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云的归途是故乡 > 第104集:古韵新生

云的归途是故乡 第104集:古韵新生

作者:庄子蝶一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7 12:48:31 来源:小说旗

冬去春来,省城从沉睡中苏醒,暖阳驱散了冬日的阴霾,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生机勃勃的金色纱衣。省政府大楼内,王晓东坐在办公桌前,目光紧锁一份关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身为副省长,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每一项决策,都可能在文化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影响深远。

阳光斜斜地爬上王晓东的办公桌,在调研报告的 “文化产业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行字上投下阴影。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耳畔仿佛又响起报告会上专家的叹息:“咱们省坐拥千年非遗,文创产品却还停留在印着景点照片的钥匙扣上。”

第一站是青瓦镇。晨雾未散时,王晓东已经站在破败的油纸伞作坊前。七十二岁的老匠人正对着满地竹骨摇头:“年轻人都去直播带货了,谁还学这又苦又不赚钱的手艺?” 作坊里,最后两名学徒正将半成品油纸伞打包发往义乌 —— 那里的机器生产线,能以十分之一的成本做出相似度九成的 “非遗产品”。

“王省长,不是我们不想转型。” 镇文化站站长递来杯浓茶,杯壁上沾着未洗净的茶垢,“搞文旅项目要投资,可隔壁县刚建了仿古街,我们再跟风根本没出路。” 王晓东望着远处翻新的徽派建筑,那些崭新的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塑料般的光泽,与老匠人布满老茧的手形成刺眼对比。

回到省城,王晓东把文旅局、高校、企业代表召集到会议室。“我们需要一场‘文化解码’行动。” 他将青瓦镇的照片铺满长桌,“比如这把油纸伞,它的伞骨弧度暗含《考工记》的力学智慧,伞面绘制能融入 AR 技术...” 话未说完,某文旅公司负责人就打断道:“王省长,这些文化概念太虚,不如多建几个网红打卡点实在。”

深夜,王晓东独自来到省博物馆。在青铜器展区,他驻足许久,突然掏出手机给科大计算机学院院长打电话:“咱们合作开发文物数字孪生系统怎么样?让观众能触摸三千年的文明。” 电话那头传来翻动文件的沙沙声:“技术没问题,但文物授权和资金...”“我来协调!” 王晓东的声音在空旷的展厅里回荡。

三个月后,“数字文物漫游季” 启动仪式上,观众戴着 VR 眼镜 “走进” 古墓发掘现场,青铜鼎上的云雷纹在眼前徐徐展开。青瓦镇的油纸伞也有了新模样 —— 扫描伞面二维码,手机里便跳出老匠人讲述制伞工艺的全息影像,文创产品销售额当月翻了五倍。

庆功宴上,有人举杯祝贺,王晓东却盯着手机里新收到的消息:邻省推出了更先进的文化元宇宙项目。他放下酒杯,在备忘录里写下一行字:“文化产业没有终点,只有永不停歇的传承与创新。” 窗外,城市的霓虹与星空交相辉映,恰似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城市里碰撞出的火花。

数字文物漫游季的热度尚未消退,一纸律师函便打破了短暂的平静。某科技公司起诉省博物馆数字孪生系统侵权,称其三维建模技术与自家专利高度重合。消息传开,原本计划合作的企业纷纷持观望态度,文旅局会议室里弥漫着焦灼的气息。

“王省长,对方狮子大开口,要索赔八千万!” 文旅局局长将文件重重拍在桌上,“我们明明是委托科大研发的,怎么就侵权了?” 王晓东翻看着专利对比图,发现争议点集中在文物表面纹理的渲染算法上。窗外暴雨倾盆,他拨通了科大计算机学院院长的电话:“老周,咱们得连夜研究应对方案。”

连夜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投影仪映出两组代码。科大团队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日志记录,证明算法从底层架构就与对方不同。但对方律师却在媒体上大放厥词:“打着文化创新的旗号窃取技术,这样的项目如何让人信任?” 舆论瞬间转向,网上 “文化产业沦为侵权温床” 的论调甚嚣尘上。

王晓东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法律纠纷,更是文化产业公信力的保卫战。他亲自带队拜访国家版权局,邀请权威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同时组织媒体开放日,让记者实地参观研发实验室。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举起鉴定报告:“我们欢迎正当竞争,但绝不接受恶意碰瓷。文化创新需要包容环境,而不是被资本设下的专利陷阱困住手脚!”

