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80章 大冯回国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80章 大冯回国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幕徐徐落下,舞台上只余下那一副对联。

朱虹正襟危坐,手的指甲都刺进手掌心还未发觉,只怔怔盯着台上的对联。

等她回过神看向四周,才发现殷秋瑾她们,连同她四周的观众,全都沉浸在刚经历的那场戏剧世界当中,仍未从剧情的震撼中抽离。

殷秋瑾的眼睛,在黑暗中散发着某种光亮,隐隐约约带着泪光。

“真好!”

“这剧太精彩了!”

“谢谢你,朱虹。”还有一名室友此刻克制不住的哭了,“如果不是你,我肯定看不上这部话剧。”

朱虹张了张嘴,刚想说些什么,耳边已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也不知是谁带的头,掌声从一开始的淅淅沥沥,愈发壮大,最后犹如排山倒海般回旋在剧场上空。

这一刻,观众们顾不得手掌的疼痛,疯魔了一样拼命的为这部话剧鼓掌。

那是对演员们表演的认可,更是对《天下第一楼》的认可。

掌声惊涛拍岸一样在剧场内回荡着。

轰轰烈烈,经久不息。

还有一些压抑不住心中激动的观众,扯着嗓子为《天下第一楼》呐喊、叫好,表达着他们对这一部话剧的喜爱。

前排座位上,夏淳吃吃回首,瞥一眼观众席,而后扭过头,摘下眼镜,抹了抹眼角湿热的泪痕。

满堂喝彩!

终于。

时隔多年,首都剧场终于又一次被这份荣耀洗礼!

后台的演员们在大幕落下的那一刻,便收起了在台上的“嬉笑怒骂”。

他们安静而谦逊的站在后场,默契的共同等待着什么,目光中满是对舞台的敬畏与热爱。

一直等到排山倒海般的掌声响起,所有人的眼眸才重新亮起,洋溢着激动和陶醉之色。

“成了!”玉雏儿的饰演者吕中激动的跳了起来。

《天下第一楼》的首演成功了!

演员们面带喜色,互相拱手道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天下第一楼》在台上不过两个半小时,在台下却是不断地熟悉剧本,不断的排演,一点点的研究角色,就连幕后人员的工作也不轻松,要比对演出所要用的灯光、音效、道具,保证万无一失。

每一个成员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奉献着,这才成全了这场《天下第一楼》的话剧和舞台,使得所有的嬉笑怒骂鲜活而真实。

而此刻,所有的付出终于迎来回报。

听着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叫好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色彩。

一部新话剧的首演成功了!

《天下第一楼》如若失败,那是一年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

如今看观众反应,大获成功。

所有人如释重负。

稍微年轻一点,通过学员班进院的演员杨立新、吴刚,已经激动的跪倒在地,互相抱着对方放声大笑。

卢孟实的演员谭宗尧相对安静,他只是眼眶湿润的看着同剧组的这些人:

大幕落下时,福聚德的大楼塌了,而他们剧组的高楼平地而起,越发坚固。

“同志们,谢幕去了!”有人提醒了一句。

剧组的演员们迅速整理各自情绪,或是深呼吸,或是揉脸。

随着大幕再次拉开,一个个脸上带着谦逊的演员整齐的站好,以话剧当中的人物形象依次向着台下观众致意。

台下的掌声仍未停歇,每当一位演员鞠躬致意之时,那经久不息的剧烈声浪便会被推至一个新的**,一阵一阵的起伏着。

谭宗尧望着台下的场景,恍惚许久。

最后看到坐在最前排位置的江弦,他面带微笑,眼神中写满了认可。

“十年磨一剑。”

谭宗尧想起江弦那天给他说过的这句话。

他心绪跌宕难平。

作为院儿里一提起就是“备件演员”的他。

这一幕,他等了岂止十年?!

