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 087 歼-8之父亲至,人却被李校长送走了!

“曹副厂长,话可不能这么说!国际市场需求非常大。如果我们能提供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可以直接通过香江向全世界出口。”

赵良玉看了一眼曹兵,平静地反驳着他。

曹兵思想保守,对厂长侯国勇准备放弃国家统购统销、全力推动自产自销很是不满。

厂里生产饱满,根本不需要开拓市场。

由锐意进取、准备扩大生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的侯国勇一手提拔的赵良玉很清楚,谁支持自己,谁反对自己。

“出口创汇,是上级部门一直号召大家干的事。国际市场大把外汇等着我们去赚!我个人倾向跟哈工大合作,只要他们有配方跟工艺,年后我们的产品就能出口创汇!”

侯国勇给赵良玉投去了一个赞许的眼神。

为了避免曹兵继续反对,带动其他人,主动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态度。

出口!

创汇!

这是目前最大的政治正确。

“就凭借一封电报?哈工大没人了解吧。出口创汇肯定是都愿意的,就怕上当受骗啊!一旦受到损失,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

曹兵皱着眉头,很不满侯国勇的态度。

直接借口对方是骗子。

“还有,对方电报要求厂里提供技术使用费,后期还需要分利润。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先例,一旦不符合政策……”

曹兵反对的理由,很充分。

没有政策就这样合作,后果很严重。

“不了解,就去了解!没有先例,我们开先例!至于没有政策或是最后上当受骗了,任何后果都由我一力承担!局里领导把电报转递过来,可不是为了让我们扯皮!就这么决定了。财务科准备60万,我明天亲自去哈城。”

“……”

侯国勇直接拍板,众人尽皆无语。

尤其曹兵,脸色更是难看:侯国勇在开会前就决定了,不容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

非得开会走个流程。

典型的又当又立!

可曹兵拿侯国勇没办法。

电报是化工局转过来的,而且侯国勇有着局里领导全力支持。

从上任开始,就逐渐把厂子搞成了他的一言堂。

不过,侯国勇的决定反而让曹兵看到了机会:花钱从国内单位购买配方跟工艺,一旦上当受骗,或是对方产品没法出口创汇……

······

从李瑞手里要到的70万经费被谢威交给杜国旺,于国峰很是费解。

不明白谢威为什么不直接带着汇款单走。

难不成没打算跟沪市无线电14所合作?

那边,之前也跟哈工大有着合作,甚至里面一些骨干是哈工大毕业的。

“谢威啊,老杜不是啥好人,可别到了那边谈妥了,他不打钱……”

于国峰担忧地提醒谢威。

杜国旺机电系的经费,都被化学系跟计算机系消耗了,万一杜国旺到时候借口是谢威补给机电系的,就麻烦了。

“杜主任不是这种人,虽然他很多时候表现得很无赖。”

对杜国旺,谢威是信任的。

不只是杜国旺让谢威信任。

通过将近两个月的接触,学校的教授跟系主任们,不管平时争取经费跟项目有多无赖,在大是大非面前,没人会拎不清。

之所以争,不是他们自私,而是国家各方面技术基础都差,谁都想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能取得突破,追上国际先进。

“芯片并不只是关系到我们的计算器,严格说,芯片并不属于计算机系。杜主任也从来没说计算机系消耗了机电系的经费……”

谢威提醒于国峰。

恢复高考招生后,连续两年,哈工大都只有10个专业招生。

各个系的划分并不是非常明确,计算机系,其实也就一个专业。

芯片跟单片机,严格来说属于电子工程。

而电子工程,学校还没有恢复招生,这个专业的教师、设备跟技术基础却又存在,并且有着技术研发任务。

最典型的就是无线电工程系。

59年,学校设立无线电工程系,开设通讯、电视、电真空三个专业;62年,变更为雷达、通讯两个专业;77年恢复高考,无线电工程系只有无线电技术招生。

而无线电又被归到了物理系。

涉及到芯片、单片机等相关电子工程的专业,没有招生,却又存在。

计算机原本属于学校强势专业,在学校准备跟中科大等单位竞争亿次巨型计算机项目时,也不知道怎么就把这些专业整合到了计算机系。

到现在,谢威都没整明白学校各系与专业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我不是怀疑杜主任的人品。去沪市,路上时间不短,要是经费出了问题,到时候……”

从哈城去沪市,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先从哈城到沈城,沈城转京城,京城再通过京沪线,到达沪市。

连接政治中心跟经济中心的京沪铁路线,一直都是国内最繁忙的。

京沪线1400多公里,从68年金陵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火车无需靠渡轮过江,全程运行时间从59年的24小时进一步压缩至22小时不到,关键两座城市人口都多,交流频繁。

票不好搞!

