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野史! > 第79章 曹植七步赋诗消煞 汉中王挥泪斩刘封

却说魏王曹操薨逝,世子曹丕自邺城继承王位,其身上那股原本潜藏的“霸者之意”骤然勃发,隐隐有青紫之“王气”缭绕。然,消息传开,鄢陵侯曹彰竟自长安提本部精兵,以“奔丧”为名,星夜赶来,其兵马“煞气”腾腾,所过之处,隐隐有金戈铁马之“意”弥漫,显然来意不善。

曹丕闻报,龙眉一挑,眼神中闪过一丝阴冷。他新登大宝,“王气”未稳,若曹彰此番真是前来争位,内外勾结,恐生大变,动摇曹魏“龙脉之气”。他沉声问阶下群臣:“子文(曹彰字)素来勇武,‘战伐之意’纯粹,麾下皆是百战悍卒。今他引兵前来,声势浩大,不知众卿谁敢前去折其锋芒,探其虚实?”

话音未落,一人昂然出列,身形清癯,双目却炯炯有神,言语间自带一股中正平和的“浩然之气”,正是谏议大夫贾逵。他朗声道:“臣愿往。君侯勇则勇矣,然其‘意’过于刚直,不善权谋。臣当以大义责之,以‘礼法之意’消其戾气。”

曹丕大喜,当即命贾逵为特使,出城宣谕。贾逵领命,不带一兵一卒,仅乘一辆素车,从容出城,迎见曹彰大军。

两军阵前,曹彰跃马而出,其盔甲之上隐有血色“煞气”缠绕,厉声问道:“先王新逝,镇国玺绶今在何处?!”其声如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竟让空气都为之震颤。

贾逵端坐车中,面色不改,朗声道:“鄢陵侯,国有储君,家有长子。先王之玺绶,乃国之重器,象征我曹魏‘气运’所归。世子已承大统,此非君侯所当过问之事也!”他言辞之间,暗含“礼法之意”,字字珠玑,仿佛无形的枷锁,套向曹彰那股躁动的“战伐之意”。

曹彰闻言,面色一滞,身上那股逼人的“煞气”也为之一顿。他虽勇武,却非不通事理,贾逵所言,占尽大义,他竟一时无言以对。沉默片刻,他挥手令大军暂停,与贾逵一同入城。

行至宫门之前,贾逵再次开口,目光如炬,直视曹彰双眼:“君侯此番星夜兼程,引重兵入京,究竟是为先王奔丧尽孝,还是……意图染指那至尊之位,动摇我曹魏‘王气’根基?”此言一出,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意”念交锋。

曹彰虎目圆睁,断然道:“我自然是为父王奔丧而来,绝无他念!苍天可鉴我‘赤子之心’!”

贾逵微微颔首,语气却依旧不容置疑:“君侯既是奔丧,赤诚可嘉。然则,为何要携带如此众多的甲士精兵入此京畿重地?莫非是信不过世子,还是欲以此兵威,胁迫新君,扰乱先王‘魂灵之安’?”

曹彰被贾逵一番话堵得哑口无言,他心中本就对曹丕继位之事存有几分不甘与疑虑,然贾逵句句在理,直指其“意”之不纯。他沉吟半晌,终究还是不愿背上“不忠不孝不义”的恶名,更怕因此折损自身“气数”,只得当即下令,叱退左右将士,令其原地待命,自己则卸去甲胄,只身入内,拜见曹丕。

兄弟二人宫中相见,一番虚情假意的“手足情深”,相拥而泣。曹彰最终还是选择将本部兵马尽数交与曹丕,换取了回鄢陵自守的“名分”。曹丕不动声色地收编了曹彰的兵权,那股原本躁动的边疆“煞气”亦被他的“王气”逐渐消化吸收。

于是,曹丕安坐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象征着一个新“纪元之气”的开始。他大封百官,贾诩因有“辅佐之意”,封为太尉;华歆因有“拥立之功”,擢为相国;王朗则以其“名望之气”,任御史大夫。其余大小官僚,各依其“功劳之气”与“忠诚之意”,尽皆升赏。追谥曹操为“武王”,将其葬于邺郡高陵,以安其“英魂之煞”,并特命降将于禁董治陵寝营造之事。

于禁奉命前往高陵,却在陵寝主殿的白粉墙壁之上,赫然看见一幅新绘的巨型壁画。那壁画之上,色彩浓烈,笔触张扬,画的正是关云长水淹七军、擒获于禁之事:只见画中关羽端坐马上,美髯飘动,神威凛凛,其“义绝之意”与“显圣之光”跃然壁上;一旁庞德怒目圆睁,虽死不屈,其“决死之意”令人动容;而画面的中央,却是他于禁自己,被反绑双手,跪伏于地,涕泪交加,苦苦哀求关羽饶命之丑态,那股“贪生怕死之意”被画师描绘得淋漓尽致。

原来,曹丕对于禁兵败被擒,不能杀身成仁,苟活降敌复归之事,心中鄙夷至极,认为其玷污了曹魏武将的“刚烈之气”。故而特意命人赶制此画,故意让于禁亲眼目睹,以羞辱其心,使其“名誉之煞”缠身。

