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132章 汉羌联姻定乾坤

第一折 治洛三年兴百业

景元十年春,洛阳城的柳树枝条抽出新芽,护城河上的冰面刚化,便有西羌商队的木筏顺流而下,载着成捆的羊毛和兽皮。姜维站在新建的“互市署”前,看着羌族少女用羊毛交换汉人的铁器和蜀锦,嘴角不禁扬起笑意——自去年颁布《互市令》以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洛阳八门上演。

“大将军,”张虎抱着一摞竹简匆匆赶来,袖口还沾着墨迹,“各郡县的《中原令》抄本已送达,陇西太守请示是否允许羌人担任亭长。”

姜维接过竹简,指尖划过“汉羌共治”的条目:“传我命令,凡羌汉通婚满三年、能识汉字者,均可参选亭长。”他望向远处正在教汉人放牧的西羌勇士,“让汉羌百姓知道,在我汉军治下,不分彼此。”

阿莱娜骑着青骓马驰来,马鞍上挂着新制的羊皮地图:“大将军,老寨主派人送来消息,河西走廊的屯田已开垦出万亩良田,第一批小麦苗破土了。”她跳下马来,羌绣靴底还沾着边关的沙土,“轲比能的鲜卑部也派人来学牛耕,说是要在草原上种‘汉家麦’。”

姜维点头,忽然看见街角有孩童追逐嬉戏,其中一个羌人男孩穿着汉服,腰间却挂着狼头玉佩:“阿莱娜,你看,汉羌的孩子已经玩在一起了。”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自己在太学看到的场景——羌汉学子共读《周礼》,鲜卑少年研习《孙子兵法》,“或许,我们真的在创造新的时代。”

互市署内,原曹魏治书侍御史王肃正在编纂《汉羌律》,竹简上墨迹未干:“大将军,羌人‘以血还血’的习俗与汉律冲突,该如何处置?”

姜维沉吟片刻:“死罪可依汉律,其余罪责,允许羌人用牛羊赎罪。”他想起诸葛亮治蜀时“因地制宜”的策略,“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便是好法。”

午后,姜维来到洛阳城郊的屯田区。这里原是司马昭的私人马场,如今已被改造成良田,汉羌百姓合作耕种。一位羌族老汉正在教汉人青年搭建羊圈,看见姜维,连忙用生涩的汉语喊道:“大将军,今年的羊毛能换十担盐!”

姜维笑着点头,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争吵声。两个汉子正在争夺水源,一个是汉人士兵,一个是西羌牧民。他走上前,只见汉兵握着剑柄,西羌牧民攥着羊鞭,眼中都有怒火。

“怎么回事?”姜维沉声道。

汉兵抢先道:“他抢我们屯田的水!”

西羌牧民不服:“河是天上下的,凭啥只给你们种田?”

姜维蹲下身,指着田间的水渠:“这条渠是去年冬天,汉羌百姓一起挖的。”他抽出腰间的狼头玉佩,“老寨主说过,草原上的水,要分给所有牛羊;汉地的水,要灌溉所有良田。”他转头对随行的张虎说,“在水渠中段建分水闸,汉田羌牧各取一半,再敢闹事,按《互市令》论处。”

两人羞愧地低头认错,姜维却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你们的孩子,说不定将来会一起打匈奴、通西域,现在怎能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

夕阳西下时,姜维回到将军府,案头放着阿莱娜送来的礼物——一双羌绣靴子,鞋面上绣着汉家的星象和西羌的狼图腾。他抚摸着靴底的“定中原”三字,忽然想起诸葛亮临终前的话:“伯约啊,汉羌如左右手,缺一不可。”

第二折 太学初开育英才

景元十年夏,洛阳太学的匾额正式悬挂,漆色未干的“太学”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姜维穿着朝服,亲自迎接第一批学子,其中既有蜀汉旧臣的子弟,也有西羌首领的侄子、鲜卑贵族的幼子。

“诸位学子,”姜维站在青铜孔子像前,手中捧着《春秋》竹简,“这里不分汉羌鲜卑,只论学问高低。”他望向人群中穿着羌袍的少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教无类,今天的太学,也要成为天下英才的摇篮。”

太学祭酒郤正走上前,低声道:“大将军,有鲜卑学子问,为何要学汉人礼仪?”

姜维朗声道:“鲜卑有鲜卑的勇士,汉人有汉人的典籍,但若想让草原和中原永远太平,便要懂彼此的规矩。”他忽然看见阿莱娜穿着汉服走来,腰间却别着羌族的短刀,“就像阿莱娜将军,既能骑射弯刀,也能背诵《出师表》,这才是汉羌的未来。”

课堂上,一位西羌少年突然站起:“先生,我们西羌的狼图腾,为何不能刻在太学的墙上?”

