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95章 茅盾文学奖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95章 茅盾文学奖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陀这个人一向风趣大胆,这会儿忽然提出一个“寻根派”的东西,惹的其他作家全都十分愉悦的笑了起来。

《十月》杂志副主编郑万隆打趣说:“李陀同志莫不是什么武侠看多了,别人是华山派、衡山派、嵩山派,到你这儿还要弄个寻根派了。”

“哈哈哈哈。”

李陀自己尴尬的笑笑,“诸位见笑了。”

“你们真别说,我看李陀同志的提议就很有意思嘛。”

王濛这个作家有着很强的浪漫主义气息,他这时候站了出来帮忙解释说,“我们既然都是‘寻根’口号的拥趸,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各位都是英雄好汉,搞个‘寻根派’出来,我看未尝不可。”

王濛的地位摆在那里,他这么一说,几名原本便有些心动的年轻作家便都蠢蠢欲动。

再者又说,只要作家们往“寻根”的方向耕耘,将来哪怕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寻根派”的作家,也会被自动归类于其中。

就像卢新华和刘鑫武会被归入“伤痕派”,茹志鹃和高晓声会被归入“反思派”。

蒋子龙这时候开口:“依我看,你们还是应该先问问‘寻根’这个创造者的意见。”

“是啊,不知道江弦同志是怎么想的。”作家谌容这个时候也开了口。

谌容就是梁左他妈,特喜欢抽烟,刚才开个会她抽了有八支烟。

江弦正静静听着一帮作家们热议,经蒋子龙这么一说,所有作家的目光顿时集中到了他的身上,顷刻间成为所有人注目的焦点。

王濛轻笑着问他,“江弦,对这个‘寻根派’你怎么想?”

江弦顿了顿,反问一句:

“就一定要分个派系、分个山头?”

“.”

他的话让王濛愣了一下。

其他作家的目光也同时为之一顿。

是啊。

文学本就是包容的。

就一定要分出个派系,将自己标榜为“寻根派”的作家?

“寻根”原本是为了拓宽文学创作道路,若是将自己关进“寻根”的囚笼里,搞得自己束手束脚,那便是本末倒置了。

“寻根或者文化寻根,只是我们讨论文学时的一个方面。”

江弦紧接着说,“我为了写文章方便,暂时用了寻根文学这个词,但是决定文学的因素太多,究其一点,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写作就像给人看病,不光需要听诊器,还需要X光,还需要CT和MR,需要多种视角和多种方法,看到人的其他剖面和其他层次,多方位地了解社会与人生。

所以说‘寻根’,在本质上是要作者去寻文化的根,但若是反过来,由文化来寻作者的根,那就贻笑大方了。”

他这一番话说完,很多作家已经面有愧色。

这段日子里,他们不断地讨论“寻根”,各自都有些自信,觉得已经摸透了、摸懂了“寻根”。

可这会儿听了江弦的这番见解,他们或多或少的感到了羞愧,觉得自己好似夏虫一般,无知且自大。

王濛、蒋子龙这几名作家也微微的点头,认可了江弦的这番话,与此同时,看向他的目光之中又多了几分欣赏。

这家伙是真懂文学!

“好了、好了,我也是好为人师的毛病犯了。”江弦见气氛有些怪异,高情商的自嘲一句。

如此声势浩大的搞个“寻根派”?

开什么玩笑!

江弦向来行事风格是:能狂的时候一定狂,但该苟的时候绝对会苟着。

李陀刚才说要搞一个“寻根派”,他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寻根”对于当下来说本就带着离经叛道的意味,要是真跟李陀说的一样,弄这么一个“寻根派”,文坛免不了会爆发一场笔战,到时候他这个“寻根”口号的提出人不得被架在火上烤?

