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08章 《何日君再来》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08章 《何日君再来》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吴克鲁又来不及吃饭,马不停蹄把这篇文章给陈荒煤送去。

“又写了一段?”

陈荒煤捏着稿子,来了兴趣。

他对《理解万岁》这稿子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不光读过报告的内容,还听过江弦两次现场报告。

所以直接翻去新加的那一页。

先看到的是第三部分前方后方,江弦此前在第二部分中就有提到过前方后方,比如讲那些飞向前线的“绝情书”、“吹灯信”,还有那句让人印象深刻的:“你上了前线,我就给你准备好了棺材。”

而在这篇新完成的稿子中,江弦又在前方后方这一方面做了补充。

他说前线闷热潮湿,“猫耳洞”里像蒸笼,根本呆不住人,墙壁上甚至都在滴水,很多将士们都得了关节炎。

而且都说云南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叫“三个蚊子炒盘菜。”

那边蚊子闹的太厉害了!

战士们被蚊虫咬了以后,就成了疮,不管是擦风油精还是清凉油,都好不了,抓破以后,流出黄水,流到哪里,烂到哪里,全身都是溃烂的。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前线缺水,每人每天都只有一茶缸水用,只够润润嗓子。

南方天气恶劣,一下雨,水就演了战壕,淹住膝盖没问题,有时候都能淹住大腿,天一晴就暴晒。将士们胶鞋穿在脚上,到了晚上也不能脱,穿着鞋子睡觉,一有情况就得从洞里滚出来迎战。

长此以往,很多战士的脚和胶鞋都粘到了一块儿,换鞋的时候,一脱鞋,连皮带肉的撕下来。

可是等江弦回了后方,看到的是歌舞升平,看到的是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但最让他心痛的是那些听到的声音。

“那些人就是傻瓜,傻子才去卖命呢。”

“打吧,多死点儿人,说不定计划生X都不用搞了。”

陈荒煤忍不住皱起眉头,江弦写的相当真实,这样的风凉话他也偶尔听到过,可以说真是触目惊心。

“理解不等同于体会,理解是个体对事件的逻辑表示赞同,也不排除有个人体验,但主要是承认事件的逻辑关系。

前线官兵们谈论理解,不是为个人乞求‘怜悯式的理解’,而是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

在这段时间,我从听众的反响和对社会的大量接触中,认识到要求互相理解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共同呼声,提倡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而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生活巨变和观念碰撞时期,不只是前方后方,整个社会各年龄层、职业层的隔膜都在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变而加深。

青年不屑老者的生活方式,年长者对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嗤之以鼻。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种高层次的理解!一种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态度。

前后方的相互理解中,蕴藏着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和振兴中华的巨大热情!”

陈荒煤腾一下站起来了。

“好!”他这一声喊的是中气十足,表情也是十足的激动和亢奋。

“写的非常崇高!”

“鞭辟入里,精彩至极!”

升华。

这年头的升华,还能往哪儿升?当然是往主旋律上升。

所以江弦就把主旋律包装那么一下,写进文章里,立马就写到陈荒煤心坎儿里。

毕竟对于他这样钟情于现实主义的老前辈来说,这样一番夹杂着主旋律的探讨,绝对是正合胃口,足以令他大呼小叫、拍案叫绝。

“副总编想请您给这篇报告写文学评论。”吴克鲁说出新华社的诉求。

陈荒煤忍不住笑了起来,“你们用我们中作协的稿子就算了,还得我们中作协来给伱们写文学评论。”

吴克鲁不好意思道:“副总编说了,这篇文章写的这么有高度,必须是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才有资格写评论文章,最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又集中在中作协.”