身着马褂长袍的他先是朝着观众们深鞠一躬,而后快步走下舞台,来到前排座位的江弦面前。

他学着《天下第一楼》当中的问安礼节,撩起下袍,屈左膝,垂右手,上体稍向前俯,给江弦“打千儿”。

授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谭宗尧用话剧所写那个时代男子的最高礼仪向江弦致谢。

谢他写出了卢孟实,谢他写出了福聚德,谢他写出了《天下第一楼》。

没有这部剧,便没有今日台上的他。

这一拜,拜的是尊长。

对于话剧演员来说,创作出剧本的江弦,便如同他们的再造父母。

谭宗尧的举动惹得全场哗然,现场出现一片骚动,观众们纷纷扬起脖子,朝着谭宗尧的方向看去。

朱虹和殷秋瑾她们也注意到了台下的这一幕。

知晓内幕的朱虹心中忍不住的震动。

在刚才过去的两个半小时里,不光是她们这些观众被《天下第一楼》跌宕起伏的剧情所征服。

就连剧组的演员也被这部剧征服了!

殷秋瑾就不知道这么多,妙目流转,只看到前排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朝着面前的谭宗尧回了一礼,而后双手搀扶着将他扶起。

“朱虹,那、那不是你姐夫?”

她忽然想到话剧开始以前,就听朱虹给她介绍过这个人的身份,只是《天下第一楼》所绘制的民国风情画太过精彩,让她暂时忘却了这件事。

如今忽一下记起,再看到刚才镁光灯下意气风发的卢孟实,居然就那么心悦诚服的拜倒在这人面前。

殷秋瑾心中震撼和好奇到了极致。

“朱虹,你姐夫究竟是什么人啊?”

还不待朱虹回答,江弦就在年轻演员杨立新和吴刚的共同邀请下,登上了舞台。

导演夏淳笑着介绍:

“请大家欢迎我们《天下第一楼》的编剧,他就是写出了《高山下的花环》的江弦同志!”

夏淳此话一出,全场的观众们全都哗啦啦的站起来了。

所有人齐刷刷仰长了脖子往台上看去。

这一秒,江弦被所有演员簇拥在舞台中央,就连导演夏淳都给他错开了一个身位。

这一刻,他这名编剧无疑是台上最受瞩目的!

台下又一次爆发出极为响亮的掌声,排山倒海一般压倒整座剧场。

江弦本人的知名度,在这段时间里,随着《高山下的花环》影响力逐渐扩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天下第一楼》这部话剧,又是一部堪比《茶馆》的厚重历史话剧。

此刻,在首演现场,能看这部话剧,能见到江弦本人。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今天的票,值!太值了!

懵了的还有燕大的几名女学生,这会儿好像见了鬼一样盯着朱虹。

尤其是殷秋瑾,她眼神热烈如火。

她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同宿舍这位同学的姐夫,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江弦。

在京城一砖头扔出去是能砸到一片chu级干部,但在京城挑着灯找一年也找不出江弦这么个作家啊!

“好啊,你竟然有个这么牛叉的姐夫!”她带着一抹幽怨推了推朱虹。

“.”

“说,你还有什么瞒着我们?”

“.”

舞台上,《天下第一楼》的剧组演员们又谢了几次幕,收获了满台的鲜花。

剧组里大部分都是老演员,可面对观众们的如此厚爱,也忍不住眼含热泪。

上座率堪忧,处于岌岌可危阶段的首都剧场,有多久未曾见过这般盛况了?

而这份盛况是他们创造的。

这让他们为自己、为剧组骄傲的同时,也对未来的话剧事业充满信心。

很多京城人艺的工作人员这一刻也忍不住的激动。

今天,京城人艺又添了一部经典!

满载着鲜花和掌声,江弦一再感谢以后,在傍晚时分终于甩开围追堵截的剧迷,离开首都剧场。

接下来的几天,《天下第一楼》将在首都剧场继续连续公演。

这对话剧演员来说是个体力活,毕竟有很多角色没有设置A、B角,需要一个人硬顶着上。

但这一刻,沉浸在首演大火喜悦当中的演员们完全顾不得演出的疲倦。

尤其是对于谭宗尧。

卢孟实没有B组角色,他就是唯一的A组角色。

但此刻,他恨不得将《天下第一楼》再演十遍、一百遍,非要演的他腿走不动、嗓子说不出话,那才叫个过瘾。

他等这一刻,等的太久了!

