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野史! > 第38章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野史! 第38章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作者:天字第一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5-24 06:28:46 来源:小说旗

豫州新野。冬日的阴云厚重得仿佛能滴出血来,将日光尽数吞噬。刘备,这位所谓的“汉室苗裔”,其体内的“仁德之意”正遭受着现实的严酷拷问。他坐困愁城,虽收拢流民义士,麾下有关羽、张飞这等显圣\/初入显圣境界的绝世猛将,张飞那近乎实质化的“勇”意,在当阳桥吼断的不仅是桥,更有无数曹军兵卒不堪重负的“意”之防线;关羽的“义绝之意”如同天地间最锋利的刀,虽未达通玄吕布那般改写法则,亦可斩碎寻常武者的护体“气”,更有赵云这等“显圣小成”级别的全能武者,然而,仅凭武力的光辉,无法在这权谋如织、暗流汹涌的乱世中找到真正的生机。他需要的是足以对抗曹操那股如同墨色洪流般吞噬天地的“霸者之意”的策略与智慧,而所有人都告诉他,唯有南阳卧龙,那据说通晓古老“心法”与“道家玄功”、源自神秘“河洛书院”传承的诸葛亮,方是破局的关键。

“兄长,三次亲往,这等大礼已是过分!那村夫就算真有些许虚名,如此作态,分明是无意辅佐,避而不见!”张飞坐不住了,他体内如雷鸣般鼓动的“猛烈之意”让他极不适应这压抑沉闷的气氛。说话间,空气似乎都被他无意识散逸的“气”震得微微颤动。“这次若他不来,洒家直接去他那草屋,绑也要把他绑来!”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凶光,周遭空气温度似乎都降了几度,这是他过于纯粹的“杀伐之意”被周遭未散的黄巾战乱后的“怨煞”稍作激化的表现。

“翼德!休得胡言!”刘备眉头紧锁,眼中带着忧虑与坚持。他的“仁德之意”如微弱的烛火,试图在这黑暗中寻找方向,但现实的冰冷让他不得不去触碰那些他本不愿接近的力量源头。“非如此不能显吾求贤之诚,亦是尊重他所持之道。”他心底也泛起一丝焦躁,然而,他深知曹操的恐怖不仅在于其兵多将广,更在于他那几乎能污染并吸纳天下英杰为其所用的“霸者之意”以及麾下那些在杀伐中异变的爪牙。只有更深层次、更具掌控力的力量,才能与这股“黑”抗衡。“文王能为姜子牙倒屣相迎,为一人而安天下;我又岂能因区区颜面而放弃一线希望?”

关羽闭着眼,盘坐在简陋的桌案边,周身萦绕着一股冰寒而肃穆的气场,他的“义绝之意”仿佛能在乱世中划出一片不受污染的净土,但代价是他越来越不愿被凡俗琐事所沾染。此刻听到刘备的话,他缓缓睁眼,眸中闪过一丝理解的光芒:“兄长仁德厚重,若此人为真,必能感之。只是这‘河洛书院’一脉素来神秘,传闻他们所学不仅经天纬地之才,更包含直指人心、感应天地的‘心法’与‘道家玄功’,这类力量,素来伴随玄秘与‘代价’,行事诡谲,非比寻常。我们需得提防... 他是否真为匡扶汉室而来,而非其他图谋。”

这是关羽的洞察力,他已感知到,这乱世之中,力量的表现形式多样,而智谋也不再仅仅是沙盘推演,更可能涉及精神层面的较量。

刘备点头:“云长之言有理。然此刻除此以外,我已别无选择。”他叹息一声,“你们便与我同往,但切记,万万不可失礼,更不可冲撞。”

三人带着随从,再次前往隆中。离那据说平日被青色光芒萦绕的草庐尚有半里之遥,刘备便执意下马。越靠近目的地,刘备越发感到一股不同于外界的清灵之气,这股气息与遍布大地的“怨煞”截然不同,它涤荡人心,仿佛将周遭的喧嚣与污秽隔离开来。然而,这种力量也带着一种疏离感,仿佛不属于人间烟火。

正前行间,忽遇一清秀少年,手捧经卷,姿态从容,其体内“气”之波动微弱,更近似于一种内敛涵养的状态,显然并非以**力量见长,但周身却有一层若有似无的精神力场。这是掌握“心法”初步之人独有的气质。

