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19章 陕军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19章 陕军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此,向朱琳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她以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表演,展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和干练,表演风格既符合传统要求,又不失现代女性的特质,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角色形象——艾京华。”

“正是因为有了她的努力奉献和诠释,这名角色才得以栩栩如生地活在了观众的记忆里。

台上,龚雪念着朱琳的获奖理由。

江弦听了以后微微点头。

马后炮的分析,从某个角度来说,朱琳的获奖是必然的。

虽然百花奖公平公正,但评委组也要考虑影片的风险和引导的风向。

在三位获得提名的女演员当中,朱琳虽然经验尚浅,但就三部影片的女性形象塑造,她有相当大的优势。

她饰演的艾京华,又骑摩托、又是自行车运动员,还是改革先锋,为了阻止马车进城,和公公斗智斗勇还不落下风,妥妥的新时代杰出女性,一个人就能扛半边天。

至于其他两位演员。

这时候,给《庐山恋》拿个奖,展现一下宽容大度未尝不可。

二来,《庐山恋》确实太火了,这个奖不给张瑜,评委组要被观众们吃了。

所以去年就给了张瑜。

今年给不给呢?

大概率是不给的。

去年把奖给了《庐山恋》,给了张瑜,很多老资格就已经不乐意了,已经非常愤怒的批判了。

今年张瑜在《知音》之中饰演的又是小凤仙。

小凤仙是什么人物?

是名动公卿的名妓。

虽然是名妓,但终究逃脱不了沦落风尘的事实,“妓”这个字摆在那儿,旧社会身份摆在那儿。

有这么两道阻隔,张瑜想拿奖就很难了。

至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的李秀明。

李秀明饰演的是四姑娘,这是个苦命女人形象,面对“小人”的迫害,多年来一直隐忍,逆来顺受,最后终于在工作组颜组长的扶持下走向幸福。

这是什么?

白莲花啊!

圣母白莲花,弱弱的被欺负,但又心地善良散发着暖暖的光。

但是和艾京华这样自己就能扛起半边天的女性形象比,层次就显得弱了。

再说了,已经给北影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拿了这么多奖了,真让李秀明拿到金鸡、百花双最佳女演员奖,那八一厂的脸往哪搁?

嗯,一切都要往团结的方向考虑嘛。

所以可以说朱琳是一个“幸运儿”。

不过这样的事也不是第一次在百花奖发生了。

62年,演员祝希娟初登银幕,也是凭借微弱优势,险胜于蓝、秦怡等著名演员,获得了首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荣誉。

影后,也需要一点点的幸运。

只不过幸运的背后,又离不开江弦这个预知者千丝万缕的提前布置。

“恭喜。”

龚雪把百花奖的奖杯和证书交到朱琳手上,眼底带着羡慕。

朱琳和她年纪相仿,就已经是百花影后了,而她才刚刚成为上影厂的演员,未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再一琢磨,人家朱琳嫁的也好啊,江弦同志,文化界的名人,这都不说了,长相也不差,老实说还挺俊,也是她喜欢的那种类型。

龚雪越想心态就越失衡。

唉,这朱琳咋就那么好命。

“谢谢、谢谢。”朱琳这个时候哭相已经渐渐收起来了,眉眼含笑,杏眸之中闪烁着莹莹的光。

“拿了奖感觉怎么样?”龚雪在台上和她互动。

龚雪五官不大,但是精致,娇俏灵动,这会儿眉眼含笑的,问问题的时候普通话有点儿洋气。

朱琳则是标准的古装美人,脸型流畅,轮廓柔和,唇红齿白,清丽中透着高贵,说起话温温柔柔,带着一股抹不掉的京味儿。

这俩人突如其来的同框,可以说让江弦大饱眼福,端着相机就是一顿拍。

南龚雪,北朱琳。

这种说法这会儿还是没有的。

所以她俩同框,仅仅在江弦看来有着别样的意义。

其他人的注意力更多是集中在朱琳身上,毕竟她才是今天的百花影后。

颁奖现场气氛相对宽松,娜仁花打趣说:

“今天江弦同志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编剧奖,朱琳同志又拿到了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你们夫妻二位今天圆满了。”

她这一番话出去,可有不少人震动。

“什么意思?江弦和朱琳是两口子?”

“不知道啊。”

“我听着意思像是。”

虽然江弦和朱琳没有刻意的保密过,不过她俩向来低调,这年头信息也不发达,有很多电影工作者还是第一次听说。

“神仙眷侣啊,编剧配女主。”

“哈哈,俩人回去一人抱一个奖杯,谁也别跟谁抢。”

“可不么,一个金鸡一个百花,这下可好了,两口子把金鸡百花俩奖全凑足了。”

等朱琳重新抱着奖杯回到座位上,笑盈盈的把奖杯放到江弦手上。

“明年我争取再拿个金鸡。”

“目标这么小?”

江弦说,“要拿就把金鸡、百花全都拿了,明年拿个双影后。”

“金鸡、百花全都拿了?”

朱琳吓了一跳,“我可没那个本事,那得拍一部《庐山恋》那么火的电影才有可能。”

“《庐山恋》算什么.”江弦欲言又止。

他知道《少林寺》将创造一个中国票房的奇迹,但是朱琳并不知道。

颁奖结束以后是文艺演出。

大概分为音乐、舞蹈、器乐。

搞得还是非常宏大的。

规格很高,都是SX省乐团、歌舞团、歌剧团,然后还有中央芭蕾舞团、中央乐团.

