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29章 《最后一个匈奴》

1978合成系文豪 第329章 《最后一个匈奴》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10:22: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高高的山峁上,一个小女子吆着牛在踩场。小女子穿了一件红衫子。衫子刚刚在沟底的水里摆过,还没干透,因此在高原八月的阳光下,红得十分亮眼;小风一吹,简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那时的高原,还没有现在这么古老,这么陈迹四布,这么支离破碎。那时的踩场号子,也没有现在这么圆润和婉转。号子是从嗓门里直通通地伸展出来的,以“呃”作为整个号子的唯一的歌词。

山坡下是一条小河,小河旁是一个普通的陕北高原村落。村子叫吴儿堡。

吴儿堡记载着匈奴人一段可资骄傲的征服史。匈奴的铁骑曾越过长城线南下中原,深入到内地的某一个地方,陷州掠县,掳掠回来一批汉民百姓。俘虏中那些稍有姿色的女性,被挑拣出来,充当了军妓;上乘的,则扩充了贵族阶层的内府;剩下这些粗糙的,便被赶到这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筑起一座类似今天的集中营之类的村落,供其居住,取名就叫“吴儿堡”。

]

江弦以灵感【风流罪人】和【陕北】合成的,便是《最后一个匈奴》。

在后世,央视曾经播过一个电视剧,叫《盘龙卧虎高山顶》,由拍《大秦帝国裂变》的延艺导演执导,潘粤明和刘涛俩人主演,就是改编自这篇的上卷。

江弦还看过呢。

不得不说,刘涛是真有味道,扑面而来的女人味儿。

那时候她已经三十多了,这会儿她还小。

在后世,在那个传统文学式微的年代,《最后一个匈奴》这篇可能已经很少人听说了。

不过在陕军东征的时期,这部的作者高建群,和贾平凹、陈忠实俩人一块儿被称为“东征的三驾马车”。

再加之京夫和程海俩作家,这五个人一块儿合称“陕军东征五虎大将”。

陕军东征这场载入文学史的现象级事件,固然有商业运作的痕迹在里面,但没办法否定的是,这场东征,在当时的确震动文坛,引发了全社会的阅读潮。

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迅速崛起,横扫东方六国。

陕军的“五虎将”也是极短的时期内出版,并在当时火遍全国。

其中就包括着这一篇《最后一个匈奴》。

当年出版以后,销量很快就突破100万册,震动了中国文坛,并被誉为一部在当代史上享有盛誉的高原史诗。

这篇的内容非常宏大,简单来讲,就是两个风流罪人留下了匈奴血脉,这只血脉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这支上演了一幕幕属于他们那一代的史诗。

所以读起来会有种家族修仙流网文那种感觉,因为真的是在讲好几代人。

而这也刚好符合《延河》对江弦的约稿要求。

他们想让江弦写陕西。

对江弦来说。

陕西,这片土地太厚重了、太庞大了。

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追随长征的身影,来到这片黄土高原时,他目之所及,尽是纵横的沟壑与贫瘠的黄土地。

当时哥们就感慨:“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

然而,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在这片茫茫黄土之下,沉淀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以及中华民族的起伏。

《最后一个匈奴》这篇,在这片土地上选中的切入点非常精妙

——匈奴。

陕西这块儿土地,与匈奴千丝万缕。

作为作为农耕与游牧交界地,陕北绝对是匈奴曾留下深深足迹的特殊地域。

这里不仅有兵马俑,还有匈奴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

也就是匈奴人建立的定居式王朝大夏朝的都城,历史上著名的统万城。

匈奴,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恐惧,也令人好奇的神秘民族。

作为一个古老而值得怀念的民族,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被认为与华夏同宗。

然而,由于历经消亡和融合,如今匈奴只能在历史中被怀念,那些留下来的记忆,也成了人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人们直到现在,连匈奴们所操语言都没弄清。