刘备立刻停下行礼:“敢问,可是卧龙先生高徒?在下刘备,前来拜会。”他放低姿态,希望借此感化对方。

少年淡淡一笑:“在下诸葛均,兄长昨日归矣。今日将军当可相见。”言毕,少年眼神闪过一丝审视的光芒,那不是普通的审视,更像是以某种独特的“心法”感应对方的内心深处。刘备只觉一股无形的力量轻轻拂过心神,幸得他本身的“仁德之意”坚固,并未感到被冒犯,只是稍有些微的奇特感。诸葛均未再多言,径自离去,步履从容,毫不留恋。

“这小子!怎的这般无礼!难道不知来者乃刘皇叔,名震天下?!”张飞体内“猛烈之意”再次躁动,要不是顾忌刘备的叮嘱,他早已冲上前去质问。

刘备心中叹息,这个诸葛家的人,似乎行事都与常人不同。但这更是他急切想见诸葛亮的原因——唯有异于常人,方能颠覆常理。

三人来到草庐前,叩门,应门的童子看起来也透着股清雅气息,不同于凡俗仆从,仿佛是吸收这里的清灵之“气”长大的精怪。刘备再度说明来意,童子应答:“先生在家,但正在草堂昼寝。”

刘备心急如焚,但他知道强求无益。这种修习“道家玄功”或“心法”的高人,其作息或修行状态往往特殊,不容打断。“既如此,且勿惊动。”他压下焦虑,嘱咐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

踏入草堂,一股更浓郁、更纯粹的清灵之气扑面而来。只见诸葛亮仰卧几上,似已陷入深度睡眠。这与其说睡眠,不如说是一种深度冥想,与这片土地的清灵之气交融。刘备拱手肃立阶下,他的“仁德之意”自然而然地流淌开来,表达着尊重与期望。时间仿佛在这片祥和中凝滞,然而屋外张飞的焦躁之意即使被隔绝,也隐隐传来压抑的嗡鸣声。

等了许久,刘备丝毫未动。关羽和张飞耐不住性子,闯了进来,只见刘备如同石像般站立,而那诸葛亮依然安卧不动。张飞再也抑制不住:“兄长!此人太过倨傲!莫非是看不起我等!?”他体内杀气陡生,手已按在丈八蛇矛之上,眼中甚至闪过一丝被怨煞刺激出的血光:“让我去后院放把火!我看他还能睡到何时!”这是他尚未完全掌控的力量与意念在作祟。

“翼德住手!”关羽低喝,他以自己的“义绝之意”强行镇压张飞的暴躁,“此乃礼数!且看兄长!”他的“意”如同坚韧的绳索,缠住了张飞狂暴的倾向。但即使是关羽,心头也闪过一丝疑虑,这样的傲慢...

刘备向二人摆摆手,让他们出去。他抬头望向诸葛亮,那诸葛亮的身体似乎只是一个载体,他的精神或者说“意”,仿佛正在某种玄妙的境界中遨游。他等了一个时辰,感觉全身的“气”都在这等待中微微酸胀,却依旧坚定地站在那里。

终于,诸葛亮似是轻轻一动,翻身朝着内壁睡去。童子似是想通报,刘备再次阻止。又过了漫长的等待,诸葛亮才舒展身体,口中轻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他的声音带着一股悠远之意,不像是刚睡醒的人能发出的。仿佛经历了悠久的梦境,才带着洞悉尘世的目光归来。他起身问童子是否有俗客来访,童子报以刘备的名字。诸葛亮才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道了句“何不早报!尚容更衣”,这才慢悠悠地进入后堂。

这漫长的等待,对刘备是一种考验,对张飞是煎熬,对关羽则是审视。他们三人的“意”在这过程中都受到了磨砺,或变得更坚定,或更显其本性。

又过了好一阵,诸葛亮才身披鹤氅,头戴纶巾,飘飘然走出。他的外形一如常人,但身上流淌着一股难言的气韵,那不是习武之人的彪悍之气,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强大“心法”或“道家玄功”凝成的意念。这种意念祥和中带着不动如山的坚韧,仿佛能隔绝一切外魔的侵扰。这便是“河洛书院”高徒的风采,不显山露水,却自成领域。刘备拜倒在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刘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他的姿态,是他“仁德之意”和求贤之“意”的外化,至诚至信。

一番客套后,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水中仿佛蕴含了这片山水的灵气,让刘备三人感到精神一振,缓解了路途与等待的疲惫。诸葛亮开始娓娓道来,他的声音如同山泉般清冽,每一个字句都精准而锐利,直接切中当下乱世的脉络。

“亮一山野村夫,怎敢妄谈天下大事?”他初时尚谦辞,但刘备一番恳切至极,甚至隐隐带着哭腔,并暗示了司马徽、徐庶等河洛\/与河洛相关人士的推举,终于让诸葛亮眼神中的最后一丝超脱隐去,闪过一丝审视天地的锋芒。

