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52章 满堂彩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52章 满堂彩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琉璃月照铜钱街》首印量20万册,这个数目不可谓不惊人。

就拿江弦最近一直关注的《人生》来说,首印量才仅有13万册。

这当然是受到了知名度的影响。

江弦如今在文坛的知名度和地位,绝对不是代表作《人生》才刚出版时的王卫国能比的。

“许非”一篇文章闹得满城风雨,始作俑者江弦这段时间也没闲着。

先是跟着吴庆华一块儿上翠花胡同所归属的街道办事处,房管所、公证处,到处跑,把翠花胡同院子的产权先落实了下来。

吴庆华感觉自己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这么不受信任,唉声叹气“社会真是变坏了”“人和人之间都没信任了”。

江弦并不理会,转头又和他签了份三个月限期的暂住协议。

一涉及到房子,糟心事就太多,这方面不能含糊。

这年头好些人就是赖在别人的房子里,不搬出去,一住就是几十年,赶都赶不走。想让人家搬出去,你还得帮人家把居住问题给解决了。

到了4月28日这天,江弦来到了燕大的礼堂,。

大学生话剧队在这里连着举办四天演出,今天是最后一天,排演了一个半月的《天下第一楼》,也将在今天亮相登场。

这是《天下第一楼》被创作以来的首次亮相,对于梁左他们能把这部话剧排演成什么样子,江弦颇有些期待。

话剧队这四部话剧里,《天下第一楼》是演出时长最长的,一共是1小时40分钟,还有中场休息的15分钟时间,这还是梁左简化了很多角色和内容的结果。

这四天,话剧队在燕大礼堂一天演一场话剧。

四场演出由英达的《我们九个人》打头阵,三天下来,学生们的热情一天高过一天,到了最后一天的《天下第一楼》,整座校园的学生都跑来凑热闹。

傍晚时分,还没开演,礼堂门口就挤满了学生,多亏燕大学生的素质相对比较高,自发的开始排队,没跟菜市场买菜一样引起哄乱。

好些个燕大的老师、教授,听说自家学校有话剧演出,也闻讯赶来,带上了自家的家眷。

面对这样的情形,校方迅速做出应对。

保卫人员及时赶来控制秩序,在话剧队学生和老师的配合下,引导着燕大师生有序的进入礼堂。

“这么多人来看?”江弦看到礼堂外的盛况,吃了一惊。

梁左和王小平他们忙着在大后台准备,来接江弦入场的是一名燕大的学生作家——陈建功。

陈建功与新中国同龄,今年三十二岁,目前仍就读于燕大中文系,才上大三,算起来,还是今年24岁的梁左的学弟。

“话剧队这几天在学校里面受到的关注度很高,而且这部话剧还是出自你手的作品,谁不期待?”陈建功笑着说。

“你别说,我自己都有点期待。”江弦嘟囔道:“可别砸了。”

“有你这个本子托着,怎么会砸了?”

陈建功赞叹说:“你的这个剧本我看过了,很有历史感,也很有现实寓意.”

陈建功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尤爱民俗学,特别是京城的平民民俗。

《天下第一楼》这个剧本,融入了市井文化,京城市井色彩极为浓重,写的正合他的胃口。

两人说话间走到礼堂后门,陈建功掏出学生证,在几个燕大学生的陪同下一起进到礼堂。

几个学生看见江弦,心底猫抓一样痒,有一个忍不住问:“江弦老师,您能给我签个名么?”

“没问题。”江弦一点架子没有。

那学生立马激动的掏出纸。

江弦从口袋里取出钢笔,给他签上“祝学业进步。江弦,1981年4月28日。”

燕大礼堂内部的规模很大,能容纳一千个人,这会儿几乎已经坐满,师生们在座位上交头接耳,礼堂内部一片哄乱。

江弦跟着陈建功,找到个靠前的中间位置,角度和视野相当不错,一扭头,看到附近坐着英达。

“江老师。”英达朝他打个招呼。

江弦点点头,平淡回应。

英达自讨没趣的抿了抿嘴唇。

从第一次见面,他就莫名觉着江弦好像不咋看得上他。

他也没太在意。

江弦看不上他?他也不怎么看得上江弦。

英达这个人,出了名的恃才傲物。

宋单单曾经评价说:“他的聪明,他的博学,他的狂放和不可一世,让喜欢他的人一见钟情,让讨厌他的人,不可容忍。”

