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野史! > 第37章 绝世义绝祭青血 问道渺渺藏玄机

三国野史! 第37章 绝世义绝祭青血 问道渺渺藏玄机

作者:天字第一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4 06:28:46 来源:小说旗

却说徐庶紧赶慢赶,一缕愁煞缭绕心头,裹挟着母亲安危的担忧,急速赶往许昌。新野已感受到徐庶离去留下的气场空缺,一种压抑感无声无息地蔓延开来。

许昌,这座庞大而威压的北方权柄核心,无时无刻不弥漫着一股浓烈到几乎凝滞的皇者霸煞。那是汇聚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的霸者之意、无数累积的血腥煞气、以及此地作为权力中心天然形成的沉重气场。曹操此刻正坐于相府深处,其身周盘踞的无形之意厚重如山岳,非聚气巅峰或凝意境界者难以长时间承受其近距离威压。

曹操早已感知到一股熟悉的、带着急切和挣扎的“意”进入城内,那是徐庶。他微微一笑,那笑容带着难以察觉的冷意,对着屏风后的影子低语了几句,似乎是在确认某种心法或符咒的效力。随后,他命荀彧、程昱等一干顶尖谋士前往迎接。

徐庶步入相府大堂,只觉空气黏稠如墨,呼吸都带着铅块般的沉重。大堂上方那股至高的霸者之意直接冲击着他的精神屏障,让他在还未正式拜见时,额角已渗出冷汗。这与新野刘备那相对柔和、虽具包容万物的仁德之气却缺乏绝对压迫感的氛围截然不同。

“元直啊,”曹操开口,声音不高,却自带一股穿透人心的意:“公乃高明之士,何故屈身而事刘备那乡野之人?”他的话语如同无形的触手,试图探入徐庶的内心深处,寻觅裂痕。

徐庶强压下体内因气场压制而开始紊乱的气,以及心中对母亲强烈的牵挂,努力保持意的平稳。“庶自幼颠沛流离,漂泊江湖数年。偶至新野,承蒙玄德公不弃,待以诚挚。此番,乃因老母在此,心存慈念,感怀曹公厚德,万分愧疚,故特此拜见。”他说出的话语中掺杂了一丝经过修饰的顺从之意,希望不激怒曹操。但那潜藏在字里行间对刘备的维护,依然被曹操敏锐地捕捉到。

“公今至此,正可日夜侍奉令堂,一尽孝道。”曹操的话锋转柔“吾亦能聆听公的真知灼见了。”这句话并非单纯的慰留,其中蕴含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锁神之意,配合此地的霸煞气场,无形中封锁了徐庶对外界感知的意觉,让他难以分辨真实的局势,只能专注于眼前这一线看似光明的道路。

徐庶低头拜谢,感觉到那股锁神之意侵入体内,虽不强力,却令人厌恶,他暗中运转功法抵抗,却效果甚微。拜别曹操后,他几乎是冲出了令人窒息的相府,迫不及待地奔往母亲所在之处。

然而,迎接他的,是永恒的黑暗。

急急拜倒在堂下,徐庶还未开口,就看到母亲布满风霜却依然坚韧的脸庞上涌起滔天的怒意。那种怒火不是凡人的气愤,更像一股纯粹的、不容玷污的正气之怒,凝结如实质,猛地朝他扑来。

“孽障!!”徐母猛拍案几,伴随的是她强大到令人骇然的意的爆发。“你游荡江湖数年,我以为你访师求道,学得经天纬地之才!为何竟蠢钝至此!读书圣贤之言,岂不知忠孝难以两全的取舍?!曹孟德是何等人?欺君罔上,窃据大权,身上沾满了无辜者的怨煞之气,是一个与妖邪无异的窃国大贼!刘玄德呢?虽目前困顿,但其仁德之气涤荡尘埃,乃是汉室正统,身负匡扶天下的大义之意!你既然已侍奉这样的明主,合该竭股肱之力,死而后已!为何凭着一封真假不明的书信,甚至不曾动用你那引以为傲的探查之意去查验?!便如此轻率地弃明投暗,自污声名?!你这个糊涂蛋!我还有何颜面再见你?!你这是在玷污列祖列宗的清名,枉生于天地之间啊!”