“天下之‘气数’,自董卓乱政已彻底紊乱。曹操拥天子,实则窃龙脉,其‘霸者之意’挟社稷威能,气势如日中天,难以力敌。孙权坐镇江东,那里得天地水脉之利,根基稳固,其势可用作臂助。”诸葛亮的分析不同于普通的战略家,他似乎在谈论一种更深层的能量流转,“将军欲复兴汉室,当天予荆益二州以为根基。荆州,气脉贯通南北,是兵家必争,其主刘表年迈气衰,难以固守;益州,地形险固,是天地眷顾之‘天府之国’,今主刘璋昏聩,福泽不修。将军若能占据此二地,内修您的‘仁德之意’,外结孙权,待曹操或天下气数有变,即可出兵克复中原。”

他的手指轻轻滑动,一副西川地形图出现在半空,这不是纸质图,而是由某种精纯的“意”和天地之“气”凝成的立体光影之图!图上山川脉络、城池走向清晰可见,更隐隐流动着各种不同的“气”和潜在的“势”,比如益州方向有一股淡金色的温润之“气”,似乎对应“天府之国”的富庶,而荆州北部则缭绕着挥之不去的战乱之“煞”,阳翟的方向甚至有一小片代表极度紊乱的、与怨煞交织的复杂能量场——那是曹操此刻可能正在面对的地域,这地图上的显示,仿佛直接反映着真实的天下格局与隐藏力量!

“这... 这是何等神技?!”张飞忍不住惊呼,他头一次见到智谋居然可以这样“具象化”!他那单纯的“意”为这超越理解的景象感到震惊。

关羽也眼神凝重,这就是“河洛书院”的传承吗?能直接以“意”影响现实,观照天下“气脉”?这完全超出了兵家武道的范畴。

刘备心神巨震。这已不是寻常的战略分析,这近乎言出法随,洞悉天机!他激动得起身,再次深深一揖:“先生真有鬼神莫测之能!拨开迷雾,指引方向!”但他心头仍有一丝坚持:“只是那刘表刘璋…终究是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他并非假惺惺,这是他“仁德之意”中的原则,虽然这原则在这个血色世界中显得脆弱,但他依然坚持着。

诸葛亮收起意念地图,微笑道:“将军的‘仁德之意’可感天地。然,天道自有其运行法则,气数流转,非人能长久挽留。亮夜观天象……”他的眼神望向窗外,尽管外面是阴沉天空,他却仿佛穿透了层层阻碍,看到了更远的星辰与‘气’的流动,“刘表将终,刘璋暗弱,他们气数已显颓败之兆。与其坐等旁人占据,不如将军顺应‘势’之流转,以期匡扶更大的正义。”

他并未直接说他们该死,只是陈述一个似乎既定的结局,并引导刘备去适应这个法则。这种洞察天机、顺势而为的态度,比直接的煽动更具力量。

刘备深思片刻,他的“仁德之意”并未完全妥协,但他明白,为了更崇高的“匡扶汉室”之“意”,有时不得不做出取舍。这便是乱世对人性的扭曲与考验。他下定决心,再度诚恳相邀。

“亮已躬耕垄亩久矣,心性疏懒……”诸葛亮再次推辞,但语气已不如先前坚决。

“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刘备此刻眼中真切地落下泪来,这是他为汉室颓败、为百姓苦难、更为自身前途渺茫而激发的真情。这种至诚至性的“意”流露,其力量足以撼动人心。在深修“心法”、能感应他人情绪与“意”的高人面前,伪装毫无意义,唯有真实方能触动。刘备的泪水滴落袍袖,浸湿衣襟。

诸葛亮看着他,眼眸深邃,仿佛看到了他未来的轨迹,以及其中伴随的无数艰难与痛苦。他长叹一声,其中的意味复杂难辨:“既将军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并非简单的被感动,而是他以其通天彻地的智慧,权衡了无数种可能后,看到了与刘备合作,以自己的“意”与“法”,辅佐刘备那看似微弱却坚韧的“仁德之意”,或许是乱世中对抗曹操那股日益壮大且裹挟着黑暗的“霸者之意”的最佳途径,即便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与代价。

随后,刘备引入关张。他们早已在外焦灼万分,此刻见到诸葛亮接受,虽不完全理解刘备的“礼贤下士”为何需要如此做派,但也对诸葛亮能被刘备的“仁德之意”折服感到欣慰。当他们试图拜献金帛时,诸葛亮推辞不受,只是说了句“身外之物,非吾所求”,那云淡风轻的态度,似乎他所需的“力量”并非源于凡俗财富,而来自于更抽象玄妙之处。刘备知其用意,只说是心意表达,诸葛亮方才收下。

他们在草庐共宿一宵,远离尘世的喧嚣和怨煞的侵扰,难得的清净。第二天,诸葛亮嘱咐归来的诸葛均,言明自己为报三顾之恩不得不出,日后功成,自当归隐。这看似普通的嘱咐,也透着股玄机——他的出仕,是报答刘备个人的情意,而非被卷入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无法脱身,他始终保留着抽身事外的“意”。后人读来,怎不扼腕叹息,他终究未能如愿归隐,乃至命陨五丈原,这是“出山”这个“代价”的终极体现吗?