于禁陡然见到此等情景,只觉一股难以言喻的奇耻大辱与锥心刺骨的羞愧之“意”直冲顶门,气血翻涌。他一生自诩名将,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更是要被千秋万代如此羞辱,那积压在心中的“怨气”与“悔恨之意”瞬间爆发,竟引动旧伤,气愤攻心,当场便呕出一口黑血,不久之后便郁郁而死,其魂魄亦因强烈的“羞愤之煞”而难以安宁。

后人有诗叹曰:三十功名染尘埃,临危一跪万骨枯。莫笑降将贪残喘,画壁诛心意更毒。

再说华歆见曹丕已稳固“王气”,便上奏道:“启禀魏王,鄢陵侯曹彰已然交出兵权,安然返回封地。然临淄侯曹植与萧怀侯曹熊二人,竟敢不遵礼法,不来为先王奔丧,此乃大不敬之罪,蔑视君父‘魂灵’,理当严加问罪,以正朝纲‘法度之意’!”

曹丕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寒芒。他素知其弟曹植才高八斗,当年亦曾是储位有力竞争者,其身边聚集了不少拥护的文人雅士,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文坛之气”。如今自己初登大位,“王气”尚需巩固,绝不容许任何潜在的威胁存在。遂从华歆之请,当即派遣两路使者,分别前往临淄与萧怀,名为“宣诏问责”,实则“杀鸡儆猴”。

不数日,前往萧怀的使者回报:“萧怀侯曹熊素来体弱多病,‘气’息羸弱,听闻大王遣使问罪,心生恐惧,‘惧罪之意’攻心,竟在府中自缢身亡。”曹丕闻报,故作悲痛,下令厚葬,并追赠其为萧怀王,以示“仁德”。

又隔一日,前往临淄的使者狼狈而回,禀报道:“临淄侯曹植,整日与其党羽丁仪、丁廙兄弟二人沉溺酒色,酣饮达旦,‘醉生梦死之意’弥漫府邸。臣等奉诏抵达,那曹植竟兀自端坐不动,对我等视若无睹。其伴当丁仪更是出言不逊,狂悖叫嚣:‘昔日先王本欲立我家主公为世子,皆因此等朝中奸佞谗言所阻!如今先王仙逝未久,尔等便迫不及待地要对骨肉兄弟降下罪责,是何道理!’其弟丁廙亦在一旁煽风点火,大放厥词:‘以我家主公之盖世才华与‘文曲星’般的‘气运’,理当继承大统,光耀曹魏门楣!尔等这些身居庙堂之人,竟如此有眼无珠,不识天下奇才!’临淄侯曹植听罢,竟因酒醉之怒,下令府中武士,将臣等乱棒打出!”

曹丕闻听此言,龙颜大怒,身上“王气”勃发,厉声道:“竖子安敢如此狂悖无礼,目无君上,藐视法度!”当即传令虎卫将军许褚,点起三千虎卫精锐,皆是身经百战、煞气腾腾的悍卒,星夜赶赴临淄,将曹植及其党羽一干人等,悉数擒拿,押解至邺郡,听候发落!

许褚奉旨,杀气腾腾地引军直扑临淄城。守城将官试图拦阻,许褚虎目一瞪,手中巨刀寒光一闪,便将其立斩于马下,其“凶悍之意”震慑全城。虎卫军如狼似虎般冲入城中,无人敢挡其锋锐,径直杀至临淄侯府。只见府内一片狼藉,曹植与丁仪、丁廙等人正酩酊大醉,人事不省,兀自呼呼大睡,口中还念念有词,皆是些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言。许褚毫不客气,将这些人等尽数捆绑结实,连同府中上下大小属官,一并装入囚车,押回邺郡。

曹丕闻报,不待审问,便即刻下令,先将丁仪、丁廙兄弟二人以及曹植的其他主要党羽,以“蛊惑宗室,非议君上,扰乱朝纲‘正气’”之罪名,尽行斩首示众。丁仪字正礼,丁廙字敬礼,皆是沛国名士,才华横溢,其“文气”颇盛。此番被杀,其“文名之煞”与“怨愤之意”亦是冲天而起,令不少文人雅士为之扼腕叹息,暗中非议曹丕“不容才俊,刻薄寡恩”。

再说曹丕之母卞太后,先闻曹熊惊惧自缢,已是伤心不已,如今又听闻曹植被擒下狱,其党羽丁仪等人已被斩杀,更是大惊失色,心如刀绞。她顾不得仪态,急忙步出后宫,径直来寻曹丕。

曹丕见母亲突然驾临,慌忙起身拜见。卞太后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哽咽道:“丕儿,你……你三弟曹植,他……他平生虽然嗜酒疏狂,行事多有不检之处,然其本性不坏,皆因他自恃胸中那一点‘文曲之才’,少年得志,方才如此放纵不羁。你……你可念在同出一母的骨肉情分上,念在他体内亦流淌着曹氏‘龙脉之血’,存他一条性命吧!如此,为娘便是即刻死了,到了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卞太后身上那股“母仪之气”与“哀恸之意”,竟让曹丕身上那股杀伐决断的“王气”也为之一滞。