“我就写这么一篇吧。”

陈荒煤捏着稿子,蠢蠢欲动。

好的文章就是这样,能勾的评论家们手痒,忍不住提笔抒发一下自己在这篇文章当中受到的启发。

此刻陈荒煤便是一种这样的心情。

江弦回去休息几天,很快收到新华社寄来的稿酬单,正是《理解万岁》这篇稿子的。

钱不多,一共也就四百多块,包含了新华社按名家标准的千字10块付给他基础稿酬,以及给他预付的10万册首印量印数稿酬。

江弦也不是太在意这一笔稿费。

到手的稿酬虽然不多,得到新华社这样一个出版的机会是他比较看重的。

“陈荒煤同志给你写了评论文章,对你补充的两个部分内容评价相当的高。”吴克鲁说。

“文章虽然这样写,不过讲演的时候我还是重点谈前两部分吧。”江弦说。

就说蔡朝东每次报告,也不是全文都要讲一遍,而是每一次都有不同,每一次都挑一个部分来着重的讲。

这的确很有必要。

这么长的内容,江弦觉得自己要是全讲完,第二天得掐着脖子大喊几句:“宝娟,我的嗓子!”

收着钱,江弦一琢磨,这钱自己留着也不合适。

于是打开抽屉拿了几张票,而后拉着朱琳一块儿出动,骑着自行车,来到王府井大街的市百货大楼。

这儿的商品比较全。

人也多,都是来看张秉贵同志抓糖的。

不过江弦的目标是其他地方。

“前线的战士们都喜欢听歌,我这稿费干脆买几台录音机给他们寄过去。”他给朱琳说。

江弦拎的很清,他这篇报告虽然是他写的,但实际上是将士们用鲜血谱写出的一部精神产品,这笔稿费应该回馈回去才对。

朱琳对他的决定也没什么异议。

两人去到卖录音机的柜台,发现这块儿的人也不少,买个录音机竟然还要排队。

江弦这时候就觉得有点儿奇怪。

不是都说这会儿条件困难么?怎么买个录音机这种大件儿还得排队?

这种感觉就像是后世有人诧异“不是说经济不好房子卖不动么,我这儿怎么天天有人买房。”

排了一会儿终于轮着夫妻俩人。

江弦往柜台上看了一眼,由于这会儿中日友好,加上日本的经济确实在腾飞,柜台上的录音机基本都是日本的牌子,像是耳熟能详的什么松下、日立、夏普、三洋.

“买三洋的。”朱琳说,“都说三洋的录音机质量好。”

江弦点头同意。

三洋的录音机做的确实出名,甚至国内很多地方直接管录音机叫三洋,能把自己品牌做到成为产品的代称可见一斑。

买来的是单卡录音机,单卡就是只能装一盒磁带,体型比较小,但是看上去很厚实,有点儿像板砖。

这年头单卡已经有点儿过时了,大部分小年轻用的都是双卡,买来以后呢,一只胳膊拎住录音机的上头,另一只手踹兜,然后播放着音乐站在街头吹着冷风,这就是这年代的靓仔们最流行的装逼方式。    江弦买单卡的原因当然是便宜,可以多买几台。

他手里不缺票,运气好,柜台也没缺货,最后花400块一共拿到手三台三洋牌的单卡录音机。

柜台附近的客人都震惊了,人人羡慕,目光火热。

“妈呀,这对小年轻得是什么人物呐?”

“就是说呢,买录音机这玩意是按斤称着买啊!”

“哟,今儿算是长见识了!”

“再大富大贵也得败光喽。”

“没眼看没眼看,世风日下,这是朝着资本X义靠拢。”

有人惊叹,有人揣测,有人好奇,当然,最少不了的就是发酸。

江弦也完全不搭理,和朱琳抱着盒子就走。

出了大门,往前走了一截,忽然被人拍了一把,他侧过头一看,看着一鬼鬼祟祟、贼眉鼠眼的哥们儿,大夏天戴着帽子和口罩。

“哥们,买东西呢。”

这会儿社会不太平,江弦把朱琳挡在身后,警惕的看一眼他。

“有事儿么?”

对方嘿嘿一笑。

“您要带子不?”

