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06章 红的?绿的?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06章 红的?绿的?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夫妻俩正说着话呢,门口传来了敲门声。

江弦手上端着杯子,朱琳便起身过去开门,看到门外三张陌生的面孔。

“你们是?”

任伟东脸上挂着笑容,“这位女同志你好,我们是新X社的人,来找一下江弦同志。”

朱琳扫了一眼门外的三人,对她来说有新闻单位的人上门找江弦这种事再平常不过。

“快请进、快请进!”

她热情的将三人让进屋,转头朝着卧室的方向喊道:“江弦,新X社的同志找你。”

“新X社?”

江弦喝了口水,见到了任伟东、吴克鲁和邵峰,三人一看见江弦都很热情。

“江弦同志你好。”吴克鲁主动掏出工作证和他介绍道:

“我是新X社的记者吴克鲁,这位是新X社记者邵峰,这位是我们新X社京城市团委的副总编任伟东同志。”

“副总编?”

江弦一合计,这级别可不低啊,居然有这么大的人物亲自造访。

他从朱琳的手中接过热水壶,为三人倒上热茶。

“你们来是为了.”

“我们刚在燕大听完你的报告。”任伟东主动开口说道。

他实在是好奇,《理解万岁》这场报告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居然能让一帮学生挤不进燕大的礼堂。

怀揣着这样的疑问,任伟东在燕大磨到了下午,终于揭开面纱,顺利在校长楼前听上了江弦的这场《理解万岁》报告。

因为给自己打过提前针,所以任伟东一开始就把自己对《理解万岁》这场报告的期待放的很高,但他没想到,江弦讲演的精彩程度远超过他的想象。

报告途中,学生们疯魔了一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报告结束以后,那不绝于耳的掌声以及“理解万岁”的呐喊声,无一不是对江弦这场报告所做出的肯定。

任伟东本身也被报告当中的故事所打动,听着将士们的英雄事迹忍不住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任伟东的心中甚至有些惭愧。

他们可是新X社,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通讯社,国内最大的新闻机构之一。

这些个事迹他们理应收集过、采访过。

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这些事情任伟东全都是从江弦这里第一次听说。

新闻工作没做到位,这让任伟东心中忍不住一阵愧疚。

与此同时,在这场报告的情绪逐渐升华中,任伟东的心中不可遏制的生出一个信念,那就是让更多的人听到这场报告,让“理解万岁”这个口号更加的响亮。

所以报告结束以后,他和吴克鲁在燕大等了一会江弦,结果后来得知陈荒煤派车给他送回了家里,这又马上驱车追来。

吴克鲁给江弦讲了一遍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满脸诚恳的冲江弦说:

“江弦同志,你的这篇报告《理解万岁》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意义,我们新X社想请你在市里再做一次《理解万岁》的报告,以呼吁社会各界加强理解和沟通,共同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吴克鲁话说完,江弦露出沉吟之色。

任伟东以为他是担心报告团那边,解释道:“我和荒煤同志是旧识了,他那里我去和他说,我相信他也希望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听到这场报告,能够喊出‘理解万岁’的口号。”

任伟东劝了几句,可是江弦仍然是不动声色,他这样的态度一时间让任伟东、吴克鲁和邵峰都有些拿捏不定,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新X社几人面面相觑之时,江弦终于开口了。

“《理解万岁》这篇报告呢,是当时我和李凖同志商议《花环》的电影改编,结合着我在边地听来的一些事迹,朝他喊出了这么一个口号。

当时是在荒煤同志家里,荒煤同志听到这个口号以后,觉得非常有共鸣,叮嘱我创作这么一个报告。”

江弦把《理解万岁》的缘起给三人讲了一遍,又道:“可我终究是个写的,一次两次我能抽出空闲,但要像你们这样,今天这个单位讲演,明天那个单位讲演,我担心我没办法再静下心来创作。

我也上有老,下有嗯,可能就快有小,这么一大家子人都等着我养活,刘副总编,咱们也要互相理解你说呢?”

江弦说到这里,任伟东心中已经了然,“我明白,我们的要求确实有点突兀,缺乏对你的理解,不如你看这样,你这篇报告由我们新X社来帮你出版,你呢,再辛苦一次,再给市民做上一次报告?”

江弦听到这里就比较满意了。

中作协是他的单位,陈荒煤是他的领导,领导让他干嘛,那他当然要表现表现。

可那是因为陈荒煤,他江弦可不是谁来了都能随便使唤两下的。

点了点头,江弦说:“新X社是国内著名的新闻机构,要是能由新X社替我出版《理解万岁》这篇报告,那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荣幸!”

“那作报告的事情”任伟东带着期待看向江弦。

“就麻烦新X社帮我安排了。”江弦喝一口水,润了润嗓子,同时也有点意外,“我还是第一次在市里出席这样的活动。”

“这是《理解万岁》应该得到的待遇。”

任伟东说,“《花环》那篇我也看过,《理解万岁》这篇报告和《高山下的花环》一样,都有着独有的真实性,能够引起广大群众的共情。

我相信报告开展以后,‘理解万岁’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种时代精神风貌的体现”

寥寥几句,江弦和任伟东便顺利达成共识。

任伟东又问了一些江弦在南方的生活问题,最后向他要了一份《理解万岁》的稿子。

他权力够大,但这事儿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定下来的,还要任伟东回社里运作,才能确认这场报告在市内顺利开展。

新X社的三人告辞以后,朱琳杏眸瞪得浑圆,语气颇有些不可思议。

“江弦,他们来和你要《理解万岁》的?”

江弦点点头,“《理解万岁》字数不多,出版估计也没多少稿酬,不过本来也没想着靠这个赚钱。”

朱琳翻了个白眼,重点哪是这个。

“他们要请你去市里面作报告?”

