头。

“咱村的麦穗,饱满修长,颗粒紧密排列如金珠帘,而高业沟这种晚浇水和施肥的麦穗,短小干瘪,穗长不足正常一半,颗粒稀疏如癞头疮。”

又掰出麦粒,左右手一一对比。

“东家你看,咱村的籽粒圆润金黄,硬实有光泽,而高业沟的空壳率高,籽粒皱缩呈黄褐色,手捏易碎。”

折下一个麦秆,说道:“你看这杆也不同。一个粗,一个细。”

黄必功搓了搓手中的麦,无奈的叹道:“高业沟虽然是最晚的一批,但毕竟四月底也浇上水,那些没有农会的田地,他们又是怎样的光景?”

周怀民头戴草帽,解开短褂,露出淌汗的胸膛,麦浪吹过,热气撩人。

双手叉腰,站在半坡上,俯望麦田间村民:“今年这一旱,犹如巨石压卵之势,中原千万劳苦村民,焉能抵挡?以后再无宁日矣!”

“社长!商队的车到了!”坡下有社兵大喊。

两人相视一喜,忙下山去迎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