哪怕今后,别人把他看作“寻根派”的作家,那也是别人的事,他又没承认过。

这种风头,还是不出为好。

座谈会开始以后,在场的作家们谈了很多,还谈到了茅公。

茅盾同志在临终前寄给中作协的信中提到,为了激励文学创作,愿意将25万元稿费用来创办长篇奖项。

如今这个事情终于被中作协定了下来。

奖项名称将以茅盾的名字命名,是新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第一届评选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每3年评选一次(后来改成了4年一届),参评作品需为长篇,作品字数要求在13万以上。

“茅盾文学奖”形式如同诺奖,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长篇文学奖项,更何况获奖以后还有奖金,可以说每个作家此刻都对这项殊荣心驰神往。

但最终花落谁家呢?

在座的作家们东张西望着,觉得总是在这些个面孔当中诞生。

毕竟,可以说当今文坛最优秀的那一撮作家此刻都云集于此了。

“谌容能拿么?”

“谌容同志?谌容同志长篇写的好像太少,参选作品要13万字呢。”

“我觉着张洁有希望。”

“.”

作家们低声讨论着。

不过他们口中的大部分作家,都缺少一部能够参选的长篇。

情况也确实是这样,这些年中短篇作家在文学界大放异彩,选择长篇赛道的作家反倒是比较寂寂无名。

“你们怎么不提江弦?”有人开口提醒。

他这么一说,众人这才回想起来,或许是最近一篇《高山下的花环》为江弦带来了太多的亮光,以至于他们很多人都忘记了。

在之前的几年里,江弦始终坚持在长篇领域进行创作。

“许三观卖血记、米、琉璃月照铜钱.还有啥来着?”

“草房子!”

“这儿童文学也算?”

“那能算儿童文学?”

“你们别忘了芙蓉镇.”众人这么一盘点,这才发现江弦这小子的创作数量有多恐怖。

其他作家呕心沥血花费数年时间,才能耕耘出一部堪称经典的长篇。

江弦才这么年轻,就已经能掏好几篇出来了。

“这小子是得奖热门啊!”

茅奖还在评选阶段,便有不少作家笃定江弦一定能够获奖了,成为了作家们眼中的热门夺奖人选。

与此同时,江弦也在想着茅奖的事情。

对于获奖,他心里有把握也没把握。

毕竟他这个蝴蝶已经扇动翅膀,谁知道历史会不会是原本的轨迹,而且中国文学在长篇领域的黑马真的太多!

此外,茅奖还有两个规定:

1,参选的未获奖作品下一届可继续参选。

2,下一届评选尽量避开上一届获奖作家的作品,也就是说,不允许有一个作家连拿两届的情况出现。

所以江弦琢磨着,反正他现在年轻,手里有那么多好作品,就算这届拿不到,迟早也会捧一个到手里。

授奖仪式结束以后,江弦拿着第一名的奖状回到家里,把奖状交给朱琳。

“呀,又拿了个第一名?”朱琳惊呼一声,一脸欣喜的帮他把奖状挂好。

如今贴着江弦获奖奖状那面墙上,也算是硕果累累,优秀评选了四年,光是第一名江弦就拿了三个:第一届的《棋王》,第二届的《伏羲伏羲》,第四届的《高山下的花环》。

夫妻俩一块儿站在这面墙前头,审视着这些荣誉。

朱琳挽住江弦的胳膊,朝他笑笑,“得意吧?”

江弦就像一头雄狮正在巡视他的领地,“可惜,差个第三届,全国优秀咱就平躺了。”

“知足吧你就。”朱琳笑了起来。

“对了,今年《大众电影》的百花奖应该已经开始评选了。”江弦说。

“百花奖”一直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属于群众性评奖,形式就是《大众电影》发放选票,读者购买《大众电影》以后从上面撕下选票,然后寄给编辑部,投票评奖,和全国优秀评选的流程大差不差,各项奖以得票最多者当选。

“今年还有个金鸡奖。”朱琳提醒说。

金鸡和百花后来是一回事,不过现在是分开来的两个奖项,金鸡奖是去年新弄的,由中影协会和中文联共同主办,大众电影百花奖则是《大众电影》杂志主办。

“前段时间还和王导聊来着,她觉着《车水马龙》的获奖难度不大。”江弦鼓励说,“拷贝销售量摆在那里,金鸡、百花那么多奖项还不拿到手里一个?”