“带子?”

江弦奇怪起来,“什么带子?”

“黄带。”

对方打量一眼四周,随后拉着他去到一个人比较少的街道,马上看着一个同伙,应该是有个客人刚从他同伙那儿买完东西,见江弦过来,把东西往衣服里一揣,紧张的低下头快步离开。

“都有啥带子?”江弦问。

“你自个儿挑。”

江弦非常娴熟。

“日韩的有不?”

“没。”

“那欧美的呢?”

“没。”

“港台的总有吧?”

“有!”

那人很热情,“邓丽君的你听不?邓丽君现在最流行了,你去广东那边儿打听打听,谁不听邓丽君。”

没错,所谓黄带当然是音乐磁带,邓丽君更是此中名家。

江弦曾经看过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的一本书,就叫《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像什么《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蔷薇处处开》.都在书里被标记为黄色歌曲。

由邓丽君重新演绎的《何日君再来》在其中更是被列为典型中的典型,属于得偷偷摸摸听的国语小黄歌。

这也不至于大惊小怪。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江弦作为一个后世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悲,也不觉得有什么可笑。

毕竟这样的局限性,哪怕在后世他的时代也依旧存在。

江弦挑了几盘带子,利利索索完成交易。

抱着大盒子小盒子和朱琳一块儿回去。

回家以后,他动作麻溜关进门窗,拉上窗帘。

朱琳看他这么自觉,心里非常满意,放下东西,配合的回到卧室。

结果在床上坐了半天,都没看着江弦他人。

喊他几声都没回应,她一翻身,趿拉着拖鞋来到客厅,发现江弦脑袋上戴着个耳机,正是从日本买回来的索尼walkman,也就是随身听。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江弦听着这首邓丽君重新演绎的《何日君再来》,声音极具邓丽君的特色,非常干净空灵。

在《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当中介绍道:

“这首歌是旧社会舞女劝客人喝酒时所唱的,近些年被资X主义女歌手重新演绎,是典型的黄色歌曲,宣扬色情淫秽颓废内容,腐蚀人们心灵,是人民群众的精神腐蚀剂.”

“不就是首歌么。”江弦嘀咕着,从卡带里取出磁带。

磁带不是原版带,是拿空白带翻录出来的,没有封皮,只在上面写了些数字作为标记。

江弦把录音机放好。

回头谢晋会来京城挑演员,不过电影拍摄场地还是在前线。

没错,《高山下的花环》就是在前线拍的。

江弦还记得曾经讲过有人在《花环》的评论区吐槽,“战争镜头拍的也太烂了,假的一批,战士从战壕冲出去冲锋还要先打个滚,莫名其妙的好笑。”

下面回复都是骂他的。

因为《花环》这片子就是在前线拍的,好些战争镜头都是真正的作战场面。

如果这片子的镜头都不真实,那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部战争片真实。

至于战士们从战壕冲出去先打个滚.这就是最真实的冲锋场景。

真打仗的时候,战士们冲锋才不是和后世的电影电视剧一样,跟吴京似得从战壕里一个飞跃上去,端着枪嗷嗷叫着就往上冲,每一颗子弹都能带走一个敌人,还特么不用换弹夹。

将士们冲锋一般都是从战壕里出去先往前滚一下,这是为了缩小自己中弹的概率,然后才看情况决定冲的方式,大部分时候都是匍匐,连滚带爬的前进。

“这些歌你送到前线,上头不得处分你?”朱琳听完一首《夜来香》,紧张心跳的同时,也替江弦担心起来。

“这是我买回来自己听的,怎么能拿这些歌给战士们。”江弦说。

这会儿一切都敏感,今年尤其敏感,毕竟有个邓丽君铁粉开着飞机去追星了。

所以即便江弦知道将士们肯定也爱听邓丽君,也还是要谨慎。

他可不想这么一桩好事儿最后办成了坏事儿。

“我回头再买一盘大杂烩。”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