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146章 陇右烽烟战鼓急

第一折 暗云压城危局至

景元二十四年深秋,凛冽的北风如同万把钢刀,裹挟着砂砾在陇右大地上肆虐。枯黄的野草被连根拔起,在空中打着旋儿,撞在残破的城墙上又跌落尘埃。

姜维身披陈旧的玄甲,外罩一件褪色的狐裘,独自伫立在冀县城头。玄甲上暗红的血渍早已凝结成块,与斑驳的铜锈交织在一起,诉说着往昔的惨烈战事。

他的发丝被寒风吹得凌乱,几缕灰白的鬓发在风中肆意飞舞,胡须上甚至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却浑然不觉。

远处的地平线上,无数流民正艰难地朝着临洮城涌来。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补丁摞着补丁的衣袍在风中猎猎作响。有的怀中抱着啼哭不止的婴儿,婴儿的小脸被冻得通红,哭声微弱而断断续续;有的搀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老人拄着粗糙的木杖,每走一步都要喘息良久。队伍中不时传来阵阵咳嗽声和虚弱的呻吟,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姜维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充满了忧虑。这些流民大多是被战火波及的百姓,如今寒冬将至,若不及时安置,恐怕会有不少人熬不过这个冬天。

\"将军!安定急报!\"一名浑身是血的斥候跌跌撞撞地冲上城楼,脚下的草鞋早已磨破,露出血肉模糊的脚趾。他的战甲上凝结的血痂随着急促的喘息簌簌掉落,手中的长矛也在微微颤抖。\"曹魏征东将军诸葛诞率五万大军,联合匈奴左贤王,已破萧关!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处,鸡犬不留!\"斥候颤抖着递上染血的布帛,上面用暗红血迹歪歪扭扭写着\"冀县危矣\"四个字。姜维猛地攥紧布帛,指节泛白,布帛在他掌心发出细碎的撕裂声。冀县作为陇右防线的关键据点,一旦失守,曹魏大军便可长驱直入,直捣蜀汉腹地,整个局势将岌岌可危。

阿莱娜匆匆赶来,她的发辫被风吹得凌乱不堪,几缕发丝粘在沾满尘土的脸颊上。作为西羌部落的才女,她熟知陇右一带的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此刻眼中满是忧虑。

她的羊皮袄上还沾着赶路时的泥浆,腰间的皮鞭也磨损得厉害。\"我刚从羌人部落回来,匈奴与鲜卑残部结盟了。\"她展开随身携带的羊皮地图,粗糙的指腹划过陇右与匈奴接壤的边境,\"他们在六盘山峡谷设下重兵,准备截断汉军援军。而且......\"阿莱娜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警惕,\"魏军此次带来了改良后的投石车,射程比之前远了一倍,城墙恐怕难以抵挡。\"她的声音微微颤抖,显然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

姜维眉头紧锁,凝视着地图上蜿蜒的渭水与起伏的六盘山。这里地势复杂,山川交错,虽有天险可守,但曹魏大军来势汹汹,且有异族相助,局势对汉军极为不利。他伸手抚摸着城墙上的裂痕,这些都是以往战事留下的伤痕。沉思良久,他突然目光一亮,转头对副将张虎下令:\"传令下去,立即征集所有麻绳、铁钉,三日内务必打造五千个'悬石铁索'!再命工匠日夜赶工,在城墙上加装可旋转的弩台。记住,每架弩台配备十名精锐射手,务必做到万无一失!\"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三日后拂晓,曹魏联军如期而至。凛冽的寒风中,诸葛诞骑在高头大马上,身披华丽的银甲,外罩一件雪白的貂裘,手中羽扇轻轻摇动,尽显大将风范。他望着城头严阵以待的汉军,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冷笑:\"姜维,你死守陇右多年,今日便是你的葬身之地!\"随着他一声令下,五万大军如黑色潮水般涌向冀县城墙。改良后的投石车率先发动攻击,巨大的滑轮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粗壮的绳索被拉到极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巨大的石块如流星般划破天空,重重砸在城墙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城墙在剧烈的震动中出现一道道裂痕,守城的汉军将士们被震得头晕目眩,不少人摔倒在地,耳鼻渗出鲜血。

姜维站在城头,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敌军的一举一动。他看到一名年轻的士兵被石块击中,当场脑浆迸裂,尸体被巨大的冲击力抛向空中,又重重摔落在地。

