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28章 《延河》催稿了!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28章 《延河》催稿了!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哪?”

从吴克鲁嘴里又重新确认了一遍单位名称,江弦立马愣住了。

“我去那里讲什么?我不够资格。”

“这您就别担心了。”

吴克鲁眉飞色舞:“前些天,那边书记处给新华社打来电话,说领导们看到了我们记者写的关于《理解万岁》的内参,非常的感兴趣,想请您到海子里讲一讲。

领导们还特意让我转告您,不是让您审查,是领导们接受教育。”

“.”

事情发展成这样,江弦是完全没预料到。

他赶紧做好准备,马上就有人来通知他,还有人上门拜访他,很正常嘛,要调查调查身份,要弄清楚你究竟是不是根红苗正。

当然了,江弦也没去过这种单位,就找了个去过的问问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找你去报告?”

王濛吃了一惊,继而马上大喜,“这下好了,我估计你的调任很顺利就能办下来。”

“这有什么联系?”

王濛笑笑,“你不懂,别说调任了,恐怕接下来,就连文学界攻击你的那些妖魔鬼怪,也会自己快速的散去。”

“有这么神奇?”江弦有些吃惊。

“我给你说说我吧。”

王濛讲起了此前文学界的现代派批判,那时候,他被攻击的最激烈的时期,他去了一趟那里面,出来以后,对他的批判和批评像是退潮了一样消散不见。

江弦简单一想,马上也明白这个道理。

能进去,那说明你已经受到领导们的认可了。

这时候谁再批判,再反对,那不就是往打领导的脸上嘛。

在一个清晨,一辆黑色的皇冠车静静停到了江弦家的楼下。

对此,虎坊路15号的住户们早已经习惯。

“哟,这车子,应该来接三楼那位的吧。”

“除了他那还有别人么。”

“这是又上哪儿去?”

“不知道啊。”

“你们看这车牌子不简单啊,也不知道是谁的。”

江弦一身中山装,在几位同志的欢迎下,非常正式的坐上车子。

虽然不是第一次坐皇冠车了,可是这回格外觉得不同。

“这是哪位领导的车子?”他特意问了下。

“这辆啊,是乔木同志的专车。”跟他一块儿坐在后座上的工作人员告诉他。

司机这时候也开口:“江弦同志,乔木同志今天特意安排了我们今天开他的车子接您。”

乔木同志一向热衷于保护和呵护文学界的年轻人。

江弦听王濛讲的时候就听他说了,他那次进这个地方,也是坐了乔木同志的车。

说话间,车子已到长安大街。

长安街江弦已经来过无数次了,不过这一次,不管是视角还是心境,都格外不同。

海子里正门在南,后门在北。

两侧红墙围着一扇敞开的白色大门,雕栏画栋,下面有卫兵站岗,人高马大,精神抖擞。

车子开过去以后,马上有人过来检查,确认过证件,立刻整齐列队,敬礼欢迎。

车子继续前开,进去先是一道关卡,检查过后,再过一道,继而畅通无阻,直直前行。

嗯,进来过的都知道,这里面面积是非常大的,而且多水,有一片中海,有一片南海,光是水面面积就达到700多亩。

听说当年,咱们刚住进来的时候,这里头那叫一个乱,杂草丛生,再加上水面积大又不拾掇,那叫一个污泥堆积,蚊虫乱飞。

怀仁堂附近的野草竟有一人多高,连房顶都长满了野草。

尚未开化的池水呈现一片黑紫色,枯叶、废纸铺天盖地。

完全就一超级大杂院。

而且这还不算什么,最关键是常常有飞贼光顾。

后来就修了,修成了现在这模样,恢复往昔皇家御苑风采,花木繁茂,一池碧水。

江弦看着窗外,只觉美的难以形容。

不过美还不算啥,最离谱的是南海附近,他看到一大群游客。

没错,游客。

有些人手里甚至还有导游图!

一个个捧着导游图,沿着南海溜达参观。

就在今年,也就是1982年,这里向全国人民开放了。

当然了,不是完全开放,只有一部分外侧区域。

只要是周末和节假日,来京城旅游的人民群众,都可以从南长安街81号的小门进到这里,然后可以参观瀛台、静谷、颐年堂、菊香书屋、丰泽园等建筑。

中办还用心地给游客印发了导游图,游客可以有充分时间在开放区域逗留,并且还可以从这里的门市部购买一些烟酒特产带回老家,送给亲属,门票只要2毛钱,非常便宜,比故宫、圆明园这些地方门票便宜多了。

唯一不好的地方是不允许带相机。

但也足够幸运了。

都说“燕京八景”,即清朝乾隆曾御定的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其中水云榭“太液秋风”这一景,就在海子里。

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看不着。

但这些游客是有机会把八景看全的。

“.”

江弦打量着外面,上辈子他也没这个机会进来,这辈子发育良好,已经有这个机会了,那就争取以后多来几回。

到了一栋杂院儿门前,看着雕栏画栋,江弦毕竟没来过,也分不清哪是哪,埋着头跟着人家下车,被带到一间普通的会客厅里。

布置很朴素,几张桌子,几张沙发。

江弦也不敢坐,表现得有些拘束。

这时候车上那位同志笑了起来:“小江啊,你不要紧张,领导们都相当和善的,尤其是你这样的年轻人,一会你正常发挥就好。”

“哎。”

他答应一声。

过了一会,文化部的几位就来了,这几位经常去作协开会,江弦已经眼熟。

和他们打过招呼以后,就见到乔木同志。

乔木和他握手,“小江是吧。”

“您好。”

“好好,怎么不坐。”

众人都先坐下来,乔木很瘦,他之前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病倒,胃被割了四分之三。