徐母的怒骂如同一道道凝聚着强大正气的惊雷,轰击着徐庶的魂魄。那不仅仅是声音,是她以自己一生的道德修养和坚定意志所凝聚而成的“意”的咆哮!徐庶在这股纯粹、浩大的“正气之意”面前,仿佛置身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先前曹操施加的锁神之意瞬间被这股更强的意志冲散大半,但取而代之的是内心被撕裂般的痛苦和无边的羞愧。他伏在地上,身躯颤抖,甚至无法抬起头来看母亲的脸。他引以为傲的“意”,在此刻显得如此微弱、不堪一击。

徐母并未给儿子辩解的机会,她的身影在屏风后消失。少顷,只听得一声极轻的异响。接着,侍奉徐母的老家人,一个也曾沾染些许太平道残余手段、对气机变化敏感的仆妇冲了出来,满脸死灰地惊呼:“老夫人……老夫人她……以她毕生的正气之意,自绝生机,魂归青冥了!”

徐庶如遭雷击,脑中轰鸣。母亲那决绝的“意”冲垮了他最后一道防线。他连滚带爬地冲进屏风后,看到的是一道寂然无声、却残留着无比磅礴“正气”的母亲身躯。她以最极端、最惨烈的方式,实践了自己的“忠义之意”,并且用死亡,涤清了儿子可能沾染上的污点和“屈节之意”,维护了家族的荣誉。这是一种牺牲,一种代价,代价巨大得让活着的人几乎无法承受。

徐庶嚎啕大哭,几乎哭到气绝。母亲自绝时释放出的浩大“正气”余波在他体内激荡,虽然短暂地净化了他部分心魂,却也冲击得他心神俱疲,近乎崩溃。

曹操听闻徐母殉节,面色首次闪过一丝异样。并非愧疚,而是诧异于徐母那决绝到能舍弃生命、并释放如此强大“正气”的“意”。这种层面的“意”,甚至可能对他所依赖的“霸者之意”产生微弱的影响。不过很快,那种异样被更深的城府和冷漠取代。他如常命人送去吊问之礼,甚至亲自前来祭奠,言语间充满惋惜。他看着伏在棺木前,周身弥漫着哀恸和复杂“煞气”的徐庶,心中评估着这份力量未来的走向。这份煞气若是运用得当,或许会比纯粹的“正气”更加危险和强大……至少,在他曹操的麾下,它更容易被引导和利用。

徐庶心丧若死,将母亲安葬在许昌城南的高岗之上,那里相对而言,“怨煞”较少,尚有几分纯净之气。他守在母亲墓旁,将曹操所赐的一切礼物、荣誉尽数推开,拒绝接受。他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灵魂,只剩下躯壳在茫茫孝义与政治旋涡中挣扎,内心的“意”已受到重创,短期内难以恢复,更无法再专注于经天纬地之事。那封假信,并非简单离间,而是曹操以卑劣手段,配合心法,击垮了一个潜在敌人的强大“意”及其背后的支撑——这才是他真正看中的,也是他在这个黑暗世界中惯用的手段。

却说玄德回新野之后,那萦绕在心头的阴霾久久不散。徐元直的离去,不仅损失了一位大才,更看到了乱世之下,孝道与权势、人伦与算计交织成的血色深渊。那股通过假信引出徐庶的阴毒算计,如同一条盘踞心底的冰冷蛇影,让他不寒而栗。

徐庶临别时那苍凉的眼神和推荐诸葛亮的肺腑之言,如同乱世狂涛中的一丝灯火,让玄德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请出这位能勘破天机、掌握更高层次“气”与“意”的大贤,来匡扶这个几近崩塌的汉室。

玄德随即着手准备拜谒诸葛亮的礼物,虽不贵重,却无一不代表心意——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命轻贱的世界,维系一丝纯粹的情谊,本身就是一种艰难而珍贵的抗争。正忙碌间,忽有门人来报,门外来了一位“道貌非常”的先生。玄德心中一动,那是一种感应——或许是对方身负非凡“意”的表现。

“莫非,是卧龙先生降临了?”玄德按捺住激动,赶紧整衣出迎。

出得门来,但见那先生头戴峨冠,身披博带,仙风道骨,眼含深邃智慧之光,令人见之忘俗。这并非是炼体或聚气带来的压迫感,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涤荡人心的清澈之“意”。

