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07章 皇亭子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07章 皇亭子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江弦,今天既然过来了,就先看看改的稿子。”王扶说。

崔道怡想尽快将《红高粱》这篇发表,征得江弦同意以后替他做了简单的修改。

王扶给江弦拎了把椅子。

江弦快速的把修改后的稿子读了一遍,只是改了些错字和病句。

更吸引他注意力的,是稿子上的三条审稿意见,分别是一审、二审、三审的时候填写。

王扶:“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

崔道怡:“一开笔就是一场大雾,这是江弦在《花环》之后对战争文学创作观念与手法的重新理解。”

光未然:“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江弦心里熨帖了。

《人民文学》这三名编辑对《红高粱》的评价可以说都相当的高。

“王老师,我看稿子没什么问题,你们就用这一版发行吧。”

和王扶聊完稿子的事儿,又聊了下座谈会的事情,江弦这才离开沙滩北街2号。

他蹬着自行车,转而往西城新华社大院的方向去。

新华社的大院也叫皇亭子大院,是新华通讯总社在西郊的工作区,也是生活区,好些个新华社的家属也住在这一块儿。

这里北接京西宾馆,西隔小马路与空军大院相望,东邻有色金属设计院,南连羊坊店生产队。

门口有收发室,他跟人登记说明了来意,没一会儿就出来一个人,正是之前见过面的吴克鲁。

“江弦同志,你来了!”

“吴克鲁同志。”

打声招呼,吴克鲁便带着江弦往皇亭子大院儿里走。

江弦进去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院子真大。

有约莫十几栋四五层高的苏式建筑,外观、颜色不尽相同,围合成几个独立的院落,勾画出一个整齐典雅的大院轮廓。

地势不平,东边低西边高,和四合院一样,也分前院和后院。

庭院里有树有花,进到后院以后,江弦一眼看见车库停放着好几辆红旗小轿车。

此外,有曲有直的水泥小路引领着通往各个院落的方向,与错落有致的台阶、起伏的地势衔接,显得浑然一体,自然和谐。

“好单位啊。”江弦忍不住赞叹。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地理位置。

西郊这一块儿这会还比较荒凉,附近都是农村,除了军博和京西宾馆这两座引人注目的建筑,还有围墙围起来的各类机关、军队大院,剩下的就只有低而矮的平房断断续续地散落在大片的麦田里。

吴克鲁一路给江弦介绍,什么家属食堂、洗澡堂、卫生所、幼儿园、少年之家.配套设施那是相当的齐全。

“你也在这住?”江弦问。

吴克鲁嗯了一声,“单位给分的宿舍。”

“那还挺好的,上班距离挺近。”

江弦又想到汪曾祺的夫人施松卿先生,“我也认识一个新华社的人,不过她宿舍是在木樨地那边。”

“应该是分社的同志吧,木樨地那块儿倒是也有宿舍,,没办法,人太多,光这一个院子又要办公、又要生活,肯定住不下。”吴克鲁说。

江弦点点头。

住房,即便在80年代也是一个大问题。

不过一想到他已经拿下了两座院子,心里就暖暖的,特别安心。

他跟着吴克鲁走去一座C形楼前,楼门口还挂着的白色玻璃罩门灯,一左一右,看上去典雅大气。

“这位就是江弦同志!我想,大家应该对他都不会感到陌生。”吴克鲁郑重其事的给办公室里的同仁们介绍了一下江弦的身份。

很多人目光刷一下便集中到了江弦身上,江弦本人对这种关注弄得有点不适应,悻悻的打了个招呼。

“你拿《理解万岁》的稿子了么?”

吴克鲁给他倒了杯水。

“带了。”

江弦从挎包里取出一份稿子,正是《理解万岁》这篇报告。

之前任伟东答应过他,新华社会帮他把《理解万岁》这篇报告出版。

“江弦来了?”

