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92章 双管齐下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92章 双管齐下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BY市的小招待所里,《读者文摘》编辑部的编辑们开了个小会。

“怎么会出这样的事情?”

“这篇文章是谁发的?”

他们所讨论的当然是来自《中青报》的那篇评论员文章。

文章当中提了三点意见。

前两点,不管戴高乐还是尼克松,全都说在了点上,这都是他们《读者文摘》刊发的文章提到的东西。

最致命的是最后一点:《读者文摘》宣扬人性化和国外的东西。

《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光是听着这么一条,腿都有点哆嗦。

这帽子飞的可够大的。

偏偏他们又无法反驳。

而且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那他们杂志的罪过可就大了。

“我们是这个意思吗?这作者不是搞误导吗?”

“就是,这篇文章的误导性太强了!这分明不是我们这些文章的本意。”

有个编辑提议:“咱们能不能联系联系这个作者许非,让他把这一篇文章撤了,不然对咱们的影响也太大了。”

“已经给《中青报》打过电话了。”

一名女编辑叹了口气,解释道:“人家那边说了,除非征得作者同意,不然不会随便透露作者许非的地址和更多信息。”

“那也不能让这篇文章再这么发酵下去,再这么下去,读者们不知道会怎么说咱们杂志。”

“是啊。”

“唉,这回可丢脸丢大了,你说这文章怎么会发到《中青报》上?”

“那谁知道呢,这下好了,全国人民都看着这文章了,不知道多少人看完以后得戳咱们的脊梁骨。”

“这些问题以后再说,你们谁在《中青报》那儿有认识的人”

编辑们一个个提着意见、想着办法,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屋里团团转。

就在这时,伴随着“嘎吱”一声,门被推开。

进来的是一个矮胖男子,头发有些稀疏。

“主编!”路鑫宇朝他喊了一声。

被喊到的《读者文摘》主编曹克己点了点头,他脸色看上去不太好。

“主编,是不是出什么事儿了?”另一名女编辑试探着问。

“唉。”

曹克己满面愁容。

为了编辑部的稳定,他本来不该说出这个消息,但这里的都是《读者文摘》编委,是杂志的核心,这会儿说出来倒也没什么影响,还方便一起为杂志商讨出路。

“我刚才收到一条消息。”

曹克己缓缓道:“《中青报》发表的那篇关于咱们杂志的文章,已经被拿到了(zhong)(yang)政X研究室讨论。”

“zy政X研究室?!”一名女编辑惊呼一声。

“没错。”

曹克己点点头,“(zhong)(yang)讨论过了,决定将咱们《读者文摘》处置权下给了省里,省xuan传bu准备组织专家开会,讨论咱们《读者文摘》的去留。”

听到这句话,编辑们齐刷刷的面色一铁。

没想到竟然闹到了这样的地步,这篇文章是真的要杀死他们《读者文摘》!

“主编,你的意思是,咱们杂志社如今的存亡,就在这些专家的一念之间?”路鑫宇问。

曹克己点点头,他叹一口气:

“这回真被逼到绝路上了。”

众人一听都有些伤感。

眼瞅着他们杂志销量节节增长,编辑们互相打着气,正准备冲击百万发行量的大关。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不光泼了一盆冷水,还从曹克己这儿得知了他们《读者文摘》很可能随时会被上面关停的消息。

“怎么会这样。”

编辑们长吁短叹,一些个比较脆弱的女编辑这时候已经哭出声来。

又一名编辑问,“主编,就没有什么别的余地?”

“.”

曹克己沉默不语。

编辑胡亚权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想了想:“主编,下个月的稿子我们还正常准备么?”

“.先留起来吧。”

曹克己揉着太阳穴。

他也不知道这是得罪谁了,惹得哪家同行眼红了,怎么就遭受了这样一场无妄之灾。

“稿子留着,等最后的通知,我再去和社里的领导说说。”

曹克己离开招待所,之后几天,他辗转各处,找了几名领导,又是写保证书,又是写检讨书

他们《读者文摘》背靠着甘肃人民出版社,加上销量可观,省里的同志还是很珍视他们这一部杂志的。

经过斡旋,省里找了一些普遍对《读者文摘》杂志有好感的专家,这么一来,讨论后的结论就是:

“有问题,要整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整改”的言外之意就是可以继续办。

曹克己开会决定,先配合整改,等整改结束,再把被扣下的几期内容合刊出版。

这对《读者文摘》来说算说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了。

不过造成的损失也极其巨大,这损失巨大到足以令每一个《读者文摘》的编辑心痛。

要知道,他们杂刊销量如今正处于增长期,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得不中断长达几个月时间的发行。

毋庸置疑,这次整改会极大的打击到他们《读者文摘》发行量的增长速度。

但杂志社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比起丢了小命,这样被扇一巴掌的惩罚已经让他们很庆幸了,至少他们从这次足以杀死他们的事件中活了下来。

“唉,知足吧。”

“你说说这个许非,这人逮着咱们杂志对付干啥?”

“就是,莫名其妙的。”

《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对许非的怨气达到了顶峰。

完全可以说,整改的这一巴掌,就是许非扇到他们脸上的。

这事儿那是越想越气。

《读者文摘》分明和这个许非无冤无仇,居然给他们搞这么一出,让他们平白无故吃了这么大一个亏。

这人也太欠了!

可是他们又没这许非的任何信息,连个还手的招数都没有。

编辑们骂骂咧咧,没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读者文摘》的编辑们很快又收到一封信,这封信来自香港,署名同样是《读者文摘》。

为什么出现两个《读者文摘》呢?

