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错天下 > 第一百十六章 景隆之策

错天下 第一百十六章 景隆之策

作者:十三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09:28: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原谷王府长史刘璟和前军左断事高巍被朱允炆遣到李景隆帐下,随军谋划、参政军务。

前者因谷王和辽王一样,接到朱允炆旨意后便麻溜儿地跑回了京师,故而想立功另谋前程;后者则是死忠于皇上,尽管自己和卓敬的推恩之策未被采用,仍想着尽快替朱允炆分忧。

故而听闻朱棣率十数万大军东去救援永平的消息,二人立即赶到大将军帐中,为如何讨伐北平献策。

大将军李景隆正在写信,示意二人稍安勿燥。

盛庸、铁铉、何福,以及被朱棣放还的李坚、平安等等,都是要联络一下感情的。按照原计划,这些事情本应该再缓上一缓,但现在却耽误不得。

李景隆很清楚这些人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和能力,更清楚六百年后蒋某人数百万部队是如何被打成一般散沙的。

对于行军打仗,令行禁止、服从调度是前提。若真能如此,那么收信之人便如自己手中棋子,北攻南守,莫不随心所欲。

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在自己调令下大开大阂地纵横南北、燕军节节败退的场面,李景隆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

刘、高二人见大将军如此镇定,心中颇为惭愧,一边暗自赞叹大将军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改,一边暗责自己太过沉不住气。

过了小半个时辰,大将军终于笑吟吟地放下了笔。

刘璟赶紧说道:“大将军,朱棣于三日前亲率十五万人马救援永平,现在北平空虚,正是光复的好时机。”

李景隆微笑着点点头,道:“请刘长史详细说说。”

刘璟看了看高巍,再道:“我与左断事商议过,或可分兵两路,一则经良乡攻北平,一则至通州,截断朱棣回北平的必经之路。”

李景隆笑了笑,道:“看来二位确实是精心谋划,所想十分周虑。中路以河间五万先锋牵制雄县、鄚州之敌,大军则分两路绕行北上;纵然最后攻北平不得,亦可将雄、鄚二地围奸收复?”

高巍道:“大将军高明,我二人所想正是如此。”

李景隆点点头,不再说什么;站起身来,负手慢慢踱行。

作为六百年后的先知,他岂能不知当年的李景隆攻打北平的战况?刘、高二人所献之计,正与历史记载相同。

现在的问题却是,眼下的情形已经与历史有所不同。

按历史记载,朱棣确实去解围了永平,而且意外地挥师大宁,将宁王朱权的兵马来了个一锅端,然后才回救北平。

历史上的李景隆则利用朱棣去大宁的机会,实实在在地围攻了北平,甚至手下猛将瞿能差点破了城门。

但是,现在的事实是朱权早就归了北平,朱棣不需要再跑去大宁啊。而如此一来,朱棣很快便要回北平,则攻打北平的时间便显得甚为紧促。

李景隆虚起了眼睛。

他自始自终都有信心打败朱棣,但如何打败还是一个问题。此时所思者正是如何趁朱棣在外而先行攻破北平,让朱棣失去盘踞之所。

那样的话,一切便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棣何时灭?在哪里灭?

这些都要等到京师那帮人实在焦头烂额、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他才会最后下决心。

但要攻破北平,需要以阻止朱棣及时回援为前提。

吴高的数万人马,显然不可能将朱棣拖往太长时间。那么,须得另想计策将朱棣截阻在北平之外。

半晌,他问道:“军中火器配备,是否按我要求设置?”

高巍答道:“飞枪、神炮乃至虎蹲、破落户等都增加了三成,长铳裁减一半,手铳只保留一成,其余抧马丹、霹雳雷以及火药等俱按大将军要求所置。”

李景隆点点头,又陷入沉思。

刘、高二人尚自琢磨火器的作用是否值得大将军这般看重,却听到一个颇为意外的问题:

“你们对城管军知道多少?”

