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51章 匕首和投枪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51章 匕首和投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作品能感动我,也一定能感动读者们。”江弦信心满满地对王卫国说。

他迫不及待的想让这篇《人生》问世,当即拉着王卫国商量如何修改。

两人深入交谈,谈王卫国的创作初衷,以及如何修改《人生》。

王卫国的这部《人生》受到了柳青的启发,柳青是王卫国的“文学教父”,王卫国说自己在延安大学求学的时期,就非常崇拜柳青这个人,在学校图书馆把他的代表作《创业史》读了四遍。

文中甚至直接引用了柳青那句最经典的名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江弦给王卫国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

可以说,除去王卫国本人,江弦就是最熟悉《人生》这篇的人了。

他一点点的给王卫国布置修改方案,王卫国认真的听着,这一谈,就谈到了深更半夜,王卫国却不觉得困,双目反而越听越亮。

江弦海阔天空般给他讲许多独到的见解,那些给他提出的意见,每一条都能说到他心坎上,让他不得不信服。

他甚至隐隐生出几分敬意。

从《人生》的第二稿开始,江弦就像是一座灯塔,为他这艘夜航船指明了方向。

他极其爱戴柳青,如果说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那江弦或许是他人生中的导师。

他们都像指南针一样,为他的文学道路指引了方向。

商谈好修稿方案,王卫国拿着稿子告辞回去改稿。

江弦简单洗漱一番,把自己收拾利落,没急着睡觉,他披着外套坐在书桌前点上支烟。

抽出一页稿纸,思忖几秒,握着笔,借着脑海中的余热,洋洋洒洒的一篇评论文章跃然纸上。

英达这段时间全身心投入于了他的《我们九个人》话剧当中。

话剧队在燕大很受欢迎,燕大的老师相当支持他们这个话剧队的活动。

不仅组织安排了一场在学校礼堂的演出,还请他们话剧队选一出话剧,来参与今年的“五四”汇演。

在英达看来,这出话剧自然得是他精心打磨的那部《我们九个人》。

这出话剧自从问世以来,便受到了他们话剧队成员的一致好评。

不过现在多了一个变数.

梁左和王小平编排的《天下第一楼》,听说这部剧本还是出自江弦之手。

英达一直没抽出时间去看这个剧本,但他内心有着自己的骄傲。

除去那段岁月,可以说他几乎是在首都剧院里长大的。

首都剧院是京城人艺演出的地方,是话剧艺术的最高殿堂。

他很小的时候就看他爸登台演《雷雨》,要算起来,他这是话剧世家出身,自诩在话剧这方面是年轻一辈的翘楚。

就算是江弦的剧本又如何?

他写写得好不假,可话剧呢?

他又没碰过话剧。

就算被《剧本》发表,也不一定就是多上乘的作品,因为《剧本》偏爱现实主义作品。

在英达看来,那些发在《剧本》上的现实主义作品早就过时了,观众们根本就不爱看。

就算是坚持现实主义京城人艺,这几年上座率也是岌岌可危,对于那些个毫无创新的古板作品,观众并不买座,京城人艺很难搬出一部有影响的、立得住的,又体现出京城人艺实力和风范的大戏。

不提这些,这里可是燕京大学,是新思潮最热烈的地方。

想到这里,英达稍稍放下些心,又一头扎进排演的工作当中。

日子渐渐后移,京城一点点的褪去寒冷,暑气初生。

江弦又被梁左请来,观看《天下第一楼》的排演。

“为了排好这个行当戏,我和王小平在全聚德体验了一个礼拜的生活。”梁左给江弦说。

“是么?”

江弦意外,“有什么体会么?”

“有啊。”

王小平给江弦说,他们本来构想的舞美中,舞台当中是放一个大酒缸,大厚板子放在缸上当饭桌。

结果等他们切身了解了全聚德的店史以后,才感受到全聚德的气派。

当年全聚德是老京城的四大饭庄之一,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去吃饭,舞台上弄一酒缸搭台当饭桌,显然不合适。

于是又改成一张方茶几,一把靠背椅,一个凳子,中国最气派的“一桌二椅”。

“行啊,够用心的。”江弦肯定说。

他在教室里看了一遍他们的排演,都是一群没经验的学生,演的十分青涩,条件也很简陋,不过看得出他们都相当的用心。

“最后这个对联怎么在舞台上表现,这个地方我觉得你们要好好想想。”

《天下第一楼》最高妙的部分,就是结尾这一幅对联,就连曹禺和英若诚都说,这幅对联一下就把整台戏托起来了。

梁左和王小平没有经验,一头雾水,觉得就那么摆在舞台上让观众看见不就行了,还要怎么表现?

江弦笑了笑,道:“怎么表现这幅对联,我倒是有一个主意.”

《琉璃月照铜钱街》的出版工作到了最后部分,书稿历经三审三校,书号也申请了下来,进展原本很顺利,不过却因为出版前的座谈会,惹来些麻烦。

这事和《铜钱街》当中李兰德对于女性所表达的看法有关,李兰德在文中的形象刻薄而毒舌,关于女性的那些看法相当之犀利:

“有脑子的人物都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

“女人除了谈情说爱就不会干别的。”

“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

“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语的出现,非常符合李兰德刻薄无情的形象,但却使得一部分女性读者,对这篇产生了极大的敌意。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复联的女作家对《铜钱街》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严厉批评。

谁成想,会后这位女作家在京城复联主办的杂志《京城妇女》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铜钱街》中对女性的不友好言论进行了指责。

《京城妇女》的发行量并不大,算是一部京城复联的内部刊物,这篇文章的出现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却在复联机关当中产生了极大反响。