要是跟14厂谈妥,杜国旺手里的经费没到位,到时候专门跑回来处理,太耽搁时间。

看着于国峰,谢威无语。

还说相信老杜的人品。

老杜的人品,在同事眼中这么差的么!

“于主任,放心吧。机电系的PLC跟CNC,芯片都是核心!要不然,杜主任也不会同意先把经费提供给计算器项目啊。”

谢威觉得,有必要替老杜鸣不平的。

他哪里知道于国峰有多紧张这块芯片?

不只是于国峰紧张,连学校领导同样紧张。

他到现在都以为是因为自己可以给学校赚到经费,加上自己耍无赖,搂着被子准备到李校长家门口睡觉才搞到经费的。

亿次,甚至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项目,才是学校想搞的。

国防领域,对于运行速度更快、计算能力强的巨型计算机有多迫切,一心想回到军工序列的学校领导们比谁都清楚。

要不然,于国峰在谢威提出去找沪市无线电14所的时候,不会专门找校长李瑞跟副校长刘德宝等领导——国家亿次巨型计算机竞争中失败,学校并没打算放弃。

谢威拿出来的架构,让于国峰看到翻盘的机会:全新的架构,给了框架,如同修房子给了地基,甚至地基可以无限拓展,只需根据地基按部就班地搭建就能修好高楼大厦。

“行吧。车票已经订好了,明早上八点出发,你去把自己的事情交代好,不知道这次得耽搁多久呢。”

于国峰见谢威不愿意自己带着钱走,不再说钱的事。

提醒谢威把手里的工作交代妥当。

谢威点头。

其实,无需于国峰提醒,谢威跟各项目团队都交代了,连上课老师也都打了招呼,虽然他几乎就没去上过课。

“放心去吧!没有你,全班同学会更轻松。”

罗阳对于谢威的离开,举双手赞成。

谢威去干什么,校长李瑞已经私底下给罗阳交代过。

谢威的存在,让全班同学近乎自&虐般地拼命学习,给所有同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谢威走了,大家或许会轻松一些。

等到芯片搞定,整个班,可能会陷入新一轮的痛苦学习中。

“……”

谢威总觉得罗阳没说什么好话,可找不到理由反驳。

“对了,你到那边去,多了解一下相关的电子技术跟市场,争取以后多搞一些能给同学练手的简单项目,参与项目的同学,各方面进步都很快。”

罗阳在谢威走到门口时,叫住了他。

作为学校第一个实验班的班导,罗阳这个教导主任比谁都清楚班上同学的进步。

谢威搞的项目,不仅能给学校带来经费,还能促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更快进步,作为班导,罗阳很想知道,这一批学生,能走到什么程度。

告别罗阳后,谢威准备去百货商店给妹妹跟老娘各买一条毛线围巾。

明天就出发去沪市,谢威不确定回来时老爹是否已经回蓉城了,得让老头子带回去。

东北的冬天远比蓉城更冷,女性大多带着四方羊毛围巾出门。

谢威琢磨着,这边的肯定会比蓉城的暖和。

沪市生产的围巾即便运输了几千公里,在这物价低廉的时代,相对谢威每月55块的工资,不算贵,售价6块。

当谢威在百货商店看好了围巾后,才尴尬地发现,自己买不了:一条围巾需要1张工业券!

到学校后,领着红光厂工资的谢威同志,就没领到各种票了。

按国家规定,20元工资配发一张工业券,原来谢威在红光厂每两个月能领到5张工业券呢。

学校里也没有什么需要买的,牙膏牙刷,都能用老久,学校的商店供应,不用工业券。

“没工业券,你买什么毛线围巾?”

百货商店的中年女售货员不满地看着谢威,嗓门很粗,声音很大,瞪了谢威一眼,把柜台上的围巾收回去。

“不买就别来捣蛋!”

“大姐,我是学生……”

谢威想解释。

“学生怎么了?学生买工业品就不用工业券?学校也同样发布票跟工业券啊!”

