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87章 又练废了一个号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87章 又练废了一个号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众所周知,“全国劳动模范”是我们国家最高的荣誉称号。

除了“全国劳动模范”,“劳动模范”这个称号省级、市级,以及一些企业也会进行评选。

作为对社会建设事业成绩卓著劳动者的鼓励,这个称号也会授予作家队伍中的同志。

像路遥、贾平凹这些个作家,都曾被省里授予过“劳动模范”称号。

“劳动模范.”

江弦在《电影创作》的编辑部里想着这件事,“阿城,过来过来,你说京城市授予我这个劳动模范的称号,算省级还是市级?”

“劳动模范?”

“是啊,刚通知下来,你说哥们咋就成劳模了哈哈。”

“.”

阿城一听,您这也不像是来问我问题的啊。

他正琢磨着,江弦又瞅见了文学部主任江怀延,一个箭步上去勾肩搭背。

“怀延同志,吃了么您?”

“我啊对劳动模范”

“哈哈。”

也不怪江弦四处显摆。

他现在单开一页族谱都不过分。

毕竟在这个劳动最光荣的年头,“劳动模范”这个称号无疑是最光荣、最受人们尊敬的称号之一。

“这也奇了怪了,你一个写字儿的也能当劳模?”饶月梅听了这件事,颇觉不可思议。

“饶月梅同志,这文字工作者怎么就不算劳动者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的目光还是太狭隘了,觉悟有待提高。”江弦教训起来。

“嗬,就你觉悟高。”饶月梅翻了个白眼,马上又喜滋滋的往屋外面走。

“干嘛去?”江国庆问。

“我炒俩好菜,给你儿子庆祝庆祝。”

“尽量控制在四个菜以内吧算了,三个菜,三个素菜!”

江国庆一脸严肃的强调,“这以后,咱们家可就是劳动模范之家了,一举一动这都得注意着点儿,切忌铺张浪费,得给人民群众带好头儿”

说着说着,他又看向饶月梅。

“照我看,你那自行车也别换了。”

“咋又扯到我换自行车的事儿上了?”

饶月梅愣住,“不是商量好了,我旧的那辆淘汰给你闺女上学用?”

“江珂学校离咱家又不远,早上早点起,坐几站公交怎么也赶着趟到了。”

江珂一听,顿时一脸惨相。

“爸,你不能这样!”

江国庆皱了皱眉,“哪样儿?你让你哥评评理。”

江弦正使劲儿憋笑呢,闻言咳嗽两声,“我看爸说的挺对对了,江珂你那游戏机我看以后也尽量少拿出去了,别在同学面前显摆。”

江弦说的当然是那部他从日本带给江珂的Game&Watch掌机。

这一提醒,江国庆立马受到启发,“就是,那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小孩儿玩的东西,让你同学看见,得给咱家名声传成啥样,以后不准玩了,交给你妈,就锁柜子里头。”

“.”

江珂如丧考妣。

她是没想到,她哥获个劳模,她一点儿好处没捞着就算了,还受到这么大的创伤。

一顿朴实无华的晚饭过后,饭后习惯宅家看电视的江国庆、饶月梅二老,又迫不及待的先后出去串门。

江珂憋了半天,跑到江弦面前。

“哥,我有话和你说。”

“别介。”江弦先给她打个预防针,“跟我说啥也没用,收掌机那是爸的决定。”

“哥,你想啥呢。”

江珂翻个白眼,“我又不是说这个,一个游戏机,不玩就不玩了呗。”

“哟,有志气。”江弦颇感意外,抬眼看向她,“那你有啥话和我说的?”

江珂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小声道:“.我这高中我不想念了,你能不能给我找个单位,我想上班去。”

“上班去?”

江弦一听这话恨不得化身雷军训她两句。

可是转念一想,他习惯以他那个年代的目光来考虑事情,不上高中天理难容。

但是放在这个年代,上高中只是人生无数条路径之中的其中一条,这年头初中文凭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不影响人家上班。

于是把教训的话重新塞回肚子里,顿了顿问道:“不上学,那你想干嘛去?”