曹丕扶着母亲,连忙道:“母亲息怒,请勿忧心。孩儿亦是深知三弟才华横溢,举世罕见,怎会真的忍心加害于他?如今将他擒来,不过是想稍加惩戒,挫其锐气,戒其狂性,使其日后能安分守己,不再滋生事端罢了。母亲尽管宽心。”

卞太后含泪点头,在侍女的搀扶下,一步三回头地返回后宫。

曹丕送走母亲,面色却渐渐沉了下来。他转身步入偏殿,召华歆等人入内秘议。华歆察言观色,低声问道:“大王,适才莫非是太后苦苦劝谏,不许大王诛杀子建(曹植字)么?”

曹丕默然颔首:“母命难违啊。”

华歆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的寒光,进言道:“大王,臣窃以为,子建才华横溢,‘文气’鼎盛,更兼其胸怀‘不平之意’,终非池中之物。此等人,若不早日铲除,剪其羽翼,散其‘文党之气’,他日一旦得了机会,必成心腹大患,甚至可能动摇大王‘王气’之根本!”

曹丕沉吟道:“太后之命,言犹在耳……”

华歆眼珠一转,又献一计:“臣闻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倚马可待,其‘文思之捷’,几如鬼神。然臣却未曾亲眼得见,心中实难尽信。大王何不将他召来,当众以才学试之?若他徒有虚名,不能符实,大王便可名正言顺,以‘欺世盗名’之罪将其诛杀,亦可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平息那些文人对其‘冤死之怨’。若他果真才华盖世,‘文气’逼人,大王再将其贬斥远方,散其党羽,使其孤掌难鸣,‘气数’不兴,如此既全了太后之情面,亦绝了后患,岂不两全其美?”

曹丕闻言,心中一动,此计倒也狠辣。遂采纳了华歆之议。

片刻之后,曹植被带入偏殿。他早已酒醒,见到兄长曹丕端坐御座之上,面色威严,龙行虎步,那股天生的“王气”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他惶恐不安,匍匐于地,叩首请罪:“臣弟曹植,狂悖无状,冒犯天威,罪该万死,请兄王……请大王降罪!”

曹丕冷冷地注视着阶下惶恐不安的弟弟,缓缓开口,声音中不带一丝情感:“你我二人,论情分乃是兄弟手足,论道义却是君臣有别。汝安敢自恃区区‘文才之气’,便藐视朝廷礼法,非议君上?昔日父王在世之时,你便时常以诗文辞赋向外人炫耀,孤心中早已怀疑,你那些所谓的‘惊世之作’,十有**是寻了他人代笔捉刀!今日,孤便给你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

他顿了顿,眼中寒光更盛:“孤限你行走七步之内,赋诗一首!若能当场作成,且诗中有‘意’有‘气’,孤便念在兄弟情分与母后之情,免你一死。若你七步之内,不能成诗,或诗作空洞无物,便坐实了你‘欺世盗名’之罪,休怪孤不念旧情,以国法从事,决不姑息!”

曹植闻言,心中又惊又惧,但也明白这是自己唯一的一线生机。他强忍着心中的屈辱与悲愤,低声道:“敢问大王,欲以何为题?”

此时,大殿之上,正悬挂着一幅新近完成的水墨丹青。画中景物萧瑟,只见两头体型壮硕的牯牛,正于一面颓败的土墙之下,犄角相抵,激烈相斗。其中一头牛已然落败,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之中,只露出半截身子,气息奄奄,显然已是濒死之状。画中那股“争斗之煞”与“败亡之气”呼之欲出。

曹丕伸手指着那幅画,冷声道:“便以此画为题!只是,诗中不得出现‘两牛’、‘斗’、‘墙’、‘坠井’、‘死’等字样。否则,亦算你输!”此等苛刻要求,分明是要将曹植置于死地,断其“文气”生路。

曹植听罢,只觉一股寒意自脚底升起,直透心扉。他知道,这已不仅仅是才学的考验,更是性命的赌博,是其“文曲星气运”与兄长“帝王霸气”的一场无形较量。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杂念,脑海中如电光火石般闪过无数念头,双目紧盯着那幅充满“死亡之意”的画作,缓缓迈出了第一步。

一步,两步,三步……大殿之内,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曹植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曹丕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群臣亦是屏息凝神,各怀“意”思。

当曹植迈出第七步,停住身形的那一刹那,他眼中陡然爆发出璀璨的神采,那股被压抑许久的“文气”仿佛冲破了禁锢,沛然勃发!他朗声吟道: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诗句虽朴素,却字字凝练,意境深远。既准确描绘了画中情景,又巧妙避开了所有禁用之字,更在最后一句“盛气不泄毕”中,隐隐流露出其心中那股不甘与愤懑之“意”,以及对“气数”已尽的无奈。

曹丕及殿上群臣闻听此诗,皆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惊叹,看向曹植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复杂之色。就连原本想置曹植于死地的华歆,此刻也不禁暗暗心惊于其“急智之才”与“文气之盛”。

曹丕面色微微一变,旋即又恢复了平静,冷笑道:“七步成诗,倒也算你有些急智,只是,孤仍嫌你思索过久,未免有取巧之嫌。你若真有盖世奇才,可能应声即刻再作一首么?”

