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李二要疯,儿啊,这是朕的大唐? > 第133章 工学尚同,不宜在书院教导?

唉,李二听了长乐所言,便是叹了口气,这是实情。

只要想想,李恪已经被刺杀不是一次二次了,要是让不仅生产盐,还建议朝廷专卖,这必然要把大大小小的世家全都得罪,便是李二想想,也会有些心里有些发麻。

“嗯,这倒也是,此举得罪的人确实有些多了,便是阿耶都觉得压力不小, 你三哥才不上奏,而是让你来说,这小子倒是很会保全自己啊,只是,他建议由谁来上奏合适?”

“三哥说,这个要请阿耶定夺。”

嘿,如此得罪全大唐的事,除了找魏征那个老匹夫来背祸,还能找谁?

“宣房杜、长孙无忌、魏征、李靖、李绩、程咬金、牛进达等人进宫议事。”

长乐走了后,李二便是立马对着王福说道。

于是立政殿中便是迎来一个不眠之夜。

以众人的政治智慧,李二只是讲明了情况,众人便是心中极为有底了。

看来朝廷这是掌握了青盐的生产技术,要把持盐业了,但为了防止引发社会动荡和大小世家的反弹,便是要实行这个盐引制度,把一些利益还给各大世家。

程咬金、牛进达等武将还好,毕竟他们的盐业做得并不大,只是在长安售卖。但对于那些大中世家,这却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

前来的武将们均是缄默不语,从政策而言,这项政策对朝廷、对百姓都是有利,对军队更是有利。

要是大唐的军人们都吃上了五文一斤的青盐,估计大唐的军人们体质都能提升两成啊。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人虽知要施行起来还会有些麻烦,均是积极支持,毕竟这是一个善政啊。

但李二随后说的两个顾虑,一个便是后代君主可能随意提升青盐价格的问题,一个是地方官员中饱私囊的问题,但众人商议半晚,却是也没有什么太好了办法。

但李二最后说道,后两个问题再议,你们先把奏折提下来在朝廷上议议。

众人左右看了看,不由一齐看向魏征,因为这事很符合他的人设,由其他人提出,都会让人怀疑是否有个人利益在其中,但魏征提出却是没有问题的。

魏征也是面不改色,此事的确出他提出来最合适,而他也愿意做,此事做成了,他魏征便是在青史上也要重重添上一笔。

想着史上记载:“贞观三年五月xx日,御史大夫魏征提出盐业朝廷专营制度及盐引制度,无数大唐百姓由此爱益。”

魏征便是两眼发光。

至于其他的,他魏征还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次日。

太极殿。

君臣在听取了由魏征上书的朝廷专营盐业及实施盐引制度后,均是一阵大哗。

之后便是各种提问:

“启奏陛下,臣以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大唐有十道,三十六十州,子民无数,朝廷是否可以生产出供全天下人食用的食盐?”

“启奏陛下,臣以为朝廷不能与民争利啊,毕竟盐业关系国计民生,无数的人都在此内谋生,陛下看似对百姓的善举,却是让这些人行内人先承受了苦难啊。”

一听,心中便是一阵腻歪,这些世家朝臣一旦没什么理由反对了,便会搬出这个不能与民争利的观点,以便世家们能继续享受利益。

在书案上不由狠狠把这些提议的人记录下来,这些人有机会应该都要换下去啊。

而千古人镜魏征,却是站出来了:

“哦,韦大人,你可知我大唐百姓不下于三千万,却是有九成吃不上青盐,而你所谓的这个与民争利就是要让百姓们都吃不上好盐吗?”

“此次,朝廷会保证盐业供给,售价更是低廉,这是福泽我大唐百姓的善政,更是千年未有之幸事,却被你说成与民争利,恐怕是让朝廷不要与你韦家争利吧。”

“你韦家经营盐业时间长了,更是掌控了北方各州一半的市场,但你们拿得出如此品质的青盐吗?拿不出来的话,便不是朝廷与民争利,而是你韦氏要与朝廷、要与百姓争利,试问,韦大人可是这个意思?”