“这不是水镜先生吗?!”玄德认出来人,心中大喜,这份惊喜带着一种被高山仰止者眷顾的激动。水镜先生司马徽,传说乃“河洛书院”中最神秘、修为最高的长者之一,能洞察“气数”,掌握至深的“心法”。

玄德将司马徽迎至后堂高坐,自己执晚辈礼,毕恭毕敬地拜下。“备自别仙颜,军务倥偬,未能亲至水镜庄拜访,心中愧疚。今日先生光临,实乃备三生之幸!”玄德的“仁德之气”此时尽显谦逊与敬重,在这位大能面前,连平日里的皇室贵胄之“意”都被压得极低。

司马徽微含笑意,眼中却有一抹洞悉世情的疲惫。他的“意”如同广袤湖泊,映照世间百态,却又保持着超然。“听闻元直贤侄在新野,特来一会。”

玄德黯然神伤,将徐庶因假信返家,徐母刚烈殉节的惨剧简略说了。当听到徐母以“正气之意”自绝,司马徽脸上超然的微笑敛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叹息,以及眼中一闪而逝的复杂光芒。

“哎……”司马徽轻叹一声,这叹息仿佛穿越时空,蕴含着对天下苍生无奈的怜悯,又似一道无形波纹,荡开玄德心头的凝滞。“此乃曹孟德的‘心煞之计’也!他并非仅是困住徐母,更是以情势作刀,配合其麾下术士或其自身凝练的‘锁神之意’,断绝了元直的感知与判断。他知徐母身负高义,不屑为子牵绊,其‘忠贞之意’至烈,故以此离间,令元直内心崩塌。徐母以毕生‘正气之意’自绝,是为涤荡自身,更是以此最决绝的方式,护持了元直的清名与心中那未被完全磨灭的‘大义之意’啊!代价……太大了。”

玄德听得心惊肉跳,曹操的心计竟至如此黑暗可怕的地步!这不仅仅是权谋,更是对人心的操控,对“意”的打击!“那元直临行前,推荐了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玄德急切地想转向希望。

司马徽闻言,脸上又浮现出那种玄妙莫测的微笑。“元直欲离,顺势而为便是,何苦又将‘卧龙’从渊底惊动?这乱世……需要付出的‘呕心血’,可非寻常人能够承受啊。”他的话意有所指,似乎诸葛亮的介入本身就带着巨大的,可能是涉及性命或更高层面的“代价”。

玄德不解:“先生为何出此言?莫非卧龙先生另有难言之隐?”

司马徽拂须道:“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以及徐元直四人,皆为密友。那四人务求‘精纯’,或是在某一技艺上穷尽‘意’境,或是在某一‘心法’上凝练纯粹,是避世自保之策。唯独孔明,其‘意’海深广,‘气’蕴无限,胸藏观尽‘大略’之象。他曾抱膝长吟,笑指四友,言道:‘公等之“意”固守一方,他日仕进,至多能将一郡一州的气机扭转,可为刺史郡守矣。’众人反问孔明志向,他却只笑不语,深藏不露。但每常自比春秋管仲、战国乐毅,其志向与抱负凝练成的‘意’之雄厚,远非常人可量!”

玄德心潮澎湃:“颍川果然人杰地灵!贤士如此之多!”

司马徽眼神飘渺:“当年殷馗观星,谓‘群星聚于颍分’,预言此地必有扭转天地的‘意’聚合。只是如今这天机……越发晦涩难测,受人间‘怨煞’侵蚀太甚。”

关羽侍立在旁,虽内敛,眼中“义绝之意”却锐利非常。他忍不住插言:“某闻管仲、乐毅功盖寰宇,乃兵家至圣。孔明自比此二人,是否太过狂妄?”在他眼中,真正的功业是在战场上以“气”与“意”涤荡敌军,以忠义之道显圣。孔明的自比,显得有些纸上谈兵的傲慢。

司马徽闻言,意味深长地一笑,笑容里透着关羽尚不能理解的深度。“呵呵,以吾观之,孔明之才,不当拘泥于此二人。他所能扭转的‘气数’,其凝练的‘大宏愿之意’,或许……或许能比肩开创了数百载基业的两位先贤啊。”

关羽疑惑:“那两位?”