“这阵仗也太大了吧。”

朱琳都不敢想这是怎样一份巨大的名利。

连她爸这个教授,好像都没得到过这样的机会,能在市里向人民们讲演、作报告。

没想到江弦才这么年轻,就已经要把她爸甩开一大截了。

“好歹我也是劳动模范,怎么说我也有这个资格。”江弦轻笑着说。    “德性。”

陛下略带嘲弄损他一句,一双杏眸当中却满含骄傲之色。

“到时候我让爸妈,还有虹虹全去给你捧场。”

江弦笑着揽上她的腰间,“你不要用这样的思维,这是作报告,又不是电影上映,有什么捧场不捧场。”

“那家里人也得给你撑腰。”朱琳娇声道。

说罢又感觉江弦一双大手不规矩起来,她轻推他一把。

“这才几点。”

“你怎么不说你刚才给我下多猛的料。”

“说啥呢”

夫妻很快陷入一片火热。

江弦发现朱琳是那种,平时看起来干干净净,可到了关键时候又能散发出骨子里的柔媚。

可不就满足了女帝这个身份,平时有威仪,可到了关键时候又说不出的柔情万种。

到底是杨洁导演看人准呢。

翌日,江弦抽出个空闲去到沙滩北街2号,进到地震棚,找到《人民文学》编辑部所在的那一片。

才刚过去,就听到几名编辑凑在一块儿讨论。

“你们看戴凤莲死前这一段,她的血把儿子的手染红了,又染绿了,把自己的胸脯染绿了,又染红了,这一段隐喻就很好。”

“红色的血,绿色的血,这怎么说?”

“你们要想啊,戴凤莲死在哪儿?死在高粱地里,高粱是红色的,高粱的叶子和枝干是绿色的,江弦是想写。戴凤莲虽然死了,但她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她的抗日精神在高密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

“有道理!有道理!”

“还是看江弦的有意思,这些个晦涩的地方越砸吧越有味道。”

江弦听出这些个编辑是在讨论《红高粱》的内容。

对于《红高粱》在《人民文学》的编辑部里有编辑传阅他并不感到奇怪。

听完这段对戴凤莲死前描写隐喻的解析,江弦一声不吭的悄悄往里走,生怕又被人指着质问“你懂个什么《红高粱》。”

“王扶老师!”他走到王扶办公桌前。

王扶正捏着一份稿子,听到这动静抬起头,脸上瞬间挂上惊喜。

“江弦,你从南方回来了?!”

“回来了有段时间了。”

“有段时间了?那你怎么不过来看看你的稿子。”

“忙着在燕大作报告,一直没空过来。”

江弦笑着说,“再说了,《人民文学》还能把我稿子弄丢了不成?给你们,我放心。”

“你呀。”王扶无奈笑笑。

她拎得很清,真要说起来的话,江弦是和他们《人民文学》挺亲近。

但放眼文学界,和江弦不亲近的文学期刊好像也没有几本。

她拎着热水壶给江弦倒一杯热水。

江弦道一句谢,而后和王扶问起《红高粱》现在的情况。

“我正要和你说呢。”

王扶从抽屉里取出一份稿子,正是江弦的那份《红高粱》手稿。

“崔老师和我本来打算给你在5月刊上面发行的,本来都定好了,最后光老说不行,硬是要在发行前给你这份稿子组织几场座谈会。”

“座谈会?”江弦放下水杯。

往往是一些文章有危险和争议,才需要在刊发前组织座谈会,听一听各方意见。

光未然要在《红高粱》刊发前组织座谈会,江弦难免会揣测,光未然或许觉得《红高粱》这篇比较危险,因此有这样的计划。

“你别多想。”

王扶看出他的心思,“你也知道,你喊出的那个‘寻根’如今在文坛愈发火热,你这篇文章又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寻根文学作品。

不过读者们之前对寻根文学不大了解,没怎么读过这样的作品,光老怕直接发出去,读者们看不懂,这样就会埋没你这篇作品,这才准备在发行前给《红高粱》组织这么几场座谈会。”

“原来如此。”江弦知晓背后真相的同时,心中一暖。

他还是太看不起这个年代的编辑了,80年代初文学的这场繁荣,固然有大量作者雨后春笋般复苏的原因,同时也离不开这群无微不至、无所不敢的文学编辑。

光未然的顾虑很有先见之明。

《红高粱》这篇,诞生于“寻根文学”思潮爆发的中期,乃至于说后期,彼时文坛的“寻根文学”已然繁荣,这样一篇极富“寻根”色彩的,一经发出,便迅速轰动文坛。

但刨除背景来审视,《红高粱》这篇里掺杂了太多意识流以及魔幻主义描写,加上在时间叙事上不断跳跃,乍一看的话,确实是晦涩难懂,很难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晦涩到什么程度呢?

在另一时空中,张艺谋和莫言提出要拍这篇的时候,莫言人都傻了。

他完全想象不出张艺谋要怎么拍出他这一篇。

然而后来事实证明,老谋子的确有一手。

巩俐红苹果般俊美健康的脸、新娘用的红盖头和坐的红轿子、野合地点的红高粱、新酿出来的十八里红,以及日全食后弥漫于天地间的红色

现在回过头看,这电影质量都相当过关。

话说电影刚拍出来那年,陈皑鸽准备拿着《孩子王》代表中国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

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陈皑鸽忽然放弃了柏林,带片参加了法国戛纳电影节。

《红高粱》再这样的情况下临时顶替出征。

谁也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是:

《孩子王》被评为那年戛纳的“最差电影”,《红高粱》则意外地拿到了柏林的金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