英达狂傲到什么程度?他没有任何拍摄经验,却敢觉得剧组的人全是笨蛋,哪怕是些界内的前辈导演、编剧,他也不服,喜欢在片场各种“指点江山”。

即便这样做的结果是被剧组以各种名义劝退,然后失业,他也乐此不疲。

有一次宋单单才刚生了孩子,家里正是缺钱的时候,他照样哔哔,结果丢了工作,才刚生完孩子一个月的宋单单,为了生计,只好下地亲自演出走穴。

“我不能看着别人试图踩着梯子和我一般高。”这是英达原话。

他看过江弦的那部剧本,看完以后也没觉得有多了不起。

剧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话剧究竟好不好,在于最后的登台。

文学形式不重要,演出结果才重要,这是他们现代派话剧的观念。

英达甚至特意把自己的话剧《我们九个人》安排在第一天打头阵,放弃了压轴的机会,把这个压轴的机会给了《天下第一楼》,即便知道压轴的剧目更容易受到关注。

他故意这么做,就是相信自己的东西一定会比江弦的好,哪怕打头仗,也一定能受到燕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成为燕大的经典之作。

“王瑶老师!”江弦喊了一声。

陈建功是个燕大社交花,江弦被他介绍给了前排坐着的几位老师。

他一眼认出一个呼呼吹着烟斗的王瑶,这位正是文讲所时来讲课的王瑶。

“江弦同志,你怎么也来了?”王瑶呼哧呼哧吹着烟斗,颇感诧异。

陈建功插话进来,“王教授,你有所不知,今天演出的这出话剧,幕后功臣可就是我们的江弦同志。”

“幕后功臣.”

王瑶愣了片刻,很快反应过来,笑道:“看来作家的身份已经满足不了你了,你已经要朝着剧作家的方向迈进了。”

“哪里哪里。”江弦谦逊的挠挠头,“我这个人,只是比较追求进步。”

“哈哈哈。”

时间流逝很快,江弦和王瑶简单聊了一会儿,礼堂内的灯光便黯淡下去。

所有人聚精会神的看向大幕,盘旋在礼堂上空的嘈杂声也一点点静了下去。

“第一幕。”

“时间:1917年初夏的一个夜晚。”

“地点:京城前门外肉市口,“福聚德”烤鸭店。”

“清朝的最末一个皇帝,在子民们‘帝制非为不可,百姓思要旧主’的呼声下,由张勋保驾,又坐了‘大宝’。

紫禁城内外的遗老、遗少们兴奋起来,翻腾出箱底里的朝衣,续上真真假假的辫子,满大街跑的都是‘祖宗’。

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表示心情愉快的惟一形式就是‘吃’,所以,前门肉市口里回光返照般地闹腾起来。”

伴随着旁白念词,幕布启。

“三座儿的鸭子出炉啦!”

幕启时,正当饭口,肉市口里热闹非凡。

饭庄子的厨灶煎炒烹炸,跑堂儿的招呼着客人,食客们磕杯碰盏。

门脸儿正中门楣上并排挂着三块匾,“福聚德”居中,“鸡鸭店”在右,“老炉铺”在左。

对应着这会儿福聚德身兼的三职:烧鸭子、生鸡鸭、苏盒子。

前厅左边摆着两只大木盆,旁边坐满了人,手脚麻利地拔着鸭毛。

沿墙根,一排木架子挂着开好生的鸭胚子,鸭子都吹好了气,抹上了糖色,肥嫩白生。

前厅右边是福聚德的百年烤炉,红砖落地,炉火常燃。炉口有一副对联:

金炉不断千年火,银钩常吊百味鲜。

横批:一炉之主。

舞美基本都是学生们自个儿弄得,好几身衣服是前几出话剧穿过的,这会儿又套身上,质量要是给京城人艺的专业话剧演员看着,一定会给出一句“惨不忍睹”的评价。

不过外行看热闹,给燕大这群学生们看着,就还挺像那么回事,加上视野和光线的遮盖,好些个瑕疵都被遮掩了过去。

“三座儿走鸭子!”

“来嘞!”

“王掌柜,今儿晚上上座不错,我看这荷叶饼烧饼不够。”

“哦?”

“咱们还是准备着点儿。”

“.”

幕启显然费了心思,每一声京腔京语,都是反复打磨过的细节,所以一上来就呈现出一幅市井烟火画,台下的观众们很快沉浸其中。

“福聚德?”

王瑶想了想,回过头来看向江弦,“没猜错的话,原型应该是全聚德吧。”

江弦点点头,“确实是用了全聚德的店史。”

“烤鸭子店,这个叫法对了。”王瑶赞许说。

他是解放前生人,话剧所演的时代,他也差不多在儿时亲眼所见过。

舞台上交织出的鲜活场景,又把他的记忆勾回了那段厚重的历史当中,他又仿佛身处于那参差错落、动荡不安的旧京城之中。

“这个你也弄对了。”

王瑶又看到一个小细节,眼前一亮,赞赏说:“过去的肉市口,食客不急着走,有眼力见的堂子立马就擦桌子、给爷递擦手巾、把喝剩的茶水倒掉。

食客看着,自然就不好意思的走了,这就是送客,没冒犯着人家,也不耽误自己接着做下一桩生意。”

他解释一通,又看向江弦,呼哧呼哧吹了两下烟斗,“江弦,你说对么?”