司马徽的声音变得有些飘渺,仿佛穿越了无尽历史的回响:“一位是垂钓渭水,引‘伐纣顺天之意’凝八百年周室之‘龙气’的姜子牙。另一位,是洞察天机,助高祖汇聚‘赤霄龙气’斩蛇兴汉,奠四百年汉室根基的张子房。”

此言一出,玄德、关羽、张飞等所有在场之人无不骇然。姜子牙、张子房何许人也?那是在天地气数节点上,以无匹的智慧与“意”逆转乾坤的人物!孔明自比他们,这份狂傲已非等闲!

司马徽却已站起身,拂袖辞别。“山人行踪不定,天机变幻无常,望明公自行把握机缘。”

玄德再三挽留不住。司马徽已至门外,抬头望向阴沉沉的天穹,仿佛透过层层乌云和弥漫的“怨煞”,看到了更远的未来,发出一声意味不明、既似慨叹又似预言的狂笑声,其中带着一丝隐晦的悲悯:“哈哈哈哈……卧龙纵有腾空之‘意’,得其能顺其势之‘主’……可惜啊,可惜!他面临的‘时机’,并非青冥朗日,而是这遍地疮痍、怨煞横生的黑暗时代!逆天改命……逆天改命岂是易事!”

言罢,司马徽飘然离去,其身周的“意”气仿佛与周围稀薄却纯净的“隆中之气”融为一体,眨眼间已不知去向。玄德目送他消失,心中激荡难平,那句“不得其时”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心口,却又因司马徽对诸葛亮如此高的评价而燃起更盛的希望。

次日,玄德按捺不住急切之情,即与关羽、张飞备下礼物,径往隆中而来。沿途越发感觉到周围气场的变化。离开了新野的沉重“军煞”和远方战场飘来的“怨煞”,此处虽然接近襄阳这座世家云集、暗流涌动的城市,却意外地平和宁静,弥漫着一股温润祥和之“气”。显然,这块地方受到了某种强大而正面的“意”的长期滋养和护持。

遥望山畔,只见数人荷锄耕于田间,唱着歌谣。这歌谣看似平实,却透着对天地棋局、人生荣辱的清醒认知,尤其那句“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更是以一种悠远的“意”点明了此处有不甘沉沦的英杰。玄德勒马侧耳倾听,确认这歌谣正是传闻中卧龙先生所作,愈发坚信此处有他要寻找的大才。

寻得农夫问路,得知卧龙先生便在山南卧龙冈下的一处茅庐。玄德谢过农夫,策马前行,越靠近卧龙冈,那股祥和纯净的“气”越是浓郁,仿佛洗涤着内心的尘垢和煞气。这里的山不高却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一切都透着自然和谐,猿鹤仿佛都被这里的纯净“意”所感化,相亲相伴,松篁交翠,形成一片难得的,未被乱世侵蚀的净土。后人的诗句虽描绘了此地清景,但未能言尽其中蕴含的,滋养卧龙之“意”的非凡气场。

来到庄前,玄德满怀敬意,亲自下马,上前扣响了茅庐的柴门。开门的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童。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玄德报上了一连串官衔名讳,并非炫耀,而是希望引起对方的重视,表明来者的身份之尊贵和求贤的诚意。他此刻收敛了一切杂念,只有一股求贤若渴的纯粹之“意”。

那小童茫然地摇了摇头,眼中只有不解。“奴只记得住‘先生’。将军说的名字太多啦。”他没有沾染世俗的机心,对权力与地位并无概念。

玄德微感尴尬,却更觉得卧龙的高洁不凡,连身边的童子都未被官气沾染。“那……你只说刘备来访,可好?”

“先生今早出门去了。”童子的回答,如同冬日的寒风,让玄德的心凉了半截。

“他去何处了?”玄德急切地追问。

“踪迹不定呢,”小童不假思索地说,那也是一种真实——高境界的“意”流动自如,踪迹难以捕捉,“不知去哪儿了。”

“何时能归?”玄德又问。

“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有时也可能一去半月不回。”童子的回答,让玄德的心彻底沉了下去。他的第一次拜访,就这样扑空了。

张飞本来就对此行不耐,听到此言更是没了耐心。他的“暴烈之意”已然显露,言语带着急躁:“哥哥,既不见,一个村夫而已,我们自己回去不就得了?白白跑这一趟!”张飞无法理解这种曲意求贤的意义,在他看来,力量、武勇、军阵才是硬道理,那些躲在乡间的所谓“贤士”,如何能比得上他“显圣小成”的武道境界?