售货员怒斥着谢威。

“现在的小年轻,整天闲得无聊,尽捣乱!”

售货员一边把围巾挂回货架,一边抱怨着,旁边另一名售货员刚想开口,被她瞪了一眼,只能闭嘴,默默地整理自己旁边的货架。

“你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的?”

见谢威神色怪异,中年售货员更坚信谢威是来捣乱的。

附近只有哈工大,售货员当即问谢威的班级,准备抓他去学校追责,吓得谢威落荒而逃。

“学校有发工业券?”

平时谢威没关注,直接回了学校,找到每个月发放饭菜票的生活委员姚鑫伟。

票证都是生活委员去后勤科领了到班上发放。

“工业券?你要这东西干什么?”

姚鑫伟被谢威从班上叫出来,以为他有重要事情。

听对方要工业券,诧异不已,“大多学生每个月填饱肚子都要家里接济,日常用的学校的商店不用工业券……”

“我准备给我妈跟妹妹买围巾,到百货商店,差点被售货员抓来找学校呢!”

谢威苦笑着给姚鑫伟解释。

“如果有需要,可以找后勤科。每个月都有,班上同学有需求会提前给我说,我从后勤科领……”

姚鑫伟带着谢威到了后勤科,找到相关负责人。

“工业券?这个月的已经没了,下个月的还没到时间啊。”

后勤科管票证的张晓军皱着眉头看着姚鑫伟,“你没给你们班长说?”

姚鑫伟苦笑着说告诉了班长。

“学校的工业券呢?”

谢威不解地问张晓军。

同学没有领的,应该都在后勤科吧。

“这你得问校长了。学校每个月多余的票证,都提供给了有需要的单位……”

张晓军知道谢威是校领导跟系主任们面前红人,没有像面对其他在非领票时间来讨要票证的学生那么不耐烦。

多余的票证,卖了?

姚鑫伟一脸不可思议,“这是投机倒把跟破坏票证制度啊!”

“闭嘴!”

他刚开口,就被谢威跟张晓军两人同时呵斥。

“……”

明白了后,谢威告别张晓军,神色沉重地拉着姚鑫伟向外走去。

“班长……”

谢威的反常,让姚鑫伟心底直发怵。

“管住你的嘴,别传出去。”

谢威的严肃,让姚鑫伟惊恐地后退了两步。

此刻班长的眼神,让姚鑫伟害怕。

“这是违反规定的!”

“你知道个球!学校缺经费……”

谢威后悔跟着姚鑫伟这大嘴巴找张晓军要工业券了。

“班上搞的项目都没有上级拨款,学校没有经费来源,学校老师们都把自己工资捐出来了……”

姚鑫伟听完,瞪大了眼睛。

谢威不说,他哪里知道这些事情?

他是生活委员,平时也就跟后勤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打交道。

张晓军的话,让谢威意识到学校给自己的项目经费来源。

之间李瑞给谢威说过,学校很多教授跟系主任,把工资捐出来,不只是用于补贴学生。

实验班跟其他班参加项目的同学补贴,都源于此。

“老姚,我知道这事情你难以理解跟接受,但我希望不会在班上听到这事。”

谢威再一次严厉地警告姚鑫伟。

姚鑫伟父母是双职工,还是工资级别很高的那种。

根本体会不到这事情传出去的影响。

“班长,您放心,其他事情我嘴把不住门,这事情我保证守口如瓶。”

姚鑫伟拍着胸脯保证。

可谢威看着他的目光表明,根本不相信!

姚鑫伟顿时急了:“要是我传出去了,就让我这辈子打光棍,一辈子吃不上四个菜!”

姚鑫伟发出如此恶毒的誓言,谢威还能说什么?

“五哥,下个月开始,领票证时,不管同学有没有需要,每个月从后勤科多领几张同学不要的票备用。”

“好呢!”

老六终于叫自己哥了!

姚鑫伟顿时激动地都快哭出来了。

不容易啊!

不枉自己赌咒发誓一场。

让姚鑫伟回了教室,谢威又去了校长李瑞。

“不是明天就走了么,不去交接你的事,来我这里干啥?”

看着谢威出现,李瑞用力揉了揉太阳穴。

之前交代了,让谢威在搞到钱之前不要出现在自己面前。

这才过去多久?