姜维的心中一阵绞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当他看到敌军进入\"悬石铁索\"的攻击范围时,果断下令:\"放!\"刹那间,无数碗口粗的铁索从城墙上飞落,铁索末端的巨石如雨点般砸向敌军。惨叫声、马嘶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曹魏联军的阵脚顿时大乱。一些士兵被巨石砸中,当场血肉模糊;有的战马受惊,扬起前蹄将骑手甩落,又疯狂地践踏过去。诸葛诞见状,恼羞成怒,挥舞着羽扇大喊:\"给我继续进攻,不要停下!\"然而,汉军的弩台开始发威,密集的箭矢如飞蝗般射向敌军,不少士兵中箭倒地,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第二折 六盘峡谷伏兵起

首战受挫并未让诸葛诞气馁,这个出身曹魏名门的将领,素以坚韧和谋略着称。当晚,他的大帐内灯火通明,羊皮地图铺满整张长桌,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陇右的山川地形和汉军布防。诸葛诞与匈奴左贤王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炭火旁,商议着下一步的计策。炭火噼啪作响,火星不时溅起,照亮了他们脸上阴鸷的表情。

\"姜维老儿果然有些手段。\"诸葛诞用铁钳拨弄着炭火,火星四溅,\"但陇右迟早是我囊中之物。我们假意攻打上邽城,实则在六盘山峡谷设下三万伏兵。那峡谷两侧山势陡峭如刀削,中间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正是打伏击的绝佳之地。一旦汉军援军进入峡谷,就如同瓮中捉鳖,插翅难逃。\"他的眼中闪烁着阴冷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汉军全军覆没的场景。

匈奴左贤王捋着胡须,哈哈大笑:\"妙!妙!只要截断汉军援军,冀县就是一座孤城,早晚得落入我们手中。到时候,陇右大地将任我们驰骋!\"他的笑声中充满了贪婪和野心。

与此同时,姜维的军帐内也是气氛凝重。摇曳的油灯下,姜维与一众将领围坐在沙盘前,眉头紧锁。斥候不断传来敌军的动向,每一条消息都让局势变得更加严峻。姜维仔细研究着诸葛诞的行军路线,突然发现了其中的蹊跷。\"诸葛诞一向谨慎,此次却大张旗鼓地攻打上邽,这其中必有诈。\"他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沙盘上的六盘山位置,\"霍弋,你率三千骑兵佯装救援上邽城,行军时务必做出慌乱之态,旗号散乱,马蹄声杂乱,引敌军出击。记住,一旦敌军现身,立刻且战且退,将他们引入峡谷深处。但不可退得太快,也不能太慢,要让敌军觉得有机可乘。\"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又转向另一位将领木尔丹:\"你带两千羌人勇士从小路迂回到敌军后方,等他们主力出动,便烧毁粮草辎重。此次行动,时机最为关键,稍有差错,便会满盘皆输。\"

霍弋领命而去。当他的骑兵接近六盘山时,寒风愈发凛冽,天空中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来临。队伍故意走得凌乱,军旗东倒西歪,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突然,一声号角划破长空,曹魏与匈奴的联军如饿狼般从峡谷中冲出,喊杀声响彻山谷。霍弋佯装不敌,率军后撤,途中故意丢弃一些粮草和兵器,让敌军以为汉军仓皇逃窜。诸葛诞见此,更加确信汉军毫无防备,当即下令全军追击,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踏入姜维设下的陷阱。

就在此时,木尔丹率领的羌人勇士悄悄摸到联军后方。他们穿着与夜色融为一体的黑衣,借着地形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敌军粮草营地。木尔丹举起火把,示意手下准备。当他看到敌军主力全部进入峡谷后,大手一挥,数千名羌人勇士手持浸透桐油的火把,点燃了堆积如山的粮草。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联军顿时大乱。正在追击的士兵们听闻后方起火,军心浮动,队伍开始出现骚乱。

姜维抓住时机,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正面杀出。汉军的强弩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巨大的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敌军。

与此同时,预先埋伏在悬崖上的士兵们将捆绑着石块的藤蔓割断,巨石如流星般砸向峡谷中的联军。峡谷中狭窄的通道让联军根本无法展开阵型,士兵们挤在一起,成为了汉军的活靶子。惨叫声、哭喊声、马嘶声交织在一起,鲜血顺着峡谷的沟壑流淌,将脚下的土地染成暗红色。诸葛诞见势不妙,想要撤军,却发现退路已被霍弋截断。他望着周围死伤惨重的士兵,心中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在亲兵的拼死保护下,他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但此次伏击让他损失惨重,三万大军折损过半,短时间内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第三折 羌道奇兵破困局

六盘山之战后,诸葛诞改变策略,转而切断汉军的羌道补给线。羌道是陇右与西羌部落联系的重要通道,不仅是粮草运输的命脉,也是获取战马和战略物资的关键。

一旦被切断,汉军不仅失去了粮草和战马的来源,也会失去西羌部落的支持,局势将变得更加被动。诸葛诞派出精锐骑兵,伪装成商旅,混入羌道,专挑押运粮草的队伍下手。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汉军损失粮草过半,冀县城中开始出现饥民,军心也开始动摇。