曹植挺直了脊梁,此刻的他,仿佛又恢复了几分昔日“文坛领袖”的“风骨之气”,朗声道:“谨遵大王钧命!请再出题!”

曹丕眼中寒芒一闪,一字一顿道:“你我乃是同胞兄弟。便以此为题,亦不许诗中出现‘兄弟’二字!”他倒要看看,在这等亲情伦理的逼迫之下,曹植还能否保持那份“文气”的纯粹。

曹植闻题,身体猛地一颤,脸上血色瞬间褪尽,双目之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怆与绝望。他抬头望向御座之上神情冷漠的兄长,一股积压在心底已久的“手足相残之痛”与“天伦泯灭之哀”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几乎要将其淹没。

然而,就在这极致的悲痛之中,他那颗饱受创伤的“诗心”,却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他甚至没有丝毫的停顿与思索,几乎是脱口而出,吟哦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句简单直白,却蕴含着雷霆万钧的情感力量!那豆萁相煎的惨烈,那釜中泣血的悲鸣,那同根相煎的质问,如同一柄柄无形的利剑,狠狠刺向曹丕的内心深处!大殿之内,一片死寂,唯有曹植那带着哭腔的悲怆吟哦声在回荡,空气中充满了令人窒息的“骨肉相残之哀”与“天道不公之怨”。

曹丕听闻此诗,饶是他“帝王心术”已练至铁石心肠,此刻也不禁虎躯一震,脸色煞白,一股莫名的酸楚与愧疚之“意”涌上心头,竟潸然泪下。他想起了昔日兄弟一同读书习武的场景,想起了父王在世时对曹植才华的偏爱,也想起了自己为了这至尊之位所付出的种种代价。

就在此时,一直躲在殿后屏风偷听的卞太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在侍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指着曹丕,泣不成声道:“丕儿啊……丕儿!你们本是同根所生的亲兄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你……你何苦要如此苦苦相逼,将子建往死路上推啊!难道这冰冷的王座,真的比手足亲情还要重要吗?!”

曹丕见母亲现身,慌忙离座下拜,哽咽道:“母亲息怒!儿……儿并非有意为难三弟。只是……只是国法无情,‘王权之意’不容侵犯,儿亦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最终,在卞太后的苦苦哀求与七步诗带来的巨大冲击之下,曹丕终究还是没有对曹植痛下杀手。他下令将曹植贬为安乡侯,削其爵位,夺其兵权,令其即日离京,前往封地,无诏不得入朝。曹植拜谢母亲与兄长不杀之恩,神情落寞地登上马车,离开了这座充满了权力倾轧与骨肉相残的冰冷都城,其身上的“文曲星光芒”也随之黯淡了许多。

曹丕篡汉建魏,改元黄初,其“新朝王气”虽盛,却也因其逼迫汉帝退位之举,在中原大地引发了巨大的“正统沦丧之怨”。消息传至成都,汉中王刘备闻之,龙颜大怒,捶胸顿足:“曹操逆贼,篡夺汉室江山,其子曹丕更是变本加厉,竟敢公然称帝,废黜献帝,此乃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其‘篡逆之煞’已污秽中原龙脉!”

他当即召集文武百官,在朝堂之上厉声道:“今曹丕篡逆,汉室倾颓,‘炎汉气数’危在旦夕!东吴孙权,鼠目寸光,竟也俯首称臣,认贼作父,助长了曹贼‘嚣张之焰’!孤‘兴复汉室之意’昭昭,天日可鉴!孤意已决,欲先兴兵伐吴,擒杀孙权,为云长与荆州父老报此血海深仇,夺回荆州‘龙脉之地’,以慰云长在天之‘英灵怨煞’!而后再挥师北上,扫灭曹魏伪朝,匡扶汉室,重整乾坤‘正朔之气’!”

话音未落,老将廖化排众而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泣不成声道:“主公!关公父子惨遭不幸,荆州失陷,皆因那上庸守将刘封、孟达二人见死不救,拥兵自重,坐视关公‘孤军之煞’爆发,最终兵败身亡!此二贼罪不容诛,‘不忠不义之煞’缠身!恳请主公即刻下令,将此二贼押解至成都,明正典刑,以祭奠关公父子在天之灵,平息我荆州将士‘不平之怨’!”