魏征的说话是一连串,先从大唐百姓吃不上好盐,再到朝廷要实施的善政,最后经接点明了韦家的险恶用心,顿时让殿内群臣大哗起来。

毕竟,殿内群臣依靠皇室赐予,还是能吃得上青盐的,但自己家人呢,自己族人呢?以前是因为没办法,不得不吃韦家售卖的质量不佳的食盐,但如今朝中有了稳妥的政策了,你韦家还是不愿意交出这份利益。

这个吃相太难看了,而且要是实施这个盐引制度,即便是以前不做这个生意的世家,也可 以进入这个市场了啊。

这些反对的官员顿时引起朝中官员群中攻诘。

因为盐业利于天下百姓,且盐引制度也保留了大小世家们的利益,因此,朝廷此番还是顺利了这一提议。

通过提议时,李二便是顿时大喜,这意味着什么?

可以收取无数大小世家的盐引钱啊,而这笔钱以自己估计,至少会有二百万贯左右,国库啊,国库,再也不会饿死老鼠了啊,直接就能瞬间便能满血。

正当李二以为今日朝议可以退朝,回去立政殿中慢饮三杯庆贺时。

却是见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出班奏道“微臣近日在长安发现由益州发行的《益州快讯》,内容是招聘教习,但教授的内容臣以为不妥。”

“哦,如何不妥?”李二问道。

但心中早已明白了,李恪建这个书院,虽然说的是文理书院,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个书院教授的内容会以何为主。

“微臣以为,益州文理书院教授不仅有我孔孟之道,更有工匠学问,此举大大不妥啊。

我大唐此时识字之人甚少,应该培训更多的读书人,而不是什么工匠,陛下,奇技淫巧于国无益,我儒门才是国家屹立千载的根本。”

孔颖达此言一出,朝廷上便是一群俯合声,毕竟他们自己就是读书人,要工匠讲究什么?

工匠们历史上讲究尚同,不讲究尊卑长幼有序,这可是动摇封建王朝的基础,这如何可以?因此历史上都是不余遗力地打压。

李二一听这个也是有些犯愁,他现在是帝王,自然不会呆板地遵从什么儒家、道家、法家等等,在他看来,对朝廷有用的才是应该要推广的。

但奈不住世人千年来的偏见,尤其工匠讲究尚同,没有了尊卑,这是任何封建帝王也不能容忍的。

但李二也明白,李恪为何要教导这些工学人才,无论毒盐变青盐、还是肥皂制作,这里面可全都是工匠们的学问,和儒门更是没有什么关系。

这也是李恪当初把青盐 产业让李二占五成份子,肥皂虽然没有给李二分子,但却解决退伍军人的大问题。

而这两个利益李二都是不会放手,只要李二不放手,自会会在前面帮着他解决麻烦。

此时,阎立本、阎立德等工部官员听到儒门说话难听,到也齐心协力,一致为工学张目,但奈何儒门之人在朝堂上人多势众,只是一开始就屈于下风。

“你们儒家张口闭口奇技淫七,看不起工匠,可没有工匠,你们连房子都住不上!”

“你们儒家整天讲仁义道德,可百姓饿肚子的时候,仁义能当饭吃吗?”

往常,阎立本、阎立德等工部官员颇为尴尬,一旦朝堂上这些老夫子们抨击工学,他们都只能退避,但这次在《益州快讯》上却让他们看到了工学崛起的希望。

现在朝廷取士用的都是儒门,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地方学府教的也是这些,工学只能依靠口口相传,靠着父子,师徒传承。

看看朝堂上满堂朱紫,皆是儒门,他们工部官员大多却是身着青绿,身份上就差了不止一筹啊。

李二对于这种争执,也是无法,往常都是和稀泥,说是儒门乃大道,但工匠之学也不可小觑云云。

但这次却是事涉李恪,看看,李恪给他带来了什么?