“很对,您说的很对。”江弦赶忙点头,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文讲所上课的时候。

台上演员生龙活虎的演着第一幕内容。

辫儿帅张勋又拉着溥仪登基,肉市口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福聚德烤鸭子店掌柜年迈,唐家两少爷又不争气,老大整日泡在戏园子里,热衷于捧名角赶场子,老二终日舞枪弄棍,习武学艺。

老掌柜知道,靠这俩儿子振兴家业无望,加上像克五爷那样的八旗子弟白吃白拿,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福聚德对面的全赢德烤鸭子店也开张营业,内忧外患,多年家业行将崩溃。

眼见福聚德这个老字号面临倒闭,二掌柜王子西找来师兄卢孟实帮忙,卢孟实看出福聚德是泥潭,并不愿接手。

最后老掌柜临终前呼喊着“卢孟实”的名字,卢孟实终于接手福聚德,担起一店之兴衰。

大幕拉上,第一幕完。

台下观众过了许久才回过神来,有几个面露焦急之色。

“怎么停了?”

“人家换场呢。”

“这话剧真好看,比前三天的都好看,我都看进去了。”

学生们小声议论着,英达身旁的话剧队学生同样在小声的议论:“这剧真不错啊,太有水平了。”

“他们排演的时候我就看了,特好。”

“你觉着怎么样?英达。”有人忽然问了一句。

英达这会儿那叫个神色复杂,眼神中带着几丝不甘,张开嘴,像是失语了一样,好一会才有了声音:“还行吧,挺有时代气息。”

五分钟很快结束,话剧的第二幕和第三幕接连上演。

三年后,卢孟实成为了福聚德的二掌柜,与红颜知己玉雏儿日夜操劳,终使福聚德日渐兴隆。

怎奈在内外压力下,福聚德仍是由盛转衰,卢孟实被辞退,一夜白头,刘金锭投河自尽。

到了尾声,台下满座观众叹息握拳,唏嘘感慨,全剧也迎来最终的**。

江弦打起精神,最后那幅对联怎么在舞台上表现,还是他出的主意。

玉雏儿:“孟实说,他这辈子该干的都干了,就差门口这副对子,临走打好了,请给挂上。”

唐茂昌看一眼,念道:“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

脚夫们把对联挂好。

修鼎新看过以后,心领神知,道:“差个横批:没有不散的宴席。”

唐茂昌感到有点不大对劲儿,刚要说什么,幕后的尾声曲起。

大幕徐徐落下,把一切关在幕内,只剩那副对联在外。

气派非常!

陈建功整个身体都绷紧了,浑身上下起码了鸡皮疙瘩。

“妙啊!太妙了!居然会这样摆这幅对联!这是谁的主意?”

他话才刚说出口,便迅速被淹没在雷鸣般的掌声当中。

这掌声一开始只是零星一点,很快便有其他观众响应,掌声汇聚在一起,排山倒海般,响彻整座礼堂。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点的真好!”

“精彩!精彩!”

“这话剧哪是咱们学生的演出啊?这档次,上京城人艺去演都没问题!”

台下观众们一边鼓掌,一边忍不住的为《天下第一楼》叫好。

许多学生眼中都还闪烁着泪光,已然被《天下第一楼》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情节所打动,使劲的拍着双掌,完全不顾及手的疼痛。

“江弦这小子,连话剧也平躺了!”王瑶吹着烟斗赞叹一句。

尽管学生们演的瑕疵不少,但王瑶完全能看出这部《天下第一楼》本子的宏大与复杂。

这绝对是好本子!

演员们来到台前谢幕。

望着满座的叫好声,几个男同志激动的握紧了双拳。

《天下第一楼》的演出,成功了!

几个女同志抱在一起,流下了兴奋而激动的泪水,尤其是王小平。

这滋味比吃上了真烤鸭子还高兴。

观众们的掌声在礼堂内盘旋许久,一直到演员谢幕结束以后,还有淅淅沥沥的掌声时时在角落响起。

工作人员也开始有序安排观众离场。

观众离场时,皆是一步三回头,意犹未尽的再度看向那幅大幕外的对联。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

很多人都无法忘记大幕落下以后,这一副对联带给他们的那种感受。

悠远不尽,画龙点睛。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