刘备闻言,旧恨新仇涌上心头,眼中杀机暴涨,当即就要下令派人前往上庸擒拿刘封、孟达。

诸葛亮急忙出班劝谏,羽扇轻摇,其“智谋之气”流转:“主公息怒!刘封、孟达二人固然罪无可恕,然此刻并非将其一并擒拿问罪的最佳时机。他二人久镇上庸,手握兵权,‘地头蛇之气’已成。仓促行事,逼之过急,倘若他们狗急跳墙,勾结魏贼,引兵内犯,则我益州‘安稳之局’必将动荡,正中曹丕下怀,使其‘渔翁得利之意’得逞。”

“依臣之见,”诸葛亮继续道,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不若暂且隐忍,徐图良策。主公可先行下诏,加封此二人为一方郡守,将他们分别调离上庸,使其‘兵权之意’分散,羽翼不再。如此,则如同拔了牙的老虎,再无反抗之力。届时,再寻机分别擒拿,依法处置,则可万无一失,亦能最大限度地消弭因此事可能引发的‘内乱之煞’。”

刘备沉吟半晌,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与“复仇之意”,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遂派遣使者前往上庸,名为加封,实则调任刘封为绵竹太守,令其即刻赴任。

再说那西川狂士彭羕,素来与孟达私交甚厚。他因早年出言不逊,得罪了刘备,仕途不顺,心中积郁了许多“怀才不遇之怨”。听闻刘备欲对孟达、刘封二人动手,急忙修书一封,派遣心腹之人,星夜赶往上庸,向孟达通风报信。

不料,那送信的使者刚刚出城不远,便被负责巡查的马超部下擒获。马超在益州久经沙场,其“西凉铁骑之煞”与对“背叛之意”的敏感,远非常人可比。他审问出原委,得知彭羕竟敢私通孟达,意图不轨,当即亲自前往彭羕府邸。

彭羕不知事已败露,见马超到访,还以为是同道中人,连忙热情接入,设宴款待。酒过三巡,马超故意叹息,以言语试探道:“想当年汉中王初得益州,待我等降将何等优渥,‘知遇之恩’深重。如今时移世易,汉中王似乎对我等也日渐疏远,‘信任之意’大不如前了。”

彭羕已有了七八分酒意,又兼心中积怨已久,闻言不禁勃然大怒,借着酒劲破口大骂道:“那刘备老革,昏聩无能,刻薄寡恩!想我彭永年也是一代名士,‘才气’不输孔明,他竟将我投闲置散,视若无物!此等‘屈辱之怨’,我必有以报之!定要让他为此‘轻视之意’付出代价!”

马超见其上钩,又添油加醋道:“不瞒永年兄,我马孟起亦是怀此‘怨愤之意’久矣!只是苦于没有良机。”

彭羕闻言大喜,以为觅得知音,当即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对马超密谋道:“孟起将军,你若能联络旧部,重振‘西凉铁骑之威’,再暗中结连上庸孟达为外应,我彭羕则在成都联络那些对刘备心怀不满的蜀中旧臣,以为内应。如此内外夹攻,大事可图!届时,推翻刘备伪汉,你我共享这益州‘王霸之气’,岂不快哉!”其言语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与对刘备的切齿“恨意”。

马超故作沉吟,点头道:“永年兄此计甚妙!待我回去细细谋划一番,来日再与兄长商议具体细节。”说罢,辞别彭羕,当即带着那封密信与送信之人,星夜赶回成都,将彭羕谋反之言一五一十地禀报给汉中王刘备。

刘备听闻彭羕竟敢口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更欲勾结孟达谋反,扰乱其“汉室正统之气”,顿时勃然大怒,厉声道:“此等反复无常、心怀‘叛逆之煞’的小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国法!”当即下令将彭羕打入天牢,严刑拷问。

彭羕在狱中受尽酷刑,方才酒醒,悔之晚矣。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彭羕谋反之心昭然若揭,依军师之见,当如何处置,方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叛逆之煞’的影响?”

诸葛亮轻叹一声:“彭羕虽不过一介狂士,然其言语极具煽动性,所怀‘怨气’亦能感染人心。若留之日久,恐其‘叛逆之意’如同瘟疫般扩散,祸乱国家‘安定之基’。”于是,刘备下令,赐彭羕死于狱中,其家产尽数抄没,党羽亦受牵连,一时间成都城中“肃杀之气”弥漫。

彭羕被诛之事,很快便有人暗中报知孟达。孟达闻讯,大惊失色,如坐针毡,只觉一股“死亡之煞”正向自己逼近。正在他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朝廷调任刘封前往绵竹的诏书也送达上庸。孟达见刘备已然开始动手,知道自己已是危在旦夕,再无退路。他慌忙请来上庸、房陵都尉申耽、申仪兄弟二人商议对策。此二人乃是本地豪强,颇有“地头蛇之气”,对刘备派遣的外来官员素来阳奉阴违。

孟达面带忧色道:“二位将军,想当初我与故友法孝直一同为汉中王立下汗马功劳,助其夺取益州。如今孝直不幸早逝,汉中王竟忘了我等前功,不仅不加封赏,反而因关公之事,对我心怀‘猜忌之意’,欲加害于我。彭羕便是前车之鉴!为之奈何?”