“.”

朱琳没有回答,杏眸之中带着一丝对将来的期待。

《红高粱》的稿子,虽然张守仁百般推辞,但还是帮江弦进行了批改。

江弦按照他的指点修改了几遍,又自己修改几遍,这才觉得这版初稿满意。

《红高粱》是莫言《红高粱家族》里其中一篇,也是最精彩的一篇。

在另一时空中,《红高粱》的名气和它的作者莫言等高,甚至还要更胜一筹,毕竟很多人哪怕不知道莫言,也肯定听过那一句魔性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这篇是带着魔幻主义色彩的写法,时间叙事很乱,所以和影视上呈现的故事不太相像。

背景是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我”的父亲跟着“我”的爷爷余占鳌奋起抗战。

他抗战,但他并非是个认识到抗战本质的人,他抗战,其实是一种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

《红高粱》的世界里全都是一种土匪式英雄。

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充满着既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江弦看过朱亚文演的那个电视剧,朱亚文演的余占鳌痴情坚毅,实际上里真正的余占鳌,最英雄也最王八蛋。

他能劫掳走“我”的奶奶戴凤莲在高粱地里发生关系,能为了心爱的女人去杀人放火,也能因为为了留住任副官一致抗日,将犯下错误的亲叔叔余大牙大义灭亲

这个人缺少教育、没有文化、英勇过人却短于智谋。

对待感情也不似《水浒》里的好汉不近女色同时又不能忠贞于爱情。

这样一个缺点遍身的土匪,身上又矛盾地显示出高大的一面,他不是只能欺小凌弱的孬种,他懂得民族大义,懂得放下矛盾一致对外,懂得保家卫国。

另外,江弦也因为一些道听途说的蜚语流言厌憎过《红高粱》这篇。

听到最多的说法,就是这篇有什么美化小日本。

可等他真看过这篇,才发现这说法完全就是断章取义。

不谈作者人品,就单说这篇,绝对展现出了小日本的凶残,写出了那些惹得天怨人怒的罪行。

更何况,这篇还入选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

每次的影视改编,都会被拿来当做抗日献礼,屁股绝对正确。

江弦将稿子翻看一遍,准备把《红高粱》的手稿给《人民文学》编辑部那边送去。

他刚准备出门,就撞上了导演谢晋。

“这是准备出去?”谢晋跟他打个招呼。

“出去一趟,你怎么来了?”

江弦让开门,把谢晋请进家里。

“这不是来找你喝上一杯‘气死茅台’么?”谢晋哈哈大笑着举起手里的习水大曲,“今天请你畅饮。”

“气死茅台”这个外号如今在国内传的很开,几乎成了习水大曲的新名称。

“你是为《高山下的花环》来的吧。”江弦直接点破。

“哈哈。”谢晋有些尴尬,“看来这些天已经有人找过你了?”

“北影厂、长影厂、西影厂、峨影厂”江弦掰着手指头给谢晋点了一遍,“你们上影厂来的有点迟。”

全国优秀评选,每年不仅是文化界关注的盛世,还颇受电影界关注。

江弦获得过很多次“优秀”的奖项,但是获奖都不属于现实主义题材。

前年他获得第一名以后,几部获奖作品都没有得到改编,各家电影厂从他的几部获奖作品里精挑细选,最后选中了最早获奖的《棋王》,觉得这是知青,勉强能够改编。

今年他的一部《高山下的花环》再次斩获第一,《花环》在题材上完全符合现实主义,所以被电影厂盯上是板上钉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