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云的归途是故乡 > 第111集:聚贤逐梦

云的归途是故乡 第111集:聚贤逐梦

作者:庄子蝶一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7 12:48:31 来源:小说旗

金秋的省城被漫山红枫浸染,主干道两旁的法国梧桐簌簌抖落金箔般的叶片,随风掠过省政府大楼的玻璃幕墙。王晓东站在落地窗前,指节无意识地叩击着窗框,楼下绿化带里的银杏叶打着旋儿飘落,他却视而不见。案头那叠装订整齐的《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方案(2024-2028)》已被反复翻阅,边缘卷起毛边,标注的红笔批注在 “人才缺口分析” 章节层层叠叠 —— 生物医药领域高端研发人才缺口达 47%,数字经济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23%,基层教育医疗人才流失率连续三年超 15%。

“笃笃 ——” 秘书轻叩房门,端来的咖啡在办公桌上腾起袅袅白雾。王晓东摘下金丝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眉心,目光重新聚焦在方案的 “重点任务” 板块。他抓起红笔,在 “实施‘梧桐引凤’工程” 标题下重重划了道横线 —— 这是他力主推行的 “人才安居计划” 核心,计划三年内建成 2 万套人才公寓,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 500 万元安家补贴,配套子女入学、医疗绿色通道等政策。

手机突然震动,省人社厅厅长发来最新数据:上周在北京举办的 “智汇 xx 省” 专场招聘会,因配套政策宣讲不足,意向签约率较预期低了 18%。王晓东立即拨通视频会议,十余个地市分管领导的面孔在屏幕上依次排开。“我们不能再等企业‘单打独斗’!” 他举起方案,“从下周起,各地人社、教育、科技部门组成联合宣讲团,带着岗位需求清单和政策大礼包,走进全国 50 所重点高校。”

窗外暮色渐浓,王晓东的办公桌上铺满了各地上报的试点方案。在 “柔性引才机制” 试点城市名单里,他圈出了沿海的滨海市 —— 该市创新设立 “候鸟专家工作站”,吸引退休院士、行业领军人才定期来省指导,成效显着。他当即批示:“将滨海经验纳入全省推广模板,建立跨区域人才共享平台,打破‘人在编制在’的桎梏。”

夜幕降临,王晓东又开始逐字修改即将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我们要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他重重写下这句话,窗外的霓虹灯牌映在镜片上,与稿纸上的文字一同闪烁,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人才强省蓝图。

“晓东,还在在为人才的事发愁?”李丽玔的声音宛如山间清泉,打破了办公室的寂静。她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枸杞茶,轻盈地走了进来,淡雅的茶香瞬间弥漫在空气中。多年的相伴,让她对王晓东的情绪变化极为敏感。

王晓东抬起头,接过茶杯,抿了一口,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全身,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阴霾:“是啊,人才强省战略必须加强推广措施,。一方面,引进高端人才稀缺,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防止人才流失,其他省份优厚的政策太有吸引力了。”

李丽玔走到他身旁,温柔地按摩着他的肩膀:“我理解你的压力,可你也不能把自己累垮了。小悠最近在学校排演话剧,特别希望你能去观看。”

王晓东眼中闪过一丝愧疚:“恐怕又要让小悠失望了。明天要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晚上还得和几个部门商讨人才引进政策,实在抽不出时间。”

李丽玔微笑着安慰:“工作要紧。我会跟小悠解释的。”

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那日,省政府礼堂座无虚席。王晓东的发言掷地有声,投影仪将 “人才强省路线图” 投射在巨幕上,每一项政策都标注着具体时间节点。散会后,各地市负责人围在政策展板前热烈讨论,滨海市代表被众人团团围住,分享 “候鸟专家工作站” 的运营细节。

三个月后,首栋人才公寓在省城高新区封顶。王晓东踩着泥泞的工地,戴着安全帽查看样板间。“这面墙要装隔音棉,厨房的灶台高度要兼顾不同人群。” 他用卷尺反复测量,连浴室防滑地砖的纹路都仔细端详。当晚,他又主持召开视频会议,协调教育部门加快落实人才子女入学政策,要求每个试点城市必须在一周内公布具体学校名单。