玄德闻言,严厉地瞥了张飞一眼,压低声音呵斥:“翼德!你岂不闻孟子所言?‘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先生乃是当世大贤,他所掌握的,或许是你我无法理解的力量与‘意’,岂可用俗礼相召?你那满身的煞气和武道意念收敛一些!别惊扰了此地的清净气场!”玄德的话,已经暗示出他对武道之外力量的认知。

“且待片时。”玄德没有立刻离去,他的“诚心之意”仍在坚持。

关羽相对沉稳,但也觉得不宜久留,他的“义绝之意”使得他不屑于无谓的等待,认为更应该回到营中练兵。“兄长,此处风寒,先生既不在,不如我们且先回去,再派人前来探听消息?”

玄德思忖片刻,觉得也只能如此。他向童子殷勤叮嘱:“若是先生回庄,务必转告他,就说刘备特来拜访,无缘得见,万分遗憾。”

嘱咐完毕,玄德三人上马,怀着遗憾向隆中外行去。行出数里,玄德忍不住勒马回望,眼中尽是眷恋与不甘。那卧龙冈清雅的景致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寂静,仿佛藏着巨大的秘密,也映衬出玄德此刻的惆怅。他回味着隆中的纯净气场,与外界弥漫的“怨煞”和“军煞”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觉得这里蕴藏着改变一切的力量。

正在此时,忽见路边一间简陋酒店中传出歌声。歌声高亢却带着几分疏狂,以及一丝藏不住的“报国无门之意”。玄德好奇心起,驻马侧耳细听。那歌声歌颂的是姜子牙、张良这等佐命元勋,意境高远,非寻常文人可及,歌罢甚至提及当今乱世——“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这歌词带着一种深刻的愤懑与清醒的认知,尤其是对那些窃据大权者的直指——“奸雄”这个词,在这黑暗乱世中带着强烈的讽刺意味。接着又有人以击桌为节拍,高声吟唱另一首歌,意境豁达而悲凉:“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这第二首歌,则流露出一种对乱世无力回天的消极态度,宁可避世独善,不求功名——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意”,一种对自身力量在这种压倒性黑暗面前,选择自我保护的“意”。

听罢这两首歌,玄德心中巨震!能够吟出这等意境的,绝对非凡人!尤其那第一首直陈乱世罪恶,第二首表达的则是与这世界潮流对抗后的疲惫与无奈,与司马徽所言“卧龙虽然得其主,不得其时”的叹息何其相似!

“莫非……卧龙先生在此?”玄德来不及多想,立刻翻身下马,大步走进酒店。

只见店内仅有两人凭桌对饮。上首者面白长须,风度不凡;下首者容貌清奇古怪,透着一股山野之间的自在。两人的身上,都感受不到寻常兵家武道的“煞气”,但却有一股内敛却凝实的“意”,仿佛能看透人心。

玄德上前施礼,恭敬问道:“敢问二位先生,谁是卧龙先生当面?”

面白长须者见玄德气度不凡,身后二将更是杀伐气重,却能如此低姿态地拜访,心中微诧。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审视的“意”:“将军是何人?寻卧龙有何见教?”

玄德肃容道:“备乃刘备。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冒昧来访,唯求匡扶汉室、济世安民之策!”他毫不讳言自己的目的,并将自身作为“汉室苗裔”的身份也暗含其中,希望引动对方心中可能存留的“大义之意”。

长须者淡淡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玩味。“吾等并非卧龙。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都是卧龙的至交好友罢了。”

玄德闻言大喜!这二位也是与卧龙齐名的隐士,能在此邂逅,实属意外之喜!“原来是广元先生与公威先生!备久闻二位大名,幸得相遇!备随行马匹在此,天气寒冷,敢请二位移步,随我同往卧龙庄上一叙,详谈一番?”玄德眼中流露出的真诚的“邀请之意”,希望能打动他们。