“校长,等吴主任他们有消息了,告诉他,洗洁精等产品,除了第一笔支付的60万不变外,利润分成的底线调整为三七,对方要是不同意,校企联合办自己投资建厂生产!”

说完,谢威转身就走了。

李瑞愣愣地看着谢威,小子受什么刺激了?

快到门口,谢威停住脚步,扭头对李瑞严肃地说道:“那些票,以后别倒腾了,随着校企联合办的项目增加,以后有补贴的同学会越来越多,一旦有人知道了票被倒腾,传出去对学校声誉会有很大影响。”

说完,也不等李瑞的答复,谢威又转身就走了。

“什么倒腾票?”

李瑞愕然地看着谢威,旋即想到了什么,顿时跳了起来:“狗曰的张晓军,说好的守口如瓶呢!”

从李瑞办公室出来后,心情沉重的谢威接连抽了两只烟,然后又找到杜国旺,让他帮忙搞2张工业券。

刚回到百货商店,中年售货员就面露不悦:“你这年轻人怎么回事?哈工大的学生吧?哪个专业的?”

“啪~”

谢威把准备好的两张工业券跟12块钱拍在了柜台的玻璃柜面上,“两张工业券,12块钱,我要两条四方围巾!”

“啊?”

准备出来抓谢威的售货员傻眼了。

愣愣地看着玻璃柜面上的工业券跟钱。

“快点,我赶时间!”

知道这年头百货商场售货员不会讲什么服务态度。

加上对方之前的恶劣态度,谢威也没客气。

“票跟钱都符合规定,如果你卖不了,我就找你们经理,开除你不至于,可调个岗位或是扣点奖金什么的,我相信你们经理不会介意。”

谢威威胁着对方。

心情不好的他,没有之前的好脾气。

被谢威强硬态度搞得有些懵的售货员想到谢威这么快就搞到了工业券,机械地拿了两条印花的四方羊毛围巾递给谢威。

在谢威的催促下,开了发票。

谢威拿到发票就直接走了。

“牛气什么?不就个大学生么,现在还没分配单位呢!”

售货员看着谢威的背影,回过神来。

“大学生可都是国家干部……有些学生高考前就参加工作了,带着工资上学的!”

另外一名售货员看着她吃瘪,心中暗爽。

对于同事的行为,她很清楚:这是对方唯一能在尚未分配工作的国家干部面前展现自己权利的机会。

百货商店大多东西都比较贵,每个月只有不多补贴的学生,到了百货商店,都只是看看,摸摸东西,问问价格就黯然离开了。

经常都会被对方呵斥。

而每次,呵斥走了学生后,对方都能高兴好久。

“带工资又咋了!凭票供应!没有票,国家干部也别想买到东西!”

中年女售货员冷哼了一声,咬牙说道。

另一名售货员看着她的表情,默默叹了口气。

恰好,经理的身影出现在了门口。

······

拿着围巾的谢威到了杜国旺家里,看到谢柔又趴在暖和的炕上做积分题,无奈摇头。

谢威让谢柔试试围巾合适不,谢柔随手接过来,胡乱把围巾缠在了脖子上,看都没看谢威,说了句“好看,试过了,别打扰我学习”,就又继续做题。

“这丫头,留在这边,不是好事啊。”

看到谢柔这样子,谢威惆怅起来。

可别学成了书呆子。

这几天天气骤降,白天气温都已经零下五六度。

谢柔整天都不出门,趴在炕上学习。

过分的是,每天三顿饭,梁红玲都亲自给谢柔送回来。

工作忙,送不了的时候,就吩咐梁红斌或杜国旺送……

王征不在,杜国旺都自己吩咐谢威给谢柔送饭。

短短半个多月,谢柔的脸,肉眼可见地圆了。

“给你二妹买的啊?谢威啊,哈城这冬天,实在太冷,一条围巾也不管用啊。我这裹着军大衣,在外多呆一会儿,就觉得冻僵了……要不,还是让谢柔考巴蜀大学吧,实在不行,去中科大也行啊,那边冬天没这么冷……”

一见到谢威,谢建国又开始抱怨。

蓉城冬天最冷的时候,白天都不会降到零下。

晚上气温降低到零下,每年也就那么几天。

“谢柔的我给她了,那丫头在炕上都懒得动。”

谢威没理会老头的抱怨,“我给我妈买的,明天我去沪市,不知道你回家时能不能赶回来,你帮我给妈带回去。”

谢威把折好的围巾递给谢建国。

“用得着你浪费这钱!老子回去给她买!”