风波渐息时,王晓东却没有丝毫松懈。他发现,随着技术更新,部分数字文物的交互体验已显落后。在一次基层调研中,青瓦镇的年轻店主直言:“游客尝鲜后就不再来了,咱们得有新花样。” 这句话触动了王晓东,他立刻召集文旅、科技、教育部门,提出打造 “文化元宇宙教育平台” 的构想。

然而,新计划刚启动就遭遇资金瓶颈。财政厅委婉提醒:“数字项目烧钱太快,前阵子的风波还让投资人心存顾虑。” 王晓东没有退缩,他创新性地提出 “文化产业 REIts” 方案,将优质文旅项目打包上市,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说服企业,他带着团队走访了二十多家上市公司,在某集团会议室,他指着全息投影里的文化元宇宙场景说:“这里不仅是虚拟空间,更是传统文化重生的新土壤。”

当全省首个文化元宇宙课堂在偏远山区开课,孩子们通过 VR 设备 “走进” 敦煌莫高窟时,王晓东收到了青瓦镇老匠人的视频。老人举着新设计的智能油纸伞,伞骨上的传感器能随雨水变化绽放不同的光影图案。“王省长,这伞现在成网红了!” 老人笑得满脸皱纹,“咱老手艺也能和高科技做朋友!”

夜晚的城市如此安静,王晓东静静的坐在书桌前沉思, “晓东,又在为文化传承的事操心?”李丽玔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了进来,手中端着一杯散发着袅袅热气的香茗。淡雅的妆容凸显出她干练而优雅的气质。多年来,她不仅在宣传工作中如鱼得水,更成为王晓东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王晓东抬起头,接过茶杯,轻抿一口,茶香在唇齿间散开,却难以驱散他眉间的愁绪:“是啊,我省文化底蕴深厚,可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文化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李丽玔走到他身边,轻轻为他按摩肩膀,柔声道:“我理解你的压力,可你向来善于攻坚克难。就像之前推动科技创新一样,只要找准方向,稳步推进,一定能取得成效。对了,小悠今天早上还念叨着,说学校要举办文化节,想让你陪她一起准备节目呢。”

王晓东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愧疚:“最近实在太忙,恐怕又要让小悠失望了。等忙过这阵,我一定好好陪她。”

话还没说完,手机铃声骤然响起。王晓东看了眼来电显示,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是省文旅厅厅长,估计是文化产业的事出了新状况。”他按下接听键,听筒里传来省文旅厅厅长焦急的声音:“王副省长,不好了!咱们计划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过程中遇到了巨大阻力。当地居民强烈反对,认为改造会破坏街区的原有风貌,网上也出现了大量负面舆论,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了极大压力。”

王晓东眉头紧皱,沉声道:“我知道了,你立刻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省政府会议室开会,我这就过去。”

挂断电话,王晓东无奈地看着李丽玔:“计划又被打乱了,看来今天又得加班。”

李丽玔微笑着安慰道:“没关系,你去忙吧,家里有我。”

省政府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王晓东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居民反对和舆论危机?”

“王副省长,我们在制定改造方案时,确实考虑不够周全,没有充分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省文旅厅厅长满脸愧疚地说道,“而且在宣传方面,也没有及时向公众传达改造的目的和意义,导致大家产生了误解。”

“不仅如此,”省住建厅厅长接着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煽风点火,夸大改造的负面影响,误导了舆论走向。”

王晓东沉思片刻,语气坚定地说道:“我们不能因为遇到阻力就退缩。一方面,立即暂停改造工程,组织工作小组深入街区,挨家挨户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反馈对改造方案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详细介绍改造的初衷、规划和预期效果,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走向。”

凌晨两点,王晓东的手机屏幕依然在黑暗中泛着冷光,热搜词条 “xx 历史文化街区遭野蛮改造” 刺痛着他的眼睛。评论区里,一张张居民举着 “还我老街” 横幅的照片疯狂转发,甚至有人将改造方案与邻省失败案例对比,质疑声浪如潮水般涌来。

晨光微露,王晓东带着规划局、文旅局的负责人直奔街区。青石板路上,愤怒的居民将他们团团围住。白发苍苍的李阿婆攥着褪色的老照片,声音颤抖:“王省长,您看看这张全家福,就是在街口老茶馆拍的,拆了它,我们几代人的回忆往哪搁?” 年轻的店主小陈也挤过来:“改造后租金肯定涨,我们这些小商户根本租不起!”

