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20章 合成,承载黄土高原的小说

“陈老师!”

路遥喊了一声,和陈忠实打了招呼。

外界常有陕西文学的“三驾马车”之说,说的就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

这三人不仅是陕西作家群的主将,私底下的关系也非常地好。

路遥是非常尊敬陈忠实的。

陈忠实年纪稍微大一点,今年差不多四十,和路遥之间亦友亦师。

“忠实同志。”江弦也笑着喊了一声。

江弦和陈忠实之前就见过面,两个人都认识对方。

那是第二届的全国优秀评选,陈忠实的短篇《信任》获奖。

就在人民的大礼堂,在路遥的介绍下,江弦和他互相道贺握手,算是匆匆一面。

陈忠实轻笑道:“我说是谁呢,让路遥同志这样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今天说的话这么多。”

路遥这个人性格内向,心气很重,平时话也不多,有一点不顺的事心里总憋着。

江弦和陈忠实热情的握手。

江弦手上茧子就不少了,却能感觉到陈忠实手上茧子更多。

“《红高粱》我也读过了,瑰丽而奇幻。”

陈忠实直言阅读《红高粱》的感受。

当着路遥的面,他一脸真挚的评价说:

“如果把《红高粱》比作一幅意蕴深厚的油画,我截止到目前的所有作品,顶多只算是不大高明的连环画。”

“您过奖了。”江弦不大好意思的自谦一句。

虽然陈忠实那本为他“垫棺作枕”的《白鹿原》还未问世,但他已取得的文学成就绝对不算低。

“抽烟、抽烟。”

路遥从兜里抽出一包“恭贺新禧”,这烟可不便宜,一包8块,档次非常的高。

“今天可沾江弦同志的福了。”陈忠实笑着说,“路遥同志抽的烟可都是好烟,他这一天三包昂贵的香烟,6年我估计能抽掉三五套房子。”

“抽吧抽吧。”路遥一脸的无所谓。

江弦知道他是在装逼,在打肿脸充胖子。

这会的烟民中总是有一种隐性的竞争氛围,路遥就是竞争者之一。

别人抽金丝猴的时候,路遥抽黄果树。

别人抽黄果树了,他改抽中华。

总之就总是要比别人高出一个档次。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出身于我这样背景的人,最大的挑战在于自卑感,所以需要更加突出地展现自己来抵消内心的不安。”

路遥身上有两样东西时刻必备,一个就是价格昂贵的香烟,另一个是咖啡。

没错,咖啡。

路遥在80年代初期就开始喝咖啡了,喝的是刚进入中国的“三合一”袋装的麦斯威尔咖啡。

这个时候,咖啡店很少,而且价格价格昂贵,定位是高消费人群,没有多少人喝得起。

但路遥经常喝。

像这会已经进入中国的雀巢咖啡,这称得上是最稀罕最昂贵也最时髦的饮料。

路遥一买就是好几罐。

此外,路遥参加会议等从来不吃组织方安排的伙食,都是去咖啡店吃西式早餐,一顿饭的花费要抵得上一般人好几天的花销。

三人说着话,进到《延河》编辑王观胜宿办合一的屋子。

王观胜对江弦的到来感到一阵惊喜。

“我才看的报纸,恭喜江弦同志你获得金鸡奖。”

“哟,谢谢、谢谢。”

“很喜欢你那篇《高山下的花环》!军人群像写的真好!”

王观胜以前当过兵,对《花环》这本军旅文学作品有着别样的情感。

这会儿每人手上都夹着烟,路遥便又掏出一支烟递给王观胜。

“抽烟。”

“你怎么总抽这么好的烟?”

王观胜从他手里接过香烟,看了一眼牌子,“路遥同志,把烟的档次往下降降,稿子都是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别把稿费全给这么糟蹋了。”

他劝解也是好心,哪料到路遥不光不听,还振振有词:

“我抽这种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

“怎么说?”