授课的博士愣在当场,姜维却笑道:“为何不能?”他转头对郤正说,“在太学侧殿,辟出一间‘四夷馆’,陈列各族图腾与典籍,让学子们知道,汉家的天下,是五方之民共筑的。”

课后,姜维带着阿莱娜巡视太学藏书阁。书架上不仅有汉家经典,还有西羌的《狼图腾经》、鲜卑的《穹庐记》。阿莱娜忽然指着一卷竹简:“大将军,这是老寨主口述的西羌历史,我让人翻译成汉文了。”

姜维翻开竹简,看见第一句写着:“狼行千里,不离草原;汉人千世,不忘桑田。”他忽然想起在祁山堡的日子,那时他还是曹魏的中郎将,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成为汉羌融合的纽带。

“大将军,”阿莱娜忽然凑近,“老寨主又派人催婚了,说秋高马肥时,正是办喜事的好时候。”她的耳坠轻轻晃动,那是去年鲜卑首领送来的贺礼,“他还说,羌汉联姻,要办得比单于的婚礼还要热闹。”

姜维笑了,想起三年前在虎牢关,老寨主将狼头玉佩交给他时的场景:“老寨主怕是等不及抱外孙了。”他忽然看见藏书阁的阴影里,有个少年正在临摹《出师表》,字迹虽稚嫩,却笔笔有力,“先让太学走上正轨,婚事……等击退南中叛乱再说。”

阿莱娜脸色微变:“南中又有动静?”

姜维点头,从袖中取出密报:“孟获的侄子孟虬联合东吴,在牂牁郡煽动叛乱,还打着‘复蜀’的旗号。”他望向窗外的汉旗,“当年丞相七擒孟获,如今这些后人却忘了,汉家待南中如兄弟。”

第三折 南中平叛显仁威

景元十年秋,南中腹地的牂牁郡阴雨连绵。姜维率军抵达时,正看见叛军在关前竖起“复蜀”的大旗,旗上却绣着东吴的青鸾纹。他勒住战马,望着关楼上的孟虬,大声道:“孟虬!你叔父孟获当年与丞相盟誓,永不反叛,你竟背信弃义?”

孟虬冷笑道:“蜀汉已亡,我南中为何要受汉人管辖?”他挥剑指向汉军阵中的西羌骑兵,“你竟让羌人助战,分明是数典忘祖!”

姜维按剑上前,七星剑在雨中泛着寒光:“我汉军此次南下,只为讨逆,不伤百姓。”他转头对阿莱娜说,“让西羌勇士在关前放牧,展示我们的粮草辎重。”

三日后,关下的草原上,西羌牧民悠然放牧,汉军屯田兵则在远处耕种。孟虬登高观望,只见汉军的粮草堆积如山,蜀地的铁器、西羌的牛羊、中原的粮食,应有尽有。他忽然想起叔父曾说:“汉军的厉害,不在刀剑,在让百姓心服。”

“大将军,”阿莱娜指着关楼,“孟虬派使者来了。”

来使呈上降书,却在递信时突然抽出短刀。阿莱娜眼疾手快,弯刀出鞘,架住刺客的手腕:“雕虫小技!”

姜维却摆手示意放了刺客:“回去告诉孟虬,明日开城投降,可保南中百姓平安。否则——”他指向远处的汉军阵营,“我的弩车能让关楼变成废墟,但我更想让南中成为第二个西羌,与汉家互通有无。”

当夜,关楼火光通明,孟虬召集各部酋长商议。一位老酋长叹道:“汉军有粮草、有铁器、有太学,跟着他们,我们的孩子能读书,能吃饱饭。”

次日清晨,关门大开,孟虬跪地请罪。姜维亲手扶起他:“当年丞相赦免你叔父,不是因为怕他,是因为汉家要的是人心。”他指着随行军中的太学博士,“我会在南中设官学,让你的儿子去洛阳读书,如何?”

