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 099 不给权利谢威不干,李校长被上级责难了

“与其没有依据地胡乱猜测,不如直接问谢威。开诚布公地谈,也利于以后发展。我相信谢威同志不会反对。”

一大早,李瑞召集学校主要领导在小会议室里开会。

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

国家不仅提出改革、开放,更提出加强科学教育事业建设。

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接下来学校工作如何展开,都需要有所准备。

政策出来了,具体如何操作,没人清楚。

李瑞以谢威让他去问上级要政策、建立校企联合办的事情来展开话题,所有人的神情都变得怪异:国家政策出台前,谢威就已经把握住了!

红光厂的一切,完全符合改革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设计开发新产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谢威提前知道国家政策,并且如此运作,吓到了众人。

有人认为是谢威接触的大佬透露过;有人认为谢威是瞎猫撞上死耗子;有人认为谢威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分析出来;更有人不负责任地提出谢威有未卜先知能力……

如此情况下,刘德宝直接提出跟谢威开诚布公地谈。

有一个能准确把握上级政策的人,工作就好干了。

“直接问谢威是最好办法。从一开始就没把他当普通学生看,现在才发现,依然看轻了他……情报整理能力如此强悍的年轻人,应该好好谈。校长之前不是也说谢威心思缜密,做事都先谋划好了么!”

张鸣秋也开口了。

很快,谢威就出现在会议室。

学校领导大早上小会议室开会,谢威没有丝毫意外。

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落幕,刊登《公报》内容的报纸还没到学校,广播已经详细地介绍了会议的内容跟决策。

“你让我等的结果出来了。改革,开放,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说说你的看法吧。”

打量了谢威好一阵,李瑞都没能从他脸上看出任何端倪。

无奈之下只能开门见山。

谢威的看法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知道谢威如何知道会有这样政策出台的。

看了一眼众领导的神色,谢威没有犹豫就开口了:

“从76年开始,一些单位计划订单就在逐步削减……红光厂属于军工配套厂,技术基础差,生产设备落后……去年计划订单削减40%,今年更是直接削减70%……在这之前,我也向其他厂了解过情况。基础薄弱、产能落后的厂都处于这种状况。就连军工厂,订单也在削减……”

谢威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任何政策出台,都伴随着大量调研、试点。

国家不会在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经过测试就推行足以对整个国家造成非常大影响的政策。

“以前红光厂这种自己开发产品、生产不纳入统筹计划是不可能的。在上级号召自力更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问题,还得到上级大力支持,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谢威一脸平静地以红光厂来举例。

78年开始个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在76年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就已经有了端倪。

“确实。以前学校自主立项、自筹经费没问题,自主经营跟自负盈亏这是不可能得到支持的。”

刘德宝赞同谢威的说法。

其他人点头不已。

政策如何,都是知道的。

“红光厂好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想贷款也没有太大可能。自己寻求市场生存是逼不得已……而花都油脂化工厂,却没有发不出工资的担忧,但是他们依然成了厂长责任制试点……”

为了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谢威把花都油脂化工厂的试点拿出来说事。

全国的试点,很多。

蓉城跟花都距离远,谢威之前也给了解释:厂里安排到花都考察市场的销售人员回来告诉谢威的!

敢拿出来说事儿,自然是不怕调查。

“就通过这些你判断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李瑞依然无法完全相信谢威的说辞。

换成他,或是在座任何一个人,得到这些信息都不可能做出如此判断。

“不只是。尼克松访华后,国内开始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跟装备,与西方国家交流多了起来。引进技术需要大量外汇……国家都缺外汇,所以这几年对能创造外汇的企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

能出口创汇的企业,负责人都能横着走。

谁都知道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底子差,能引进技术跟先进装备,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哪怕最先进的顶级技术被限制,能引进的二手设备都比现在国内提供的先进。

“谢威,改革开放跟出口创汇有什么关系?”

