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79章 市井的烟火气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79章 市井的烟火气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虹总是遮遮掩掩,殷秋瑾也很识趣的不问到底。

她这个人灵巧的很,知道自己和朱虹只是同学关系,家里有点不方便透露的事情正常,毕竟这里是京城。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在京城这地界,扔一块砖头都能砸着个chu级干部。

话又说回来,一个搞话剧的,殷秋瑾也不觉得有多稀罕,至少不需要他特别去打听。

话说上个月,《人民X报》的文艺部和京城人艺剧院一块儿又在前门烤鸭店联合举行了一场《天下第一楼》座谈会。

前些日子,《人民X报》对这次座谈会进行了专门报道。

这是最后一次为《天下第一楼》的正式公演造势。

文中提到曹禺先生出席了这次座谈会,笔者记述说,会上曹禺聊了很长时间,并着重说了两个“没想到”。

“没想到”江弦才这么年轻,竟对人生有如此沧桑的感受。“没想到”戏的尾声这么漂亮。

曹禺:“我最欣赏的是这个横批:没有不散的宴席!

前面是康熙所提,后面是纪晓岚属对,但这个横批是画龙点睛之笔.

一副对联,一个绝妙之极的横批,就把戏完满地结束了。”

如此阵仗的造势,对于京城热爱话剧的老戏迷来说,《天下第一楼》这部厚重的历史话剧,无疑成为了他们这段时间最期待一场大戏。

首都剧场《天下第一楼》的演出票,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

演出前几天,江弦到首都剧场探班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多,静谧的夜与首都剧场里热情高涨的排练对比鲜明。

他在宋单单的陪同下,从后台走上前台。

几步之遥,却是另一个世界。

台上正排练着《天下第一楼》的第三幕,演员慷慨激昂,极其认真与投入。

虽然未着戏服,可一颦一笑、一坐一立、一抬手一对戏,皆是人物,是那心怀抱负的掌柜、聪慧能干的女子、蛮横霸道的烤炉的、八面玲珑的伙计

总导演夏淳则站在观众席最当中的位置,左手拿着剧本,右手握笔,聚精会神地看着,打磨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

他周围有一种气场,像一个能掌控一切的超人。

江弦驻足良久。

福聚德这座危楼的人和事儿,在演员和导演的共同协调下,自然地展现出来。

精彩绝伦,惟妙惟肖。

排练很快结束。

演员一走下台,便明显地谦逊起来。

“江编剧。”

他们一一和江弦打过招呼,其中包括卢孟实的A组角色谭宗尧。

江弦特地多看了他几眼,发现谭宗尧和他打过招呼以后,便低首踱步思索与回味刚才的排演,只偶尔与身边人简单聊几句。

他举手投足间,尽透露着对舞台的敬畏与热爱,眼中似有微光闪烁,含着几分纯粹、几分陶醉、几分期许、几分自豪.

“有这样的好演员,我对《天下第一楼》的正式公演放心了。”江弦小声和导演夏淳说。

“你说老谭?”夏淳冲他笑笑,“老谭太适合卢孟实这个角儿了。”

他先是和江弦聊了几句,而后把剧组的人喊上台,剧组的所有成员围成一个圈,大家一起讨论起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把排练的分析讲完,夏淳又请江弦这个编剧来给大家多讲两句。

江弦望着这群演员,望着这群一提到表演,就神采飞扬、无比自信而真诚的演员。

心中顿时升起一阵豪迈。

“大家都辛苦了,我也没什么要多说的了,请拿一套纸笔来。”

大家一听,立马明白江弦这是要为剧组题字。

剧务组的负责人潘舒扬当即为他取来毛笔和宣纸。

江弦提腕握笔,蘸了蘸墨,而后洋洋洒洒,落笔挥毫。

“天下.第.一”

谭宗尧默默将他所题的字念出声,演员和剧务们都凑过来,盯着那张宣纸。

“天下第一剧组。”

“好!”