青盐,不,贞观盐,一年给国库增加二百万贯,肥皂,开始解决退伍军卒再就业的难题。

以上是公的,私人的还有仙人醉、炒制茶,好吧,现在叫武德茶,这是两个源源不断的现金奶牛啊,能够给他内帑带来充足收入。

更何况李恪办学是自费,也没有运用国家一分钱,这孔颖达纯粹是习惯性地打压工学,不给工学任何机会啊。

正想以目示意,让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出来给工学,给李恪的书院站站台时。

“哼,工巧之术岂能与我儒门大道相比,更加登不了大雅大堂。”中书舍人岑文本的这句话却是让尉迟恭恼怒地站了出来。

尉迟恭打铁出身,少时想拜师识字,却是蒙学中儒门老师所拒,无奈下只好继续打铁,因此心中对儒门从无好感。

只是世间风云突变,强大的大隋只是数年就四分五裂,这才上山成了盗匪,投奔李唐后,靠着一刀一枪,从马上拼杀出了现在的鄂国公。

铁塔般的身子往堂中一站,只是一推,登时把岑文本给推了一个大咧趄。

“你这老匹夫,武德九年,突厥二十万铁骑陈兵渭水,我大唐靠的是什么退敌?

靠的是你这厮这张嘴吗?还不是靠得我大唐将士效死、百姓用命、城墙高垒,弩机强弓。

若是没有了你口中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工学,我大唐哪里来的兵器盔甲、强弓劲弩?”

尉迟恭说着说着,估计心中有气,就想给岑文本来上一拳。

李二在丹陛上看得分明,心知这是岑文本这斯的话惹怒了尉迟恭。

尉迟恭此时正当盛年,说是本朝第一悍将也不为过,这含怒一拳下去岑文本估计要去了半条命,甚至就此了帐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二想给李恪站站台,可没想弄出人命事件出来,连忙喝道:“知节,拉住他。”

程咬金急忙出班,拉着尉迟恭的肩膀就是一带,尉迟恭顿时打空了,回头一看见是程咬金,也明白过来了。

转身对着李二一礼,说道:

“陛下,臣就一武夫,不懂什么五经,更不懂什么天地大道。

但却明白我大唐要战胜突厥人,要让我们的战士吃上青盐,要穿戴好兵器战甲。

这些鸟人整天哔哔个不休,却又讲不出个什么来,连蜀王办个学院讲些工学,也是莫明其妙地阻挠,着实令人烦闷。

看清楚,这学院可是蜀王自己掏钱办的,所有学员都不收学费的,关你们个鸟事,”

朝堂上众位官员顿时有些哑然,以往这种争议,儒门这些官员也就是欺负欺负工部的人,大家都会跟上,工部这些官员也没有什么可反驳的。

但惹怒了军方,却是不一样了。

大唐极重军功,未得军功不得爵用度是铁律。别看朝堂上这些官员品秩极高,但要论起爵位,大多数人却是没有的。

但孔颖达作为儒门圣人之后,却是坚持说道:

“陛下,微臣弹劾蜀王兴办书院,教授工学,须知,若让工巧之术凌驾仁义之道之家上,天下危矣;

此外,微臣弹劾鄂国公尉迟恭欲当堂殴打朝堂大儒。”

李二想了想,对着杜如晦说道:“杜爱卿以为如何?”

杜如晦出班奏道:

“蜀王在报纸上说了,所有费用并没有出自国库,全是他自费举办,应该谈不上教育资源被挪用的实情,我大唐的读书人想必也会越会越多。

更何况,你们现在吃的青盐,就是从毒盐中提出出来的,你们现在用的肥皂,也是用的工学之法提取出来的。

须知,我大唐读书识字之人太少,百不及一,蜀王办的“益州文理书院”为我大唐培养各类人才,臣心中甚为幸甚。

若是有各大世家成立书院向天下免费招生,培养各类人才,臣以为也应该鼓励。”

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臣,以务实和高效着称。

杜如晦虽然出身于士族家庭,接受的也是传统儒家教育。但并不排斥实用技术,尤其是在治国安邦的层面上。

他与房玄龄并称为“房谋杜断”,此时担任尚书右仆射,在朝堂上说话自是极有份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