刘德宝不解地问道。

众人同样疑惑地看向谢威。

国家政策改变跟出口创汇,貌似没有什么关系。

出口创汇,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一直都在搞。

“国内出口的都是初级原材料跟廉价农业产品。诸如贵金属矿石、原油等,要不然就是传统的茶叶等农业产品跟瓷器等手工艺品……这些产品带来的外汇不多,出口一船还换不回来一台先进的机械设备……”

“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要想快速发展,缩短跟国际上的差距,需要投资升级生产技术、新技术研发……恰恰,国家没钱……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此刻,谢威化身一名经济学讲师。

给学校领导上了一堂几十年后高中生都学过的经济基础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级一直号召各单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就是为了打破恶性循环。全国试点单位不只有红光厂跟花都油脂化工厂。我们需要国际上的先进设备跟技术,同样,国内廉价的工业产品也需要国际市场……”

“……”

谢威的话让小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学校领导们没有一个学经济的,通过谢威的介绍算是明白:改革、开放的大势,是历史必然。

经济发展上去了,国家才会强大!

吃大锅饭,经济是难以搞上去的。

“去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后,恢复高考;今年3月召开科技大会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年高考比去年更完善,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也是对教育改革的探索……”

78年科技大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全国六千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会,在座的好几人都参加了这场会议,对于会议内容自然清楚。

自然也清楚这场会议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谢威停顿了一下,等待众人消化后,才继续说道。

“其实,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

众人尽皆默然。

“校企联合办,也算是改革的试点。如何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没人知道。有一条,如果学校一直把校企联合办当成给学校自主项目输血的,到时候项目会经费匮乏无法持续,校企联合办同样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发展资金运营不下去!”

说到最后,谢威直接摆明了态度。

校企联合办,必须从学校独立出来,不允许学校把校企联合办当钱袋子。

“若学校希望我参与到校企联合办运营中,就绝对不能插手日常运营。另外,学校非军用技术项目立项,得由校企联合办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而不是学校安排!”

摊牌了。

不装了。

谢威直接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校企联合办不允许学校领导胡乱插手,更不允许把校企联合办当钱袋子。

“按你这么说,学校不干涉校企联合办运营,权利集中到管理者手中,那么,谁能确保项目就一定正确?”

李瑞没想到谢威当着学校领导,依然不放弃把校企联合办权利抓在手里的想法。

当即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学校有监督管理权。校企联合办的项目,需要有完善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投资预期收益等报告,并且获得学校同意……”

对于李瑞的质疑,谢威同样准备好了应对方案。

没有领导者愿意下属单位脱离掌控。

谢威并不是跟校长争夺权利,只是为了不让学校把校企联合办变成小金库,疯狂抽血。

九十年代,多少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被上级当成现金奶牛疯狂抽血而最终消失在市场上?

······

“老领导,忙着呢?”

七机部。

依然没等预约时间,不顾秘书阻拦,李瑞闯入了老首长办公室。

此刻的老领导正埋头在一堆文件中。

“来了?你先坐一下,我把这些文件处理完。”

老领导一边继续处理文件一边开口。

李瑞如同一个乖学生,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在学校的小会还没开完,就得到了部里电话,要求他以最快速度赶到首都。

李瑞自然清楚,肯定是关系到之前他来要政策的事情。

还好,从谢威口里,得到了理由,完全可以把这样的消息加工一下,变成自己的理由。

倒不是李瑞没想过现在就把谢威推到领导面前,给谢威一个更好的前途,在体制内工作了几十年的李瑞很清楚,现在谢威即使到部里,反而更不利于发展。

那小子,都能跟校长争夺权利呢!

“行了,走吧,咱们先去小会议室里。”

好一阵,领导才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开口对李瑞说道。

“啊?”

李瑞愣了。

老首长这不先跟自己单独谈谈?

领导没理会李瑞,径直往外面走去,李瑞无奈,只能急忙跟上。

“明天,我就不在七机部了。部里对你干的一些事情很不满……”

去会议室的路上,领导轻声对李瑞说道。

“啊?”

正在琢磨是不是还有其他什么事儿的李瑞又一次愣神了。

“装傻充愣有意义?你真以为那么大动静,上面都不知道?郑部长对你们把精力跟经费投入到三机部的高难度技术上非常不满意!”

老领导提醒着李瑞。

从之前李瑞来要政策,回去后就搞了校企联合办,一开始,部里很满意,毕竟学校经费缺口很大。

相对其他几个机械工业部来说,七机部的经费是充足的。

可相对七机部的技术跟国际上的差距,经费缺口又太大了。

“领导,我可不是心向三机部……”

李瑞急忙辩解。

奈何,领导并没有再说话。

小会议室到了。

还没进会议室里,看到里面的众人,李校长就愣住了,饶是在战场上尸山血海都不曾怂过的他,此刻也是心底发寒,想要转身就跑。

小会议室里,大部分都是部里最核心的领导!

