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96章 那一定要积极配合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96章 那一定要积极配合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年头,拍什么不是由导演决定。

哪个导演拍什么不拍什么,基本上还是制片厂的生产计划说了算,导演自己没有什么决定权。

江弦斟了两杯“气死茅台”,和谢晋碰了一下,一口入肚。

“你们上影厂的文学部呢?怎么谈《高山下的花环》,还得你这个大导演亲自上门找我。”

从1980年到1983年连续三年,正是上影厂如日中天的阶段,上影拿金鸡百花就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以至于有一届百花颁奖典礼上,北影厂长王洋一巴掌拍到上影厂长徐桑楚肩上,大声埋怨说:

“你别把所有奖都拿完了,多少给我们也留点啊!”

上影厂之所以能创作出一部部堪称强劲的影片,究其原因,是在厂里装备了实力异常强大的文学部,光是文学编辑就多达50余人。

其中不少都是创作一线的著名剧作家,《舞台姐妹》的编剧王林谷、《南昌起义》的编剧李洪辛、《小街》的编剧徐银华等等。

此外,为了尽可能在全国组织稿源,上影文学部还将全国划成几个片区:华北区、华南区、部队区、上海区

每个区,上影厂都有专人对著名作家定点联系。

国内最有名的一批作家,梁信、叶楠、白桦、马拉沁夫、黄宗江、李准、鲁彦周、沙叶新、严歌苓都被上影厂招于麾下,不间断地为他们供应剧本。

最红火的时候,上影厂的文学部每年可以组织100来个剧本。

这100个剧本里,大概50部具备可拍摄条件,再从这50部中,挑选出20部实际投产开拍。

100个剧本,实际投产的只有20部,淘汰率达到五比一。

这就是拷贝销售数量第一上影厂的底气。

对于江弦的问题,谢晋笑了笑,“咱俩毕竟合作过一次,上影厂要派人过来,最合适的就是我。”

“厂里给你的任务?”

“这是一方面吧。”

谢晋喝了点酒,脸已经泛红,他轻笑道:“我和厂里面说了,《高山下的花环》要是能被我要过来,就得交给我拍,不能再给别人。”

谢晋是相当喜爱《花环》这篇的,第一次读完以后,心绪跌宕的同时,心里便萌生出将其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他和上影厂反应了好几次自己这个诉求,不过上影厂都以各种理由压了下来,没有急着动手。

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花环》这个题材太敏感,想过审不容易。

第二,八一厂这位老大哥还没说要拍呢。哪有大哥还没动筷子,小弟就先动手的道理。

综合各方面因素,这事儿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不过随着《花环》在“全国优秀评选”中获奖,这篇也成了文化部着重安排拍摄的。

再加上八一厂那边犹豫不决,他们内部开了几次会,拍摄的决定一直都没通过,内部争议很大。

争议的焦点在于,《花环》反应了一些军内不zheng之风,写了一些革命老区群众们的艰苦生活,拍出来有可能会涉嫌一些问题。

上影厂这才敢出手。

“我记得你今年不是接了一部《秋瑾》?”江弦问。

谢晋是上影厂的王牌导演,结束《棋王》的拍摄以后,他又接了上影厂的任务,拍摄电影《秋瑾》。

他拍电影几十年,有个雷打不动的惯例,那就是一年最多只拍一部电影。

可今年已经拍了《秋瑾》,再拍《高山下的花环》就是打破惯例。

“你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谢晋红着脸,喘着粗气,“你只要把《花环》交给我,这个规矩,破就破了吧。”

“我还要多问一句。”

江弦轻笑道:“我这部电影,连八一厂都顾虑重重,你敢拍?

我就说一个问题,你也看过了,九连的连长梁三喜同志牺牲以后留下了巨额的欠账单,这个剧情,你敢不敢给我留下?”

梁三喜是沂蒙山出身。

沂蒙山、井冈山、大别山这都是革命老区,是dang成长的摇篮。

老区人民为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儒帅满含热泪的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结果《花环》里,居然写老区还有一个叫梁三喜的同志欠着账单?