辞别诸葛均,刘备师徒三人与诸葛亮一同前往新野。刘备待诸葛亮如师,同食同榻,日夜探究天下大势。诸葛亮不仅教授策略,更可能是在无形中影响刘备的“仁德之意”,使其更加坚韧,更能适应乱世的法则,而刘备则需要学习如何运用更深层次的“意”和“心法”,对抗越来越依赖于非人力量的敌人。

“曹操如今正于冀州广修玄武池,训练水军。他那股‘霸者之意’已瞄准了江南的水脉,必然有南侵之心。水脉之‘气’与中原大地之‘气’截然不同,江东孙氏久居其地,已将其独特的水脉之‘气’与家族的武道传承融合,形成了他们的独特力量体系,这将是曹操的重大阻碍,亦是我们的可乘之机。”诸葛亮轻摇羽扇,他的语气中对这股不同力量体系的感知分毫毕现。他遣人密探江东虚实,目光已锁定在那遥远的南方。

且说江东。孙权承父兄基业,据有六郡,这里水网密布,江湖之“气”与吴地绵软内秀的气质结合,诞生了灵活迅捷的江东水战武道,尤其刀法出众,变化精妙。而孙氏家族本身,在长期掌控这片土地后,似乎也从大江水脉中汲取了某种独特的“玄功”,使得他们的力量带有流动性和绵延不绝之势。孙策时期以“初入凝意”之势,挟大江之利扫平江东。如今孙权,虽在武道上不如两位兄长,但其御下能力与对这片土地“水脉之气”的契合度,使他同样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他广纳贤士猛将,那些名单上的文臣武将,如吕蒙已经凝意大成、陆逊虽年轻但潜力无穷,也许初入凝意或更低,但其‘意’和‘心法’方向或许已显、徐盛、丁奉潘璋等人也初入凝意,他们的力量或许各自有特色,但在周瑜实力远超初入显圣甚至显圣,是真正与诸葛亮、曹操掰腕子的顶级人物,这位深得孙策真传,并可能与孙家“水脉玄功”结合最深的“大都督”统领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江东合流之势。

曹操派使者来要求送质子入朝,这是最明显的政治要挟。张昭那般求稳之人,虽然明知送质子如同受制,但也惧怕曹操势大,怕引兵南下导致生灵涂炭,反而符合某些“黑暗化”下,求生大于一切的逻辑。但他没有考虑到的是,在超凡力量已然显现的世界,一个统治者的“意”与其境内的“气”息息相关,屈辱妥协,往往会导致自身的“气数”受损。

周瑜却看得更为长远和透彻。他深知江东的水脉玄功依赖于其独立性,一旦受制于曹操的“霸者之意”,这股独特的力量便难以发挥,甚至可能反受侵蚀。他体内精纯如渊海的“统御之意”让他明白,对抗才能激发江东武道的真正潜力。“送质如同断根!我江东立于此世,靠的是将士用命,水脉之利,以及我等不屈之‘意’!”他在吴太夫人面前力陈,这并非简单的臣子进言,而是两个顶尖“意”之间的较量,张昭的“保守之意”最终被周瑜的“进取之意”所压制。吴太夫人那经历了太多风雨的眼神中,闪烁着认可,她也明白,在乱世苟安,只会迎来更慢但同样可怕的灭亡。于是,孙权从周瑜之言,谢绝了曹操的要求。自此,江东与曹魏之间的“势”彻底走向了对抗。