王晓东摘下眼镜,认真擦拭镜片:“我保证,不会让老街变了味儿。咱们先找个地方,好好聊聊。” 在临时搭建的议事厅里,居民代表们七嘴八舌地控诉:“说好的修旧如旧,可施工队连老墙皮都铲了!”“停车位规划把老树都砍了!” 王晓东边听边记,笔记本上很快写满密密麻麻的字。

“王副省长,这街区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承载着我们的回忆,要是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可接受不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说道。

王晓东耐心地倾听着,不时点头回应:“大爷,您的心情我理解。我们改造街区,不是要破坏它,而是想让它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我们一定会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让改造后的街区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在与居民的交流中,王晓东了解到他们对街区的深厚情感和对改造的具体担忧。

回到办公室,他立即叫停施工,召集建筑专家、非遗传承人、居民代表开了场特殊的 “圆桌会”。“居民不是反对改造,是怕失去认同感。” 王晓东敲了敲改造图纸,“我们能不能把施工方案公示,让大家参与设计?” 规划局局长面露难色:“王省长,工期已经耽误了,这样做太费时间。”“宁可慢一点,也不能让老街伤了元气!” 王晓东语气坚决。

接下来的半个月,王晓东几乎泡在了街区。他带着团队逐户走访,收集了 300 多条建议;在老街广场办起 “设计夜市”,让居民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甚至请来纪录片团队,记录老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当一位老木匠提出 “用古法工艺修缮木结构” 时,王晓东当场拍板:“就按老师傅的法子来,费用由政府专项补贴!”

改造方案迎来大调整:原本要拆除的老茶馆被纳入核心保护范围,改造成非遗体验馆;停车位采用生态透水砖,保留所有古树;还专门规划了 “平民创业区”,为小商户提供租金减免。在新方案发布会上,王晓东举起泛黄的老照片:“我们不是要抹去记忆,而是让老街以更好的姿态活下去。”

改造重新启动那天,李阿婆主动端来凉茶:“王省长,看到你们真的把老物件都保护起来,我这颗心算是落地了。” 随着工程推进,网上的风向悄然转变。有网友晒出施工队用传统榫卯技艺修复梁柱的视频,配文 “原来改造不是破坏,是重生”。

三个月后,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青石板路依旧泛着温润的光泽,老字号招牌与现代文创小店相映成趣。开街仪式上,王晓东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收到小陈发来的消息:“新店生意超火爆!现在大家都说,老街还是那个老街,却又有了新活力!” 夜色中,老街的灯笼次第亮起,照亮了王晓东欣慰的笑容,也照亮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就在局势逐渐缓和时,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负责文化街区改造的企业,因资金短缺,工程进度严重滞后。改造工程陷入停滞。

挖掘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工地上堆积的建材在细雨中蒙上一层灰。王晓东踩着泥泞走进项目部,施工方负责人老张正对着账本唉声叹气:“王省长,账上只剩最后二十万,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了。” 墙角蹲着几个工人,烟蒂散落一地,有人小声嘀咕:“再拿不到钱,明天就罢工。”

回到办公室,王晓东翻开企业提交的资金缺口报告,八千万的数字像座大山横在眼前。财政厅的回复很快传来:“年度预算已超支,无法追加拨款。”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 “文化街区烂尾” 的话题开始发酵,有网友翻出之前的负面新闻:“早说过这项目不靠谱!”

深夜,王晓东拨通了省工商联主席的电话:“老周,能不能组织一场文化产业招商会?就以街区项目做试点,开放部分经营权吸引民间投资。” 电话那头传来翻文件的声音:“王省长,现在资本都很谨慎,人家凭什么相信一个半拉子工程?”“就凭我们手里的文化 Ip!” 王晓东握紧话筒,“把老字号、非遗工坊的独家合作权打包,我不信没人动心。”

招商会当天,会议室里气氛凝重。二十多家企业代表翻看着项目资料,某地产集团负责人率先开口:“投入这么大,回报周期太长,风险谁来兜底?” 王晓东站起身,身后的屏幕亮起街区改造后的 3d 效果图:“我们计划引入文旅产业基金,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按比例出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说着,他指向角落里坐着的非遗传承人,“而且,这些活态文化资源,就是最大的金字招牌。”

正当招商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时,银行突然传来消息:原计划提供的贷款因政策调整无法落实。王晓东立刻驱车前往省分行,在行长办公室里,他摊开一份调研报告:“行长,街区改造完成后,预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 30%,这笔账您比我会算。” 见对方仍在犹豫,他话锋一转:“再说,支持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咱们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经过三天三夜的协商,一个创新性的融资方案终于出炉:政府注资两千万作为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四千万,银行提供三千万低息贷款,同时设立专项监管账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签约仪式上,老张握着王晓东的手,眼眶泛红:“王省长,您这是给项目续了条命啊!”