“我听人说,你最近写了新的,写的是抗日战争。我吓了一跳,你这么年轻,怎么会写的出抗日战争,可我听人说,你写的还不错。”

江弦忙道:“战争题材前辈作家们写得多,可是我们这些年轻作家总要站上历史舞台,我想,就算写不好,也不应该怕去写。”

“对,你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乔木对江弦的话非常满意,他说起话非常儒雅,静静道:“不要怕,多写文章,多发文章,错了就改,总会进步的,但是不敢尝试,就永远也找不到出路。”

“我向您学习。”

乔木又和江弦说了些待会儿报告的事情,大抵就是说别紧张,就和以前一样,好好的讲。

他还打趣说:

“这一回,我们这些老头子,可都是来接受你的教育的。”

又起身,往小礼堂去,这地方平常用来开会,周末就当“电影院”,放电影,收电影票钱。

想看,去前厅的购票处购买电影票进门,普通电影两毛钱一张,那些时间很长、分上下集的电影则是三毛钱一张,基本和外面市价持平。

不过今天,是交给江弦这场《理解万岁》组织报告使用。

说是平常心,江弦难免还是会汗流浃背,脑袋后面蹭蹭冒汗。

但是一讲报告内容,他就快速的进入到了状态。

领导们听得也非常认真。

这些人和江弦在外面讲《理解万岁》时的那些听众一模一样,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听到精彩的地方,更加用力的鼓掌、叫好。

报告结束以后,有关的领导指示说:“展示的照片太小了,你们新华社给他放两张大的。”

江弦还收到了一个小本子作纪念,本子封面上有一个烫金的党徽。

一位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希望你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为dang的宣传工作多作贡献!”

“请dang和组织放心!”江弦连连点头。

这会再看一眼手上被送的小本子。

那是纪念品么?

那是他族谱单开出来的一页!

至此,报告结束。

记者还在旁边拍照片,不时拿笔做笔记,他们回去以后要写这场报告的通讯,不出意外的话会登上明天的《人民X报》。

江弦又坐着车子被送回到家里。

朱琳难掩好奇,叽叽喳喳的问他里面的一些内容,江弦就把看到的都讲给她听。

“南海特大,中间有个小岛。”

“还有小岛?”

“就是瀛台。

当年慈禧不是把主张革新的光绪皇帝囚禁起来了么,就囚禁在那儿,后来八国联军打过来,这才领上他一块儿奔着西边儿跑了,后来回来以后还给关在那,一直给他关到死。”

“怎么跟犯人似得。”

“这就旧社会嘛,哪有咱们新社会好。”

第二天,江弦这场《理解万岁》的报告便被《人民X报》通讯报道出去。

《人民X报》作为“两报一刊”之一,是朱教授每天都要阅读学习的读物。

今天,他读着读着,看着一熟悉的名字。

老头儿扶扶眼镜,接着往下读。

轰!

像是被一颗炸弹炸了一下。

朱教授下巴都有点收不住。

“你大爷”

这谁敢信?他那好女婿特么的跑海子里去给领导们上课了!

看着同仁,朱教授扬了扬报纸,张了张嘴,最后没说话,报纸也放下了。

有些事,自个儿心里知道,偷着乐就行了,跟外人说,没必要,也没一点好处。

于是乎,他憋着满腔的分享欲,下班以后,赶紧卷着报纸回到家。

把自己爱人喊来,报纸往她脸前面一摊。

“你看。”

“啥东西?”

刘医生一脸奇怪,接到手里一看。

“啊?”

刘医生放下报纸,惊叫出声,甚至差点儿就跳起来。

“这咱家江弦?”

“哎呦我的妈,这下了不得啊,那地方你都没混进去过。”

朱教授也习惯刘医生拿江弦数落他了,这会儿顾不得玻璃心,满脸激动。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江弦深受上面认可!”

“我看前些天,好些人发文章攻击他,说他思想有问题,美化土匪,丑化.”

“哼,要真是他们说的那样,领导们能请他去指导思想,搞思想教育?”

“不可能嘛!”

朱教授越说越意气风发,“这下我倒要看这些人还要怎么说。”

“瞧你一天天,净跟那些文章、报纸生气。”

刘医生笑了笑,又想到什么,脸上浮现出一抹担忧,“江弦这孩子现在是越来越能耐了,写文章能写到这种地步,谁敢想啊,咱们这些做父母的,支持就是了,不过”

她欲言又止,还想说:这以后,咱们家朱琳还能拴住他的心么?

刘医生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自身文化水平又高,很有想法,很清楚,夫妻两个人如果在地位和认知上有了差距,就会渐渐融入不进同一个世界,继而就会有隔阂和矛盾产生。

江弦才多大?一会儿往海子里跑,一会儿又要当《人民文学》的副主编。

这样的成就,朱琳真的能站稳在他身边?

随着《人民X报》上通讯稿的传开,此前明显刻意针对江弦的批判一时间消散不见了。

真有种“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感觉。

王濛去了趟干部局,江弦的调任手续简直是出奇的顺利,要说没有受到这次海子里之行的影响,谁信?

总之,事态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江弦把《人民文学》和他约的那篇创作谈交了过去,字数不多,就三四千字。

王扶读完以后,觉得非常好,决定在下一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为《红高粱》的热度再添一把柴。

与此同时,江弦又收到一封从西安来的信,是路遥寄来的,大致是关心他最近身体如何,分享一些最近的趣事。

江弦来回看了几遍,从字里行间看出两个字:催稿。

他无奈笑笑,只好把脑海那篇稿子的写作提上日程。

在一个阳光充沛的午后,他在书桌前铺开绿格子稿纸。

给钢笔吸饱墨水,他提笔在首行写下:

《最后一个匈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