三堂会审高的架势啊!

一时间,李校长突然想到:每次学校临到有事找谢威,领导都在会议室等着谢威,谢威进门心态跟自己此时差不多吧?

“李瑞同志来了?”

郑部长看着李瑞,招呼他进来。

李瑞无奈,只能给众领导打招呼,然后也不等他们开口,就主动说道:“刚好,领导们都在,我有重要工作需要向各位领导汇报……”

李校长深知,不能一来就让大佬们提出学校搞战机相关技术项目的事情。

目前来说,学校承担的航天研究项目并不多,而几个战机的先进技术,可以完整组合成一架先进战机。

只要增加总成设计,就是一款新的战机!

领导们能不冒火么?

所以,必须让领导们看到校企联合办的成绩,然后再解释,就容易说服他们了。

即使领导不乐意,有成绩,也不会有那么大火气。

“汇报工作的事情,先等等吧。”

老领导瞪了李瑞一眼,开口打断了他。

“不行啊,宋部长,这事情太过重要了……我们需要部里派出技术人员或是利用学校研发出来的配方进行测试……”

“哦?”

正准备对李瑞把学校经费用于三机部众多技术项目发难的大佬们意外了。

“难道你们那边有什么突破?”

老领导以为李瑞是准备转移话题,皱着眉头看着他,“大家都很忙!”

“宋部长,我知道领导们都很忙,所以觉得先说这事情……之前我不是跑部里要政策嘛,回去后,由于有了政策,学校就能自主搞一些项目……这不,在化学实验室搞筹集经费的民用技术时,意外地搞出了一种可能对液体燃料密度提升20%的化合物……”

“唰!”

所有领导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李瑞脸上。

“李瑞同志,你说的是真的?”

专攻火箭发动机的任副部长激动地站了起来,目光紧紧盯着李瑞,满脸激动地问道。

“任副部长,目前学校动力实验室正在进行实验……初步获得的数据,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太稳定,不过在增加三氟化氯后,同样的燃料能量密度至少能保证提升12%以上……”

“为什么不早点向部里汇报?”

任副部长脸上满是怒意,“简直瞎搞!你们学校的动力实验室,搞基础研究没问题!可要进一步研究,条件哪里够!”

火箭燃料的能量密度,是深刻关系到火箭运载能力跟推进效率的。

“任副部长,咱们还是先说其他。”

宋部长瞪了李瑞一眼。

自己的老部下,自己清楚,狗东西,居然什么牛都敢吹!

同等重量的燃料,能量密度提升,意味着更远的射程、更大的载荷。

“还是先说说燃料的事情吧。”

郑部长看了看其他人的反应,显然都被李瑞提出的新燃料吸引。

“三氟化氯是我们化学实验室在开发校企联合办跟合作单位合作的电饭煲内胆涂层材料时候,无意中搞出来的……”

李瑞知道老首长以为自己吹牛,给他投去了一个眼神,认真地解释起来。

他自然不知道是张敬研跟唐龙两人理解错了谢威说的三氟化铝才搞出来的。

再一次,李校长把校企联合办拿出来说事。

一定要让领导们熟悉这个单位。

这些,都是他跟谢威学的。

等领导们了解到试点取得的成绩后,即使依然不支持战机相关技术研究,看在成果的份上,也会轻点骂自己。

“……实验过程发生爆炸,梁红斌跟康毅两人觉得可以用到火箭燃料中,部里之前下发了相关指标……对三氟化氯的实验证实,不但可以作为火箭燃料催化剂,本身也能作为推进剂燃料……”

康毅跟梁红斌两人,可是部里领导们都熟悉的技术人员。

尤其是梁红斌,更是钱部长在中科大的第一批学生。

“带样品了吗?”

任副部长听完,神色更严肃。

“带了。不仅有样品,制备工艺跟配方也带了。”

李瑞急忙从随身带的公文包中掏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资料,快步走到任副部长身边,把资料配方跟初步取得的实验数据递了过去。

资料是李瑞准备从部里搞钱的。

没想到这里派上了用场。

“三机部的项目,怎么回事?你也是部里的老同志了,部里啥家底,你不知道?撒泼打滚从部里要钱,却用来搞三机部的技术项目!要不,部里跟三机部沟通一下,把哈工大划三机部序列?”

郑部长板着脸,终于进入了正题。

其他领导也都是神色不善地看着李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