“你们不明白,我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营造一种相对庄严的心情,保持庄严的心情,为的是进行庄严的工作。”

“而且观胜同志,我举一个例子。

我抽的烟五块钱一包,你抽的烟六毛钱一包,我敬你的烟,你抽着舒服,你递给我的烟,我纯粹就不接。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自卑和我的自信哪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呢?

不论你此时的心情是惭愧也好,无奈也好,不平也好,甚至眼红也好,但在总体上,你已经被这件‘烟事’给压住了,已经没有观察我们交谈的兴趣了,更谈不上评判。

而我却不一样。

我会有滋有味地边抽烟边看你的表情,揣摩你的心情。”

王观胜无奈的看向江弦和陈忠实,倒也不觉得生气,他们之间相当熟络,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路遥这样的说辞。

江弦笑笑没说话。

每个作家性格都是很怪异的,路遥这样的个性,即便是他,也没办法轻易改变。

“聊聊《红高粱》吧。”陈忠实挑起个话头,“这篇现在这么火,好不容易逮到你这个作者,一定得好好的和你聊聊。”

“是啊。”

王观胜激动的看向江弦,“我第一次看完这篇的时候,真是被震撼到了,原来还可以这样子写,老实讲,看完以后我还有点不甘心。”

“怎么个不甘心?”江弦问。

王观胜轻笑一声,“你这篇,写的是胶东地区的抗战故事,我当时看完就想,如今已经有写出胶东平原上的传奇和史诗了。

可我们陕西这片土地,我们这么厚重的黄土高原,有多么深层次的文化,有多么挖掘不尽的故事,怎么还从来没有人去写过。”

听了王观胜的话,几人都陷入沉思。

陈忠实想了想,“我看《人生》应该算得上是一部。”

路遥摆了摆手,又散了几根烟出去,“如果要说厚重,我觉得《人生》是不够的,高加林跌宕起伏的命运只局限在某个时期,没有《红高粱》当中浓烈的历史氛围。”

“要选的话,柳青的《创业史》应该能算的上。”江弦开口道。

对他的话,三个人都没有反对,只是都觉得还是不够完全。

陕西这片土地太厚重了,底蕴太深,所以不论说《人生》还是《创业史》,来写这篇土地都不够完全,远远没有《红高粱》之于胶东平原那样有代表性、那样浓烈。

“我觉得路遥同志将来是有希望再创造出这样一篇作品的。”陈忠实说。

“路遥是从一个自然环境最恶劣也最贫穷的县的山村走出来的,他熟悉这片土地,熟悉每一个破旧的窑洞。”

路遥抽着烟,没有说话,心中明显有什么构想。

江弦插话道:“忠实同志,不要总说路遥,我倒是觉得,你也不缺乏这样的能力。”

“我毕竟年纪大了,写作也到了一个瓶颈.”陈忠实客气的说着,眼底却藏着精芒。

这也是个有心气的作家,没心气也写不了《白鹿原》。

说起陈忠实,还记得一特有意思的事儿

——陈忠实给《故事会》递过稿子你敢信?

大概90年代初,《故事会》搞了个名人栏目,向席慕蓉、冯骥才、苏童、莫言、陈忠实、陆文夫这些个文学名家约稿。

不过也不是光看作者不挑稿子。

人家《故事会》宁缺毋滥,退了很多不适合的稿子。

陈忠实的稿子退没退已经不知道了。

但是冯骥才的稿子全都过了,这货算是《故事会》的过稿王者。

“先不说《红高粱》这,你这个‘寻根’的口号是振聋发聩。”陈忠实说,“我读了你的那篇理论文章,回嚼了很久,对于一些地方没有想通,又怕误入误区,我记得你在其中说了一部叫《百年孤独》,说这篇是拉美文化的‘寻根’,可惜我外语不行,不然一定要读读。”

“我这‘寻根’的口号,确切的说,的确是受到了这部《百年孤独》的启发。

国内对于国外的文化发展了解比较迟钝,据我所知,拉丁美洲很多和我们同处于第三世界的国家,已经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引发了一场文学爆炸,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拉丁美洲,其中就包括我说的这部《百年孤独》。”

三人都没出过国,更不了解国外的事情。

陕西的作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不论是路遥还是陈忠实,都是长期生活在陕西的农村,见到的听到的都有局限,所以写作只好是自己最熟悉的农村。

贾平凹写《废都》虽然说的是城市,但实际上还是说人离开了农村以后,精神会多么多么颓废,所以还是在说农村。

这会听江弦讲国外的事情,感到非常的新鲜,都是一阵心驰神往。

“这部写的很好?”