申耽与其弟申仪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申耽缓缓道:“孟将军不必忧虑。某有一计,不仅可使将军摆脱眼前危局,更能保全富贵,甚至更上一层楼,吸纳北方‘王气’以壮自身‘气运’。”

孟达大喜,急问其计。申耽压低声音道:“我兄弟二人,早有心归降实力更为雄厚的魏王曹丕。只是苦于没有门路,亦无进身之阶。将军如今正可借此机会,修书一封,痛陈刘备刻薄寡恩,不念旧情,然后毅然决然,辞别伪汉,率部归顺大魏。以将军之才,魏王必当重用。待将军在魏国站稳脚跟之后,我兄弟二人亦当率部来投,共图富贵!”其言语中充满了对曹魏“正统之气”的向往与对自身利益的盘算。

孟达闻言,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猛然醒悟。他本就对刘备心怀不满,又惧怕遭到清算,此刻听闻申耽之计,哪里还会犹豫?当即按照申耽的指点,写下一封辞别刘备的表章,言辞之间,既有对自身功劳的辩解,亦有对刘备“不公之意”的暗示,更将自己比作蒙冤受屈的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等人,充满了“悲愤之气”与“无奈之意”。他将表章交给前来催促进兵的使者,自己则连夜点起五十余骑心腹亲兵,舍弃上庸守将大印,弃城投奔曹魏而去。

前来催促孟达的使者,带着孟达那封充满“怨怼之意”的表章返回成都,向汉中王刘备奏明了孟达叛逃曹魏之事。刘备览其表章,只见其中写道:

“……臣达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功业,追桓、文之霸图,然大事草创之际,却内不能容有为之士,外不能抚功臣之心,假借吴、楚之虚名,实则‘猜忌之煞’弥漫朝堂,是以有志之士,如履薄冰,‘寒心之意’日深。臣委质以来,自问鞠躬尽瘁,然愆戾却如山之积,功劳反似水上浮萍;臣尚且自知无罪,况圣明如殿下乎?……”

“……臣每读古史,见申生至孝而被其父猜忌,伍子胥赤胆忠心却被吴王赐死,蒙恬为秦开疆拓土最终身负大刑,乐毅助燕连克七十余城却遭小人谗佞,未尝不扼腕叹息,泪湿青衫;不想今日臣亦亲当其事,身临其境,更觉‘天道不公之怨’,‘忠臣蒙屈之哀’,刻骨铭心!……”

“……迩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致使‘汉室气运’大损,此非战之罪,实乃‘用人不当之祸’,‘赏罚不明之愆’也!……臣卑微鄙陋,无匡扶社稷之元功,亦无擎天驾海之巨勋,自知难以见容于当今‘苛察之政’,故窃慕古代先贤之‘明哲保身之意’,早思远遁,以避‘无妄之灾’与‘身败名裂之耻’。……臣知此举有负殿下‘知遇之恩’,然‘交绝不出恶声,去臣亦无怨言’,此乃君子之风。臣资质愚钝,未能始终如一,辜负圣恩,实乃罪不容诛!愿殿下念及旧情,勉励自省,臣不胜惶恐惶恐之至!”

刘备看完表章,气得浑身发抖,将那表章狠狠掷于地上,厉声怒骂:“匹夫孟达!背叛于孤,竟还敢以这等阴阳怪气之文辞,嘲讽于我,污我‘仁德之名’!真是岂有此理!传我将令,即刻发兵,定要将此反复无常之叛贼生擒活捉,碎尸万段,以泄我心头之‘恶气’!”

诸葛亮再次出班奏道:“主公息怒。孟达区区一叛将,不足为虑,亦不值得主公为之动雷霆之怒,损伤‘龙体之气’。为今之计,不若将计就计。主公可即刻下令,命绵竹太守刘封,领兵前往上庸,征讨叛贼孟达。此乃一箭双雕之计:若刘封能戴罪立功,击败孟达,则可将功折罪,免其一死,亦可收复上庸失地,重振我军‘声威之气’;若刘封作战不利,或是……心怀叵测,不愿与孟达死战,则其‘不忠不义之罪’更是板上钉钉,待其兵败归来,主公再将其拿下问罪,亦可杜绝悠悠众口,彰显主公‘赏罚分明之意’。如此,可一举翦除刘封、孟达这两个‘心腹之患’,何乐而不为?”

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策,当即派遣使者,火速赶往绵竹,传下王命,令刘封即刻统领本部兵马,前往上庸,务必擒杀叛将孟达,夺回城池。

刘封接到王命,心中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因关羽之事,早已在刘备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芥蒂之意”,此次出征,名为“讨贼”,实则也是一场对其“忠诚之意”的最终考验。若能成功,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若有差池,只怕性命难保,其魂魄亦难逃“军法之煞”的追索。他没有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点齐兵马,杀向上庸。

再说曹丕在邺郡与群臣议事,忽有近侍来报:“启禀魏王,蜀将孟达前来归降!”

曹丕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玩味的笑意,当即召孟达入殿。孟达入见,纳头便拜,口称“愿为陛下效死”。

曹丕故作疑虑道:“孟卿此来,莫非是效仿那蒋干盗书,行诈降之计,欲乱我大魏‘军心之气’么?”其“帝王之疑”如无形利剑,直刺孟达内心。

孟达惶恐叩首道:“臣绝无二心!皆因当初未能及时驰援关公,致使其兵败身死,汉中王刘备迁怒于臣,欲将臣处死。臣是因惧罪来降,实乃迫不得已,望陛下明察臣之‘忠心日月可鉴’!”