因为此《读者文摘》非彼《读者文摘》。

这是美国的《读者文摘》。

1922年创刊的一部月刊,之后陆续出版世界各国文字版,逐渐成长为全球读者最多的杂志。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畅销于世界60多个国家。

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杂志之一。

在60年代,《读者文摘》的国际中文版创刊,在香港和宝岛省两地都有出售,首任总编辑是文豪林语堂的女儿。

这个国际中文版的《读者文摘》,也少量的进入了中国内地,在内地发行。

可惜水土不服。

每期刊印数只有数百本,没产生影响力,也赚不了钱。

甘肃的《读者文摘》,收到的这封信正来自于这个美国版的《读者文摘》。

对方以遵守国际版权公约为由,禁止他们甘肃的《读者文摘》继续使用《读者文摘》这个名字。

编辑部的人看完这封信顿时觉得天旋地转。

先是被勒令整改,现在名字都不能用了?

妈的,是不是触着扫把星了?

不然怎么这些个糟心事儿就全都凑一起赶着趟来了?!

“这个国际版权公约是什么东西?”

“查过了,瑞士政府发起签署的公约,简单来说就是国际之间的版权保护,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作者的权益。”

“主编,这怎么办?咱们难道改了杂志名?”

“不能改!绝对不能改!”

有编辑极力反对,“这个时候改名,等回头整改完,谁还知道我们是原来的那个《读者文摘》。”

曹克己叹了口气。

对《读者文摘》这个名字的来源,他可太清楚了。

当初他和郑元绪准备办杂志,又不知道办什么,郑元绪有一个香港朋友给他邮来了几本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参考。

俩人看完这本除了中国以外都很出名的文摘后,立马决定开抄。

就这样,在美国《读者文摘》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甘肃兰州的《读者文摘》正式创刊。

曹克己算是没想到,他们这个小杂志居然真的会进入美国《读者文摘》的视野。

此刻听着同仁们苦口婆心,他也在斟酌着对策。

名肯定是不能改的。

和编委们商讨一下午,最后想出一个不讲武德的对策。

香港《读者文摘》国际中文版编辑部。

编辑们收到了甘肃的《读者文摘》来信,拆开一看:

“《读者文摘》中文版的同志,你们好。

我方已收到贵方来信,对于贵方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表示遗憾。

我们国家并没有签署你这个国际版权公约,因而这份公约对我们没有约束力.”

这封信内容总结一下,大意就是,中国没签国际版权公约,你们美国的《读者文摘》管不到我们甘肃的《读者文摘》头上。

“无耻!”

“太无耻了!”

香港这边一帮编辑们咬牙切齿,却又拿甘肃的那些个家伙没什么办法。

“等着吧,中国现在没加入世界版权条约,但总有一天会加入的。”有个编辑愤怒的说。

另一个编辑也挥着拳头。

“对,他们嚣张不了多久。”

“他们最好一辈子别往海外发行!”

“就是!”

编辑们热烈的抨击着,角落里幽幽传出一个声音。

“眼下还有个要紧事。”

只见一名戴眼镜的年轻男编辑提醒,“前段时间,中国正式出台了《商标法》,这是内地的第一部知识产权法律。

我想,咱们应该赶在那些家伙前面,向内地的工商局申请《读者文摘》的书籍和期刊类商标。”

申请商标?

其余几名编辑眼前一亮。

“妙啊!”

“提醒的好!”

“你很伶俐嘛阿D。”

“这样好,商标是我们的,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这些家伙如果不想吃官司,就得老老实实的停止出版!”

被夸奖的那名编辑挠挠头,一脸腼腆,道:“这也不是我自己想到的,是之前那篇向我们反应内地《读者文摘》的信里提到的。”

“那人连这个都提到了?”

其余几人听了顿感惊讶,不过没在这个细节上太在意。

不管对方有着什么样的目的,放任一家完全抄袭自己的杂志社壮大,都是美国《读者文摘》无法容忍的事情。

相较于香港,甘肃这边的反应就要迟钝的多。

编辑们还沉浸在对许非的愤恨,以及劫后余生的庆幸当中。

香港那边没再传来消息,他们心中大定的同时,收到一个来自工商局的电话。

对方提醒他们赶快申请《读者文摘》的商标。

不过杂志社的人法律意识不够,并没放在心上。

和已经完成商业化的香港那边相比,内地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重不足,根本不懂得也意识不到商标这玩意的重要性。

一颗定时炸弹在这个时间点这样悄无声息的埋了下来。

京城。

作为背后的始作俑者,江弦这段时间倒没再把注意力放在《读者文摘》这边。

他这双管齐下的招数,《读者文摘》死是死不了,但已经够他们脱一层皮了。

至于此前这杂志给他带来的一些风言风语,江弦也并未选择沉默,而是迅速发出声明澄清。

还有一些作家朋友也替他发声。

包括巴金,他在知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特意在香港的《大公报》上的专栏写了这件事:

“希望读者注意,凡《江弦不得不谈的爱.》一文内容,概与江弦先生无关。

从内容来看,完全失实虚假,假如这个事情传布开去,以讹传讹,将对江弦的声誉有不良影响。”

这个专栏就是巴金连载《忏悔录》的地方,也就是《随想录》。

江弦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到《随想录》当中去,不知道算不算因祸得福。

在这样的压力下,《读者文摘》终于在《甘x日报》上发出声明,向江弦道歉,指出这篇文章纯属编撰,与江弦本人毫无关联,并在后续发行的期刊中更改名字。

这件事算是过去,江弦将剩下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完成脑海中的。

他连写带改,速度不快,因此徐中玉没能看到他完成这部,带着遗憾和期待回了上海。

取代他的是崔道怡,他倒成了江弦家里的常客,时常过来看看稿子,询问他的进度。

这天,江弦握着笔,刚写完最后几行。

还来不及自己再翻看一遍,《十月》的张守仁便找上了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