这得让多少人碍眼。

顿了顿,江弦又道:“另外,我这部《高山下的花环》已经改成了话剧,全国有十几个演出团体同时排演一出戏,非常轰动。

这个时候,你要拍电影,能不能拍出名堂?”

谢晋喝的微醺,一听这话火冒三丈,腾一下站起来,砰砰砰地拍着胸膛:“江弦同志,我今天在这里给你立下个军令状。

《花环》搞不出名堂,我谢晋今生永不再拍电影!”

江弦看到谢晋这样的反应,知道谢晋干劲儿来了,他这激将也激的差不多了。

之所以要激一激谢晋,就怕出现什么意外。

在另一时空,《高山下的花环》拍摄可以说相当成功,但拍摄途中依旧是阻力重重。

再一次交给谢晋,他能否再顶住这样的压力、愿不愿意再顶住这样的压力,其实都是一念之间。

“行了、行了。”

江弦拉着谢晋坐下,又给他倒满一杯,“我不知道别人,我还不知道你老谢?来,走一个,我们再合作一把。”

谢晋也生出几分豪迈,举起杯子,“江弦同志,我老谢不会说话,《花环》在国内的影响力我知道,《花环》这篇有多优秀我也知道,这次我拿到《花环》,一定打造出一部让中国影坛为之震撼的传世之作。”

俩人相视一笑,一饮而尽。

对于剧本的创作,谢晋询问了下江弦的意见,“这次,你还是自己操刀剧本?”

江弦想了想,没有选择自己出手。

“你自己找编剧吧。

我虽然能写出,不过对于军队生活的一些细节肯定把握的不够到位,恐怕不足以担任编剧这个角色。”

改编个剧本也就到手不到两千块钱,至于编剧这份荣誉,江弦也不太缺。

毕竟就算《高山下的花环》再火,观众们熟知的也是导演和他这位原著作者。

谢晋点了点头,又举起杯。

江弦本来打算去给《人民文学》给崔道怡送一趟《红高粱》的稿子。

见此情形,干脆暂且放下这件事,和谢晋喝了个尽兴。

第二天酒还没醒,一个电话已经打了过来。

他迷迷糊糊的下楼,把电话接起,声音萎靡。

“哪位?”“我,陈荒煤。”

听着这位的名字,江弦赶忙搓了把脸,让自己精神了一些。

“怎么是您啊,您打电话来有什么指示?”

“江弦同志,我问你,《高山下的花环》你交给哪家电影厂了?”陈荒煤开门见山的问。

陈荒煤不仅是老作家,他担任文化副部长职位,分管电影工作,自然对这方面的事情比较关注。

江弦也清楚,到了如今这个阶段,《高山下的花环》已经不只是他的作品了。

这部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已经要让上级不得不对这部进行监管和保护。

这种管理,就要看作者怎么想了。

想不开的话,会觉得不爽,然后也没办法。要是能想开点,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江弦这人心态良好,非常支持国家工作,也就对陈荒煤的询问表现的很积极。

“我打算交给上影厂。”他如实回答。

“上影厂?”

听到他的话,陈荒煤松了口气。

“嗯,上影厂有导演谢晋,《高山下的花环》是写部队生活的,谢晋又是著名导演,相信能拍好。”

陈荒煤说完这个,又询问剧本由谁操刀编剧。

“我还没定好人选。”江弦回答说。

“.编剧是个大事情,这样,电话里一句两句说不清楚,下午你来我在木樨地的寓所,我们见一面详谈。”

“嗯好。”

江弦心里一痛。

他最近一直在文联开会,今天下午文联组织要放两部外国影片,他本来打算去看,毕竟这会儿进口影片不多,看一次怪不容易。

但是陈荒煤这样受人尊敬的文学前辈相邀,他又怎能不去呢?