“在我看来是完全能拿诺贝尔奖的作品。”江弦说。

不论怎么讲,不管怎么样贬低,瑞典人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文学奖项,这是一个事实,没必要为此争得面红耳热抡胳膊。

并且也要有一个观念,诺贝尔奖不是奥林匹克比赛,不是谁得了,就是世界最好的作家。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只能说,这是文学界最重要的奖,最好的作家一定值得被颁发这个奖项。

陈忠实问:“这是什么时候发表的,现在能读的到么?”

“大概是60年代发表的,国内还没有翻译的版本,我是在外籍上阅读的,《百年孤独》这个名字,也是我擅自所作的翻译。”江弦说。

“你翻译的很好,虽然我没看过这篇,但我觉得这个名相当的震撼,相当的有气势。”王观胜说。

又在屋里聊了一会儿,江弦被带着去和《延河》的编辑们打招呼。

又有很多陕西作协和文联的同志闻讯过来见他,不少人都希望要他的签名,江弦也不吝啬,一一给他们签过。

“你着急回京城去吗?”路遥开口问他。

“既然来了陕西,不如再多住一段时间,我带你四处逛一逛,看一看。”

“是啊。”

陈忠实说,“就当多采采风,这对你以后的创作也有好处,你现在刚完成了一部《红高粱》的创作,对下一部应该还没有什么想法,或许会在陕西受到什么启发。”

“启发.”陈忠实这么一说,江弦不由得心中一动。

之前他专注于《红高粱》的创作,加上没有确切的合成方向,目前还有4个月的自主合成机会他还没有用掉,也就是4次尝试合成的机会。

如果试着合成一部陕西的作品呢?

陕西这边的好作品很多。

在90年代初期,爆发过浩浩荡荡的“陕军东征”这一文学现象。

1992年,陕西文坛“损兵折将”,路遥等文坛巨匠相继离世,陕西作协满眼都是白花,充耳都是哀乐,被低沉、阴郁的氛围所笼罩。

虽然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但陕西的作家并没有停止思考和探索。

也就是在这一年,陈忠实完成了《白鹿原》,贾平凹创作了《废都》.

大量的陕西长篇竟然都在这一年完成,并发行出版。

有人戏称,“你们陕西人要来个挥马东征啊。”

一个省在不长的时间里,竟然如此集中地推出了一批水平如此整齐的优秀艺术品。

“陕军”一下子打响了文坛,也带来了长篇阅读热潮。

“合成哪篇呢?”

江弦心中一下子浮现出很多篇的。

要说经典,最经典莫过于《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

不过这都是江弦不忍心去写的。

不过抛开这两部经典,留给他考虑的选择仍旧非常的多。

但要江弦一下子想出一个,他还真是不太能想出来。

除了路遥、陈忠实,印象最深的就是贾平凹?

贾平凹实力肯定是有的,不过江弦也不想把他列在考虑对象之中。

理由很简单,怕被封。

他又想到王观胜今天说的那一番话。

有没有哪部能像《红高粱》一样,写一段承载着陕西厚重历史的史诗。

写历史、民国、写抗日、写知青、写陕北的变迁.

好像还真有。

在江弦的记忆里,是有那么一部的,而且要说史诗,也绝对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其顺利合成。

一共四次自主合成机会,江弦不知道能否顺利将其搞出来。

他直接开始尝试。

第一次,“黄土高原” “家族”。

失败。

第二次,“西北民族” “时间的足迹”。

失败。

第三次,“风流罪人” “陕北”。

成功。

(还挺巧的,这几天写金鸡百花,恰好碰上厦门颁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