孟虬叩头不止:“愿为汉臣,永不再叛。”

平定南中后,姜维颁布《南中令》,允许部落自治,却必须通商纳税。他在牂牁郡设立“夷汉互市”,让蜀锦、盐巴换取南中的象牙、孔雀,又从西羌调来擅长山地作战的勇士,帮助南中百姓修建梯田。

离开南中时,一位彝族老妇人献上刺绣,上面绣着汉家的耕牛和南中的孔雀,中间是大大的“和”字。姜维收下礼物,对阿莱娜说:“当年丞相在《出师表》中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如今我们不仅要深入,还要让不毛之地变成沃土。”

第四折 联姻大典惊天下

景元十一年春,洛阳城张灯结彩,朱雀大街铺满羌汉两族的花纹地毯。姜维穿着特制的婚服,上衣是汉家的玄色礼服,下裳却绣着西羌的狼纹,腰间的狼头玉佩与七星剑交相辉映。

“大将军,吉时已到。”张虎穿着崭新的铠甲,充当迎亲使,“老寨主带着西羌使团到了。”

城门外,老寨主的车队浩浩荡荡,最前方是八匹白牦牛拉的婚车,车身上镶嵌着汉羌两族的图腾。阿莱娜坐在车内,穿着融合汉羌特色的婚服,红色的嫁衣上绣着金色的狼头和汉星,发间戴着老寨主亲自打造的银冠。

“阿莱娜,”老寨主轻抚女儿的手,“你嫁给大将军,不是西羌的损失,是汉羌的福气。”他转头对姜维,“若敢让她受委屈,我西羌的弯刀不认人。”

姜维郑重行礼:“岳父放心,我定当与阿莱娜共守汉羌盟约,让两家世代交好。”

婚礼在太极殿举行,殿内挤满了各族使者:东吴的青鸾旗、鲜卑的狼头旗、西域的骆驼旗,还有南中各部落的孔雀纹幡。郤正作为司仪,用汉羌双语宣读婚书:“自今日起,汉羌联姻,永结同好,分则两伤,合则天下安。”

当姜维与阿莱娜饮下交杯酒时,殿外忽然传来马蹄声。快马送来急报:“大将军,匈奴单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已过云中郡!”

殿中哗然,老寨主拍案而起:“怕什么?我西羌骑兵随时可战!”

姜维却笑道:“正好,让匈奴看看汉羌联姻的威力。”他转头对阿莱娜,“抱歉,婚礼要提前结束了。”

阿莱娜却抽出弯刀,婚服下摆露出藏在里面的铠甲:“早就准备好了,我西羌新娘,可不是只会绣花的。”

三日后,汉军在云中郡外列阵。姜维与阿莱娜并辔而行,身后是汉家的重弩兵、西羌的轻骑兵、鲜卑的游骑,三色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匈奴单于望着这样的阵势,长叹一声:“汉羌合璧,天下无敌,某愿罢兵求和。”

姜维接受求和,却提出条件:“匈奴可入塞互市,但须送王子到洛阳太学读书。”他指着阿莱娜,“我与西羌联姻,为的不是打仗,是让草原和中原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单于叩头应允,从此,匈奴与汉家的互市之路畅通无阻,洛阳太学里又多了匈奴王子的身影。

第五折 定策万年开新篇

景元十一年冬,洛阳城迎来第一场雪。姜维站在城墙上,看着阿莱娜教羌族孩子堆雪人,汉家孩童则教他们写“福”字。城楼下,鲜卑的商队、南中的使团、西域的僧人来来往往,好一派盛世景象。

“大将军,”张虎捧着《兴汉万年策》走来,“郤正大人已将您的治世方略整理成书,共分《屯田》《互市》《官制》《教育》四篇。”

姜维接过书册,看见开篇写着:“汉家之兴,在包容;汉家之盛,在同心。”他忽然想起在南中看见的景象——汉羌百姓共修水利,鲜卑少年苦读汉书,匈奴商人学习汉语,“这才是丞相当年想要的天下吧。”

阿莱娜抱着刚出生的儿子走来,孩子的襁褓上绣着汉羌两族的图腾:“给孩子取个名字吧,要汉羌都听得懂的。”

姜维望着漫天飞雪,想起诸葛亮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他忽然笑道:“就叫‘维兴’吧,汉羌同兴,天下咸宁。”

雪越下越大,太极殿的钟声响起,那是太学放学的信号。姜维看见一群学子踏雪而来,其中有羌人、鲜卑人、汉人,他们背着竹简,唱着汉羌双语的歌谣。

“大将军,”阿莱娜轻声道,“老寨主说,等开春,要在西羌建第一所汉羌官学。”

姜维点头,忽然看见远处的商道上,一队木牛流马正驶向西域,车上装满了洛阳的铁器和西羌的羊毛。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未结束,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去治理,更多的百姓需要去安抚。

但此刻,他望着怀中的孩子,望着身边的妻子,望着城楼下的盛世景象,忽然觉得,所有的征战与谋略,都有了最温暖的意义。诸葛亮的理想,汉家的火种,正在他手中,在汉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渐渐变成现实。

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洛阳城的汉旗在晴空下飘扬。姜维手按七星剑,望着远方,仿佛看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那里没有羌汉之分,没有胡汉之隔,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人。而这个名字,将在他和无数人的努力下,永远屹立在天地之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