上台的都是老艺术家。

在这当中,资历比较浅的居然是李谷一。

她还年轻着,嗓音条件非常优质,非常能打,一连唱了三首:

《记忆》《知音》《一生最美是青春》

这两年,由于歌曲中“半声”唱法的运用,李谷一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被批为“靡靡之音”“黄色歌女”。

这一次让她登台亮相,也是释放一个信号弹,告诉文艺界:

一个敏感的时期要过去了。

文化艺术可以开始向着更多元的面貌发展了。

这种环境的信号对江弦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红高粱》这篇比《高山下的花环》来的更“大逆不道”,是对战争文学创作观念的重新理解。

为什么重新理解呢?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老战争追求的目标是再现战争过程,基本是从战前动员写到战役的胜利,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通常也是是否逼真地再现了战争的过程。

但是当年那些上过战场、经历过战争的老作家已经慢慢退出时代了。

现在文坛的中流砥柱,大部分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作家。

既然都没经历过,那还按照老一辈的方式写,就算是逼死作者也写不过老一辈那些人啊。

所以要重新理解,用新的手法创作。

这种创作上的突破,必须要和时代的轨迹吻合。

就说《红高粱》这本,放到一年以前,打死江弦他也不敢发表出去。

但在现在刊发,这就有点像顺水推舟,基本没什么风险。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幸运的是江弦获得了多方声援。

就像是上月《红高粱》在《人民文学》1982年第6期上发行以后,徐中玉在《中青报》6月18日第4版上发表了《感觉和创造性想象——关于中篇‘红高粱’的通信》,隆重推荐《红高粱》这篇。

徐中玉回到上海以后,多次来信和江弦打听《红高粱》这篇。

所以他这篇文章的内容,基本是江弦和徐中玉的一些通信内容。

而与徐中玉这篇文章在《中青报》同一版面上刊登的文章,标题就是《怎样才叫宽松》。

由此可窥一斑。

对于无论是主题还是艺术形式都非常离经叛道的《红高粱》,徐中玉和《中青报》这次及时破例高规格的推重,无异于雪中送炭。

颁奖结束,江弦和朱琳回到招待所。

江弦摸了摸奖杯,忍不住感叹,“还是搞电影的大方,我拿了那么多届全国优秀,也没到手一个奖杯。”

对这个最佳编剧奖,他还是非常珍视的。

百花奖以前有最佳编剧奖,第一届给了夏衍和水华,第二届给了李凖

如今他拿到手的虽然是金鸡奖,但也是如今仅有的编剧奖项。

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百花最佳编剧的延续。

一想到夏衍、李凖这些人赋予编剧奖项的意义和荣耀,江弦就感到一种极大的光荣。

“夏衍同志给我写信了!”朱琳兴冲冲的给江弦说。

不论是夏衍的身份,还是他在电影界代表的地位,还是他作为金鸡奖评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他的来信足以令任何演员欢欣鼓舞。

“写什么了?”

“你看。”

江弦从朱琳手上接过信件。

他仔细看了一遍,老一辈的艺术家写信还是习惯于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的行书。

信的内容大概就是祝贺朱琳获奖,勉励她“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复兴和进步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这是夏衍同志认可了你,对你的鼓励。”江弦也为朱琳感到高兴。

“收好吧,这是老爷子亲笔的手稿,值得珍藏起来。”

这信自然是相当珍贵。

要知道,写这封信的这双手,还写出过《春蚕》《在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这些个电影剧本。

更珍贵的是,他还写出了那么多在危急存亡时的呼吁和批判。

授奖结束以后,一行人又赴陕北老革命根据地参观访问。

陕西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这自然是要好好学习一番的。

等再回到西安,路遥便找了过来。

“报纸上都传开了,都知道你拿了金鸡奖。”路遥语气里很是羡慕,“有奖金没?”

“哪有那种东西。”江弦轻笑着说。

在后世拿了金鸡奖给钱,这钱也不是奖金,奖项本身并不提供奖金,确切的说是一种扶持,或者说是奖励。

参考标准的话,“五个一”工程奖600万,华表奖500万,金鸡、百花影片奖300万、个人奖50万,拿了奥斯卡金像奖或是A类电影节,直接给你200万。

另外破5亿票房给400万。

破10亿票房给600万。

明星很少有奖金破百万的,破了的基本有名有姓。

刘德华拿过五次金像奖、一次华表奖,算下来300万。

再找就是张译、邓超、周迅这些了,也都破百万。

国际章应该最多,拿了三次华表、三次百花,还有一次国际电影节,大概到手600万。

能跟国际章比的估计不多.金锁能拼一下?

不过已经被清算了。

路遥在陕西作协主办的《延河》杂志担任编辑,这会说什么也要拉着江弦过去参观参观。

江弦既然到了西安,自然也想见识见识号称“小《人民文学》”的《延河》。

于是非常爽快的跟着路遥过去。

这会儿已经快到八月。

西安的天气非常炎热,梧桐树上知了不停地叫唤。

江弦在西安最大的感受就是,贾平凹这个作家,写的东西如何有待商榷,但是把西安叫成“废都”,这是真挺贴切。

从西安钟楼出发,往东大概两公里,进到建国路,再往南大概一百多米,坐东朝西,一座掩映在新老交替、高低参差的楼房群中的独门小院映入江弦眼帘。

建国路83号,高桂滋公馆。

也是SX省作协。

建筑中西合璧,一座二层小楼和三座四合院相通相连。

三座四合院从东到西分别为1、2、3号院。

1、2号院用于机关办公和专业作家创作,3号院便属《延河》编辑部。

这里汇聚着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支劲旅

——陕军。

院子很大,路遥拉着江弦往里走,唾沫飞扬的讨论着他那篇《红高粱》。

走在前面的陈忠实听到声音,回头朝二人看了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