听到儿子说是给刘梅买的围巾,谢建国黑着老脸训斥儿子。

他就没想起过要给刘梅带礼物回去。

谢厂长这么多年第一次出远门,没经验。

结果儿子这行为……

“爹,这是我当儿子的一片心意。你要过意不去,给我妈买件貂皮大衣带回去,那比大棉袄轻便,保暖效果还好,穿起来也好看,整个蓉城估计都找不出几个有貂皮大衣的。”

谢威知道老头是因为他自己疏忽才如此。

谈情商?

谢建国要是有情商,当年也不用把自己搞伤才把儿子从知青点弄回来。

能把老娘忽悠到手,一方面是靠着他曾经技术员的身份,另一方面就是巴蜀男人共同特点:勤快、听话。

百货商店谢威看到了挂着的貂皮大衣,价格都不敢问。

通过杜国旺,谢威才知道,五六十年代,国家就开始发展水貂皮饲养业,在五十年代引进苏联种貂,貂皮大衣属于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国内很少有。

谢威记忆中流行穿貂的东北,现在出门,几乎看不到穿貂的人。

那是奢侈品的代名词。

一件貂,好几百,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都买不了一件。

貂皮大衣,虽然不如羽绒服轻便,保暖效果比羽绒服要强不少。

从谢威来到这个时代开始,刘梅连饭盒都不让他洗。

刘梅对儿子,可以说是做到了一个母亲所能做到的一切。

谢威自然希望给刘梅最好的。

他现在的身份,实在是不适合给刘梅买貂。

“那是老子的事,要你管?”

谢建国气急败坏地看着儿子,“赶紧滚!明早上老子就不送你了。”

对于暴躁的老头子,谢威笑笑,转身回了学校。

第二天一早,谭和平亲自开车送谢威跟于国峰两人去车站。

“谭主任,您这招生办的现在抢小车班的工作了?”

谢威打趣着谭和平。

“你以为我愿意来啊!学校今天有重要领导来,小车班有人请假,其他人到车站接人了。”

谭和平没好气地回答。

小车班接谁,招生办的人不清楚。

让招生办副主任兼任司机去接来学校考察的同志并不合适。

送谢威跟于国峰,就没问题了。

学校会开车的工作人员很少,谭和平在抗美援朝时就是汽车兵,从部队转业,留在了哈工大从事后勤工作,一步步升到了招生办副主任的位置。

反正兼职司机的事情,他没少干。

“那是学校的车?里面都是穿着四个兜的干部啊!也不知道是不是上级部门的领导来考察……”

吉普车去火车站的路上,刚走一半,就看到学校的另外两辆吉普车往学校方向而去。

整个哈工大,就3辆老旧的吉普。

谢威对学校的这几辆车很熟悉。

透过车窗,谢威见车里坐的都是穿着四个兜的干部,感慨着。

如果上级领导来视察指导工作,以李校长的性格,应该能要一笔经费吧?

“兄弟单位的。上级领导,李校长肯定会亲自接。”

于国峰笑着说道,“不过现在,不到万不得已,上级领导不会来咱学校。”

从李瑞当了校长后,就没有上级领导愿意来学校视察了——不留下点什么,走不了!

车子离火车站入站口还有老远,谭和平就让两人提着旅行包下车。

丢下一句:“回来时提前拍电报,我来接你们。”

油门一踩,车子就转弯走了。

“老谭很着急啊?”

看着谭和平着急忙慌地离开,谢威诧异。

接触不多,也算了解。

谭和平不是急性子。

“学校准备安排招生办的人到各省会城市对明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摸底……”

于国峰看着远去的吉普车,笑着解释。

“啊?”

学校准备开始抢人了?

这怕是会开一个很不好的头啊。

“让学校领导做出这个决定的就是你跟谢柔,你说老谭能对你没意见嘛!”

谢威还没反应过来时,于国峰又补充了一句。

“这关我什么事?”

谢威更是疑惑。

学校要抢人,跟自己没关系啊。

“学校在东北有名气,外地没啥名气,跟我没关系吧?成绩优秀的学生眼中肯定只有中科大跟清北……”

中科大,在这年头很多人心目中,地位比清北更高。

“就因为这样,才需要招生办出去啊!你可能不清楚,今年整个巴蜀,报考学校的一共不到20人,唯独你一个人达到了录取线……”

不是吧?