正和吴克鲁说话,任伟东也赶了过来。

他和江弦握了下手,道:“报告的事,社里领导班子已经简单的讨论过了,也和市宣传部门通了个气,现在已经敲定下来,决定在市里再组织一场,还请江弦同志你好好准备一下。”

“放心。”江弦认真的点了点头。

等他告辞离开以后,吴克鲁又看了一遍《理解万岁》的稿子。

听到几名编辑正在讨论着新焦点。

“你们看看这篇稿子。”

吴克鲁把这篇稿子拍到桌上,脸上混合着一种夹杂着激动与感动的奇怪脸色。

“是个新焦点,相互传阅着看下。”

“我看看。”

一名女编辑接过来,瞧了眼标题《理解万岁!》。

“哟,这题目起的。”

等女编辑看完这篇报告,已经是热泪盈眶。

这份报告很快在办公室传阅起来,每个看完的人都忍不住感叹,这篇报告文笔朴实、情感深切,作者这思想觉悟真是高耸入云,写的非常真诚。

“怎么样?”吴克鲁期待着编辑们的反应。

“好啊,特别好,这报告绝对能引起很多同志的共鸣!”

吴克鲁作为这篇报告的推荐者,此刻听到同仁们赞赏《理解万岁》,马上生出一种当了伯乐的爽感,一种与有荣焉的滋味。

要不是他这么有眼光,他们新华社怎么会拿到一篇这么好的报告!

“这是江弦同志的手笔!”他又抛出一个大卫星。

“什么?江弦!”

编辑们马上叽叽喳喳起来。

“我还以为是一名军营里的干部写的!”

“是啊是啊,我也是这种感觉。”

“亲赴前线,还记录下这么多战士们的喜怒哀乐,江弦同志了不起啊。”

“怎么不是呢。”

新华社这边马上准备起《理解万岁》这篇报告文学的出版事宜。

不过单纯这么一篇稿子就有点短,出版出来就太薄。

吴克鲁给江弦提出个主意,他们新华社可以请几名文学评论家来给这篇报告文学写评论,届时打包成一本报告文学集来出版。

江弦没什么异议,直接答应下来,这样的出版方式在文学界非常常见,像是《高山下的花环》出版的时候,也附带了冯沐和刘白羽两位同志的评论,这能让作品更加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能让书摸起来显得更厚实一点。    任伟东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道:“附上文学评论是挺好,但是.”

但是!

江弦心里忽觉不妙,果然,任伟东马上提出:“能不能麻烦江弦同志你再把这篇《理解万岁》扩展扩展,再多写一些?”

“您能不能具体说说?”

“这是我的一个期愿,也是我那天和陈荒煤同志聊这篇报告时,共同产生的一个想法。

当然了,这绝对不是我们新华社对你的要求。

这份稿子现在就能出版,但我认为如果在一册单行本里,附加内容超过了正文本身,就会给读者带来比较负面的阅读体验。

所以我想,能不能再把‘理解万岁’拓展拓展,让主题再再.”

“再升华升华?”

任伟东还在想着词儿,江弦就顺着他的话音给他说了出来。

“没错,升华!就是升华!”任伟东拍了下手,“你看,你现在这篇稿子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前线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介绍战士们的喜怒哀乐,那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再升华出第三个部分、第四个部分”

咝。

江弦那叫一个无语,新华社这是变着法的给他加大工作量啊。

不过仔细想想,任伟东说的也有道理。

要是他自己买一本书,结果发现其中有一半多都是正文以外的内容,恐怕也会忍不住大骂这个作者赚黑心钱、不当人。

“.”

他看着任伟东期待的眼光,叹一口气。

《理解万岁》一开始就只是为了燕大的那场报告而创作,江弦也没想到会有机会将这篇文章出版,既然要出版,那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不管从什么角度讲,他都有责任得将这篇文章完善好,达到一个可出版的水平。

“行吧,那我再试着补充点内容进去。”

“真的?”