观众们看不过瘾似得,接下来的时间里,首都剧场只要是《天下第一楼》的演出,上座率都是满的,观众们就好像疯魔了一样,坐在座位上,陪着台上的演员们哭哭笑笑。

其中很多观众,已经是不知第几次来看了,依旧克制不住心中的震撼,不觉得厌烦,如痴如醉的品味着《天下第一楼》那浓厚而绮丽的醇香。

好书不厌百回读,好剧不厌百回看!

随着《天下第一楼》的连续公演,话剧评论界也几乎被这部话剧的评论文章占领了。

《中国戏剧》评:“京城人艺的《天下第一楼》演出成功了!那不时掠过全场的会心笑声和剧终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海戏剧》评:“剧终时那副精彩对联既切合于剧的规定情境,又含有悠远不尽的喻指,无疑是画龙点睛之笔。”

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也发表了戏剧评论,这位是中国戏剧界公认研究契诃夫的专家,被称为“中国最懂契诃夫的人”。

他说:“《天下第一楼》之所以真切感人,归根结蒂是由于深厚的生活根底。

这种根底不仅表现在那一套生活礼仪和一口气报出那一长串菜谱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那个时代生活本质的理解,对不同人物心态的把握,以及对所反映生活总体上表现的巨大概括力。

这使人们在真实感受中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除去戏剧评论家的评论以外,还有一篇贺文吸引了广大剧迷的关注。

那是著名的京城人艺的副院长于是之,写了一篇《贺江弦》发表在了人艺出版的刊物《京城人艺》上面。

他在文中说:

——“感谢剧作家,感谢这些用笔支撑着剧院的人。”

这天午后,来京城办事的冯骥才被江弦拉去东华门大街一家苍蝇小店吃卤煮。

这会儿京城卤煮都是这样,门口搁个大锅,锅里面冒着香气,滚开的,咕嘟着猪心猪肝猪肺一堆杂碎,上面浮着几十个火烧,和油炸豆腐泡儿一起随滚开的汤起伏着。

“您给来两碗。”江弦招呼一声。

师傅答应一句,把火烧拿刀啷啷两刀码碗里。再捞一碗杂碎,往火烧上码齐,最后捞几个豆腐泡儿,浇上老汤,放一小撮香菜。

“请吧。”江弦把碗往冯骥才那儿一推。

京城冷飕飕的已经入了冬,冯骥才这一口热汤下肚,顿觉一股暖流沿着四肢百骸散开。

咝。

他砸吧着嘴,看向桌对面的江弦,一股难以抑制的嫉妒从心间升起。

“你小子,你在京城怎么天天往外放‘大卫星’,不是一部名动天下,就是一部话剧搞得人尽皆知。”

江弦笑了笑,抄起筷子低头夹肉,光是闻着香气就口舌生津。

作家之间相交,也难免背地里暗暗较劲。

就像某些作家,看了比他写得好的作品会忍不住骂一句:“妈的,怎么写的那么好!”

冯骥才刚从欧洲访问归来。

他不光去了欧洲,还去英国看了阿森纳的比赛,那是英甲联赛的一场,阿森纳和考文垂在海布里进行对决。

冯骥才这个退役运动员看完以后心绪难平,撰写了一篇《足球狂》的散文。

这大概是国内最早的足球类文章。

“你知道欧洲人现在听什么音乐?”

冯骥才一脸激动的和江弦分享着他在欧洲的见闻,“不是邓丽君,翻译告诉我说那叫披头士、皇后,他们唱的叫摇滚,还有个歌星叫大卫鲍威,这家伙竟然在舞台上穿裙子!”

摇滚这个词儿已经有了,这个词是写出《乡愁》的余光中翻译了出来。

这些独特的欧洲音乐,对冯骥才来说很新鲜,对江弦来说就有些陈词乏味。

见他兴致缺缺,冯骥才只好将话题聊到文学上。

“你知道现在全英国最火的是什么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