曹丕心中虽已有七分相信,但仍想试探其“投名状之诚”。正沉吟间,忽有快马急报:“启禀陛下!蜀将刘封已尽起绵竹之兵,约有五万之众,杀气腾腾,正向襄阳进发!其军前旗号上书,单要与叛将孟达决一死战!”

曹丕闻报,抚掌大笑道:“来得正好!孟卿,你既是真心归顺,便可领一支兵马,前往襄阳,取下那刘封的首级来见孤。若能办成此事,孤不但尽信你之忠诚,更当加官进爵,赏你良田美宅,让你在魏国享受无尽‘荣华富贵之气’!”

孟达心中暗暗叫苦,他深知刘封勇武,且此番前来,必然是抱着“必死之意”,岂是易与之辈?但他此刻已无退路,只得硬着头皮道:“陛下知遇之恩,臣万死不辞!只是,刘封乃是汉中王义子,亦是臣昔日袍泽,若能不动刀兵,以利害说之,使其亦能归降陛下,岂不更显陛下‘仁德之气’,亦可为大魏再添一员猛将?”

曹丕听其言语中肯,又念及其初来乍到,不宜逼之过甚,便点头应允,当即加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遥领新城太守之职,令其火速赶往襄阳、樊城一带,相机行事,协助早已驻扎在那里的夏侯尚、徐晃二将,收取上庸诸郡县。

孟达领命,马不停蹄赶至襄阳,与夏侯尚、徐晃见过礼,得知刘封大军已在离城五十里外安营扎寨。孟达当即修书一封,情真意切,细述自己归魏之后所受之优待,又痛陈刘备之刻薄寡恩、赏罚不明,以及刘封此刻“危如累卵之气数”,劝说刘封效仿自己,早日归降曹魏,共享荣华。

刘封接到孟达劝降之书,只气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他将那书信狠狠撕得粉碎,厉声怒骂:“孟达狗贼!他先是巧言令色,阻我发兵救援叔父,致使叔父英雄一世,最终却落得个兵败身死、‘怨煞’冲天的下场,害我背负‘不忠不义’之恶名!如今又想以花言巧语,诱我投降魏贼,离间我父子之亲情,断我‘忠义之根’!此等卖主求荣、反复无常之小人,我与他势不两立!”当即下令,将那前来送信的魏使斩首示众,以明其“死战之意”。

次日,刘封尽起大军,阵列于襄阳城外,指名道姓,要与孟达决一死战。

孟达得知刘封撕书斩使,亦是勃然大怒,暗骂刘封不识时务,自寻死路。他亦点起本部兵马,与夏侯尚、徐晃合兵一处,出城迎战。

两军阵前,刘封立马于门旗之下,横刀怒指孟达,厉声骂道:“背国反贼!汝有何面目立于阵前,与我对阵!还不速速下马受缚,随我回成都向父王请罪,尚可留你一个全尸,免得死后魂魄都受‘军法之煞’的煎熬!”

孟达亦是毫不示弱,冷笑道:“刘封匹夫!汝死期已至眼前,兀自执迷不悟!真以为凭你这点微末道行,便能与我大魏‘天兵之威’抗衡么?今日便让你见识一下,何为‘天命所归之势’!”

刘封哪里还忍耐得住,大吼一声,拍马舞刀,如猛虎下山般直取孟达。二人战不三合,孟达便佯装不敌,拨马败走。刘封救父心切,又急于立功赎罪,不疑有诈,拍马紧追不舍,直杀出二十余里。

猛然间,只听一声炮响,伏兵四起!左有夏侯尚,右有徐晃,各引一支生力军,如同两柄尖刀,狠狠插入刘封军两翼!孟达亦在此刻勒转马头,回身复战。三路魏军成品字形,将刘封之兵马团团围住,发动猛烈攻击。魏军将士久经沙场,其“军阵之煞”远非刘封仓促组成的绵竹之兵可比。

刘封虽然骁勇,怎奈双拳难敌四手,又中了埋伏,军心大乱,“锐气”已失。一番血战,蜀军死伤惨重,刘封左冲右突,始终无法冲破魏军的重重包围,最终大败而逃,连夜率领残兵败将,向上庸方向溃退。背后魏军紧追不舍,喊杀声震天,那股“追亡逐北之煞”几乎要将刘封的神魂吞噬。

刘封狼狈逃至上庸城下,高声叫门。不料,城楼之上,箭如雨下,将他射退。只见原上庸都尉申耽,赫然立于敌楼之上,身披魏军铠甲,对其厉声叫道:“刘封休矣!我等早已归顺大魏,此城已非汝囊中之物!汝‘气数’已尽,还不速速下马受缚,更待何时!”