任伟东忍不住笑了起来,“之前我和克鲁还都有些犹豫,担心说出这个事情以后你会觉得我们难为你,没想到你这个人这么痛快。

你放心发挥,能扩展多少就扩展多少,总之这篇文章我们一定给你出版。”

江弦一听。

这先否定再肯定,妥妥的CPU他啊!

人家领导就是领导,说起话来就是有方法、有深度。

他看一眼手表,冲任伟东说,“现在时间还早,能不能给我找个稍微安静一点的地方。”

任伟东奇怪的看他一眼,江弦解释道:

“你们这皇亭子大院离我家太远,我来这么一趟腿都要跑断了,干脆就在你们这儿写好。”

“直接就能写好?”任伟东吃了一惊。

吴克鲁说,“去我家吧,我爱人在上班,家里这会没人,很安静。”

江弦也不跟他客气,直接去到吴克鲁的家里,房子就是普通的单元房,不过屋顶很高,里面生活设施很齐全。

江弦看了一眼,这房子属于特讲究的那种,卫生间里居然还带浴缸和抽水马桶!

“这是自己装的?”他问。

吴克鲁摇摇头:“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时候就有了。”

江弦吃了一惊。

别说五六十年代了,就算在这个年代,能用上浴缸、抽水马桶这种设施也是很稀罕和奢侈了。

这单位也太有实力了。

在心里感叹一句,他坐在桌前,给钢笔吸饱墨水,展开一沓新华社的稿纸,构思起来。

现在的《理解万岁》,重点基本上集中在第二部分,讲战士们的喜怒哀乐,以此为基础来呼唤听众对战士们的理解。

拓展?升华?

江弦皱着眉头,回忆着自己收集的那些素材、蔡朝东的讲演内容、这两天在燕大作报告时产生的一些感悟,以及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就是水文么.”

“这个我可太会了。”

江弦哼哼唧唧,仿佛又回到了前世写网文的时候,靠着脑袋里近乎爆炸的信息量,一页页的稿纸很快便被写满。

“江弦同志,去我们的食堂吃个便饭?”

下班后,吴克鲁回到家里,准备喊江弦去他们院儿里的食堂一起吃个晚饭。

“不用了。”

江弦拒绝了吴克鲁的邀请,“我回去吃,你看看我这篇稿子写的怎么样?”

“稿子?”

吴克鲁往桌上看去。

夕阳的余韵透过玻璃窗照耀到桌面,光滑的纸面反射出金色的光。

“你这么快就写好了?”

“就是做个拓展,又没多难。”

“我看看”

吴克鲁捏起稿子看一眼,这篇《理解万岁》的稿子明显比之前厚出许多。

之前的原稿是人文社的绿格稿纸,新补充的内容用的是他们新华社的稿纸,所以很好辨别。

吴克鲁简单的数了一下,马上瞠目结舌。

一下午就写了七八千个字?!

他先按下心中的惊讶,赶忙看起后面新补充的内容,江弦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又加了个第三部分前方后方,以及第四部分社会的共鸣。

也渐渐将“理解万岁”这个口号,从希望后方青年能够懂得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拓展到了呼吁社会各界加强理解和沟通,共同应对时代的挑战。

这不就瞬间升华了?!

“好!非常好!”

吴克鲁很高兴,也顾不上吃饭的事情了,赶忙把这份稿子给任伟东送过去。

任伟东在办公室里端着铝制饭盒吃饭,吃着吃着吴克鲁就进来了。

“副总编,您来看看这个!”

“看什么?让不让人吃饭了。”

任伟东很不满,不过看到稿子那一瞬间,立马遗忘了这份不快。

他擦擦嘴。

“江弦已经写好了?”

“写好了,写了**千个字呢!”

“这么快?!”

任伟东也是吃了一惊,把铝制饭盒一推,将稿子铺在桌面上仔细的读了一遍。

读到最后,已是心潮澎湃,忍不住拍案击节。

“就拿这份稿子去找陈荒煤!”

“这个评论文章就让他给写!”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