“我也想跟嫂子一样,演戏,当演员。”江珂说。

“.”

江弦一听,忍不住皱起眉头,以前他还真没往这方面想过。

如今江珂既然提出来,他上下这么仔细一打量。

别说,江珂还真算是小美女一枚。

他家这基因算是真不错,江弦自己颜值就不算低,白皮肤、丹凤眼,活脱脱一个小白脸。

至于江珂,不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也配得上落落大方四个字了。

一米六出头的身高,含苞待放的身材,眼睛清澈明亮,眼神灵动,小圆脸、水滴鼻、面部线条柔和,有点儿像赵丽颖。

关键还是原装出厂。

纯比颜值能吊着打后世演艺圈绝大部分满脸科技的女演员了。

他左看右看,又忍不住上手。

来回捏捏她的脸蛋,小声嘀咕:

“至少比蔡明强。”

“谁是蔡明?”

“北影厂女演员一枝花。”江弦说,“你先别管她了,我问你,你真想当演员?”

“想。”江珂目光坚定,“哥,你让我当演员吧,我知道演员不好当,我什么苦都能吃的了。”

“这可是你说的。”

江弦并没反对,等爹妈俩人一回来,就把这事儿端出来和二老商议。

江国庆和饶月梅正满脸喜色,这是刚在外面显摆完自家的劳模儿子,这会儿一听江珂这个决定,仿佛迎头被劈了一道雷电。

俩人毕竟过了这么多年普通人的日子,意识形态也仍停留在普通家庭的意识形态当中。

当演员?

这话听着跟天方夜谭似的。

“爸妈,你们不用觉得奇怪。”

江弦劝说道:“我和朱琳都在北影厂工作,想进演艺圈,别人找不到门路、进不去,对咱家来说是什么难事儿吗?这样吧,只要您二老不反对,我就给老三安排。”

“唉。”

江国庆痛心疾首。

他就指望着老江家能出个大学生。

江琴那会儿没这个条件,江弦自己找到了出路,最后的希望全在江珂身上。

如今一看。

又特么练废一个号。

“让她去试试吧。”

饶月梅开了口,“江珂那成绩也不是一块儿学习的料子,能当上演员也不比上大学差多少,你看人朱琳,这孩子演员当的不也挺好的么。”

“妈,朱琳可是研究生。”江弦提醒一句。

“噢,对。”

饶月梅后知后觉,又开始为闺女的前程担忧。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江弦一想感觉还有点儿奇异。

他是混文学圈的,朱琳是混演艺圈的,而如今,朱琳的妹妹朱虹要往文学道路上发展,他妹妹江珂则是往演艺道路上靠拢。

这天早上,他又和张艺谋、陈皑鸽他们几个碰了个面。

“头儿。”陈皑鸽一见着他很是热情。

他们几个人马上就要毕业了,正在为将被分配去的电影厂发愁。

“我们想留在京城里,你看能不能给我们弄进北影厂?”陈皑鸽试探着问。

“得了吧,你爸都给你弄不进去,我能给你弄进去么。”江弦没好气儿的说。

以前还是太高看陈皑鸽了,这厮导演水平实在一般,逮住个电影能吃个一辈子,还是让他拍他的三部曲自个玩儿去吧。

相比之下,只论能力,江弦还是更欣赏老谋子。

这厮也没啥后台,一毕业就被送去大西南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江弦琢磨着得想个办法给他留在京城,他还要接着用他。

时间一晃又过去几天。

江弦不打算让江珂直接入行演艺界,想着年后安排江珂先进中国戏曲学校去学习。

这个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戏曲艺术学校,知名校友很多,比如屠洪刚,12岁就进去学习了。

82年的春节仍旧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只有个类似单位晚会的节目,并不是现场直播,录制时间是阳历的1月1号。