谢威听到这话,一脸不可思议。

整个实验班,好像只有7个人是东北的,哈城本地一个都没有,其他全部来自全国各地。

貌似这么长时间,也没听到过巴蜀口音?

“丢~怎么这么冷!非得冻死在这边不可。我把家里毛衣跟最厚的外套都穿上了,还这么冷!”

谢威跟于国峰两人聊着招生办的事儿,往进站口走去时,耳边传来了一个腔调怪异的声音。

顺着声音看过去,一名四十出头、国字脸,深蓝色中山服里穿着高领毛衣的中年汉子,正一手提着旅行包,一手紧紧抓着衣襟,浑身冻得不停颤抖。

牙齿咬得咯咯响。

“厂长,咱得先想办法搞件军大衣啊。我也穿上了最厚的衣服,冷气直往衣服里钻……这鬼地方怎么这么冷……”

中年人身边的年轻人哆嗦着回答。

目光四处搜寻。

看着两人的窘境,谢威再看看自己跟于国峰两人身上裹着的厚重军大衣,不由庆幸当初到的时候还不是那么冷。

谢柔到的时候,王征又带着军大衣接站。

“走吧,很多南边来的人,对咱们这边不太了解……”

于国峰的话,揭示了这种情况很常见。

“那怎么办?”

谢威诧异地问道,“这零下几度的天,不得冻坏人?”

看着两人哆嗦着,谢威担忧地说道。

这年头资讯不发达,南方人很难对东北的冬天有直观的认知,准备不足,来了才发现冷,也是正常。

可问题是看着两人挨冻?

“旁边百货商店有军大衣,没有布票跟棉花票,拿着工作证跟介绍信可以从商场租军大衣,走的时候,把衣服退回去就行了。”

还能这样?

谢威还真不知道。

想想倒也明白:哈城属于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每年从全国各地到这边考察或交流的人不少。

寒冷的冬天没有保暖的军大衣或大棉袄,会冻死人的。

租了不还?

这年头估计都没人会考虑这问题:没有介绍信,没有工作证,远门都出不了。

百货商店出租大衣不是也得有介绍信跟工作证么。

“同志,那边百货商场有军大衣。有票就买,没票可以租……”

谢威对着两人喊了一嗓子。

“啊?”

两人愣神地看着谢威。

谢威向着站前广场旁边的百货商店指了一下,“那边可以租军大衣!”

“谢谢!”

两人对着谢威感激地说了谢谢后,就小跑着向百货商店冲去。

“走吧,车要开了。”

于国峰见谢威还看着两人的身影,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催促谢威进站。

“以后你要是有时间,冬天在火车站外面,经常能看到。”

于国峰以为谢威好奇两个南方人到了哈城在寒冷天气的反应,对他说道。

“到时候热闹看不了,我怕是得冻成火车站的雕塑!”

谢威翻着白眼儿说道。

11月末,哈城白天都零下好几度。

谢柔都被冻得不愿意出门,每天趴在炕上学习。

谢建国一遇到谢威就抱怨哈城冬天太冷,想让谢柔去中科大或其他南方大学。

根本就没提过儿子冻不冻。

于国峰哪里知道,谢威在吴涛跟王征两人离开后,见两人几天时间没回来,就知道沈城那边跟预想差不多,没有可能合作。

直接用学校的名义,向花都化工局拍了一封电报,请花都化工局转发给花都油脂化工厂。

那个中年人口中的“丢”,很有地域特色。

谢威正琢磨着要不要上前问问两人是不是花都油脂化工厂过来的。

不过一想,自己电报拍过去也就四五天的时间,花都那边即使过来,也没有这么快。

谢威跟于国峰登车时,两名南方来的人从百货商店租到了军大衣。

裹上军大衣的他们,不再哆嗦,开始打听如何坐公交车去哈工大。

两人正是花都油脂化工厂的厂长侯国勇跟赵良玉,两人在收到电报的第二天就登上了从花都到首都的火车。

谢威哪里知道,就在今年,从首都到花都的火车,全程运行时间已经被压缩到了33个小时以内!

