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91章 三条意见,条条见血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91章 三条意见,条条见血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葛尤带来的是今年3月上旬的《读者文摘》,也就是后来的《读者》。

这份杂志去年4月创刊,双月刊,共48页,价格3角。

创刊号封面追随《大众电影》的步伐,用明星照片,西影厂演员娜仁花。

因为觉得她不施脂粉,很干净,但没有标她的名字,题为“向往”。

形式就是抄美国的同名杂志,走文摘的路子。

为了做发售宣传,他们的人还特意在《光明X报》上登了广告,附上了首期的目录。

首期就放了几篇重量级文章:《“XXX”之死》《“X大X军”的最后八年》《X委第一X记》.

上面的看到这几篇文章,都傻了。

你们这个什么文摘这么勇敢的吗?

立马下文询问,不过问得很巧妙:这本新办的杂志《读者文摘》有什么背景?

主编曹克己很清楚自己啥背景都没有,立马认怂。

先是代表全社向上级做深刻检讨,把责任扛到了自己身上,又删掉了所有敏感的文章,杂志这才得以出版。

不过之后还是充斥着很多吊人胃口的文章,像是《XXX的风流韵事》《XXX的未解之谜》《XXX说不出的真相》.

这一类文章加上文摘的形式,《读者文摘》上市后很受读者们的欢迎,首期发行量只有3万本,到了第七期的时候,发行量已经从3万本攀升到了14万本,并持续增长着。

不过《读者文摘》和江弦目前并没有什么交集,之前江弦也是奉行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理念,没去搭理过这册杂志。

“《江弦不得不谈的爱:从文学走向爱情》.”

江弦坐在沙发上,捏着《读者文摘》,一脸懵逼的看着这篇文章。

他快速的读了一遍,文中写的的的确确是江弦,写的是几段江弦的爱情故事,说这个江弦,插队下乡的时候,和当地公社农民的家的女儿谈了朋友,后来便偷尝禁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再往后几经波折,分分合合,写的那叫个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后来又讲,老乡为了阻止江弦和闺女在一起,把闺女关在家里不让她出来,又骗江弦说她闺女已经病死了。

江弦一夜白发。

后来两人又重聚,他欣喜之下,头发又瞬间黑了过来。

中间还穿插了一段火辣辣的描写。

写的完全是处男文学。

什么大战一夜.

江弦看的满脑袋汗。

放谁也经不住这么造啊!

总而言之,就是利用了江弦的名字。

加上这个男主角热爱文学,文章有很强的误导性,读者一读,觉着这可能就是江弦的秘事。

“这是我?”江弦放下杂刊,抬头看向葛尤。

“这不是你?”葛尤反问。

“这特么就不是我!”

“这就是你!”

葛尤说着,一拍脑门,“哎呦,江兄,我也知道这写的不是你,可大家伙就相信这是你。”

“.”

江弦那叫个无语。

这种事他之前就听说过:捏造名人的生平。

老前辈里面,巴金碰到过这种事、茅公也遇到过,就连茅公去世以后这些人也不放过他,捏造和他老人家的谈话录,大肆在杂刊上面发表,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臆想捏造。

除了这两位老前辈,还有像是:《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史铁生与生命奔跑,每次心跳都是一座路标》、《周国平重返幸福:命运把最适合的女子给了我》.甚至有《腾格尔轮回的天唱,唱不完永生的父女情》。

这些个文章,文字肉麻,内容多处失实,多为作者的臆想。

杂志社就这样子大肆发表,可以说态度相当的不负责。

“我看他们是销量太好,底气够足,都膨胀起来了。”江弦没好气的说。

他倒也不太意外。

《读者文摘》连他老人家都敢瞎写,写他个“江弦”当然是无所顾虑。

“江兄,他们写的不会是真的吧?”葛尤贼眉鼠眼的试探着问。

“你说呢?”江弦瞪他一眼。

葛尤马上笑呵呵说,“鄙人倒觉得有可能,毕竟您女性角色每一个都写的那么好,很可能是生活中观察的细致哎呦。”

他一脸吃痛的捂着脑门儿上被江弦弹了个钵儿的地方,谄媚着讨饶:“我这不是觉着您写的好么,哎呦,小金宝写的可太迷人了。”

江弦轻笑道:“你这个家伙鬼迷日眼的,一点也不老实。”

开玩笑归开玩笑,事情还是要想办法解决的。

江弦当即去楼下,给远在甘肃的甘肃人民出版社打了个电话。

很快接通,江弦道明身份以后,直入主题,质问《读者文摘》这篇文章是什么情况,不仅捏造他的生平,内容还严重失实,《读者文摘》必须在下一期公开向他道歉。

那边也很重视这件事,很快有个男同志接起来,介绍自己是《读者文摘》的编委路鑫宇。

对江弦的质问,路鑫宇完全含糊其辞。

表示这不就是恰巧重了个名字嘛,不用大惊小怪、上纲上线。

对面耍无赖,这边接电话的江弦满脸“是故意还是不小心”的表情。

“你是说你们发这么一篇文章纯属巧合?”

“是的,我们也没想到会对您造成困扰”

“我去你妈的。”

江弦脱口而出就是这么一句。

路鑫宇直接懵了。

你、你、你一个大作家,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

江弦才不在乎,张口就是一连串的雷军小连招,劈头盖脸一顿骂。

词儿挺脏,话儿挺密。

王大姐都匆忙给她儿子捂上了耳朵,生怕祖国的花骨朵就这么长歪了。

越是什么文人雅士,那就越是会骂人。

且不说诸葛亮舌战群儒。

就说鲁迅先生,怼天怼地怼空气,对夕日的好友林语堂也毫不客气,大骂“你算什么东西!”,骂完以后还要在日记里来上一句:鄙相悉现!