然而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在某次调研中,王晓东发现山区某市的 “柔性引才” 政策形同虚设。当地医院院长苦笑着坦言:“专家来了没设备,留不住啊。” 他当即要求财政部门特批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单位的硬件升级,并建立省级专家资源库,实行 “点对点” 精准帮扶。

隆冬时节,“智汇 xx 省” 宣讲团满载而归。带回的不仅是 3000 余份意向协议,还有许多青年人才的建议。王晓东逐条梳理,在方案中新增 “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对初创项目给予最高 50 万元的启动资金。他特意将签约仪式选在人才公寓样板间举行,让新引进的博士们实地感受安居政策。

春节前夕,滨海市传来捷报:“候鸟专家工作站” 促成的科研项目,为当地企业带来超亿元产值。王晓东在全省总结大会上展示这份成绩单时,目光扫过台下的各地市代表:“人才不是‘候鸟’,而是要在这里扎根生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片土地成为最肥沃的土壤。” 窗外的雪纷纷扬扬,而会议室里的气氛却热烈如火,新一轮的人才强省行动,正在谋划更深远的布局。

春回大地,首批入驻人才公寓的科研团队已开始产出成果。省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由海外引进的李博士领衔的研发小组,成功攻克了一项困扰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王晓东亲临现场,看着实验室里闪烁的仪器和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欣慰。但他清楚,这只是开始,人才的持续发展与全省产业的深度融合,才是战略的关键。

在全省人才工作推进会上,王晓东提出了新目标:“我们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培育本土人才,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 随即,“青苗计划” 正式启动,计划每年选拔 1000 名本土青年人才,送往国内外顶尖机构深造,并设立省级人才导师库,由行业领军人物一对一指导。同时,为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他推动建立了多个 “校企联合实验室”,让高校科研成果能更快转化为生产力。

然而,新政策刚落地,就遇到了阻力。部分企业主抱怨校企合作增加了运营成本,还担心核心技术泄露。王晓东带队走访数十家企业,组织座谈会,现场协调法务、科技部门为企业答疑解惑,同时推出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机制,打消企业顾虑。在他的推动下,首批 50 个校企合作项目顺利签约。

随着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各地市也纷纷创新举措。西部山区某市利用当地生态优势,打造 “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吸引农业专家、电商人才下乡,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老工业基地城市则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校共建 “智能制造学院”,定向培养技术工人。看到这些成果,王晓东在工作日志中写道:“人才战略的生命力,在于与地方特色的深度契合。”

转眼又到金秋,省城的枫叶依旧红得似火。但与去年不同的是,王晓东的办公室里多了许多好消息:全省人才总量同比增长 2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5000 家,人才贡献率达到历史新高。不过,他并未放松,在最新的工作部署会上,他目光坚定地说:“我们要从‘人才高地’迈向‘创新高地’,接下来,重点推进人才数字化平台建设,用大数据精准匹配人才与需求!” 窗外的秋风掠过,带着新的希望,吹向人才强省的下一段征程。

人才数字化平台建设启动仪式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全省人才数据的可视化图谱。王晓东按下启动键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次日清晨,他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与科技公司技术团队、高校数据专家面对面交流,讨论平台的功能架构与数据安全问题。

“王省长,我们目前遇到最大的难题是数据整合。” 技术负责人眉头紧锁,“各地市的人才数据标准不统一,还有部分单位担心数据泄露,配合度不高。” 王晓东当即决定成立省级数据协调专班,亲自挂帅。他带着专班成员走访了十几个部门,反复强调数据共享的重要性:“只有打破数据壁垒,才能让人才政策更精准、更高效!”