这个民族有太多谜团。

不过也有能调查的线索。

在咱们中国,姓氏太重要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什么都可以丢,但老祖宗的给的姓氏不能丢。

所以有姓名学的专家,对匈奴人的姓氏做过一种研究,最后发现,在陕北与关中一带,大约有7个姓氏与匈奴人有关,分别是:

刘,乔,万、于、金、董、卜。

如果在这一带生活的人是这几个姓氏,那很可能就是匈奴的后代了,这比看小脚趾是不是“连衣裙”科学的多。

有人这时候可能要说了。

“刘”明显是汉姓啊,众所周知,大汉都是刘家的。

这当然是有说法的,当年有匈奴后裔主动投降大汉以后,被赐了刘姓。

所以匈奴人改姓刘,在汉代就已经是个大量的事实存在了。

江弦从午后开始动笔。

因为想加入一些自己对的雕琢,所以他写的并不算快,到了晚饭时候才写了不到一千个字。

“你写了?”朱琳吃饭的时候问道。

“嗯。”江弦点头。

朱琳马上好奇起来,“这回准备写什么内容?”

江弦也不隐瞒,就讲了一下的大概:

西迁的一名匈奴遗情在陕北“吴儿堡”,在这里留下了一支匈奴血脉,而后就以这支匈奴的血脉为引子,讲述了陕北高原上三个家族两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

朱琳也听江弦讲起过小脚趾的事情。

江弦不仅给她讲了。

还看了。

最后还玩了。

所以她很清楚,江弦这篇构思的起点,正是来源于那个传闻的伊始:

“匈奴北移的时候,在陕北和几名汉族女子媾和,然后在陕北留下了他们的血脉.”

“这还是在寻根吧。”作为一名文学少女,朱琳已经把握了“寻根”的精髓。

江弦点头。

“没错。”

《最后一个匈奴》依旧是一篇寻根文学。

的重心是对政治变迁和陕北民俗文化的内在探寻。

里也没有任何英雄。

但每个人物的性格,最后能拼凑出属于匈奴的性格特征。

“看来你要在‘寻根文学’上继续耕耘下去了。”朱琳说,“‘寻根文学’还是太缺少代表作品,你在《红高粱》之后接连推出这么一篇寻根文学,接下来的文学界,想不关注‘寻根文学’都难了。”

“那也得我这篇写得好才行。”江弦笑道。

朱琳看他一眼,杏目闪烁。

“你什么时候写差过?”

的确,正如朱琳所说,江弦的写作题材虽然多变,但有一点不变的是,读者以及外界对他的期待,江弦从来没有辜负过。

这份细节不仅是上,就连评论文章、创作谈、报告文学,甚至丢给《故事会》的那些通俗文学,每一篇质量都非常高,都能看得出绝非敷衍之作,在特定的领域引起了对应读者的关注。

之后几天里,江弦基本上隔绝了外界,潜心投入进《最后一个匈奴》的写作之中。

朱琳也很体谅他,这段日子都是早早就睡觉,为他保留好用以创作的精力。

就在这个时间点。

中影公司正在举办热热闹闹的看片会。

各个省份的电影公司的代表齐聚京城,任务就是过来看片,这个季度一共20部影片,这些代表要全都看一遍,最后凭借他们的感受和判断,给出他们决定购买的拷贝数量。

这些公司代表买了拷贝,回去拿给自己下面的电影公司排期上映,虽然没有后世那么成熟,但肯定也有计划、有安排,要把好片子放到好日子上映。

“.”

此刻,放映厅里播出的,是一部相当罕见的动作武大片。

正是《少林寺》。

场内一共是29个省的电影公司代表。

没错,29个,港澳还没回归,重庆这个时候归四川,海南这个时候归广东,广东这会就是GDP大省,国内稳稳排前三。

这29个团体的成员,看完了内地和香港合拍的这一部《少林寺》。

怎么说呢?