刘封见状,气得目眦欲裂,正欲下令强攻,却听背后喊杀声越来越近,魏军追兵已然掩杀而至。他知道上庸已不可守,只得忍痛放弃,引着残部,转向房陵方向奔逃。待奔至房陵城下,却见城头之上,早已遍插曹魏旗帜。守将申仪在敌楼之上,将令旗轻轻一招,城后便冲出一彪军马,旗号上赫然写着“右将军徐晃”!

刘封此刻已是走投无路,只觉一股“穷途末路之哀”与“众叛亲离之怨”充斥胸膛。他拼死力战,奋力杀出重围,部下士卒已十不存一,仅剩百余骑伤兵,如丧家之犬般,一路向西川成都方向逃窜而去。其身上那股原本的“少将军之气”也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无尽的疲惫与绝望。

刘封带着仅存的百余残骑,形容枯槁,衣甲破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回成都。他入宫拜见汉中王刘备,一见之下,便扑倒在地,放声大哭,将兵败失城、被申耽申仪背叛、以及孟达早已投魏等等情事,一一细细奏明,言语之间,充满了“委屈之意”与“求生之望”。

刘备听罢,却是不见丝毫怜悯之色,反而怒火中烧,厉声斥道:“逆子!汝兵败将亡,失地辱国,还有何面目回来见我!枉我平日里将你视如己出,赐你‘刘氏之气’,你却如此辜负我的期望!”其“帝王之怒”如泰山压顶,直令刘封胆寒。

刘封泣不成声道:“父王息怒!叔父关公之难,实非孩儿不愿救援,皆因此前孟达那厮巧言令色,百般阻挠,致使孩儿错失良机,铸成大错啊!孩儿……孩儿亦是受了那贼子之‘蛊惑之意’啊!”

刘备闻言,更是怒不可遏,猛地一拍龙案,厉喝道:“住口!你须知道,你是食人君之禄,穿人君之衣,并非那没有知觉、任人摆布的土木偶人!孟达区区一属下,其言语便能左右你的‘决断之意’么?分明是你自己贪生怕死,怯懦无能,心怀‘私念之煞’,才致使云长孤立无援,最终含恨而亡!来人!与我将此不忠不孝之逆子,即刻推出辕门,斩首示众!以正国法,以儆效尤!以慰云长在天之‘英灵怨煞’!”

左右武士得令,如狼似虎般上前,将早已瘫软如泥的刘封拖拽而出。任凭刘封如何哭嚎求饶,刘备皆不为所动,其“铁石心肠之意”已决。

可怜刘封,英雄半世,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其被斩之后,怨气不散,魂魄飘荡,仿佛仍在哭诉着自己的“冤屈之意”与“命运不公之煞”。

汉中王刘备亲手下令斩杀义子刘封之后,心中却也并非毫无波澜。后来听闻孟达在刘封兵临城下之时,曾派人劝降,刘封非但没有动摇,反而裂其书,斩其使,坚守“忠义之节”,刘备心中亦是闪过一丝悔意。再加之哀痛二弟关羽之死,忧思过度,内外交困,竟因此染上了重病,卧床不起。伐吴之事,亦因此耽搁下来,整个蜀汉的“气数”也蒙上了一层难以挥去的阴影。

再说魏王曹丕,自继承王位之后,整顿朝纲,修订法令,赏罚分明,其“新朝锐气”蒸蒸日上。又统领甲兵三十万,南巡故里沛国谯县,于先祖陵墓之前,举行盛大祭典,大宴乡中父老耆宿,效仿当年汉高祖刘邦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之故事,以收拢人心,凝聚“龙脉之气”。

正当曹丕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际,却闻镇守一方的大将军夏侯惇病危。曹丕闻讯,急忙返回邺郡,然夏侯惇已然薨逝。曹丕虽未亲自为其挂孝守灵,却也下令以王侯之礼厚葬,以彰其“辅弼元勋之功”。

就在这年八月,魏国境内祥瑞频现:有传石邑县凤凰来仪,其“祥瑞之气”笼罩百里;又有报临淄城麒麟出现,踏蹄而行,播撒“仁德之光”;更有人言黄龙现于邺郡漳水之中,龙吟震天,搅动风云,乃是“帝王之兆”!

于是,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等人,暗中观天象,卜休咎,又结合这些接二连三的“祥瑞之兆”,以及曹魏日益鼎盛的“国运之气”,商议之后,皆认为此乃上天示警,魏当代汉,乃是“天命所归之大势”。二人遂联合朝中华歆、王朗、辛毗、贾诩、刘廙、刘晔、陈矫、陈群、桓阶等一班手握重权、深谙“气数”变化的文武重臣,共计四十余人,浩浩荡荡,径直闯入汉献帝所在的内殿,以“天意民心”为名,逼迫汉献帝效仿尧舜禅让之古礼,将这早已名存实亡的汉家天下,禅让于魏王曹丕。

正是:金瓯残缺已多时,禅让之声又入帷。四百年炎汉终落幕,新朝王气正当时。

未知汉献帝面对这群如狼似虎、口称“天意”的曹魏臣子,将会作何回答,他的“炎汉天子之气”是否还能抵挡住这“改朝换代之煞”的侵蚀,且看下文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