寒风呼啸的深夜,姜维在军帐中来回踱步,油灯昏黄的光芒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在帐幕上摇曳不定。

他眉头紧锁,眼中布满血丝,连日来的焦虑和疲惫让他显得更加憔悴。\"这样下去不行。\"他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充满了忧虑,\"诸葛诞这是要困死我们。必须有人去夺回羌道,打通补给线。\"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帐中诸位将领,最后落在了阿莱娜身上:\"你熟悉羌道地形和羌人部落,带两千汉军和三千羌人勇士,夺回羌道。记住,不可强攻,要智取。羌道对我们至关重要,务必成功。\"

阿莱娜坚定地点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必胜的决心:\"将军放心,我定不辱使命。\"她深知羌道的重要性,也明白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作为西羌部落的才女,她有信心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阿莱娜带着队伍悄悄出发了。夜色如墨,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

队伍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行进,脚下的碎石不时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阿莱娜走在最前面,她的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耳朵仔细聆听着任何异常的声音。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她找到了一条隐秘的小路,这条小路鲜为人知,只有当地的牧民偶尔会走。

当他们悄悄摸到魏军的营地时,月光正透过云层洒下清冷的光辉。只见粮草车旁戒备森严,数十名魏军哨兵手持火把,在营地周围来回巡逻,火把的光芒在黑暗中摇曳,映照着他们警惕的脸庞。阿莱娜示意手下散开,自己则带着十名亲信,小心翼翼地接近岗哨。他们猫着腰,像幽灵一样在阴影中移动,每一步都走得极其小心,生怕发出一点声响。

当一名哨兵走近时,阿莱娜猛地扑上去,用匕首抵住对方的咽喉,压低声音喝道:\"粮草在哪?说!\"哨兵吓得脸色苍白,身体不停地颤抖,结结巴巴地指了指营地后方。在俘虏的指引下,汉军顺利找到了粮草车。这些粮草车上盖着厚厚的油布,里面装满了小麦、稻谷和干草。阿莱娜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砍断缰绳,驱赶着马车撤离。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离开时,营外突然响起了密集的马蹄声——魏军的援军赶到了。\"快走!\"阿莱娜挥舞着皮鞭,大声喊道。她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响亮,却充满了镇定和果敢。汉军士兵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翻身上马,有的用力抽打马匹,试图加快速度。魏军的箭矢如雨点般射来,不少士兵中箭落马,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

千钧一发之际,木尔丹率领援军及时赶到,两支队伍前后夹击,与魏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刀光剑影中,喊杀声震天动地。

阿莱娜挥舞着长剑,左劈右砍,剑刃划过之处,鲜血飞溅。她的眼神坚定而冷酷,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护粮草,完成任务。经过一番浴血奋战,汉军终于杀出重围。望着失而复得的粮草,阿莱娜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欣慰地笑了:\"这下冀县的将士们有救了。\"

第四折 渭水冰渡决雌雄

转眼到了隆冬,渭水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层,冰层在寒风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随时都会裂开。诸葛诞深知这是最后的机会,他集结了八万大军,准备发动总攻。

冀县城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城中的百姓们都知道,一场生死大战即将来临,纷纷躲在家中,不敢出门。店铺关门歇业,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卷着雪花在空荡荡的街巷中肆虐。城中的粮草仅够支撑十日,而援军却迟迟未到,姜维明白,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否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姜维站在城头,望着对岸密密麻麻的魏军,心中沉甸甸的。他的玄甲在寒风中微微作响,手中的长剑紧握,剑柄上的纹路硌得掌心生疼。这一战,不仅关乎冀县的存亡,更关乎蜀汉的未来。他早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只要能守住陇右,就算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魏军的战鼓声便如雷霆般响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魏军士兵们推着冲车,架着云梯,如潮水般涌向城墙。冲车的车轮在结冰的地面上艰难地滚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云梯靠上城墙,士兵们如蚂蚁般攀爬而上。

汉军的滚木礌石不断从城头落下,砸在魏军士兵身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箭矢像雨点般射向敌军,不少士兵中箭,惨叫着从云梯上跌落。然而,魏军人数众多,渐渐有士兵爬上了城头。

姜维亲自提剑迎敌,他的剑法精湛,剑锋所指,血花飞溅。每一次挥剑,都带着对敌军的愤怒,对守护城池的决心。他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将士们,陇右是我们的家园,决不能让敌军踏进一步!今日,我们与冀县共存亡!\"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点燃了汉军将士们心中的斗志。