香港那边的导演确实有点东西。

看完在思想上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啥好批判反思的,但感觉就是有笑有泪,非常有意思。

香港导演搞出来的表演风格和他们以前看的真是不一样。

以前的片子,都有种舞台式的表演风格。

比如,一个战士不小心踩到雷,都要在唱、念、做、打方面展现出沉稳大气的节奏。

“同志们!我踩着地雷了!”

“我现在开始排雷!”

说这话的时候,气势要在,姿势要帅,眼神要坚定。

一连串动作下来,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踩着雷了,反倒像挖着宝了。

《少林寺》就不一样了,听说里面几个演员都有真功夫,打起来噼里啪啦,看完以后,忍不住张大嘴感叹这就是功夫啊。

总的来说,观众们应该爱看。

不过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各位代表们关心的。

“这电影播出以后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这事情代表们不得不考虑一下。

万一拷贝买回去,最后不让播,那他们岂不是亏大了?

不过总的来说,这会儿的电影尺度还是非常大的,。

北影厂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叫《银蛇谋杀案》。

里面很多桥段,都堪称童年噩梦级别。

这尺度放到今天别说播出了,网文作者写都不敢写。

但是那会儿人家就播。

当然了,电影界也批评。

《大众电影》杂志曾举报了片子的18处镜头不雅,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银蛇谋杀案》被当做反面教材批判。

但是不影响人家赚钱。

《银蛇谋杀案》上映后非常卖座,创下当年最高拷贝记录。

甚至后来,每到观影淡季,不少电影院都会重放此片招揽观众。

有北影厂员工回忆说,《银蛇谋杀案》是北影厂最赚钱的电影之一。

当然了,这时候的电影肯定也有严的地方,主抓意识形态。

代表们互相合计。

“导演是香港那边的,编剧是咱们自己的,熟悉内地情况,应该不能乱写吧。”

“少林寺?这不是封建毒草么,这玩意儿真能播?”

一群人都比较忐忑,最后是广东那边儿的代表非常豪横的拍了板。

“放心吧,肯定没有问题!之前《人民X报》都没看嘛,上面都写了这电影的编剧江弦。”

“是啊。”

辽宁代表也开口了,这会儿他们也有钱,堂堂GDP大省,说话非常豪横,“买就完了,合拍影片是上面同意拍摄的。”

几个GDP小省的代表顾虑比较多,填拷贝数之前就跟买东西似得,要多打听打听,多衡量衡量。

稍微一交流,各自心里都有了个数字。

这里必须要提一嘴,都说当年《少林寺》1毛钱票价卖了1.6亿的票房,这其实是个假的说法。

首先,1毛钱的票价,这怎么可能呢?太低了,这会儿最普通的小电影院都不止这个票价。

海子里看电影都2毛钱起步呢。

而且又说了,农村巡回放映这些根本就不卖票。

农村放映电影大多是包场。

一般是大队有啥活动或村里谁谁谁有啥喜庆事儿,给老少爷们包场看个电影,至于多少钱,商量着给。

另外,1.6亿的票房这就更假了。

因为80年代中国电影不统计票房。

这会儿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都是由中影公司负责。

而中影公司并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

中国电影的票房是一直到1994年引进了好莱坞分账大片之后,才算有比较权威的数据。

所以票房在这会儿不重要,发行收入才是关键。

而《少林寺》虽然经典,但发行收入在当年也不算是最高。

从建国到90年代,发行收入最高的一部影片叫《妈妈再爱我一次》。

这会儿呢,广东那边的代表,拿着一张纸,准备填写《少林寺》的拷贝数。

上面有35mm拷贝,16mm拷贝,8.75mm拷贝三个选项。

35mm是在大型影院放映的,也就是在城市影院里放映,后两种一般用在乡镇和农村。

代表需要主要考虑的就是35mm。

上一个电影,他只买了8个。

至于《少林寺》.

这片子确实不错。

他想了想,给填了一个自觉非常大的数字。

“34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