然而石广元却摇了摇头,他的“独善其身之意”坚定不移。“吾等不过山野慵懒之徒,胸无点墨,对治国安民之大事,一窍不通,也不想过问。明公心怀天下固然可敬,但若真想寻能扭转乾坤之人,请自行上马,前往卧龙庄上便是。我等在此等候友人,便不劳烦明公了。”他的拒绝直接而干脆,并非轻视,而是他们早已认定了自己的道路——在这个已被“怨煞”与“煞气”浸透的世界,要强行扭转乾坤,付出的“代价”太大,已非他们所愿。他们选择守住自己一方小小的纯净,维持自身“意”的不被污染。

孟公威也点头赞同,神情悠然。他们的身上,既有看透世事的通透,也有对这个绝望时代深深的无力感。

玄德听出了他们拒绝的意味,知道强求无益,只得作罢。他再次深施一礼,感谢二位相告。然后与关、张上马,继续向卧龙冈进发。

行至庄前,已是傍晚时分,寒风凛冽,雪意渐浓。玄德第二次扣响柴门。那童子依然不谙世事地开门。

“小童,请问先生今日可在庄上了吗?”玄德耐着性子问道,语气带着难以掩饰的期盼。

童子摇了摇头:“先生尚未回来呢。将军来得不巧。”

玄德心头又是一阵失落。两次都扑空,难道自己与这位卧龙先生的缘分当真浅薄?

张飞实在忍无可忍,他的“烦躁之意”在胸膛里燃烧,语气带刺:“大哥!真是的!一个穷乡僻壤的村夫,藏头露尾!他既然这样避着,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此大风大雪的鬼天气,回去算了!待在这破地方,感觉全身的气都不顺畅!”他确实感觉到此地的气场虽然纯净,但在这恶劣天气下,似乎与他们长期在战场上凝聚的“煞气”格格不入,令他本能地感到不适。

玄德再次呵斥:“翼德莫要多言!我对孔明先生景仰万分,即便两度不遇,又有什么?越是如此,越显得先生超然尘外!”他看向童子,脸上挂着疲惫却坚持的笑容:“既是先生不在,那我留下些言语也好。”他知道,童子不可能完全传达他心中的敬意与恳切。

“先生归期不定,难道不能在此等候一日?”玄德问道。

童子有些为难地歪了歪头:“先生有时访友会住上几日,也可能到远处游历。家兄出门前可没说何时回来。家里平日清闲,不便留客太久……”

玄德无奈,只得向诸葛均借纸笔,想留书一封。

于是,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傍晚,在这远离世俗纷扰的隆中山间,玄德呵开了冻硬的笔尖,展开带着淡雅草木清香的云笺。他的手指因寒冷而有些僵硬,写出的字迹却凝聚了他此刻满腔的焦急、沉重与希冀。

他写道:

备刘备,久慕先生高名,两度亲至隆中草庐拜谒,皆不遇,空回。怅然之情,难以言表!

备蒙先帝厚恩,滥叨汉朝名爵,忝列宗室。然目睹今时,朝廷分崩离析,纲纪扫地,奸邪当道,群雄割据,百姓生灵涂炭!见此景象,备之心胆俱裂,如身处九幽炼狱!

备虽有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之“大义之意”,然手中兵微将寡,腹内谋略空疏,更缺乏能够凝聚人心、荡涤“怨煞”与“煞气”的绝世“策”。在这个连天地正气都被污秽的乱世,备深感一人之力,微末难为!

仰望先生,超凡脱俗,仁慈兼具,忠义于心!闻先生身怀经纬大才,掌握天地玄机!若能屈就,慨然展吕望八百载基业之宏图,施子房四百年旺汉之鸿略!以先生无匹的“意”与超然的“术”,拨乱反正,荡涤乾坤,化解笼罩天地的“怨煞”,驱散肆虐九州的“煞气”,那将是天下之幸,社稷之幸,更是无数黎民苍生在黑暗中渴盼的希望!

谨以此布达卑鄙情恳,暂容备斋戒沐浴,他日定再恭候!愿再沐雪餐风,三叩柴门,以表赤诚殷勤之意!统希先生垂鉴!

玄德写完,将书信递给诸葛均收下。再次恳切地向小童及院内无缘相见的卧龙先生方向深施一礼,告别出门。

刚要上马,忽然听到院中童子欢快地招手喊道:“先生来啦!先生来啦!”