工程重启那天,工地上响起久违的鞭炮声。王晓东站在脚手架旁,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是李阿婆发来的:“王省长,街坊们自发组织了义务巡逻队,帮着照看工地呢!” 他抬头望向老街的天际线,乌云正在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青灰色的砖瓦上,仿佛预示着这场危机终于迎来转机。

工程重启后的第三周,王晓东的手机在深夜震动起来。质检站站长的声音带着颤音:“王省长,刚抽查发现部分墙体的仿古青砖强度不达标,疑似供应商偷工减料!” 他掀开被子,抓起外套就往工地赶,路灯在雨幕中晕开朦胧的光斑,映得施工现场的警示灯格外刺目。

老张举着检测报告,额头青筋暴起:“这批砖是按合同标准进的货,肯定是厂家中途换了料!” 几个工人围过来,有人嘟囔:“都赶工成这样了,差不多得了。” 王晓东脸色一沉,抄起对讲机:“立刻停工!所有建材重新送检,不达标的全部清退!” 他转向老张,“损失由政府协调供应商承担,质量红线绝不能碰!”

整顿风波未平,隔壁新开业的商业综合体又打起了价格战。霓虹灯牌上 “购物满百抽大奖” 的广告闪得人眼晕,原本预约来街区参观的旅行团纷纷改道。文旅局局长急得直搓手:“王省长,人家有大牌折扣、网红餐饮,咱们拿什么争?”

王晓东带着团队连续三天泡在街区。他发现非遗体验馆里,游客只是走马观花;老字号店铺前,年轻人驻足片刻就匆匆离开。在文创小店,店主抱怨:“这些工艺品太贵,游客只看不买。” 深夜的会议上,他敲着笔记本:“我们缺的不是文化,是让文化‘活’起来的体验!”

一场 “文化焕新计划” 迅速铺开。王晓东邀请高校设计团队,将街区打造成沉浸式剧本杀场景,游客穿上汉服就能化身 “民国商人”“江湖侠客”;老字号推出 “亲手做糕点”“古法染布” 等体验项目;非遗大师们在街头摆起擂台,现场展示绝活。他还特意协调公交公司,开通直达街区的 “文化专线”,车上循环播放街区的历史故事。

开业前夕,王晓东又遇到了新难题。消防部门检查发现,部分老建筑的电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整改至少需要半个月。他连夜召集电力、消防、施工方开会,提出 “错峰施工” 方案:白天开放街区运营,夜间通宵改造电路。“辛苦大家拼一把!” 他拍着电力公司负责人的肩膀,“等街区火了,咱们的努力就值了!”

开街当天,街区被挤得水泄不通。穿着古装的游客在青石板路上穿梭,跟着 Npc 破解文化谜题;非遗工坊里,孩子们围着老匠人学得津津有味;网红博主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糖画师傅的勺子在空中划出金色弧线。王晓东站在人群中,收到老张发来的消息:“王省长,供应商主动提出赔偿,还想续签二期工程!” 他望着热闹的街区,终于露出了笑容 —— 这场文化与商业的突围战,才刚刚开始。

几个月后,历史文化街区焕然一新。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商业元素完美融合,传统手工艺品店、特色美食店、文化展览馆等一应俱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文化街区不仅成为了城市的新名片,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居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

傍晚,王晓东带着李丽玔和小悠来到文化街区。华灯初上,街区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小悠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在人群中穿梭嬉戏。

“晓东,看到街区的变化,我真为你骄傲。”李丽玔靠在王晓东肩头,感慨道。

王晓东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要让全省的文化资源都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微风拂过,带来新的希望。王晓东知道,在文化传承创新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只要与李丽玔携手同行,与同僚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在文化的浩瀚星空中,书写新的传奇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