朱琳匆匆从片场回来,和江弦过了个团圆年就匆匆走了。

年后,第一届“十月文学奖”的授奖仪式就要开办了。

蒋子龙的一篇《开拓者》也获奖,他早早从天津来到京城,住进了江弦家的四合院儿里,这天一早,同江弦一块儿往颁奖现场去。

这一届在京城颁奖,后来颁奖仪式固定在了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十月》作为文坛当中不可忽视的重量级杂志,这次颁奖办的是风风光光。

中作协的书记冯沐,时任文化副部长、中作协副主席的陈荒煤都出席了这次颁奖,可以说给足了《十月》这册杂志面子。

江弦和蒋子龙一路闲聊,蒋子龙又是长吁短叹:“你小子,凡是颁奖就不能安生的拿一回奖,总得让我们衬托衬托。”

“这你可不能怪我。”江弦笑呵呵的说。

《十月》是国内唯一一册集短篇、中篇、长篇、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于一身的大刊。

在第一届“《十月》文学奖”获奖篇目当中类别众多。

《高山下的花环》获得了“中篇”类别的“特别荣誉奖”。

《天下第一楼》则获得了“剧本”类别的“特别荣誉奖”。

这也意味着,江弦这回又是连捧两座大奖。

蒋子龙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在他印象里,好像只要江弦在场的颁奖仪式,他们这些作家总是被他遮掩的黯淡无光。

去年的全国优秀评选更加夸张,江弦这厮不光对作家们下手,就连编辑们都不放过。

《十月》的这次颁奖可是下了血本,除了京城,还邀请了不少远在上海的知名作家、评论家以及编辑。

《收获》的李小林就在此列,一见到江弦,就和他聊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篇。

“你这个京城人,怎么把上海写的那么有味道?”李小林惊讶说。

她虽然是成都人,但在上海生活已久,算是半个上海人,可是看了江弦的这篇以后,她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在上海真是白活了。

什么大上海的铁公鸡、味之素还有文章里的那些个老上海话“汽车当中走,马路如虎口”,江弦可以说是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我姐夫就是地道的上海人,之前写过一次老上海的给他,在这方面积累了些经验。”江弦解释说。

李小林点点头,“你在京城,估计不知道你这篇在南方有多火,就说上海,现在全上海的年轻男人梦中情人都是小金宝,年轻女人又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小金宝。”

“男人对小金宝有所幻想我能理解,女人为什么想成为小金宝?小金宝自己都讨厌自己,怎么还想要成为她?”

“这不就是年轻嘛,都单纯的跟小阿娇似的。”

李小林笑着解释,“你把小金宝那么潇洒,活脱脱一个万人迷,一个歌舞皇后,她们当然觉得成为小金宝那样的女人特别好,你啊,就是把这个角色写的太漂亮了。”

“这真是”

江弦反应过来以后,无奈的摇摇头。

《外婆桥》里写的已经很清楚了,小阿娇在结局憧憬着成为下一个小金宝,这是定死了的,女人逃不脱对小金宝光鲜亮丽生活的憧憬,至于其他,便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李小林又告诉江弦,81年第6期《收获》的发行量相当不错。

之前《收获》的发行量一直稳定在二三十万份,81年第6期的发行以后,他们在上个月就已经加印了10万份,按照目前的销售趋势,估计很快就会迎来下一次的加印。

“徐老先生!”

李小林拉住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给江弦介绍这人叫徐中玉,从事教育工作,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担任著名文艺理论刊物《文艺理论研究》的副主编,之前还给江弦的《外婆桥》写过一篇文学评论。

“没想到您也来了。”江弦听过徐中玉的名头,礼貌的问候了一句。

徐中玉见到他就很开心,“江弦,我这次过来就是为了见见你。”

“见我?”江弦有些疑惑。

徐中玉笑呵呵的说,“我知道你对现代派文学很有见解。

你敢不敢给我们《文艺理论研究》写一篇文学理论,谈谈现在这个争议最大的现代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