在王晓东的推动下,全省建立了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安全。三个月后,平台一期上线,实现了人才需求智能匹配、政策精准推送等功能。但很快,新的问题暴露出来 —— 基层单位对数字化工具使用不熟练,平台活跃度远低于预期。王晓东立刻安排开展全省范围的数字化培训,还组织技术团队下沉到各地市,手把手指导操作。

平台的成效逐渐显现。某县通过平台发布的农业技术需求,仅一周就匹配到了 3 位专家;省城一家初创企业借助平台,快速找到了合适的融资对接渠道。王晓东看着后台不断增长的数据,又开始思考新的方向:“我们要把平台打造成人才服务的‘一站式’枢纽,接入更多生活服务功能。”

就在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挑战打乱了节奏。行业竞争加剧,周边省份纷纷出台更优惠的人才政策,部分已引进的人才出现了流失迹象。王晓东紧急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 “以情留人、以业留人” 的新思路。他推动建立高层次人才定期沟通机制,每月举办人才沙龙,倾听他们的诉求;同时加快重大项目布局,让人才有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

深秋的夜晚,王晓东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城市的灯火璀璨。人才数字化平台的二期规划草案摊开在桌上,新增的 “人才成长追踪”“区域人才流动分析” 等功能,勾勒出未来人才工作的新图景。他拿起笔,在草案空白处写下:“人才强省,永远在路上。” 窗外的枫叶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才与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邻省一纸《高端人才 “鲲鹏计划”》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最高 2000 万科研启动金、配套产业园区土地优先使用权等政策,让王晓东办公室的电话接连不断。省城生物制药龙头企业康泰集团的 cEo 周明远亲自登门,开门见山:“王省长,我们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张成业收到邻省邀约,对方开出的条件太诱人了。”

王晓东立即驱车前往康泰集团的研发中心。透过玻璃幕墙,他看见张成业正专注地调试实验设备,这位留美归国的免疫学博士,曾带领团队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肿瘤靶向药物。“张博士,愿意聊聊吗?” 王晓东脱下西装外套,搭在实验台边,“听说邻省承诺给您独立实验室?”

张成业摘下护目镜,苦笑:“他们还答应帮我解决妻子的工作调动问题,孩子也能上国际学校……” 王晓东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康泰园区旁的国际学校今年 9 月招生,我现在就协调教育厅特批一个学位。至于实验室,省里新批的生物医药加速器有 1000 平场地,设备采购资金我来落实。” 临走前,他特意留下私人号码:“有任何需求,24 小时都能找我。”

这场 “抢人战” 倒逼政策升级。王晓东连夜召集相关部门,推出 “人才护航十条”:设立省级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每位高层次人才配备专属联络员;建立 “人才诉求直通车”,在政务服务平台开通绿色窗口;对重点企业实行 “一事一议”,只要能留住核心人才,政策可灵活调整。

机械制造领域的老专家陈启明成了首批受益者。邻省以双倍薪酬邀请他担任技术顾问,王晓东得知后,带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上门。看到老人家中堆满的古籍善本,他当场协调省图书馆为陈启明设立个人藏书分馆。“您毕生研究的精密机床技术,我们想帮您整理成教材,在省内高校开设专班。” 王晓东的提议让陈启明红了眼眶,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针对邻省对青年人才的 “购房补贴翻倍” 策略,王晓东推动成立人才发展基金,企业每留住一位符合条件的人才,政府按其年薪 10% 给予企业补贴。同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 “人才安居贷”,利率低于市场 30%。刚入职高新区的海归博士林晓薇算了笔账:“在这里买房,光利息就能省下一辆车的钱。”

半年后的全省人才工作表彰大会上,康泰集团的张成业带着新研发的药物走上领奖台。他握着王晓东的手感慨:“留在这里,不仅是因为政策,更是看到了您对人才的诚意。” 台下,陈启明正给年轻工程师们讲述机床技术,林晓薇在代表发言中分享着自己的创业故事。王晓东望着台下,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目标:“以心留人,才能筑起真正的人才高地。”

一系列人才引进活动在省城成功举办。王晓东带着李丽玔和小悠来到高端人才峰会现场,会场内气氛热烈,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才发展的新趋势。小悠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晓东,看到这么多优秀人才汇聚我省,我真为你骄傲。”李丽玔靠在王晓东肩头,感慨道。

王晓东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要让我省成为人才向往的高地,为全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微风拂过,带来新的希望。王晓东知道,在人才强省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只要与李丽玔携手同行,与同僚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冲破重重阻碍,书写人才强省的壮丽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