有人欢呼出声。

从演员到剧务,从戏中人到局外人,见到这幅字,脸上都是激动与振奋之色。

这份编剧的认可,足以令他们忘掉此刻排演的疲惫。

“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让这部戏慢慢有了血肉,让这座楼不再空洞。”

江弦不紧不慢的说,“天下第一楼如果取得成功,那这份成功不仅是我的,也是属于你们的。”

此话一出,所有人心中都是满腔热血,对几天后的正式公演充满信心。

夏淳更是满意。

江弦的这次探班,简直是一次最好的“战”前动员。

11月14日。

朱虹和宿舍的同学一起坐着公交,来到了东城区的王府井大街,抵达这座欧式和俄式风格并存的四层高剧院。

剧院上部挂着四个红艳艳的大字:首都剧场!

往那儿一站,一种神圣的艺术气息便沿着建筑的边边角角扩散开来,仿佛昭示着其中国话剧艺术最高殿堂的地位。

“好多人来看啊。”殷秋瑾打量着四周排队入场的人流。

这些观众大多数年纪偏大,穿着也较正式,一看就是常“追剧”的剧迷。

“嘿,您也来看戏啊。”

“哟,巧了您。”

“您抢着票了,不容易。”

“可别提了,那天为了买张票,嗬,排的队那叫一长,后来把售票那亭子都挤塌了。”

几名女学生听得一愣一愣的。

朱虹边往场馆里进,边观察着首都剧场的内部结构。

她看到四周墙壁上贴了很多《天下第一楼》的宣传海报。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四句宣传语:

“桌前推杯换盏,盘中五味俱全。人道京师美馔,谁解苦辣酸甜?”

朱虹看过《天下第一楼》的剧本,也知道这四句是她姐夫江弦为《天下第一楼》所作的宣传语。

短短四句,可以说凝练了全剧的深意。

她把这宣传语的内涵分享给了殷秋瑾她们,当然,是隐瞒了江弦是她姐夫的事情。

几名女生都是中文系的,此刻听完江弦的语言艺术,满眼都是崇拜。

“江弦同志真是太有才华了”

“我什么时候能写出这样四句来就好了。”

“写这四句还不简单,关键人家这是凝练了整部话剧的四句。”

她们叽叽喳喳讨论着,朱虹听得心底悄悄与有荣焉的高兴。

有个有本事的姐夫真是一件让人得意的事儿。

在指引员的带领下,燕大的女学生们一块儿进入了演出现场。

座位的位置相当不错,是一个中间的位置,还挺靠前。

剧场内部气氛相当热烈。

朱虹放眼望去,看到每一个座位上都坐着观众,可以说是座无虚席。

“看,还有记者。”殷秋瑾指了指前方。

朱虹立马看到几名脖子上挂着摄像机的记者,还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姐夫!”她惊呼出声。

殷秋瑾连忙顺着她望去的方向看了一眼,“哪个是你姐夫?”

“.那个穿灰色中山装的。”

殷秋瑾打量一眼,这人挺年轻,看上去有种知识分子的独特气质。

他的座位被安排在最前排的中间位置,显然是他的地位在剧院内颇为特殊。

“你姐呢?你姐来了么?”

“没,她在外地工作。”

另一边,朱虹只认出了江弦,却认不出江弦身旁的那位老者。

他身材略胖,正是京城人艺的院长曹禺先生。

直到这会儿,曹禺还捧着《天下第一楼》的剧本一遍遍的看:“勾琉璃芡下明油倒挂出锅,摆在金托金箔四爪金龙钵里,叫作金玉满堂”

“什么叫勾琉璃芡倒挂出锅?”他问。

“琉璃芡就是比较稀薄的芡汁,倒挂出锅就是把锅倒起来,菜下去,然后把汁流在菜上边。”江弦解释说。

曹禺点点头,而后叹一口气,“你写的是盘中五味,其实是人生五味,你对盘中五味精通,说明你对人生的感受同样精通。

这种递进是建立在文化根基上的,我实在想不通,你才这么年轻,怎么就沧桑成了这样?”