更何况他一听就知道,陈荒煤要和他聊《高山下的花环》编剧的事情。

出了这么一档事,送稿子的事情江弦又只好往后暂搁,毕竟他去《人民文学》不只是简单送稿子,还有些话想和崔道怡交代。

很快,一辆黑色的丰田皇冠轿车停在了虎坊路15号单元楼的门口,吸引来不少住户的眼球。

这会儿都是有名有姓的人物才有资格配车,更何况这不是燕京212,而是丰田皇冠这样国内很少见的车。

虎坊路15号又是央视的地盘,相较于普通人,这里的住户更清楚什么样的级别才能配这种等级的车子,所以这车子一在单元楼下出现,便吸引了楼上楼下关注的目光。

“哟,这车子得什么官?”

“接谁的?”

“不知道啊。”

一帮街坊邻居热切的讨论着。

“这个车上次开会的时候好像见过。”有人开口道。

江弦就在这样的注视下坐上车子。

他观察一眼内饰,算是相当不错。

这会儿“红旗”轿车停产,加上中日友好,领导配车基本都是进口轿车,像是陈荒煤这个级别,最多的就是这辆丰田皇冠轿车。

江弦摸了摸皮质后座,琢磨着什么时候给自己也弄上一辆。

买车这种事国内就别想了,但是上级给他配一辆还是能争取一下的。

皇冠车平稳的行驶到木樨地的高干楼,这里也是冯沐的住处,江弦可以说是相当的熟悉。

一进门,陈荒煤就和蔼地和江弦讲:

“我知道下午有两部不错的外国片,但是有事要找你商量,看片子的事以后再补吧!”

江弦尴尬笑着点头。

进到陈荒煤那位于门口的狭窄卧室兼书房后,江弦这才发现房间里还有几个人。

“这是白桦同志,这是徐怀中同志,这是彭荆风同志。”陈荒煤介绍道。

江弦对他们并不算太陌生。

白桦是《今夜星光灿烂》的编剧,徐怀中是《西线轶事》的作者。

彭荆风他没接触过,只知道是一位军旅作家。

“这是江弦同志。”

陈荒煤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给来最迟的彭荆风解释说,“江弦的《高山下的花环》即将拍成电影,江弦同志希望找一位有编剧经验的作家与他合作,我想向他推荐你们三位。

江弦同志虽然写的好,但他毕竟没有部队生活,对云南边防更是生疏。

我想,还是请你们写过云南边地的作家来改编更稳妥一些。”

白桦听了,赶紧摆摆手,“荒煤同志,编剧不是个简单的工作,的不足,可以通过电影来丰富,我恐怕难以被寄予这样的厚望。”

徐怀中也跟着拒绝,并不想接下这个任务。

最后就剩下个彭荆风,他看了一眼其他人。

“荒煤同志,我认为我和江弦同志在作品认识上还存在差距,而且还有些事也使我不能投入改编,我最近要去泰国访问.”

“荆风,我可以给作协打个招呼,不必去泰国了。”

“这”

彭荆风就像怕惹上什么脏东西一样,“昆明那边已经决定让我负责宣传口,文化部那一摊子工作也由我分管,恐怕难以脱身。”

似乎怕陈荒煤不死心,他又把困难说得更具体了一些,“那边的文化部虽然撤消了,但是原来管辖的一些单位,像是文化处、创作组、俱乐部、话剧团、歌舞团、杂技团、体工队、文化工作站,都还在”

“嗯,我知道,改剧本要花几个月时间,军区恐怕也难放你走”

陈荒煤也没想到,一部《高山下的花环》竟然吓退了三个编剧。

他有些尴尬的看向江弦。

江弦也能理解。

作家们往往是不怕作品有危险的,那这么抗拒的原因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担心自己剧本没办法达到那样的高度,到时候可真把面子全丢进去了。

“这怎么办呢?让谁来改编呢?”陈荒煤替江弦犯了愁。

江弦轻笑一声,“要是三位同志都不愿意,我这儿倒是还有个人选.”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