为了尽快到达哈工大,两人到了首都几乎没有停下休息,根本不等有座位,拿着介绍信跟工作证,只要有票能登上火车,就直接往哈城赶。

结果,失之交臂。

与此同时,601所到学校了解情况的人也进了校长李瑞的办公室。

“李校长,能不能请设计、制造出这个战机模型的同志来跟我们见见?我们有一些问题想向他了解。”

寒暄后,顾副所长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了那个巴掌大的战机模型。

提出想见谢威。

“走了。这会儿,火车可能已经发车了……”

李瑞抬起手腕看了看时间,一脸无奈地回答。

“人走了?李校长,您在开玩笑?”

跟着顾副所长来学校的601所劳资处副科长吕奎,脸色难看起来。

所长让他们先跟人接触、了解一下,合适就把人先弄到所里。

还让自己这个管人事的劳资处科长跟着过来,就等着确定对方是所里需要的人才,直接把组织关系转移什么的都给办了。

结果,对方告诉自己,人走了!

见不到人,怎么搞?

难道有人走漏了所里要挖人的风声?

不应该啊。

所里从哈工大毕业的,也不会不顾所里的发展给哈工大通风报信吧。

“你们所发函说今天到,让接洽,没说要跟提供战机模型的设计制造者见面啊!”

李校长脸上满是无辜。

对方发来公函,确实只让接洽,没说要见谢威。

“李校长,见不到人,咱们的合作就很难谈。我们需要什么,可能就他知道。”

见李瑞装傻,顾副所长心中直叹息,看来,传言是真的。

对方就不是个要脸的人。

难怪所长说要是学校不放人,他来想办法打通关系,让学校放人。

现在好了,他们来了。

人家已经把人送走了。

面都见不到。

“各位,非常抱歉。我们也没想到你们准备跟他谈啊……学校急需一些设备,他跟着老师去帮忙跑腿,在你们发函前就已经确定了。”

李瑞一脸歉意。

口里却没有一句真话:不说谢威去了哪里,也不说谢威究竟干什么去了,更不说多久回来。

甚至,李瑞连谢威的名字都不想告诉601所。

601所要抢人,李校长是清楚的。

谢威这样优秀的学生,肯定得留校的。

能让601所把人抢走?

在知道601所准备派人过来后,李校长跟几个知情人都没告诉谢威详细情况,更是在确定对方到达的时间后,让于国峰带着谢威赶紧走。

“李校长,设计、制造这个的同志叫什么名字?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

李校长不想说,顾副所长不能不问。

一路上,他设想了无数跟搞出外形如此流畅的年轻人的见面场景,结果……

“啊?要不咱们还是先谈谈合作的事?”

李瑞不想向对方介绍谢威。

“……”

601的人看着李瑞,尽皆无语。

对方这是装傻耍无赖啊。

如此情况,是来之前不曾预料到的。

所有人脸上表情都不好看,也没人说话。

气氛,很快就凝固起来。

“贵校好像现在没有航空专业了吧?我想,咱们双方没发谈合作。”

顾副所长的话,打破了沉闷。

明确告诉对方,人藏起来是没用的。

“这不就是希望麻烦你们601帮忙,借调几名技术骨干,帮学校重建航空专业嘛。”

李瑞笑着说道,“学校可以提供部分经费用于航空相关技术的研究,比如,四余度电传操控系统、脉冲多普勒雷达、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啥的……”

对于口中说的这些,李瑞其实并不懂。

干什么用的都不清楚。

这是李瑞通过谢威说的,然后再通过私人关系打听了关于国外最前沿战机的先进技术知道的名词。

在李校长看来,不管这些是干什么的,先进到名字可以忽悠搞战机的专业人员就行。

“吸~”

果然,在李瑞说出这些后,601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尤其是顾副所长,更是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地看着李瑞,“李校长,你知道你在说什么?”

进入70年代,世界战斗机设计思想从追求“更高、更快”向着改进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火控系统从而追求视距外打击的方向转变。

随着近几年跟西方交流增加,部队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也开始放弃追求高空、高速。

飞行高度26000米、飞行速度2.6马赫的“双26”高空高速战机歼-9,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因为技术难度太大,进展不理想,才不断被减少经费。

601所的歼-8,尚未完成定型,就已经收到了需要进一步改型,提升综合性能的风声。

歼-8需要大改!

要不然,顾副所长不会因为一个模型,亲自来哈工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