林语堂先生也不甘示弱,在日记写:“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喜欢在名字上头玩儿脏的是吧?”

江弦骂了个痛快,最后给路鑫宇撂下一句,“行,你们等着。”

说罢,电话便被挂断。

千里之外的甘肃,路鑫宇脸黑的跟锅底似得,被江弦骂的他血压都高的不行。“球娃!”他嘟囔一句。

最近的文化界中,江弦无疑是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作家。

一部《高山下的花环》收获赞誉和鲜花无数,一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又向读者展示了他磅礴而扎实的文字功底,维持着他在读者当中极高的热度。

他们《读者文摘》这次发这篇文章,说白了就是为了蹭流量。

用重名的事情打个擦边球,即便江弦本人有意见,他们也有解释的办法。

至于江弦说让他们“等着”。

路鑫宇心里是有些忌惮,但也没太在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老话说得好嘛,车到山前必有路。

江弦不至于因为这么一篇文章大动肝火。

他这个人的脾气一向好,别人得罪了他,他都是和善告诉别人下辈子注意一点就好了。

回去以后,他先暂停住的抄写工作,抽出几张空白的稿纸,握着笔,稍作思索以后,沙沙沙快速的写了起来。

花了一天的时间写好了两封信,将两封信分别包好,次日一早,他骑着车子出门寄了出去。

做完这一切,他才心里一阵熨帖的回到家里,继续的抄写工作。

徐中玉又来了几趟,他着急回上海,江弦的这篇却还没写完一半。

徐中玉最后一次来的时候,带来了一位江弦的老熟人

——崔道怡。

作为《人民文学》的顶梁柱,“四大名编”之一的崔道怡当初帮江弦编发了《芙蓉镇》,可以说和江弦颇有交情。

“我一听徐老说你这儿有一篇,赶紧就过来了。”

崔道怡一边说,一边东张西望着四处搜寻,“怎么样?拿给我们《人民文学》吧。”

“拿给《人民文学》?”

江弦提醒:“崔老师,你们《人民文学》要的是短篇,我这篇写的可有点儿长。”

“再长能长的过《许三观卖血记》?”崔道怡轻笑问。

徐中玉会心一笑。

他知道崔道怡说的是《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当初在《人民文学》上破天荒全文发表的事情。

这事儿当时可是轰动了整个文学界。

全文发表,一文独刊,放到现在都是独一份。

这会儿徐中玉听着崔道怡的意思,《人民文学》似乎毫不吝啬于再给江弦这么发表一次。

更让徐中玉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要知道从进门到现在,崔道怡还没看到江弦的那篇,便对他有这样大的信心!

这不是盲目信任。

是这些年里江弦在文坛展露的才华,给了崔道怡这样的信心。

“崔老师,等我写完再说吧。”江弦打了个马虎眼,没第一时间答应下崔道怡。

徐中玉一听,《人民文学》这都求着江弦要稿了,连全文刊发的甜头都拿了出来,江弦这小子愣是能忍住不吃。

“江弦,照我看你这篇文章是可以拿给《人民文学》的。”

他反而着急起来,劝道:

“你要知道,此前是《人民文学》开启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大门,这两场文学思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文章本身质量使然,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民文学》这部刊物的推波助澜。

寻根文学的思潮若要兴起,需要倚借《人民文学》这个平台,立起一杆文学大旗,只有这部刊物有这样的力量,这是其他期刊都没有的底蕴。”

徐中玉苦口婆心,崔道怡却听到了些不寻常的东西。

“寻根文学?”

“什么意思?”

他茫然的看一眼江弦和徐中玉。

二人对视一眼,都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崔道怡挠了挠头,徐中玉和江弦俩人越是这样,他反而越好奇。

他拉住俩人胳膊,“江弦、徐老,你们两个就别和我打马虎眼了,什么寻根文学?我怎么没听说过。”

“就是前些天江弦在一篇文章里提出来的”徐中玉给他解释。

徐中玉把《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这篇文章诞生的过程简单给崔道怡讲了一遍,又讲了讲这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寻根文学”这个理论。

徐中玉作为一名理论大师,哪怕脱稿,也将文章中江弦对“寻根文学”的定义讲的井井有条,甚至江弦听到他讲出了一些衍生的深层次东西。

“妙啊!”

崔道怡忍不住拍案击节。

“文学应该建立在‘文化开掘’之中.是啊,是这样,好一个寻文化的根!”

崔道怡越说越激动。

1981年的全国优秀评选活动已经结束了,获奖当中有一些出类拔萃获得一等奖的,像是江弦的《高山下的花环》、路遥的《人生》、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林斤澜的《头像》.

但总得来说,许多评委都认为1981年的获奖作品总体质量逊色于前几届。

这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文学发展并未产生多大进步。

而如今,这个“寻根文学”的概念,让崔道怡看到了一抹希望,能够给文坛注入活力的希望。

“你这篇写的就是寻根文学?”他问。

江弦没有遮掩,“是以这个思路来写的。”

“江弦,方便拿给我看看么?”崔道怡语气近乎哀求。

江弦无奈,只好将手稿取出递到他的手上,崔道怡捧着稿子,如饥似渴的坐在沙发上读了起来。

而就在崔道怡阅读这篇手稿的同时,《中青报》上出现出现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目叫:

《‘读者文摘’以大量篇幅宣扬资X阶X思想!》

文章主要写了三点对《读者文摘》的意见:

“1.有一篇关于戴高乐的文章,把他写的比dang员都好;

2.有篇文章说尼X松是最差的总统,鉴于他是中X建交的主要人物,此举是在破坏外交;

3.杂志宣扬了人性化和国外的东西。”

三条意见,条条见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