建安八年,孙权出兵征伐宿敌黄祖。黄祖坐镇江夏,其军队或许受当地地理与环境影响,武道风格不同,甚至可能与水底的某种驳杂之“气”有关。然而,他气量狭窄,尤其对有能力的部下心存芥蒂。甘宁初入显圣,这位曾纵横大江、有“锦帆贼”恶名的猛将,身悬铜铃,其一身本事是在生死边缘磨炼出的极致杀伐之技,其“意”带着江湖草莽的狂放与狠辣,并非体制内武道能够轻易接纳。他在刘表处不受重用,辗转来到黄祖麾下,屡次救主却不被珍视,这股强烈的被忽视和不满之“意”日渐滋长,终究与黄祖气场相斥,难以为留。吕蒙的眼光毒辣,看透了甘宁的困境及其巨大的潜力。在周瑜的支持下,吕蒙力排众议,招降了这位曾杀害己方将领的猛人。孙权“求贤若渴”的态度打消了甘宁的疑虑,后者终于全身心地投向江东。

甘宁的投靠,给孙权极大的信心。他一番对策,言语之间,对未来局势判断的精准以及那股历经江湖磨炼后沉淀下来的狠辣决断,无不显露出其非凡的军事天赋和不同于世家将领的独特“意”。他直言黄祖年迈气衰、沉迷货利,心智被贪婪占据,“意”被扭曲、军心怨愤,凝聚了大量负面“怨煞”,但黄祖无法导引利用,反而被其拖累,是一击必破之敌,并提出了攻略荆、益、成就霸业的宏图。这份野心与洞察力,即使是久居人上、眼高于顶的孙权也为之赞叹,称其为“金玉之论”。

于是,孙权再次动兵伐黄祖。这场仗,表面是军队攻防,内里则是各自“气”与“意”的碰撞。黄祖倚仗水势,用大索连接战船组成防御工事,这不仅是物理障碍,这些连在一起的战船,也仿佛组成了一个粗糙但范围庞大的“船阵”,其上强弓硬弩,汇聚了大量士卒的杀气与防御之“意”,形成一道能量屏障。

江东战船抵达,面对那箭雨与“阵”的阻碍,一度受挫。在这危急时刻,甘宁那股舍生忘死的“冲杀之意”被完全激发!他与董袭率领敢死小船,这些船上,或许也有江东秘传的“御水符文”,能让它们在水流中更加迅捷灵活。他手持铜刀,并非惧怕箭矢,而是他凝练至极的“杀伐之意”在体表形成了一层坚固的护体“气”,寻常弓弩难以伤透!当他的小船冲到蒙冲旁,那铜刀在水脉之气的辅助下,挥出的不仅仅是刀刃,更是灌注了他“意”的锋芒,轻松斩断了大索,摧毁了船阵的结构及其凝聚的“意”之屏障!

甘宁一跃而上,直取敌方将领,在凝聚杀戮之“意”的一刀下,邓龙甚至没能做出有效的抵挡就被斩杀。吕蒙见状,这位以苦学励志闻名,其武道早已凝意大成,在不断精进中,早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他如猛虎般跳下小船,亲自摇橹,他体内激荡的“进取之意”与急于立功的热切化作实质性的动力,超越了体能极限,直接冲入敌阵,纵火焚船。大火燃起,火焰升腾带起的不仅仅是烟雾,更有战场杀伐引发的“怨煞”之气,两者混杂,进一步扭曲了周遭的环境。陈就试图逃命,但被追来的吕蒙一刀斩杀。这刀上凝聚的,是对敌人毫不留情的“杀意”,在此情境下显得尤其残酷冷冽。

当岸上苏飞带着残兵试图接应时,江东将领们挟着胜利的“气”与追击的“意”已一拥而上。在这种势如破竹的状态下,力量仿佛得到增幅,挡者披靡。苏飞这位在江夏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这股洪流下不过挣扎数合,便被潘璋轻松生擒,带到了孙权面前。孙权看着这个曾推举甘宁却不被黄祖重视的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最终决定囚禁起来,等待审问,或者作为对黄祖的威慑筹码。

大军压境,直取夏口。黄祖的气数已尽,加之内部的怨恨与衰败,这座城池如同浸透了水的枯木,在大江燃起的战火和江东军澎湃的“意”下,最终将走向覆灭。然而,这次大规模的征伐,无数士卒的牺牲,新的怨念的生成,必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怨煞”,也为未来更可怕的“黑暗化”埋下伏笔。而隐藏在江东水脉之下、孙氏和周瑜所掌控的“玄功”,以及即将到来的,诸葛亮在赤壁对天地之力的“借取”,它们是否真如表面那般纯粹,还是暗藏着更深刻的“代价”?

一切,都预示着这乱世远未到达终点,它正在一步步地滑向一个更为诡谲、更为黑暗的深渊。下一场,将是更高层次的力量对决——那赤壁的烈焰,又将是怎样的“气”、“意”、“煞”与“术”交织而成的地狱图景?而“卧龙出渊”,是否真的能为汉室带来光明,还是将自己也拉入这永恒的黑暗旋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