复联几名干部直接找上了作家出版社的门,把从维熙堵在了办公室里,从维熙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不得不先暂缓了《铜钱街》的出版,再想其他办法。

江弦从从维熙那儿听来这件事,哭笑不得。

他算是有点理解《黑神话》被冲的无奈了。

不过他这个人,从不吃哑巴亏。

他不喜欢风度翩翩、高风亮节的沉默。

他喜欢鲁迅先生的做事风格,像个斗士一样,把文章化作投枪、石头。

翻看了一遍《铜钱街》的稿子,整理过思路以后,坐在桌前,撰文一篇。

署好姓名,将这篇文章寄给了国内第一本女性期刊

——《中国妇女》

《中国妇女》具体刊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讲解方针、政策的文章,也有对医药卫生的介绍。

期刊的编辑部成员不多,这天清早,编辑简少丽来到编辑部,喝了口热水,打了个哈欠,这才慢条斯理的开始今天的审稿工作。

看过几封来稿以后,一封特殊的来信吸引了她的注意,来信者的姓名很特殊:

许非。

她依稀记得,自己似乎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名字,却记不大清楚。

打开这篇稿子,扫了眼第一行:

“论“铜钱街”对女性的批判!”

简少丽精神一振。

她是一名复联工作者,这段时日自然听说了《铜钱街》在复联引起的争议,这篇闹得沸沸扬扬。

文章的作者许非,先是介绍了《铜钱街》这篇,又提了下这篇近期引起的争议。

而后,他分别对《铜钱街》当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做了总结:

“陈思太太,清醒理智的女人,在情感的风浪中掌控自我命运。

戴夫人,没有自我的女人,最终只能走上感情的绝路。

乡下女人,用单方面的全心付出,成全对方的理想。”

许非认为,文章能反映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和状态。

三个女性角色,刚好是对现实中三类女性的总结。

“在爱情中,女性往往因为过于感性而容易迷失自我,《铜钱街》深入剖析了爱情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

“李兰德所批判厌恶的,是将自己看作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与其说他批判女性,不如说他传达出作者对女性的渴求与希望,理想化地塑造出能顶半边天的独立女性形象.”

咝。

简少丽渐渐看了进去。

由于近些天复联内沸沸扬扬的争议,她作为一名进步女性,心底对《铜钱街》产生了抵触,觉得这是一篇很不友好的文章。

而今看过这篇文章的解读,才发现真相并不是她听来的那样片面。

在许非看来,江弦这篇,运用了西方女性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以批评的角度,来传达出他对女性的希望和愿景。

简少丽作为一名编辑,从事文学工作,自然热爱阅读,对《铜钱街》的内容有印象。

此刻听了许非的这一番分析,这才对这篇文章的内涵幡然醒悟过来。

她接着往下看去,在结尾的部分,许非言辞犀利道:

“封建陋习中裹着的小脚解开了,有些人却裹住了自己会思考的大脑。

这些人画地为牢,她们的想象力在此时尤为跳跃、尤为超凡。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她们并没完全理解的内涵,没读懂这篇文章,只一味指责作者在文中暗喻对女性厌恶的思想,这是极端的片面与狭隘!是光天化日下对家**裸的诽谤与污蔑!”

文章写的不长,三千多字。

简少丽花了七八分钟便将其读完。

她将这篇稿子放下,铺在桌面上,看着这页稿纸,只觉得好像有一把寒光烁烁的宝剑悬在自己面前,剑气滚滚,杀气腾腾。

“原来这篇想表达的,是这样的内涵。”简少丽对之前自己对《铜钱街》的误解感到一阵羞愧。

她自诩进步女性,怎么能听风就是雨,没有丝毫自己独立的判断。

只是这篇文章能不能发呢?

简少丽拿不定主意,给自己上面的编委递过去,编委看完以后,也不知道究竟应不应该刊发。

想要找编辑部的主编拿个主意,主编又去开会,迟迟都没回来。

到了下午,主编才回到编辑部,简少丽打了个招呼,把这篇文章给她拿过去,说明了自己的纠结和担忧。

主编喝了口水,很快看过,两眼一亮,“发!”

简少丽完全没预料到主编会这样的果决。

听主编一解释,她才知道,今天的会议上,上级领导提起了《铜钱街》这篇。

她说住院的宋先生写了封来信,她认为复联对江弦同志存在着某些误解。

“写出《草房子》那样美丽文章的作家,一定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断不会侮辱女性,望能认真研究此事,不要失了公允。”

这篇许非的评论,可谓正瞌睡着递来个枕头。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算是澄清了女同志们对《铜钱街》的一切误解,还能让那些个每天唯恐天下不乱的同志闭嘴。

5月,《论“铜钱街”》在《中国妇女》刊发,先是在复联内部进行传阅,不久后,《文艺报》对这篇评论进行转载。

《论“铜钱街”》进入大众视野。

这篇评论从之前争议最大的角度解读了《铜钱街》,受到读者们的关注。

当然,也有一小撮细心之人,回想起两年前《湖南日报》上一篇造成轰动的文章“个体经营的大门,该如何打开?”亦是署名许非。

是重名还是同一人?

根据《中国妇女》上对许非的介绍,只知道这是一名京城的投稿人。

有人提出推断,许非或许是一名下乡知青,两年前在湖南下乡,如今回到京城,《中国妇女》这才会标明他的地址是京城。

外界议论纷纷,《铜钱街》的出版总算是没了阻挠。

在一个午后,江弦从作家出版社那儿,收到了《铜钱街》的样书。

封面绘制着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显得那样皓白宁静。

一旁写了“琉璃月照铜钱街”几个大字,还特地标注了“增补版”的字样。

发表半年,终于出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