刘璟与高巍互视一眼,迟疑道:“据前哨探得,朱棣这支城管军实则是原朱桂护卫。他们从大同逃窜至北平,或有数千人马。”

高巍补充道:“若论战力,应该是极差的。前一日在大同时仍有一万人有余,而后一日到了北平,就只有五千人不到。”

朱景隆轻笑一声,暗道:“城管军?**丝就是**丝,还真以为借你三千城管,便能踏平倭国啊?幼稚!”

但笑了一下,他却皱起了眉头。

不管是不是幼稚,可恨的是历史又被那个**丝改变了。当年代王朱桂知道朱棣起兵后确实是想响应,但最终却是被陈质控制住了,并未有过实际举动。

现在的情形却是朱桂真的起了兵,不但把陈质弄死了,还把自己也给弄死了。原先的代王府护卫变成了如今的城管军,会不会对战事造成新的影响?

李景隆不觉得第五安是他对手,但也不能视而不见。自己这个李景隆可不是历史上那个李景隆,任何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他真的考虑了很久,久到刘、高二人忍不住咳嗽数声。

李景隆回过神来,终于还是认定**丝不过是**丝,数千人马实在是微不足道,自己切不可为此而主次不分。

相对于第五安,朱棣当然才是主。

于是,他微笑道:“你们先下去吧,十日后出师!”看刘、高二人发懵的表情和有些搞笑的背影,他觉得不与夏虫语冰说得太好了,甚至隐隐升出些高处不胜寒孤寂感。

其实叫孤寂不准确,应该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醒于历史。

历史上的郑村坝之战本是伏击朱棣,不想被朱棣反利用,让设伏的南军在冰天雪地里苦等数十日,丧失了战斗力。然后,朱棣从容击溃南军,直抵北平后再将城外另十万南军击败。

历史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历史上的朱棣早料到了刘、高二人的计策。

但是,朱棣绝对不可能料到自己早知道他早料到了刘、高二人的计策。

朱棣不能回援,则攻打北平便会是另一种结局,至少历史上那个差点攻破城门的都督瞿能,这回是真可以立功了。

想到瞿能,李景隆立即着军卒将其唤了进来。

他不会像历史上那个李景隆,担心瞿能立了头功而令其撤兵,让攻打北平的战争功亏一篑。

但是,类似功高盖主的事情还是要预防,至少要提前让他知道,他立的任何功劳,都是自己这个大将军所赐,得念着自己的恩情。

瞿能其人,荫承都督府佥事,曾随蓝玉征番,又大败建昌叛军。其子瞿郁、瞿陶左右其身,均是骁勇战将。

这样的人要收拢,但一定要有智慧地收拢。

待瞿能至,李景隆笑道:“瞿将军,你征战多年、建功无数,此次收复北平,我可要仰仗你啊。”

瞿能说道:“大将军,我此番领左将军之职是你亲自提名荐举,自然唯你号令是从。如何攻打北平,须得听你指挥调度。”

李景隆叹道:“身为臣子,又领平燕重任,我们当以平乱为唯一目的。有鉴于此,其实谁发出号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号令本身是否正确、准确。”

瞿能一怔,赶紧道:“军令一统,当自大将军出。”

李景隆笑了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道:“瞿将军,你认为燕军会在卢沟桥置兵镇守吗?”

瞿能断然道:“卢沟桥乃是北平西南屏障,燕军自然要守,而且是重兵镇守。大将军可是让我为先锋,先扫荡卢沟桥守敌?”

李景隆摇摇头,笑道:“我断定朱棣不会派一兵一卒去守卢沟桥。”

瞿能惊道:“这却是为何?”

李景隆道:“不管他什么意图,若是我说准了,到时攻打北平时你须得按我所说的去做,可否?”

瞿能茫然地点了点头,又赶紧摇头道:“大将军,无论卢沟桥是否有燕军,我都听你的号令。”

李景隆笑道:“如然如此,瞿将军定能率先破城,夺得首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