见老师又质疑起他的沧桑,江弦尴尬一笑。

“可能是我懂事比较早”

他还不至于心虚。

因为原作者何冀平创作《天下第一楼》时,基本和他一样年轻。

说话间,现场的的气氛渐渐安静下来,舞台上幕布紧闭,然而随着时间的缓慢推移,所有人都知道,话剧就快要拉开大幕了。

总夏淳坐在座位上,心底忍不住的打鼓。

多少年了?首都剧场多少年没有像今天一样坐个满堂了!

他们京城人艺,花大心思为《天下第一楼》造了一场大势,就为了再为他们造一个能有影响、立得住、体现出京城人艺实力和风范的大戏。

今儿个成了,一切都好说。

今儿要是砸了,对京城人艺的风评和地位绝对会造成巨大冲击。

“1917年夏”

伴随着男声旁白念词,幕布拉启。

身披长褂短衫的演员们跟着粉墨登场。

江弦把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舞台表现,看得他出了神。

显然,京城人艺不论是演员的表现,还是舞美布置,都不是燕大的学生可以比的。

镁光灯下,谭宗尧也和台下的谦逊模样截然不同,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挥洒自如、惟妙惟肖。

“到瑞蚨祥扯两丈红绸子,做个大大的红幛子,写上'前门肉市福聚德全体同仁贺',到全赢德开张的那天,掌柜的领头,雇一副锣鼓吹打过去贺喜开张,祝告生意兴隆。”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举手投足间,仿佛都是卢孟实这个角色从剧本的字里行间蹦了出来。

“好!一出好戏!”江弦心中一阵熨帖。

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厚重和经典,他品尝着其中的醇香,整个人沉浸在剧中世界里。

福聚德所处的大时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

大量城市平民在生死线上挣扎,极少数有能力者凭借天赋和奋斗一度改变命运,可机会极其微渺和短暂。

卢孟实是商业奇才,他胸怀抱负,宅心仁厚,很快便赢得观众们的敬佩。

“堂头”常贵这个角色同样惹人喜爱。

这是老京城里最能察言观色、左右逢源的饭馆堂头。

他勤勤恳恳,谨小慎微,为了养活家人,他不得不卑躬屈膝,最后含恨而死。

这个角色由老演员林连昆饰演。

有一个场景是他从楼梯上下来,突然一个趔趄,接着马上立住,继续跑了起来。

观众们眼都瞪的快要裂了!

小小的一个动作细节,便把常贵内心的巨大痛苦和委屈求全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厨子罗大头、二位纨绔少爷、宫里执事太监、破落旗人克五.一位位演员,咿咿呀呀,唱念做打,构成一幅生动的民国市井众生相,台下观众看的是如痴如醉。

除去人物的塑造,舞台艺术也见了真章。

像是一段儿报菜名:“拌鸭掌七寸,七寸糟鸭片;卤生口七寸,七寸鸡丝黄瓜;炸瓜枣七寸,七寸糟溜鱼片”

一段儿报完,满堂叫好。

这样的“笑料”显然没有隔靴搔痒的尴尬逗趣,透出的是老京城的韵味和情趣。

用喜剧的方式演正剧,更显出“笑中带泪”的高超境界!

还有两个厨子一段关于满汉全席的对话,京腔京韵,妙趣横生:

罗大头:“满汉全席”,行吗?

李小辫:玩过几回。

罗大头:多少菜式?

李小辫:一百零八样。

罗大头:为什么一百零八样?

李小辫: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天上地下无所不包。

罗大头:什么讲究?

李小辫:冷、热、甜、咸、荤、素六样。寿酌不用米饭,喜酌不用桃包。其实也是百里搭席棚,中看他不中吃的玩艺儿。

这已经带着几分传统曲艺的手法。

“好戏啊!真是好戏!”

观众们叫好叫到嗓子喊哑了都不自知。

盯着舞台,看他高楼起,看他宴宾客看他一人去、大厦倾。

曲终人散。

看破一切的撩高儿修鼎新,望着那幅对联:

“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

“嘿嘿,差个横批:”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