玄德心头一震,猛地转过身,沿着童子手指的方向望去。小桥之西,只见一人戴着暖帽,裹着厚重的狐皮大氅,骑着一头毛驴,晃晃悠悠地踏雪而来。身后跟着一个青衣小童,拎着一个葫芦酒。那人骑着驴子,嘴里正低声吟着一首诗: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诗,将这遍地风雪描绘成玉龙厮杀、鳞甲乱飞的天地元气变化景象,充满了奇特的意象,结尾那句“独叹梅花瘦”,既写了景,又隐喻着在乱世风霜中,高洁之士孤高清瘦,不染尘埃的境况——这与他先前听到的歌谣隐隐相合!玄德心中的期盼达到了顶峰。

“此!此真卧龙先生无疑也!”玄德激动地惊呼一声,几乎是“滚”鞍下马,动作已全然不顾形象。他大步上前,顶着凛冽的寒风,在纷纷落下的雪片中躬身施礼:“先生冒此严寒,旅途不易!刘备在此恭候先生已久矣!”他的语气,饱含敬重与急迫。

那骑驴之人停下,有些惊讶地翻身下驴,也回了一礼。正当玄德以为终于见到卧龙之时,身后赶来的诸葛均却笑着说:

“这位非是我家兄长,乃是家兄的岳父,黄承彦先生也!”

玄德闻言,又一次心头一空,好似从云端跌落。眼中的光芒暗淡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望。但他很快收敛情绪,转而向黄承彦施礼。“原来是黄先生!晚辈失礼了!刚才所吟诗句,意境深邃,着实高妙!”他发自内心地赞赏。

黄承彦捻须一笑:“老夫不过是入赘小婿家闲逛,适才在他书案上看到他批注过的《梁父吟》,想起这一篇,过小桥时又偶然见到篱笆旁的几株梅花傲雪开放,便感而发之,随口诵来,不想惊动了尊客。”

玄德眼前一亮,黄承彦的话无疑证实了这首诗与卧龙先生的关系。“敢问黄先生,曾见到令婿吗?”他的希望又重新燃起一丝。

黄承彦悠悠地说:“老夫,便是专程来看他的。”言下之意,他是来找诸葛亮的。

这无疑又是一次擦肩而过。玄德心中遗憾更甚,只得再次辞别黄承彦。回望隆中卧龙冈,已被厚厚的瑞雪完全覆盖,仿佛一团烂银堆砌的寂静世界,那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究竟需要怎样的决心与“代价”才能叩开,玄德此刻心绪复杂,郁郁难平。

风雪越发肆虐,仿佛这个残酷的世界不愿意让任何希望之火轻易燃起,试图以天地的寒意磨灭一切抗争的“意”。但玄德心中的那股“求贤之意”,却在这两次的落空中越发坚定,越发灼热。

回到新野之后,日子在严寒中悄然而过。转眼到了新春。经历了丧母之痛、访贤不遇的双重打击,又在乱世的压迫感中煎熬了数月,玄德心中的决心如同磐石般坚定。他决不能放弃这个可能改变一切的机会。

他专门找到善于观“气数”的卜者,卜了一卦,测算了下一次前往卧龙冈的“天时”吉期。接着,更是破釜沉舟般,决定以最郑重、最高规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诚意。

他下令斋戒三日,并非简单的吃素,而是要在这三天里,涤净心中杂念,收敛自身杀伐之“气”,排除一切干扰“意”的尘俗之物,使自己的精神状态达到一种纯粹的“斋戒之意”。随后,再隆重地薰香沐浴,换上最整洁干净的衣物——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以自身状态的极度纯净,来感应并表达对天地大才的极度敬意。

他要用自身最纯粹的“意”与“礼”,去敲开那位隐居者的柴门,去打动那深藏不露的“卧龙之意”。

然而,当他将第三次前往隆中的决定告诉关羽和张飞时,这对身经百战、崇尚兵家武道的兄弟却生出了强烈的不满。他们看不透诸葛亮虚无缥缈的“意”,只觉得主公为了一个连面都未见过几次的“村夫”如此折腰,如此“屈节”,是在折损他们的傲气和威名。这份不解与轻视,化作他们的“质疑之意”,一齐冲向了玄德。

正如诗云: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