激战正酣时,诸葛诞突然祭出杀手锏——数千名精锐骑兵,从上游的冰面突袭。这些骑兵身穿轻便的皮甲,手持特制的破冰锥,胯下的战马也都裹着防滑的麻布。他们如黑色的闪电般在冰面上疾驰,目标直指城门。姜维见状,脸色大变:\"不好!他们要从冰面破城!\"一旦城门被攻破,魏军将长驱直入,冀县危在旦夕。

千钧一发之际,阿莱娜带着羌人勇士及时赶到。他们推着装满桐油的陶罐,迅速来到冰面附近。\"点火!\"阿莱娜一声令下,火把纷纷抛向陶罐。顿时,火焰在冰面上蔓延,照亮了整个战场。冰层在高温的炙烤下发出清脆的爆裂声,成片崩塌,魏军骑兵纷纷坠入冰冷的河水中。战马的嘶鸣声和士兵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

姜维抓住机会,果断下令全军出击:\"杀出城去!\"汉军打开城门,骑兵如离弦之箭冲入敌阵。姜维一马当先,长枪挥舞,挑翻数名魏军士兵。他的枪法变幻莫测,枪尖闪烁着寒光,所到之处,敌军纷纷败退。战场上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渭水的河水,碎冰与血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惨烈的画面。

诸葛诞见势不妙,想要撤军,却发现后路已被赶来的蜀汉援军截断。一场血战持续到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战场上,给这片修罗场染上了一层诡异的血色。魏军全线溃败,士兵们丢盔弃甲,四处逃窜。诸葛诞仅率千余残兵狼狈逃窜,他望着身后满地的尸体和燃烧的营帐,心中充满了不甘和绝望。

第五折 陇右丰碑载忠魂

陇右之战后,曹魏数年不敢进犯。渭水两岸恢复了平静,百姓们又能安心地耕种、放牧。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渐渐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废弃的村庄又升起了袅袅炊烟。姜维在冀县城外立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下了阵亡将士的姓名。

石碑由整块的青石雕刻而成,庄严肃穆,矗立在寒风中,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石碑上,那些字迹便在余晖中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也在向后人讲述着汉军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

战后,姜维在陇右地区推行新政。他亲自带领百姓开垦荒地,指导他们如何改良土壤,选择合适的种子。在他的努力下,一片片荒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他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挖掘水渠,将渭水引入农田。当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入干涸的土地时,百姓们欢呼雀跃,不少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促进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他鼓励通婚,还在郡县设立学堂,教授汉字和儒家经典。学堂里,汉族和羌族的孩子们坐在一起,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陇右的上空。

阿莱娜则协助姜维处理民族事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渐渐赢得了各族百姓的信任和尊重。她经常深入到羌人、匈奴等部落中,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调解部落之间的矛盾。在她的努力下,各部落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少,开始互通有无,和平共处。她还将西羌部落的纺织技术传授给汉族百姓,同时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

这日,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姜维带着阿莱娜和维兴来到陇右城头。维兴如今已长成挺拔的少年,他身着崭新的战甲,腰间配着一把精致的长剑,眼神中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他兴奋地指着远处:“父亲,您看!那些鲜卑人也在帮我们修建水渠呢!”顺着他指的方向,只见一群鲜卑牧民正和汉军士兵一起,挥舞着锄头,搬运石块,脸上洋溢着笑容。曾经的敌人,如今却能一起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而努力,这让姜维感慨万千。

阿莱娜微笑着说:“这一切,都是将军的功劳。若不是您,陇右百姓哪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她的眼中满是钦佩和爱慕。

姜维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远方连绵的山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将士和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守不住的疆土,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手中拿着一封书信:“将军,成都来信!”姜维接过书信,展开一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原来,朝廷听闻陇右大捷,特下诏书褒奖,不仅嘉奖了所有参战将士,还拨下专款用于陇右的建设。

维兴握紧了腰间的佩剑,眼神坚定而自信:“父亲放心,我定会继承您的志向,守护这片土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退缩。我要让陇右永远成为蜀汉的坚实屏障,让敌人不敢觊觎!”少年的话语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阿莱娜轻轻挽住姜维的手臂,眼中满是柔情:“有我们在,陇右永远固若金汤。”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给人一种安心的力量。

夕阳西下,陇右大地被染成了一片金色。姜维站在城头,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山脉,望着田间劳作的百姓,望着嬉戏玩耍的孩童,心中充满了满足。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默默地在心中发誓:只要他还活着,就会一直守护这片土地,让汉家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在陇右之上,让忠义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而这座矗立在冀县城外的石碑,将永远铭记那些为了陇右和平与安宁而牺牲的英灵,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